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录》是帕斯卡尔的代表作,一部博大精深、充满睿智的哲理散文经典。全书集中反映了帕斯卡尔的思想理论,作者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该书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作者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 书名 | 思想录(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 作者 | (法)帕斯卡尔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思想录》是帕斯卡尔的代表作,一部博大精深、充满睿智的哲理散文经典。全书集中反映了帕斯卡尔的思想理论,作者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该书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作者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内容推荐 帕斯卡尔,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数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这位十七世纪罕见的天才,去世时年仅三十九岁,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几乎涉猎当时精神领域的一切方面。《思想录》是其思想理论的集中表现,作者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是一部博大精深、充满睿智的哲理散文经典,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目录 序言 纯粹的帕斯卡尔(陶林) 第一编 精神与行文 第二编 上帝与信仰 第三编 打赌的信仰 第四编 通向信仰的道路 第五编 正义之为正义 第六编 有关哲学家 第七编 道德与教义 第八编 基督教的基石 第九编 永恒的向度 第十编 象征之物 第十一编 耶稣基督的预言 第十二编 耶稣基督的神迹 第十三编 论争 第十四编 遗章 试读章节 第一编 精神与行文 1.数学精神与直观心灵的区别——对于数学,原则都是显然可见的,但却脱离日常的应用;从而人们由于缺乏运用习惯,很少能把脑筋放到这上面来,但是只要稍一放到这上面来,人们就会充分看出这些原则的;对于这些巨大得几乎不可能被错过的原则,若竟然也推理错误,那就一定是精神根本谬误了。 但是在那些敏感人那里,内心的精神蕴含在日常之中,且就在每个人的言情。人们只要长期关注它,甚至都不用着太费力气,就可以得出结论。它只需要一点,就是必须有好的眼光,必须是非常有洞见的眼光。那些原则是如此微妙和如此众多的,几乎是不可能全部包含的。可是错过一条原则,就会走向谬误。因此,你必须有很清晰的洞察力,才可以看到所有的原则。其次,要有非常精准的精神,才不至于对已知的原则进行错误的推论。 因而,只要是具备良好眼光的数学家,就都会是非常敏锐的,因为他们是不会根据他们已知的原则做出错误推断的;而具备敏锐精神的人,若能把自己的洞见力,运用到那些自己不熟悉的几何学原则上去,也会成为数学家的。 因此,那些具备敏感精神的人,之所以没有成为数学家,就在于他们根本未能转到几何学的原则方面来。而一些数学家之所以视野并不很敏锐,就在于他们没能很好地看清自己面前的东西,就在于他们只习惯于掌握几何学简洁的原则,并且永远只是在看清了并掌握了原则之后,才可能进行推论。所以,他们在敏感性的事物方面就茫然自失了,因为它们的原则是不容这样来掌握的。这些原则几乎是看不见的,我们宁可相信自己能够感觉到它们,而不可能看见它们;那些甚至连自己不曾亲身感觉过它们的人,别人要想使他们感觉,那就难于上青天了。这类事物是如此之细致,而又如此之繁多,以至于必须有一种极其细致而又十分明晰的良好直觉才能感受它们,并根据这种感受做出正确的判断来。但却往往不能用几何学里那样的秩序来加以证明,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以这种方式获得这些原则的,也因为那样尝试的话,就会是一桩永无止境的事了。我们必须在短暂的瞬间,一眼看出整个的事物,而不能靠推理过程来慢慢推导。因此,很少有数学家是直觉敏锐的,或者,很少见一个敏感的人同时又是优秀的数学家了。这是由于数学家要想几何学式地对待那些敏感的事物,他们要想从定义出发,然后继之以定理。而这根本就不是这类推论的活动方式,于是他们就把自己弄得非常可笑。这并非不是说我们的精神没有在进行推论,但它却是默默地、自然而然地、毫不造作地在进行推论的;因为它那表现是超乎一切人力之外的,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把握它。 相反地,那敏锐的精神,既已习惯于这样一眼看去就下判断。所以——当人们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非常艰深的命题,而深入这些命题又要经过许多如此之枯燥,乃至他们根本就不习惯于那样仔细地加以观察的定义和原理时——他们就会那么排斥沮丧,以至于止步不前,并非常排斥。 但谬误的精神永远不可能塑造出一个敏锐的人,也不能塑造出数学家。 因而,那些不仅仅是数学家的数学家,虽则具有正确的精神,却需我们利用定义和原理,努力向他们解说清楚一切事物。否则,他们就会对荒谬不能有一丝的容忍,因为他们只有依据说得清清楚楚的原理才能是正确的。 而那些学者不仅具有敏锐的思维,又怀着耐心,去深入思辨与想象事物的根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他们在世上所从未见过的,并且是完全脱离日常经验和应用之外的。 2.存有不同种类的误解;有的人站在事物的某一个方向上,但在其他方向是否得当他们并不知。在那些方面,他们的判断将是非常错误的。 有的人能从很少的原理中推断出结论,他们的认识是正确的。另有人能从含有大量原则的事物中得出结论。 举例来说,很早就有人能理解水的种种作用,但能知道水的原理的人却是很少的;能得出各种结论很好,但需要最大的努力才能实现。 尽管这些人也许不是伟大的数学家,因为数学含有大量的原则,所以它也充分体现一种智慧:它能深入研究少数原则的根蒂,但却不能一下剖析那些复杂的、包含多种原理的事物。 P1-3 序言 纯粹的帕斯卡尔 陶林 一、少年帕斯卡尔 十九世纪末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个非常炫酷的背影,号称是目空一切,重估一切价值。在他的作品里,曾经嘲笑过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康德、卢梭、伏尔泰……,除了对他影响巨大的师承叔本华,似乎没有见尼采对哪位老前辈哲学家青睐有加,稍加赞誉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家,尼采更不以为然,他自认为是一个“敌基督者”,对于携教会势力陈述己见的官方哲学家(比如阿奎那),他全然地不屑一顾。但凡事有例外,在他的作品中,尼采唯独对一个中世纪的思想者表达过由衷的敬意,称为“最纯粹的基督徒”。这位思想者,就是法国十七世纪科学、思想大家帕斯卡尔。 我们现在了解布莱斯·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这个人,大多是从中学物理课本里获知的,好几项数学、物理原理、定律、计量单位与他有关。帕斯卡尔是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之一,对于当时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提出过以其名字命名的定律,有用他名字命名的物理单位(大气压)。这些贡献,启发了后辈的科学家开创了很多崭新的领域,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诸多理论和实验基础。那么这样一位绕都绕不开的先驱者,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帕斯卡尔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的奥维涅省一个叫做克勒蒙-菲朗的小城。他的父亲名叫艾吉卡·帕斯卡尔,贵族出身,是小城里颇有声望的一位法官,博学而多才,受人尊敬,最后官居本地法庭庭长。帕斯卡尔是家中独子,还有两位姐姐、一个妹妹。在他四岁的时候,母亲就不幸去世了,他父亲也就辞去了公职,专心独立培养子女。由于父亲本身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数学家,可以让帕斯卡尔打下当时一般青年所不具备的、扎实的学习基础。 帕斯卡尔八岁时,他求学乐知的父亲把家搬迁到法国的中央之区,当时的波旁王庭所在地,首都巴黎。迁居巴黎后,帕斯卡尔博学的父亲简直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他非常喜欢跟当时主流社会里的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交往,把自己家办成了一个学人聚集的学术交流厅。得益于这种非常良好的家学环境,帕斯卡尔很小就可以参与各种学术集会。这些私人沙龙性质的集会,在无声无色中代表了当时法国乃至欧洲最高水平的思想碰撞。正是因为得益于这种童年时代的耳濡目染,帕斯卡尔获得了极高的思维起点。 渐渐地,帕斯卡尔父亲也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似乎热衷于学术,便鼓励他自学探讨各种学理,同时自己开始教育这个颇有灵性的儿子。这是一位很称职的父亲,他给帕斯卡尔施加的教育,要远远超出与当时流行的基督教经院的教育水平。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至于让儿子的头脑被宗教给愚化了。或许,是受大法官费马(就是那位“费马大定理”的提出者,有“业余数学之王”的美誉。只到不久前,他所提出的大定理才被英国学者安德鲁·怀尔斯所破解)的影响,似乎当时法国的法官界非常热衷于数学的学习——事实是,法官在司法中承担着国王税务核查任务,需要经常亲自动手进行计算。帕斯卡尔的父亲,对他花工夫最多的,就是被视为“自然哲学”的数学。据说,他收集到一本当时颇难的数学习题册给小帕斯卡尔,估算着,或许慢慢可以让他一直学习到二十岁。 结果,小帕斯卡尔在十岁就做完了那些习题,因为他自己独立推演了欧几里得原理32条原理,顺序跟欧几里得一样。十一岁时,他不满足于在已知的学域中练习了,自己动手探索“自然中的哲学”,并写了一篇关于声学问题的论文,探讨振动体一经摸触立即停止发音的原因。因为整个论文建立在严密的数学计算和模型的基础上,他父亲看了大为震惊。经过深思熟虑,帕斯卡尔的父亲决定停止再教他数学了——像任何一位敏感的父亲一样,他担心帕斯卡尔聪明太过反而适得其反,因为钻研数学太劳神了,影响到儿子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也影响到儿子的健康,反而不利于他的人生——在内心深处,他希望小帕斯卡尔能健康继承家业就成,而不是成为一个科学怪人。所以,帕斯卡尔父亲把家里所有的数学书都藏了起来,还不允许他的朋友在帕斯卡尔面前谈论数学,以期将儿子与数学隔绝。不过,他答应小帕斯卡尔,等他十五岁之后才可以学习数学。 ……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不断有后世的学人整理、编辑、注释这部著作,其中包括法国文化界思想界顶级学者作家伏尔泰、孔德、夏多布里昂等等。至于其他学者和出版家对版本的改进,更是数不胜数,可惜著名学者喜欢按照自己意图曲解作者文稿,多不能为定论。而专家和出版家则更忠实地力图接近帕斯卡尔的原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1842年库赞的版本(最早形成现在的框架结构)以及1844年弗热的版本(最为接近原稿的状态)、1904年布伦士维格的版本(最为精致的校正和注释)。一般而言,学界都以布伦士维格的译本为权威,多数外文译本(包括英译本)都是以他的版本为基础进行转译。本书即根据布伦士维格本的英译本所译,帕斯卡尔原文深邃,即便有前人如此之多的阐释,国内亦有大家的译本,本人所主持的翻译工作亦颇为不易,历时三载,曾请多人协助,译者力图能以晓畅的中文表达多重深意。为了保证行文的晓畅,翻译中略去了宗教味太浓的《圣经》引语。感谢吕玉勤女士、王小可先生、杨丹女士的参与翻译,感谢韩利利女士的支持。 对于《思想录》这部书,一万个读者大概会有一万种读法,作为一名中文写作者,我强烈建议读者可以绕开帕斯卡尔原作中过于繁琐的宗教表达,不必把它看成是一个“纯粹基督教徒”(尼采语)的宗教思辨,而应该把这本书看成一个初具现代理性的思想先驱者的内心独自与随想,经由数学(几何学)的抽象,经过人文与历史的激荡,达到现代西方理性哲学的思辨高度。如此看来,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获得与作者的共鸣,获得无数的启迪,感受到一个灵魂纯粹、高贵、孤独的思想者在三百多年前所感受的那份深沉、宁静与优美,属于所有人共有的灵魂的美好。正如帕斯卡尔那段久远流传的名言所陈述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界里最为脆弱的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宇宙不需要调动全部的武器来消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人于死命了。然而,就算是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令他死亡的东西更为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要死亡的,还有就是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是为序。 2015年9月2日于海滨寓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