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这样吗?否!
中国没有宗教。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祖先教。因为它深人人心,信众广泛。它的教义就是《孝经》。它的教主就是历代圣贤。它的教民就是历代的中国人。中国文化,被学者们越说越糊涂。其实重点并不复杂。中国文化就是重视孝敬父母,重视养心修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忠于国家,完善自我。传统的中国人是在六经熏陶下长大的。而六经中就有《易经》和《孝经》的内容。说中华民族只会面向过去,不会面向未来。是不读《易经》之过。《易经》就是一本讲变化的群经之总经。谁说中国文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人皆为父母生养,此不用说。人区别于动物的界限就在于人知道孝敬父母,人知道关心我从哪里来。祖先崇拜不过是要人们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记住这个传承的历史链条。免得象动物一样只知道遵循丛林法则。
如果我们承认人比动物强一点的地方在于我们知道孝敬父母,认祖归宗,由流溯源。我们就不能反对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果真限制了中国的发展么?
推动了中国的进步的果真都是无父无君的人么?
崇拜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崇拜往往让人失去主体判断,失去独立思考。历史上的暴君独裁者们大多喜欢搞个人崇拜。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民族所传承下来的祖先崇拜不是个人崇拜,而是群体崇拜。圣贤是一个群体。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大家都普遍认同,所以都自觉接受,借用时下的名词,叫作集体无意识。比如说,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形成了一个祭祀历代本族群中有重大贡献的圣贤人物的传统。 《礼记。祭法》上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意思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指导思想是,只有为国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才能享祀。本人研究的结论,这个古老的传统历数千年而不变。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发扬光大。比如,各姓氏的族谱和家谱,对于祖宗,也不是凡属祖宗都崇拜,而是看他在家族历史上的贡献,如始迁祖都会被祭祀。国家也是这样,并不是所有曾经手握强权的人都会被祭祀。后人自然也会根据他的所作所为做出历史的评价。比如说,秦桧当时的官做得可谓大矣,但后世别说指望子孙崇拜,他的后人在岳飞墓前公开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至于夏桀商纣秦始皇等历代暴君民贼更不待言。
果如周作人先生所开示的,“我们切不可崇拜祖先,也切不可望子孙崇拜我们。”那么我们崇拜谁呢,难道崇拜侵略者不成?就像动物王国的法则那样。不崇拜古圣先贤,难道就一定要一味地崇拜当权派?崇拜把我们打趴在地的侵略强盗?崇拜祖先,还有历代圣贤所沿袭下来的主流价值体系可以遵守。崇拜侵略者或当权派,自然就不必考虑继承传统的事情了。那就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好了。周作人先生是民国文化名人,但我们从他1919年发表的这篇小文章,不难推测后来他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为什么骨头那么软的深层原因。极“左”思潮的可怕之处也就在这里。人一旦放弃了正念,放弃了正道,便会沦落为有奶就是娘的地步,存这种念头的人遇鸡嫁鸡,遇狗嫁狗,最后成为猪狗不如的人也就不足奇怪了。
本人认为祖先崇拜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这不是少数人贪污腐败,崇洋媚外欺压百姓的原因。恰恰相反,后世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根本原因是那些违法乱纪之徒根本不知道或者是有意将祖先崇拜传统抛到九霄云外所导致的。因为谁都知道当官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谁都知道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或愚弄百姓不对。谁都知道不孝敬父母是错误的,不人道的。谁都知道出卖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可耻的。谁都知道,革故鼎新是正常的。自强不息是必须的。谁都知道,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不能只顾自己的一点眼前利益而丧失人格和国格。那么请问这些正确的理念是谁给的?答曰:祖先。是历代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包括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各姓氏的历代先贤留下来的格言。是祖先们告诉我们的。我们民族因此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才能够历尽坎坷而不迷失方向。才会有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周作人等一批所谓的激进分子公开蔑视本国人文传统,公开叫板祖先崇拜是落后的东西。居心如何,近一百年来的实践效果如何,今天还看不清楚吗?
P4-5
五伦与教化
论祖先崇拜
“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说
圣人与常人
长者规
我读康熙的自白
晏殊的《义方》六条
历圣相传的心法
两首古诗的哲理
五伦总论
论父子关系
论上下级关系
论夫妻关系
论长幼关系
论朋友关系
五四与五伦
地狱说
啃老族的哲学
出差读书古今谈
积金、积书与积德
无欲则刚说
乞丐说
知识分子的责任
释迦牟尼与“卫生纸”
教授应该教什么
我给研究生的忠告
让贤论
张国光教授奖掖后进的一段往事
谁最先为商纣王翻案
我的红楼禅
新余市鹏湖村喻氏族人寻访记
世界各国的食品罪名漫谈
“孔颜乐处”新说
闲话“干”与“士”
孑L子生日感言
文房四宝答客难
贪官和砷的忏悔
喻元鸿的教育观
三元草堂文钞.自序
习坎说
李瑞清轶事研究
做人的道理
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视界
三位东方圣人告诉了我们什么?
读闻楚卿《哭父诗五十首》感言
怀念业师张国光教授
我读《了凡四训》
狗德颂
康熙皇帝“诫子书”漫谈
学历比能力重要吗?
身教 言教 罚教
康有为为什么痛批达尔文?
孝道的四个层次
做生意与做学问
顾鼎臣的《多少箴》和《题学吃亏》
中国诗歌如何重建辉煌?
在东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核磁共振体检日记
文章三境界
“文以载道”新说
闲话假文凭
汉字不宜批量简化论
论友谊
答李常生博士论贪书
陈望道逸事
读书六境
电影《孑L子》的震撼与遗憾
《阿凡达》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发展观不科学
《孑L子》主题歌《幽兰操》改编得失谈
太岁头上可以动土吗?
读《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
“修辞立其诚”一一一个必须坚守的原则
《2666》,旷世奇书
读《纳棺夫日记》
拜访南怀瑾先生日记三则
我与南怀瑾先生的文字缘
董正义传
我的忘年交刘先枚教授
赵缺谈诗录
教子的智慧
南京话剧《民生巷11号》观后
三元草堂铭
三元草堂:我的书斋,鸟的天堂
三元草堂近事记
我的家训:“穷不丢猪,富不丢书”
故乡与故人
童子岩记
喻氏族谱编撰者杂忆
故乡的回忆
述祖德,忆父母
喻存粹教授印象记
楹联学家闻楚卿
程春明教授轶事
高介华先生印象
张国光教授轶事
读张华新著《山海经图译》
怀念老诗人贺苏先生
二师歌
胡启鸿老师
夏永垂老师
《华中建筑》的文化特色
消失的桃花源
范超的散文
挽张华鹏先生
我的朋友文先国
东门其人 开封奇人
王继宗的学术
答河南大学研究生张莉问朱仙镇木板年画遗产活化问题书
我的小学
中学时代(上)
中学时代(下)
文史楼杂忆
百万买宅,千万卜邻
江行感言
休闲与旅游
论闲暇
独游的快乐
旅途闲思录(一)
旅途闲思录(二)
旅途闲思录(三)
安义古村群发现记
响石山景区的由来
洪泽县看非遗
水泊梁山观剧记
茶道与大道(一)
茶道与大道(二)
茶道与大道(三)
答《旅游商报》首席记者江黎问
《武当山道教建筑概论。序》
张华鹏先生的武当山研究
江苏建省时间考
垛田考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说
“南京大萝卜”说
徐霞客一一大众旅游的“形象大使”
舍利子和舍利崇拜
廿一熙园赏“牡丹”
开封三记
美哉梅花山
《周易·旅卦》说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局。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伦常的变化。
伦常,是“五伦”简称。五伦即处理五种人际关系的守則。具体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君臣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我们的祖先对这五种人际关系进行了规范。即夫妻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伦字的本义是界限、禁区。是人类由族內婚向族外婚跨越的一个标志。即禁止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婚配。甲骨文“伦”字像个栅栏。后来由禁忌引申作守则。因为是五种最常见的人际关系,大约在尧舜的时代,就已经有“五常”的叫法。因为是一种关系到所有人和谐共生的人文教化活动,故又称“五教”。五伦中的君臣关系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被改称上下级关系。
秦汉以前的国民教育,主要內容就是伦常教育。秦汉以后的国民教育,则以应试教育为主。伦常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功利教育。秦始皇统一天下,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方针,是典型的工具主义教育和愚民主义教育。因为这种教育理念根本不把人的道德素质提升当一回事。他们只希望受教育者头脑简单地充当其专制政府的工具。唐太宗得意忘形时说过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天下英雄怎么都跑到他设定的套子里呢?因为唐朝沿袭了隋代的科举取士制度。读书人要想富贵荣华,不进入他设定的那个圈圈就得不到世俗的名利。宋真宗的《劝学文》更是对读书人进行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引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鍾粟。”在功利主义教育观引导下,我们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往往多是知识学问和人品道德不能统一的人。他们嘴上讲的和实际做的判若两人。东汉民谣嘲讽当时的推荐选拔制度:“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功利主义只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不重人格养成、节操熏陶的教育必然催生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欧洲诞生了伟大的达尔文。他用大量的野外调查,揭示了自然界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铁律。二十世纪前期,庸俗社会学家机械地将达尔文进化论搬用于社会学领域。鼓吹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一样,也存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铁律。这种理论公开主张弱肉强食。也属于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观念。直到现在,这种庸俗进化论仍旧很有市场。世界上的强国大国们仍然在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則。变着花样欺负弱小国家。
我们认为,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必须否定的歪论。因为人类社会毕竟比自然界的动物世界层次高。人类社会固然存在着丛林法则。但我们人类社会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有孔子的仁学问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这是多么伟大的人类之爱。孔子的提倡忠孝;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孟子有民贵君轻之说,向戍有弭兵罢战之论。这些人类轴心时代的仁爱之光,不是远远高明于弱肉强食论吗?2500多年前q-国古代的圣贤们已经找到战胜丛林法则的仁学伦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豪和尊重?难道把人类重新引入动物世界才算先进的理念吗?
本书著者只是一个普通的读4~J,-。从孩提时代的“大跃进”到青少时代的“文革”浩劫,直到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我都经历了。我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维系人际关系的古老的伦常传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失范,道德滑坡,可能只有春秋战国时代略相仿佛。
不破不立。这是规律。我们已经破了近一个世纪,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该立了!立什么呢?我们在近百年中先后以苏联和美国为楷模。移植的结果是水土不服。尽管这种水土不服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只有自己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建设一个新世界,并没有破坏一个旧世界那么简单。新文化不可能是前无古人的自以为是的创造.她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中国历代圣贤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人伦遗产。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人伦遗产已经沉淀为集体无意识,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人际关系,需要汲取人伦遗产的精华。
中国古代经典如《周易》,《尚书》,《老子》,《论语》,《孟子》,《孝经》,《忠经》,《札记》,《庄子》,《文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等,到处可见关于人伦关系的经典论述。除开经典,在浩如烟海的族谱家乘中,家训、族规之类的伦理公约可谓比比皆是。正是这些成文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伦常原则,在支配古往今来的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发挥着正能量的影响力。
这里信手举几个例子。如《管子》书中就说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乱国常贫。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日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这不是政治伦理么?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治理国家首先要让老百姓富,其次要教化大家通情达礼,遵纪守法。 至于规范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关系的伦理准则,在《札记》、《论语》、《孝经》、《左传》中可谓触目皆是。兹不赘述。举两条谈处理人际礼让和尊师重道的经典: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礼记.坊记第三十》)
这是说一个在上者如能做到尊重别人,轻贱自己。利益当前,先让别人,最后自己。这样的领导当家,手下人肯定都会互相谦让。江南三大让圣大舜、太伯、季子就是这方面的楷模。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第十八》)
一个国家,从上到下,大家都自觉尊师重教,这个国家一定兴旺发达。中国能诞生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骄傲。
人类社会总是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处在这历史变革的前夜,我只是将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所阅读的书和史,所悟得的道与理,写成或长或短,亦诗亦文的文字。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因我的文字而对中国古代优秀的伦常遗产有所了解。我想说明的是: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还是需要维系的。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我们祖先所确立的人际关系处理原则还是要尊重的。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天地自然规律我们还是蔑视不得的。治国要顺应大道,齐家要顺应大道,做人也要顺应大道。违背客观规律做事必然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收入本书的随笔文字,大多是近八年以来本人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写成。这137篇或长或短、不衫不履的文字,大多跟以上所讨论的伦常问题有关。这些文字都是真事实情,真思实想。希望能对读者认识我国古老的伦常传统有所帮助。自然更希望有心的读者能见贤思齐,共同发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喻学才
2016年3月20日于三元草堂
喻学才著的《三元草堂随笔(精)》是作者十年来撰写的文史随笔的首次结集。书分《五伦与教化》、《故乡与故人》、《旅游与休闲》三个板块,而主题可用“五伦”思想一以贯之。
五伦教化肇始于上古尧舜时代,最初被称为“五教”。是中华民族对地球人类的伟大贡献。它的精髓是总结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五个准则,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本书作者以五伦教化的遗产为红线,结合自己所读之书,所游之地,所悟之理,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深入浅出地将五伦遗产的精华呈现给读者。
喻学才著的《三元草堂随笔(精)》是作者多年研究游道和五伦问题的文学表达。“游道”是一个传统术语,等同于游览艺术。“五伦”也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即关于处理君臣(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五种常见人伦关系的学问。故乡篇是作者乡愁情绪的表达。可贵的是,作者笔下的故乡人事可以折射古老中国20世纪50年代迄今剧烈变化的时代。故乡之于游子属于广义的父子关系。老师属于朋友的范畴。因此这一部分也可视为五伦关系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