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海遐想(凤凰树下随笔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仁敬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学海遐想(凤凰树下随笔集)》是作者杨仁敬的随笔文集,收录于“凤凰树下随笔集”系列丛书,全书分为“人生感悟”“恩师感怀”“名家访谈”“治学杂感”“欧洲掠影”“北美风情”“静夜漫笔”“经典浏览”“新作举荐”“前言拾趣”十辑,记录了作者几十年学术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名为《学海遐想》,主要记录杨仁敬60多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感受,特别是在宽广无边的学术之海中畅游的喜悦和困惑,对读书、教学、科研、翻译和指导博士生的感想和体会,希望给青年一代些许有益的启迪。

目录

第一辑 人生感悟

 老冉冉修名不立

 磨炼催人奋进——早年在厦大学习和工作片断

 贺年卡上的爱心

 在真才实学上狠下功夫

 自勉的话

 感激自信奋进——在庆祝杨仁敬教授从教50周年暨美国文学学术

 研讨会上答谢词

 凝聚正能量实现新梦想

第二辑 恩师感怀

 无尽的思念永久的恩师——纪念陈嘉先生逝世10周年

 翻译这门学问大有研究余地——纪念范存忠先生逝世10周年

 文采风流今尚存——回忆王佐良先生二三事

 薪火相传师恩难忘——怀念林疑今教授

 高风亮节永泽后人——回忆吴富恒教授二三事

 德高望重关怀后学——纪念李赋宁教授逝世10周年

第三辑 名家访谈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情结

 海明威权威专家的“突然袭击”

 布鲁克斯教授为我答疑

 好书挚友终不忘——与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一段书缘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非了解不可”——丹尼尔·艾伦教授访谈录

第四辑 治学杂感

 祝贺小张考研成功话自学

 下苦功猛补汉语

 英文学科论文写作的难点与对策

 文学翻译的起步

 小说中对话翻译点滴

 英汉口译中的“缩译”

 语言游戏的趣味性和复杂性

 美国文学与美国英语

 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

第五辑 欧洲掠影

 莎士比亚故乡巡礼——纪念莎翁逝世375周年

 洛桑的美景与拜伦的诗才

 西敏寺的“诗人角”

 独放异彩的布鲁塞尔中国宫

 威尼斯的晚间火车

 亚得里亚海海滨的海明威盛会——纪念美国文学大师海明威逝世30周年

 比萨斜塔奇观

 米开朗琪罗和佛罗伦萨

 莫扎特塑像前的遐想——纪念音乐大师莫扎特逝世200周年

 在布加勒斯特的日子里

 在塞万提斯纪念碑前——纪念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诞生445周年

 卡洛斯国王宫廷的珍藏

 马德里的中国酒楼

 八月的哥本哈根

第六辑 北美风情

 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别具魅力

 波士顿的海伊市场

 美国都市里的骑警

 跑遍美国的“灰狗”

 华尔街上的枪声

 瓦尔登湖畔话梭罗

 白宫剪影

 海明威故乡橡树园印象——纪念海明威逝世50周年

第七辑 静夜漫笔

 海明威写作二三事

 海明威的中国朋友夏晋熊谈海明威

 “老狮子”和小黑猫——谈海明威性格的另一面

 “天才的渔民”海明威

 古巴的海明威

 海明威在广东抗战前线

 美国华文文学的先驱者——艾迪丝·伊顿

 迅速崛起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群——读《摇树》有感

 女钢琴家琳达在厦门

 南太武“铁拐李”的大脚印

第八辑 经典浏览

 欧洲文学史上的巨星——莎士比亚

 走近莎士比亚——纪念英国伟大作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略谈鲁滨孙艺术形象的塑造

 酒桶·硬币·墓碑及其他——谈狄更斯《双城记》的细节描写

 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纪念英国文学巨匠狄更斯诞生180周年

 扶正克邪的福尔摩斯——纪念柯南道·尔弃医从文100周年

 凡尔纳笔下奇妙的海底世界

 从儿童世界走向复杂社会——马克·吐温与《汤姆·索亚历险记》

 三十年代好莱坞人的哭与笑——韦斯特《蝗虫日》评析

 用“画家的眼睛”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评海明威与欧美画家

第九辑 新作举荐

 《属性与历史:解读美国华裔文学》序

 《冯内古特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序言

 《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序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序

 《论罗伯特·斯通和梯姆·奥布莱恩有关越南战争的小

 说》序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视角下诺曼·海勒的

 作品研究》序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女性表征》序

 《威廉·加斯的元小说理论与实践》序

 《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戏仿艺术》序

 《埃德加·爱伦·坡研究》序

 《20世纪英美诗歌导读》序

 《美国短篇小说选读》序

 《美国文学教程:欣赏与评析》序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研究》序

 《英美文学戏仿研究》序

 安·贝蒂和她的小说——《安·贝蒂短篇小说集》序

第十辑 前言拾趣

 《海明威在中国》写在前面

 《海明威在中国》(增订本)再版前言

 《欧美智力游戏大观》写在前面

 《简明美国文学史》前言

 《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前言

 《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前言

 《新历史主义与美国少数族裔小说》写在前面

 《美国青少年读书指南》译者前言

 《杜宾的生活》译者序

第十一辑 后记集锦

 《20世纪美国文学史》后记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选读(英文版)》后记

 《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后记

 《金银岛》校后记

 《一个美国佬的遭遇》译后记

 《白鲸》译后记

 《基度山伯爵》译后记

 《剑桥美国文学史》(第8卷)译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辑人生感悟

哈佛大学跟英美文学有关的有四个系:英文系、比较文学系、文学与历史系和美国文化系。我在前两个系选听3门课,在后两个系旁听2门课,并选择英文系终身教授丹尼尔·艾伦和比较文学系终身教授哈里·列文当我的导师,各听一门他们给博士生上的课,参与课堂讨论,还经常找他们两位个别答疑和指导。

记得第一次去见艾伦教授时,我有点紧张,但他的亲切友好态度很快就让我平静了下来。他坦率地对我说了3条意见:(1)听他的课,但不一定要完全接受他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会获得支持。(2)除了听他所授的“美国文学史”这门课,还可抽空研究一下我自己感兴趣的某位美国作家。(3)他在哈佛有个私人图书室,专业书较多,我有空可以去看。这些意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引发我久久的思考,对教学和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我深切体会到:(1)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不能强迫学生完全接受老师的见解,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2)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3)要跟自己的学生分享图书资料,让藏书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认识几十年来一直指导着我的研究生教学和文学研究。

列文教授学识博大精深。他首创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理论,又深入研究了莎士比亚、乔伊斯和现代美国小说。他著作等身,治学严谨,注重比较方法。课堂上,他善于启发博士生各抒己见,热烈争论,最后由他小结,突出要点。课后我有疑问,只要给他的秘书留条便可约见。他总在百忙中抽空见我,为我指点迷津,并开列参考书,让我进一步自学。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这种独特而有效的指导方法。

我的住处离哈佛希尔斯图书馆仅百步之遥。没课的时候,我就去那里读书,晚上11时才回宿舍。哈佛大学共有46个图书馆(后来增至50多个)。凭一张ID卡,就可走进任何一个图书馆。在最大的威登纳图书馆内,教师和研究生每人可免费订一个座位,把借的书全部放在座位的书架上,省得在图书馆和宿舍间搬来搬去。各图书馆管理严格,借书超期要罚款,但服务非常周到。

哈佛一燕京和英文系从领导到教授对学术交流都采取开放的心态。1980年11月,我专程到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海明威研究的权威专家卡洛斯·贝克。贝克教授在普大火石图书馆三楼的办公室会见了我。简单的寒暄过后,他问我是否读过海明威和他本人的作品。我如实地作答。他笑着表示满意,欢迎我提问。我先后提了12个问题,他都一一回答,内容丰富精彩。我们谈得很投机,原定一小时的交谈延长至两个多小时。末了,他取出《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和《海明威的生平故事》丽本专著,分别在扉页上签了名送给我,然后亲切地拉着我的手一起下楼,将我送至图书馆大门口才依依惜别。

在普林斯顿大学,我特别受到孙康宜教授及家人的盛情款待。孙教授是美国比较文学界杰出的后起之秀(后来调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访问过南京大学。她介绍我认识了普大英文系系主任、比较文学专家厄尔·迈勒教授。后者将自己编写的研究生教材《比较文学入门》赠我,让我从普大满载而归。

回到哈佛,我又走访了波士顿近郊的肯尼迪图书馆,那里有个海明威藏书部。我手持卡洛斯·贝克教授的介绍信去找藏书部主任奥加斯特·邹,受到她的热情接待。她详细介绍了藏书部里海明威的手稿、图片、录音等资料,欢迎我随意参阅和使用这些宝贵资料。于是我成了那里的常客,还在那里找到了海明威访华后给朋友摩根索写的长信。馆里规定不许拍照和复印,奥加斯特·邹就将她的英文打字机借我,让我将资料全文打下来带走。加上海明威访华时的照片,我在这儿收集的资料极富学术价值。

出国前,我曾与人合译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店员》,与作者有通信联系。到哈佛后,我曾致电问候他。后来,他特地来哈佛看我。为我当面解释了一些他小说中的意第绪语词汇,并与我合影留念。我还利用寒假去旧金山加州大学伯克利总校访问了该校副校长兼珍本图书馆馆长詹姆斯·哈特教授,与他就美国通俗文学进行了热烈讨论。1981年初夏,我又先后访问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文论家列斯莱·菲德勒教授和耶鲁大学新批评派主将之一克林思·布鲁克斯教授。通过与他们的访谈,我对美国现当代小说的评论和新批评派的主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收获超乎想象。P12-13

序言

厦门大学,一所闻名遐迩的高等学府,经过近百年的岁月洗礼,她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厦大校园背山面海、拥湖抱水,早年由南洋引入的凤凰木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于是,一级又一级的海内外求知学子满怀憧憬地相聚在凤凰树下;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依依惜别于凤凰树下。“凤凰花开”成了学子们对母校的青春记忆,“凤凰树下”成了厦大人共同的生活空间。

建校近百年的厦门大学现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大学。厦大人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铭记校主陈嘉庚建设一流大学的嘱托,在较少政治喧闹、较多自由思考的相对安静环境中,做着相对纯粹的真学问,培育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一大批厦大人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成果卓著,他们除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贡献自己高深的科研成果之外,亦时有充满灵性的学术感悟文字、感时悯世的政治评论短札,时有思索道德人生的启示益智言语、情感进发的直抒胸臆篇什。这些学术随笔其文字之精练,语言之优美,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不仅体现了厦大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而且也是值得传承的丰富文化宝藏和宝贵的出版传播资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秉承“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的出版理念,注重挖掘厦门大学的学术内涵。我们将以“凤凰树下随笔集”的形式,编辑出版厦大学人的学术随笔、学术短札,在凤凰树下营造弥漫学术芬芳的书香氛围,让厦大校园充满求真思辨的探索情怀。年轻学子阅读这些书札,或能获得体悟,受到激励,走向深邃的学术殿堂;社会大众阅读这些书札,或能更加切实地品读我们这所大学的真实内涵,而不至于停留在“厦门大学是个大花园”的粗浅旅游观感层次。

我们更期待《凤凰树下随笔集》走出校园,吸引全球更多的学者走入这片凤凰树下,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学者除了不断有高精尖的科研成果问世外,还有深沉的文化艺术脉搏在跳动,还有浓郁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在流淌。

厦门大学出版社

后记

今年元旦前的一天,我去戴斯酒店开个会,偶遇蒋东明社长。他告诉我,他正在亲自抓一套“凤凰树下随笔集”丛书,以纪念厦门大学出版社建社30周年。他热情地邀我参加,我愉快地答应了。过了几天,蒋社长托人将已出版的郑朝宗教授、刘海峰教授和王日根教授写的随笔集送给我参考。我拟定了一个全书的提纲给社长过目。事情很快就定下来了。

随笔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辞海》(最新修订版)说,它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根据这个标准,我从自己在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中选些篇目组成这个集子,内容有涉及抒情的,比如“欧洲掠影”“北美风情”等,也有叙事的,比如“人生感悟”“恩师感怀”“名家访谈”等,又有评论的,比如“治学杂感”“静夜漫笔”“经典浏览”“序言集萃”“新作举荐”“前言拾趣”“后记集锦”等,粗略看来,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思想是开放的。但篇幅有长有短,长短不一,有的略长点。短的一篇不超过千字,长的一篇则达三四千字。它们都被国内报刊接受了。这些文章大部分刊载于《厦门日报》《南方周末》《中华读书报》《译林》《外国文艺》《文艺报》《文苑》等。它们曾受到名家和朋友们的热情点赞。我校中文系著名书法家余纲教授曾称赞我写的是“独特的旅游散文,一般人写不出来”。《厦门日报》“周末”副刊许祖泽先生曾将我为该刊写的《马德里的中国酒楼》送去上海参赛,结果荣获“华东地区报刊散文二等奖”。总之,这里的文章大都是散文,多数是涉及抒情、叙事和评论的随笔,但有的篇幅略长些,也许可称为广义上的随笔或学术随笔。它们谈及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尤其是英美文学和英汉互译、自学和论文写作等问题。

我对文学的兴趣由来已久。在厦大学习期间,我喜欢业余时写写新闻报道,曾当过《厦门日报》《侨声报》《福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的通讯员,写过一些新闻报道,反映青年学生的活动情况。当时,我曾任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常委、外文系团总支书记,对学生的活动比较熟悉。1958年7月,本科毕业后我留系当助教。任教五年后,承外文系党总支书记李燕棠同志、系主任刘贤彬教授和林疑今老教授的亲切关怀,建议我往英美文学方向发展,我愉快地接受了。1963年7月,我考取了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生,师承一级教授范存忠副校长和系主任陈嘉教授,专心研读英美文学。承两位恩师的启发和指导,我尝试小说翻译和文学评论,渐渐地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几本美国长篇小说,写了10多篇评论。1986年5月2日调回厦大后,第二年2月我破格晋升为教授,担任本科生和硕士生教学,继续业余译点小说。后来结识了《厦门日报》许祖泽先生,他请我将赴欧美各地游览的感受写出来。于是从1990年至1993年,我在他的副刊上发表了20多篇旅游散文。《译林》的许冬平博士,《南方周末》的梁力先生,《中华读书报》的叶向阳博士,《外国文艺》的吴红主编、李玉瑶副主编等都给予鼎力支持,使我保持业余写作的热情。1998年6月,我终于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本书名为《学海遐想》,主要记录自己60多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感受,特别是在宽广无边的学术之海中畅游的喜悦和困惑,对读书、教学、科研、翻译和指导博士生的感想和体会,希望给青年一代些许有益的启迪。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小职员家庭。家境清寒,从高中至大学,一直靠助学金维持。父亲念到高中,懂点英文,常为侨乡邻人义务写英文信封,也让我对英文发生了兴趣。初中时,我以中学附近的沙滩为纸,用树枝当笔,练习书写英文单词,靠这个土办法记住了几百个单词。后来补习了英语语法。高中时我成了班上英文课代表,受老师更多的指导。考大学时我选择了英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五年后,我考取南京大学研究生,师承名师念了3年,有幸将中文写作与英美文学结合起来。1980年又考取哈佛大学博士后,跟随终身教授艾伦教授和列文教授苦学一年,充实了专业知识,提升了学术研究能力,将“文革”中失去的时间补了回来。艾伦教授今年已103岁高寿,仍耳聪目明,操劳如旧,去年又出一本专著。他那献身学术、奋斗不息的精神体现了哈佛大学的校训,令弟子们十分敬重,引以为豪。2006年9月,我曾专程从华盛顿到哈佛大学拜访他,并请教他有关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问题。我把这次访谈录也收入集子。

集子里有几篇“恩师感怀”,既写了我系的林疑今教授,又写了我的研究生导师范存忠教授和陈嘉教授。此外,还写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佐良教授、山东大学原校长吴富恒教授和北京大学原英语系系主任李赋宁教授。他们不仅是我国英语界的泰斗级人物,而且对我系学科建设和我本人的成长都有过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集子里还选入我为博士生学位论文写的10篇序。截至去年5月10日为止,我共招收30名博士生。除一名肄业外,29人正式答辩全部优秀。2007年12月,按学校规定,我满70岁办了退休手续。从2007年至2014年,我又带了15名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都是优。目前,他们30人中已有14人晋升为教授,其中6人为博导,其他16人都为副教授。集子里只收入已出版的23部论文“序”中的10篇,还有7篇论文尚未整理发表。同时,有几位博士又出版了1至2本专著或编著,我也将给他们写的几篇序收入集子。

这本集子所收的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从1979年至2014年,长达35年。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工作调动和住地搬迁,有的报刊和书都很难找到了。大多数蒐集工作要感谢我的弟子们,比如南京师大的钱程博士从该校图书馆帮我找到了寻觅已久而不可得的刊于《雨花》1979年第9期的《略谈鲁滨孙艺术形象的塑造》。陈世丹博士专程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帮我找到了1987年我译的《基度山伯爵》。此外,鲁礼雨和张文同学也热情帮助复印资料,仅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但由于篇幅限制,有些“序”和“后记”只好暂时割爱,请予宽谅。

我还要谢谢蒋东明社长、王扬帆编辑。没有蒋社长的主动邀请,没有王扬帆和孟令娟编辑的及时相助,这本集子就难以如期问世,奉献给厦大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们。

衷心祝愿厦门大学出版社越办越好,为美丽的厦大校园营造浓烈的书香气氛,构建多姿多彩的学术殿堂发挥更多的正能量!

2015年3月24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