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人数增长乏力
无论如何,德国工业发展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那就是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工业增长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学习法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商业等相关专业。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r Deutschen Ingenieure,VDI)曾指出,2011年有6.5万个工程师岗位无法找到合适人选,这样的缺口从2000年开始迅速扩大。
移民可以在未来填补这个空缺吗?欧洲南部国家所遇到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这些国家的年轻人去德国寻找工作的浪潮。但是,这似乎无法填补德国经济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语言原因,德国很难用好这些流人的人才。相反,流人美国的人才资源很好地补偿了美国教育机构的薄弱。这也成为了限制德国经济继续获得成功的一大阻碍。
总体来说,年轻人数量在德国人口结构中相对较少,以及德国学生的在校时间明显少于法国学生(德国7岁-14岁学生的在校时间为6300小时,法国学生的在校时间为7400小时),学徒制在德国占据重要地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却相对偏少,其中原因当然也包含德国教育公共开支低于法国,虽然德国老师拿着比法国老师更高的工资。2008年,德国教育公共开支占国家GDP的4.8%,法国为国家GDP的6%。这是两国公共开支的一个重要差距。如果就人均GDP来说,法国花费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公共开支分别超出德国13%、30%、21%。这种差距在短期高等教育(法国高级技师教育和技术大学教育)方面达到高潮,法国超过德国57%。然而,在长期高等教育方面,德国却比法国略多。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这种微薄的集体教育投资与男女不平等、威胁着国家未来的低出生率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到目前为止,这并未对德国工业竞争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很难说这种负面影响在今后不会慢慢表现出来。
考虑到并没有那么多的德国年轻人像法国年轻人那样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如果他们不再继续学徒制的职业道路,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是,德国对工业以及体力劳动工作赋予的社会价值要远远高于法国。在工会组织力量强大的情况下,德国行业组织内部社会关系得到很好地规范,相比法国更有力地保护了社会最底层员工的权利。另外,法国年轻人之所以不像德国年轻人那么愿意接受学徒制,是因为学徒制在法国往往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而在德国,即使是从最底层做起,学徒在企业内部也有晋升机会。例如,1995年—2005年担任德国工业巨擘——奔驰集团总裁的约尔根·施伦普(Jvrgen Schrempp)就是从机械工程的学徒做起,在奔驰集团一步一步走上最高领导的位置。这样的经历在法国简直无法想象。当然,即使在德国,这样的故事也是比较罕见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的高层领导都是大学博士毕业(在德国,获得大学博士学位会自动享有一种荣誉称呼)。
企业中更高的社会流动性
德国人不像法国人那么幸运,有“大学校”上,德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般都毕业于公立大学,这也让德国的企业高管更有自主性并更加成熟。在法国,这种由于出身对后续事业上升的限制,也成为其想要模仿德国模式的主要阻力之一。德国在国际层面代表了一种很特殊的形式,即使德国的教育系统(包括法国的教育系统)相比其他国家存在更多不平等,但是德国的社会流动性相比其他国家却更高,而且德国各代人群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相比其他国家也得到有效控制。芬兰和丹麦的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瑞典、加拿大和德国类似,而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则很少发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德国企业里,从最底层做起的员工一样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除了德国工会强大的权力之外,德国工业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种企业内部得到晋升的机会。与之相反,在法国企业中,事业的限制以及以学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存在,成为法国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
P66-68
与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相比,德国模式显著的特征就是始终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德国人民对通货膨胀、资产泡沫、虚拟经济投机活动的憎恨深入骨髓,那是一个民族以极其惨痛的历史代价换来的沉痛教训。
——向松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这本书通过对德法体制和政策的比较与分析,叙述了德国的经验,评论了法国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把我国的情况拿来和这两个国家作比较,从中可能会品出点什么。
——廖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会长、研究员
德国在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以及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两个环节上具有十分明显的技术优势。这主要得益于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隐形冠军企业,以及德国务实的学徒制双元教育,两者为德国工业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并建立了成功的经济模式。
——李杰(Jay Lee)教授,美国白宫信息物理系统与美国挑战项目顾问、《工业大数据》《从大数据到智能制造》等书作者
虽然作者是立足于寻求德国模式对法国经济的借鉴意义,但德国是中国在欧洲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重要的资金及技术来源国,研究和了解德国的工业发展路径、管理模式和实施经验,系统认识德国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对实现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蓝图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陈明,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主任
德国是世界一流的爆品制造者,只有8000多万人口,但生产的世界品牌多达2300多个。德国制造业乃至经济的成功,有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历史等多方面。本书作者虽是一位法国人,但他却能够凭借自己长期在德国工作的经历形成对德国非常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有助于法国人认清自身的情况,也有助于发展中的我国获得非同一般的借鉴。中国新国贸的崛起,德国式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金错刀,微创新学院创始人、爆品会发起人
本书以一个法国人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教育、生态、企业等各个方面,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德国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与法国及英美自由经济模式进行比较,试图搞清楚为什么德国模式看起来比法国更成功,法国应该如何借鉴德国模式的成功之处。当然,作者在分析德国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和背景时,也指出了德国模式的不足及局限性。本书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德国这个国家、民族及其企业的特点,理解德国经济发展持续成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本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慢条斯理的德国人如何实现了更高的效率,如何在面对东西德统一后带来的挑战时既严谨又灵活地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德国的很多发展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和借鉴。
——王建国,博世软件创新中国区总经理
从100多年前开始,德国人发明了内燃机和汽车,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面旗帜。近几年,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理论又很快风靡世界,让世人为之一振。多年来,德国人以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受到世界的尊重。但是,德国工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仅仅是这些吗?作为德国传统的竞争对手,法国人的近距离观察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近几十年,影响德国大的政治经济事件是两德重新统一。此后,德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原本落后的东德地区也迅速赶上了欧洲传统的发达地区,东西德的经济差异明显减小。过去,很多人把德国的经济发展归结为施罗德总理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但作者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作者从人口、文化、传统等更深刻的层面和更多的角度,剖析了两德统一后,德国工业走向成功的原因。
在作者看来,德国没有巴黎这样的超级大城市,人口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均衡有利于企业发展;德国特有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很好地兼顾投资人和雇员的关系,平衡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德国的人才培养制度能让年轻人很快走向劳动岗位,年轻人的失业率显著降低,缓解了劳动力不足,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德国的移民传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抑制通货膨胀的能力和传统,保证了德国经济长期、持久、健康地发展;还有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经济政策上的自由主义,都是德国工业取得今日成就的原因。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德国在男女平等方面的落后,竟然也成为促进其工业发展的潜力!
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政治立场和认识的局限性,作者也难以例外。书中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但毋庸置疑的是,作者的观察自成一体,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角,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德国,从而启发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郭朝晖,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行文紧凑、简洁,从人文和历史角度对德国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且为读者留出空间来作出自己的判断。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很好的作品。
——艾曼纽·托德(Emmanuel Todd),法国历史学家、人口统计学者
如果你想了解德国经济发展之谜背后的原因,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丹尼尔· 科本迪(Daniel Cohn-Bendit),法德政治家,曾任欧洲议会议员
施罗德的绝境还是绿色新政
现在,我们来到了“德国模式”之旅的终点。奥朗德是法国的施罗德吗?从2012年5月起,法国媒体就一直在提出这个问题。我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已经意识到了施罗德不是我们从德国经济和社会或者说德国工业的成功中学习经验的最好方式。
无疑,法国的工业正在沉沦。尤其是如今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纯平电视以及其他当代生活必需品都不在法国这片土地上生产,因此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出口该类产品来支持经济发展。法国进出口贸易账户到2000年一直都是盈余的情况,但是到了2011年,仅仅工业产品的贸易赤字就达到了420亿欧元,占法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另外,我们还应该加上620亿欧元购买石油、天然气这些完全在法国之外生产的产品。尽管法国成为全世界最热的旅游目的地,但是2010年旅游给我们带来的财富仅仅是75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4%。如果我们想要通过旅游来抵消这些财政赤字,那么法国还需要再多接受上千万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的游客。
总而言之,拯救法国的工业,事不宜迟。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从德国的成功中找到一些灵感是很有帮助的。即使很多时候这样做的结果都是令人失望,因为这种成功一般都是很多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加上受到很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很难被复制。但是,这并不阻止我们学习德国的组织模式和美国的产品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大发展。在日本成功之后,韩国也通过重复同样的模式获得了成功。在战后已经有成功的案例,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也通过一步步集合这些在工业方面的强国所具有的有利因素获得法国工业的成功呢?而且,比起德国来,我们在未来还拥有更加丰富的年轻劳动力。
首先,我们要正确诊断成功要素。施罗德加剧了德国贫困率和社会两极分化,不是因为施罗德,德国的工业现在才比法国更强。德国模式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劳资共决以及给予企业员工真正的权利;是德国企业治理模式比起法国来没有那么多权利和等级制度的限制;是德国社会对工业及其劳动者的重视;是德国社会阶层之间更强的流动性(无论学校和出身);是建立在长期竞争和通过失败来选拨的教育制度;是区域之间更加平衡的发展……
事实上,法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根据瑞士信贷的统计(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放心瑞士的统计),法国人是全世界排在瑞士人、澳大利亚人、挪威人之后拥有第四多财富的人。但是,房价的上涨提高了家庭和企业的成本预算,财富的2/3都投给了土地。与德国恰好相反,在法国占据主要部分的是地租而不是生产类投资。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一个坏习惯。
德国人将他们现在的成功归功于施罗德2l世纪初实行的严格的紧缩政策,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主张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实行类似紧缩政策的原因。但是,德国领导人在德国大众支持下主张的此类政策只能加重欧元区危机,而不是解决它。这不仅会导致失业率增长、贫困问题加剧、社会和政治关系紧张,还抑制了所有可以促进清偿债务的力量。对希腊人来说,这将是一个悲剧。虽然德国公众意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结果对整个欧洲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德国已经经历了痛苦的紧缩阶段才换来了今天的财富,如果希腊人想要得到帮助,那现在轮到希腊人来经历痛苦的紧缩时期了)。
真是德国人自己搞错了他们成功的原因吗?答案是肯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是人类创造了历史,但人类并不知道他所创造的历史。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案例,人们积极地坚持着错误的政策,而反对真正有益的做法。1929年欧洲对付经济危机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后果大家都知道。有一件事情,我们应该铭记,德国绿党前主席以及德国前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Joschka Fischer)曾批评同胞们过度的紧缩政策。他在2012年5月曾说:“统一后的德国将第三次破坏欧洲的秩序,而且非常讽刺的是这次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并在良好的意图下,但这也将造成一场悲剧。我承认,在这方面我也一直非常恐慌。即使40年来我一直来往德国,但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劝说德国相信广义的施罗德主义不是解决欧洲现在所面临问题的最终方案,而是毁灭欧洲的一剂强力毒药。
在我看来,一个可能的办法是欧洲经济的生态转型和能源转型。欧洲本土的矿层已经开采殆尽,在石油能源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能源方面,欧洲只能完全依赖外界进口。这也是为什么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受到这些产品价格增长影响非常大。因此,这不仅仅是利他主义,为了人类和我们的后代考虑,只有欧洲克服现在公共财政不足的困难,积极加速并实现生态转型和能源转型,欧洲的经济才能长期脱离当前的这种危机局面。
在当前的局势下,这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国家层面,各个国家各自努力。这样的转型应该上升到欧盟整体层面,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以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努力(虽然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而且,我们不应该在这件事情上斤斤计较。为了更加有效,我们所需要做的远远超出2012年6月默克尔和奥朗德领导达成的《增长协定》所规定的(3年内)可怜的1200亿欧元。我们要为此付出的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成本,我们现在还差得很远。因为事实上,27国政府在2014年一2020年欧盟预算所考虑的唯一问题,竟然还是如何减少各自国家在共识中商定的、已经很可怜的、仅占欧盟所生产财富1%资金的贡献。
劝说德国公众意见和德国领导人来为这件事情努力,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德国人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比法国人要敏感很多。例如,德国工业中心巴登一符腾堡州以及德国工业首都梅塞德斯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的领导人都是生态学家。
德国比法国更深刻地意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而且,德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回收原材料等方面比法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这也是德国工业比其他国家的工业更加有效,德国的机器也更加先进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德国工业是欧盟绿色新政的第一个受益者,这也鼓励了我们模仿美国在1930年经济衰退之后引入的绿色新政,在欧洲引入欧盟绿色新政。
实际上这是欧盟内部一次大规模的再分配,因为涉及欧盟要先帮助南部国家,希腊地区的阳光比德国强烈1.5倍,但是希腊利用太阳能所发的电量却仅仅是德国的1/5!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事实上,希腊和法国一样是欧盟国家中对可再生能源投入努力最少的国家。这种不可避免的再分配也是这个计划让德国产生犹豫的原因。在帮助希腊危机和西班牙房地产危机受到挫折之后,大部分德国人都对希腊和西班牙政府能够有效利用欧盟援助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但是,这没有太大影响。也许这正是欧盟建立一个公共机构负责生态转型的好机会,该机构无需各国政府干预,可以直接在各国领土上实现这个宏伟的生态转型计划。
然而,我们现在距离欧盟的绿色新政还很远。这样的计划就目前的状况看仅仅是一个梦想,我把它放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到,是因为就我来看,这是解决欧盟经济危机、促进欧盟团结和帮助近几年脱离欧盟的意图越来越明显的德国(这对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深度融人欧盟的一个重要办法。
发展实体经济,遏制通货膨胀
每次到欧洲参加经济学术会议,总有欧洲朋友会提醒我:千万不要低估德国经济!这是我听得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忠告,自然引起我持续的思考:为什么德国经济长盛不衰、始终是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一个人口8000多万的国家,长期雄踞世界主要出口大国的地位;“德国制造”往往是高精尖制造的代名词,是高品质的象征;德国虽然没有美国硅谷那样令世人头晕目眩的创新中心,但是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对产品质量近乎偏执狂的追求,其重要性一点儿也不比硅谷逊色。
人们经常谈论德国经济模式或莱茵模式,并与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相对照。德国经济模式曾经以“社会市场经济”驰名于世。然而,究竟什么是德国经济模式?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我的初步答案是与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相比,德国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始终致力发展实体经济,德国人民对通货膨胀、资产泡沫、虚拟经济投机活动的憎恨深入骨髓,那是一个民族以极其惨痛的历史代价换来的沉痛教训。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国货币和金融政策只有一个方针,那就是不遗余力遏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矢志不渝,坚定不移。
我认为,德国经济模式的这个基本特点不仅值得今天中国决策者深刻思考和学习,而且值得全世界所有国家领导人深刻思考和学习。因为今天全球经济严重失衡和持续低迷的主要根源,就是许多国家持续扩张货币信用,结果是虚拟经济看似风光无限,实体经济却持续低迷甚至萎缩。人类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经济模式,回归经济和人性的基本面。
因此,《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一书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我认为所有思考中国经济前途和全球经济命运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
中国农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面对德国经济在欧洲甚至在世界的一枝独秀,经济学家们总是称赞德国人严谨的财政纪律及其为恢复经济竞争力而作出的牺牲,工业领域的研究者则极力推崇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概念。但是德国成功的秘密却并非如此简单。那么,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和德国模式的成功之处到底是什么呢?
《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从一位法国研究者的角度,阐明了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法国在模仿他国经济模式的过程中最有可比性且最行之有效的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经济复苏,在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都成功地超越了法国。作者纪尧姆·杜瓦尔认为,德国经济模式的成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原因。如今德国经济腾飞的局面,归根结底是其结构上的优势和多种因素综合起来所奠定的。而且,法国人对近邻德国经济模式的分析,对当今中国无疑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政府部门的决策者、管理者、经济政策研究人员、企业管理者以及所有对德国经济成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纪尧姆·杜瓦尔著的这本《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以一个法国人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教育、生态、企业等各个方面,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德国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与法国及英美自由经济模式进行比较,试图搞清楚为什么德国模式看起来比法国更成功,法国应该如何借鉴德国模式的成功之处。当然,作者在分析德国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和背景时,也指出了德国模式的不足及局限性。本书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德国这个国家、民族及其企业的特点,理解德国经济发展持续成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本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慢条斯理的德国人如何实现了更高的效率,如何在面对东西德统一后带来的挑战时既严谨又灵活地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德国的很多发展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