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林著的《学会跟孩子说话》旨在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的盲目和痛苦的泥潭,成为教子不难,育子有方的快乐父母;帮助学生摆脱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和痛苦体验,成为一名爱学习、会学习的主动学习者。成功快乐的家长之所以有别于失败痛苦的家长,关键是他们善于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才成为一名快乐成功的家长。
本书针对现代父母在教育上面临的种种烦恼和困惑,以“说话”这个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为切入点,为家长细致入微地分析和解释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将让家长感到受益匪浅。
赵雨林著的《学会跟孩子说话》针对现代父母在教育上面临的种种烦恼和困惑,从“说话”这个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为切人点,为家长全面解读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的盲目和痛苦的泥潭,成为“教子不难、育子有方”的快乐父母。作者细致入微地分析和解释孩子普遍存在的粗心、不爱学习、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的同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就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学习上的厌倦心理和痛苦体验,为使孩子成为一名“我爱学习、我会学习”的主动学习者,作者提出了许多很有实效的操作方法。
作者提出了许多诸如“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好成绩来自好的学习品质,好的学习品质来自好的生活品质”,“认真不是说的出来的,是做出来的”等发人深省的观点,将让家长感到受益匪浅。
该书贯穿始终强凋的一个理念是:孩子的成功需要家长的成长和成熟,即父母进步是孩子提高的前提!读者对象:各年龄段家长,及教育领域工作者。
绪论 先行一步——告别盲目与痛苦!
您和所有的家长朋友一样,一定非常希望孩子能轻松快乐地取得好成绩,一定非常希望孩子听话、懂事、礼貌、阳光又积极。
但是,你是否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一筹莫展?你是否因为与孩子谈话屡次不欢而散而烦恼?你是否发现尝试诸多教育方法后却依然无效?
毫无疑问,看到以上诸如此类的问题,想必每个家长都是感同身受。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未来成就一番事业,特别是在当今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那么沉甸甸的,既无法用语言形容也无法用任何东西衡量。正因为这期望之巨大和真切,无形中给孩子身上压上千斤重担。殊不知,这如此沉重的担子在孩子身上难以摆脱,本该是动力的压力却变成沉重的包袱,让我们的孩子步履维艰。长此以往,他们不但对学习产生厌倦,连父母都成了嫌恶的对象!学习成绩不好,也属情理之中啊。
同样的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面对一定是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之下的将来,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获得骄人的成绩,那就势必要求孩子能够在当下漫长的学习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无疑是家长最关心的一件事情了。在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综合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一个非常典型的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家长你最关心孩子的什么?答案基本都是:孩子的学习!
学习——这个家长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也是令家长经济投入最大、花费时间最长、消耗心血最多的事情,结果却往往是最令人不满意的。可令人遗憾的是,最让家长关心的事情却每每让他们失望透顶,反复的督促、批评、教育,该用的办法,该想的策略,各种各样的努力都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面对越来越厌恶学习的孩子,看着他逐渐滑坡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都已经是筋疲力尽,万念俱灰,真正是感觉无计可施了!
实际生活中,为什么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困难和烦恼最多最严重呢?很多家长把原因归结为孩子懒惰、贪玩、不听话、不爱学习等等。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在以下几方面往往都表现不理想。学习方法不理想;精神状态不理想,比如出现了厌学、偏激、懒散等情况;心理素质不理想,比如表现忧郁、自卑、焦虑等现象。
学习成绩是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的一方面,如果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学习成绩就好比是露出水面的冰山。如果不能对冰山的这一角有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那么你的麻烦还不只是糟糕的成绩给你带来的不愉快。
从我个人的研究结果和工作经验来看,学习成绩的提高实在不算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习表现不佳的孩子,他的问题不仅仅在学习成绩上有这样的典型表现,其他方面也同时存在很多的问题。学习成绩不佳,生活品质也很差,而且家长往往也做得很不到位。
不过,虽然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感到不满意,可一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在前面已经说出来了,就是家长过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关注招致孩子厌烦,而是过分关注“成绩”而不是“学习”。
由于家长把学习成绩这件事情看得太大,看得比天还大。不仅导致孩子的学习没有搞上去,其他方面也落后了很多。这个问题是大多数人容易忽略的而实际上却是很严重的问题。
家长为什么不能正确她指导孩子的学习?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家长自己也不大懂得学习到底是什么。
看到这样的结论,你也许会感到十分可笑,心想我们怎么会不明白学习是什么呢?但事实上:就是因为家长对学习的理解存在误解,导致不能正确她引导教育孩子。从一上学就开始错误地指导孩子的学习,慢慢地,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件万般痛苦难耐的事情,而把学习的结束当成最大的解脱。如此情形,面对一件如此苦痛煎熬的差事,还有什么心情和兴趣去面对?还怎么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即便是天资聪颖,有些过人之处的孩子,也会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之下,对学习产生抵触和排斥的情绪,即使是聪明的脑袋却取得不了相应的好成绩。
也许您不知道,其实只需对固有的教育方法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孩子的成绩就会有惊人的提高。
所以我对家长经常强调的几句话是:①要想成绩好,全面得提高。②想要学习成绩,先抓生活品质。③孩子要进步,家长先做好。
就让我们从一个例子开始说起吧,选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家庭场景之一。
父母和孩子围着桌子共进晚餐,当孩子吃完饭后,有的想帮助家里人收拾一下碗筷,有的还想在沙发上赖一会儿,有的还想再看看电视,有的还想与父母唠唠嗑什么的,有的想先回屋歇息一下再去做功课。总之,他们都没有马上去做功课。然后我们的父母许多往往是这样的表现,“去吧,这儿不用你管了,赶紧做你的作业去吧!”或是:“去吧,别看电视了,别赖在这里,还不赶紧做你的功课?”……
不知道您是否能从以上的话里找出问题和不足呢?
思考1:为什么不能看会儿电视或者休息一下呢?看看电视或放松活动就会耽误学习吗?
实际上,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人在用过餐后就马上学习是不合理和不卫生的,因为刚用过餐,此时胃部的消化工作需要更多的血液来进行。为什么很多人会出觋“食困”的现象,就是这个原因。如果吃完饭就去做高强度的脑力工作,长期如此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会引发消化道疾病。所以,饭后应该做一些活动或休息一下再去学习,这样学习的时候不会感觉疲倦,而且效率会更高。
试想,我们的孩子刚刚吃过饭就要窝在桌子前,面对书本习题。还要与“食困”现象进行顽强抵抗,想想孩子怎么能不产生厌倦?因此,饭后就学习不仅对学习没有帮助反而有害。另外,学习不该是件痛苦的事情,孩子学习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千万不要让孩子把学习当成苦力活。
思考2:为什么不让孩子收拾碗筷?难道孩子不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家务吗?难道学习的事情就高于一切吗?难道几分钟收拾饭桌的时间会很耽误学习吗?有什么事例证明不做和少做家务对学习会有帮助?
从教育目的角度来看,把学习作为减免孩子的家庭义务一介至高无上的理由是得不偿失的。许多孩子之所以产生惰性、冷漠、忽视父母的感情等问题就缘于此。学习成绩只是考虑一个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是为其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基础。如果只强调成绩,忽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势必造就高分低能儿。这样的人,即便成绩再优秀,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也势必无立足之地。适当让孩子做些家务劳动吧,不要让他日后习惯性地把学习当成逃避劳动的借口。
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她锻炼他们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是培养爱心、责任心和生活智慧的开始,是让孩子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
思考3:为什么不相信孩子自己会安排时间学习?难道孩子的学习只有靠你督促才会进行吗?难道你指望在你的呵斥下,孩子撅着嘴去了书房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吗?
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不能给孩子一个平静和谐的心态,怎么可以期望孩子会愉快地去学习?这也是许多孩子为什么对学习产生厌烦、缺乏积极性的原因之一啊。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您没完没了的唠叨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这样的状态下读书作业,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
孩子应该有一定的时闻用来与家长相处.沟通得越多。越容易互相理解,越容易让孩子了解和学习家长的智慧和经验。
思考4:为什么要让他去做作业?再说,谁告诉您,孩子此时应该先做作业了?即使是做作业,那到底应该怎么做?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作业前是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的。而且,做作业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我们的父母经常会说,“做完作业了没有?做完了赶紧休息!”或者说:“快做,做完了就可以玩了!”等。要知道,这样的语言让孩子感觉做完作业就等于学习完了,所以从小就没有养成如何学习的好习惯。
做作业是为了巩固他们当天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消化理解吸收的过程,而家长长此以往的“学习即为作业”的意识灌输,让孩子自小就把作业当成负担,当成压力,避之不及,希望草草了事,获得“自由”。试想,在这种心态下做作业,怎么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当然有的家长朋友会说:我这也只是顺口的一句话而已,就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和后果?有点夸张了吧!我的回答是一点也不。
这短短几句话,就已经把您在学习生认识的无知与教育上专断的缺憾暴露无遗。对孩子缺乏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也势必极大地妨碍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同时我还得告诉您一个您不想也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和结果,就是孩子对您和您的这句话简直是烦透了。而这几句话带来的恶劣结果有三点,第一,您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思想,认为学习是自己的负累,作业是自己的负担。第二,养成孩子只有在督促下才能学习的坏习惯。第三,缺乏对孩子的信任,会造成您与孩子之间的代沟。P1-7
书稿完成时,我自信和其他的家庭教育书籍有很大不同。虽然这类书籍多如牛毛,不过唱高调的多,说实事的少。大多是通过讲一个案例,再泛泛地给家长一些应该对孩子尊重、信任、理解之类的建议,这样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困惑的。甚至还有说胡话支昏招的,贻笑大方是小事,贻害无穷严重啊。而实际上,许多家长甚至是那些专家通常会犯“把结果当原因,把现象当问题”的毛病,所以本书更多从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发生的原因,再给家长具体的措施以及反思。即通过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让家长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这就为实现正确地做家长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了。
所以,我相信家长会喜欢我的书,当然,这份自信是来源于我亲自指导的近千个案。抱着这样自负的态度开始寻找出版社,没想到好事终是多磨。辗转数次,终于获得社科文献出版社的青睐。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许多家长朋友的喜爱,在网上居然被列为中国家长最值得读的五十本书之一。看到家长发的评论和读后感,很是令我开心。为此在本书附录里还选了几篇读后感,给自己贴金的同时也表达一下对读者厚爱的感谢。内心甚喜之余,不胜惶恐,感觉压力愈大。
人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动机。而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当时出书的目的今天想来还甚觉有趣和无奈。在成书之前,我负责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学习品质考察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为此还拿了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子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3A学习理论,而且还设计一套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训练方案即3A学习品质与生活品质双赢训练。在全国有很多中小学校,还有银川市等教育局,以及许多如中国家长教育工程等教育机构也引用了我的研究成果。
在旁人看来,我还算是做出了一点成绩的,按理说,应该有点满足了,但实际却恰恰相反。虽然有许多学生经过我的帮助和指导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经过我的咨询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但我至今都认为我曾经做的许多事情是徒劳的,包括现在。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曾经有许多人得了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擅长救治这种病。可是环境没有改变,还有许多人在得病,而且好了的又复发了。这个医生虽然一直不断努力救治,但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治完的。有一天,这个医生终于明白发病的原因了,也明白了如果把环境治理好了,就再也不会有这种病了。这时一个两难选择就摆在了这个医生的面前,您说他是该去治病救人,轻松获得更多患者的信赖和尊敬呢?还是转行投身去做治理和改变环境的事情呢?可是,焦虑的医生发现没有能力改变环境,而治好病人所得的荣誉也没有什么意思。我经常说一句话:中国孩子痛苦,更多的是因为无奈的中国父母造成的,注意我说的不是“无知”。而中国父母也很痛苦,那谁是造成中国父母痛苦的原因呢?虽然我是教育战线的新兵,却已对教育萌生去意,想通过社会研究和实践来实现近乎不可能的想法,所以就打算以书封山。而当时恰逢我的孩子出生,当时就有一份惶恐,时常想孩子大了后如果问我:“爸爸,在生我之前,你都做了些什么?”对于这一段他人认可,而自己不能满意的人生经历,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回答,所以就想对自己近十年的教育工作做个总结,至少用这本书搪塞我那犬子,好让他知道他的父亲那十年并没有白过,让他知道他父亲虽然没有能做成什么,但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可以这样讲,这本书与其说是给家长写的,不如说是给自己写的。老实讲,说这样的话我心里很痛苦。泰戈尔说过一句话:“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了自己前面。”我也知道说这样的话是容易招人骂的,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给家长朋友一个明白的说法。因为教育者不能成为“教愚者”。
每个家长朋友都想做个高效快乐的父母,而高效地开展家庭教育的关键是需要让家长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家长要做家长该做的事情,而我们家长往往做的不是家长该做的事情。而我们的家长大多都很朴素地知道,要把孩子的生活料理好,要指导孩子做好人和学习好等。但是在实际为父为母的过程中,却出现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比如到底该给孩子选什么特长班?孩子挨了同学的打该怎么办?是否该为孩子陪读?孩子学习不上进怎么办?家长到底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做?很多家长不是很清楚。遗憾的是,虽然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著述很多,但能够系统地阐述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案却乏善可陈,并且对如何正确地实施家庭教育的方法也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所以这本书就是给家长一个“怎么做”的指导依据。关于家长该“做什么”,我提出了3A家庭教育三道模型,即为生之道、为人之道和为学之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阅。而在本书里,主要给家长讲的是该“怎么做”。因为家庭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家长该做的事情做好。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长的想法和出发点根本就是错的,而即使是对的,也由于认识观念、开展方式、实现方法、指导模式等的缺陷,在实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和失败。
在再版的过程中,看到许多以前行文中的种种不足之处,真是汗颜。我水平有限。我没有一些人的本事,一年能出几本书,一不留神就著作等身。我只能把我认识到的和发现的那点东西,再想得明白点,再琢磨得清楚点,然后贡献给大家。这一版对以前书中的大量错漏进行了修正,而且还新增加了学习篇的章节。不当之处,还望各界朋友给予斧正。
我一直认为:人在关键处想明白了,在别的地方也就想明白了。有的人为什么处处不通,门门不精,只有眼羡人家“做一行,成一行”的份?其实原因就是这种人往往从来没有完整地做过一件成功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所以,各位家长朋友,先把跟孩子说话这件小事学会吧!
闲言少叙,书中见吧。有时间,去我博客转转。
赵雨林
历经一年有余,经过那么多的不眠之夜,在一个隆冬的清晨完成了这部书稿的写作,然后就在这个春天终于付诸出版。
看到那刚出炉的书样,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一个人想要做好做成一件事情,一定是受惠于许多人才能得以实现的,我想在此借书中一角来表达我的心情。
我感谢我的父亲赵绥儒,他为我倾尽一生的精力和智慧;感谢我的母亲段春风,给我最淳淳厚重的关爱;感谢我的妻子刘艳芳,给了我最无私坦荡的支持和鼓励;还有我的儿子小D,是他给我激情和灵感。
还有许多让我难忘的朋友和老师,特别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杨茂林研究员、郭京龙先生的鼓励与帮助,还有南京陶涞恒教授的支持、北京宗春山先生的关怀、太原王宪朝先生。还有著名的青年学者林格先生、和燕燕女士、陈保军先生等的支持;还有大学的同窗好友及许多许多的人,其实都不是轻言一谢就可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的。
但我想得更多的还是您——亲爱的家长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越来越自由和便捷,也使我们更容易更有机会获得人格意义上的自我寻找和探索,那种叛逆、否定、怀疑的精神自然也会接踵而来,而期望那种宁静的似乎没有风险的教育实在无异白日说梦,不仅不可能甚至还很危险。
我还想再对您说的就是,虽然我们起初都不过是一个卑微的小卒,但我们盼望有朝一日可以过河沉底,希望自己都有放大和绽放精彩的一天。这一切都寄希望于我们可以勇敢地对自己的审视和反诘,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愚昧和盲目告别,与痛苦和烦恼说再见。
最后送您八个字:
家庭快乐,学习成功!
赵雨林
2004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