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项英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曹荣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项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名将。项英原名德隆。化名江俊、江钧。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三大、六大上分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1930年期间,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党团书记、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1931年后,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职。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皖南事变中,被叛徒杀害。

曹荣著的《项英传》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曹荣著的《项英传》是其中之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走上革命道路

家世

初露锋芒

加人中国共产党

第二章 投身工运洪流

发展武汉工运

在二七风暴中

在上海工人运动中

在大革命洪流中

第三章 战斗在白区

白色恐怖下的斗争

参加中共六大

担任全总委员长

第四章 奋斗在中央苏区

组建苏区中央局

处理富田事变

建设红色政权

保卫红色政权

第五章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临危受命留苏区

掩护红军大转移

分兵突围到油山

红旗飘扬赣粤边

反“清剿”、反“封坑”、反搜山

两广事变后的反“清剿”斗争

下山谈判促抗日

赴延安向中央汇报

第六章 浴血奋斗在皖南

奉命组建新四军

挺进敌后抗战

粉碎日寇“扫荡”,坚持皖南抗战阵地

在皖南事变中

遇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项英的祖父擅长种植花卉、盆景,并以此为业。在当时的乡村,大多数农民温饱尚且不得,有闲情逸致赏玩花卉、盆景的人自然很少。项家的生活也越发艰难。清末年间,项英的祖父不得已举家迁往武昌城,在城内涵三宫落户。项家仍然以种植花卉盆景为业,在当地有“项家花园”之称。项英祖父按时将时新花卉、盆景送往高官巨贾府中,倒也颇受欢迎,因而生活较在乡村时有了不少改善。

项英的父亲项天卫读过几年私塾,是武昌县城的一名职员,管理全县的钱粮账务。项天卫为人忠厚老实,做事严谨。项英的母亲夏氏善良能干,育有三子一女,项英排行第三,上有两不兄长下有—个妹妹。

项英7岁时,进入武昌育才小学读书。他热爱读书,聪颖好学,善于思考。项英自幼就十分懂事,看到父亲工作太忙,便时常利用晚上和课外的休息时间,帮助父亲誊抄钱粮簿册,为父亲分忧。项英誊写认真,常写常练,一手小楷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父亲为此十分欣慰。不幸的是,在项英10岁那年,父亲便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父亲的离世使得家庭顿时陷入困境,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在母亲夏氏的身上。夏氏十分坚韧、能干,一人承担起家庭重任,靠给人纺织、洗衣、刺绣所得的微薄收入养育子女。虽然母亲勉力苦撑,家里也时常有断炊之虞,生活往往难以为继。为了帮助家庭维持生活,幼小的项英经常带着妹妹项德芬一起去拾柴、捡破烂,以贴补家用。

项英自小耿直、刚毅,疾恶如仇。亲戚中虽有人在武昌城里出人头地,但他从来不去攀附。他的叔父项仰之,是当时武昌慈善会的会长,在武昌城是一位颇有权势的“绅士”。一天,项英的一位亲友看到他家境窘困,就劝他向叔父求援。项英很有骨气,宁可挨饿也不愿意开口乞求。他对这位亲友说,他的叔父是个恶棍,专门欺压百姓,自己宁愿饿死,也不愿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更别说去乞求他施舍。项仰之听到这些话后,非常恼火,大骂项英是“不孝之子”。项英却认为,对于那些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不但不能孝顺,而且要坚决把他们打倒,这样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叔父对他也无可奈何。在项英幼小的心灵中,斗争的意识已经萌生。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社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以湖北新军为主力发动了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以摧枯拉朽之势埋葬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年,项英13岁。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剧变,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武昌首义的硝烟,让年少的项英看到了革命的力量,他开始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命运。然而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它虽然剪去了人们脑后的辫子,却并没有改变广大劳苦大众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辛亥革命后的武汉依旧黑暗,民众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项英及其家人的生活也并没有因这场革命而获得丝毫的改善。

项英先是在武昌育才小学读书四年,尔后人武昌私立日新学校,15岁从该校毕业。因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项英被迫放弃升学。生活的重担把项英过早地抛向劳务市场,这对他来说是很残酷的。他很聪明,在中学学得也不错,还想继续读书,但生活的困顿已不允许他读下去了。1913年,项英费了很大周折,才进入武昌模范大工厂纺织科,当了一名学徒工。P4-5

序言

在南京市雨花台有三座并排而列的墓地,名日“三烈士墓”。每逢清明和重大节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烈士遗属络绎不绝,他们自发前往三烈士墓扫墓、瞻仰、凭吊,寄托哀思,表达崇敬之情。“三烈士墓’’居中的墓地,便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项英同志的长眠之地。

项英的一生是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一生,是为革命理想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由产业工人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在二七风暴中,他高举旗帜,迅速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的工人运动领袖。此后,项英担任中央委员、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党团书记等职务,在大革命中、在白区与敌人的斗争中,始终战斗在工人运动的前线,屡建功勋,被党中央称为工人阶级的“英雄人物”之一。在中央苏区,项英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卫苏维埃、建设苏维埃的伟大事业中,担任了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副主席、中央军委领导等重要职务,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与建设、红军的壮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时,他临危受命,毅然留在苏区,与陈毅一道领导赣粤边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项英任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与叶挺、陈毅等人将南方八省游击队组建为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根据地,在大江南北抗击日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呕心沥血。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项英不幸为叛徒杀害,时年43岁。

项英同志功勋卓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耗尽心血,战斗不止。党中央在1998年为项英举行了百年诞辰纪念,称赞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者”,“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

今天,我们满怀敬意,通过对项英同志一生的记述,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的描绘,缅怀革命先辈创业的艰难,学习硕英同志对人民解一放事业的忠诚、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索。

后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项英传》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系统地去主动了解项英的事迹是在2011年。当时,我接受了一个撰写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的写作任务,我选择撰写项英的传记。2012年《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项英》出版,记述项英同志早年从事工人运动的事迹,即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工运领袖的历程。这次写作的经历,让我对项英早期的革命生涯有了一定的了解。2016年1月,我收到了《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的约稿通知,希望我承担《项英传》的写作。接受邀请后,我很是惶恐。项英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其中不乏争议和被人误解、误读的事件。如何去把握这些事件,如何去描摹这类事件中的项英,对我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挑战。好在一些前辈研究者的著述给我了极大的支撑,尤其是深耕项英研究的专家王辅一少将的两本著作——《项英传》《近看项英》。每当我面对一些相互冲突的史料无所适从的时候,通过阅读王老的著作,总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因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我只能在空隙时间中加紧写作。多亏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的徐树法处长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和理解,他甚至亲至北京面谈,一次次鼓励、支持。本书特约编辑杜秀娟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不仅严谨、细致、高效,也给与了足够的耐心。对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的写作也得到了项英女儿项苏云女士的支持,她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在谈话中,她的声声叮嘱,让我愈发感到责任的重大。感谢她的支持!

该书的形成还得到了安徽武警总队杨俊同志的支持,他一次次地帮助我从安徽省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并扫描发送给我;我的学生马刚、刘嘉丽也在成书的过程中帮我借阅图书,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精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作者

2016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