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哲学启蒙少儿书系”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写给少儿读者的哲学启蒙小说,《橙色女孩》是此系列之一,是一本由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和他死去已有十一年的生父“共同”完成的书:酷爱天文学、会弹钢琴的十五岁挪威少年乔治,过着平静而愉快的幸福生活,他正处于懵懂迷惘的青春时期。一天放学回家,他收到了死去已有十一年的生父写给他的一封长信,然而他对亡父的记忆早已消失殆尽……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怀着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读完了信中讲述的关于“橙色女孩”的故事,顿时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他开始独立思考,开始重新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亲人,开始选择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会把握自己正在萌芽的爱情。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写给少儿读者的哲学启蒙小说《橙色女孩》讲述了:小男孩乔治四岁时。父亲过世。对于父亲,乔治印象模糊。十多年后,奶奶无意中发现了一封父亲给乔治的亲笔信。在信中,父亲向乔治讲述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与橙子有关,与橙色有关,与阳光、夜空、生命、离别有关……这封跨越时空的不平凡的信,让已长到十五岁的少年乔治震惊不已。
生与死、相聚与分离、希望与绝望、幻想与现实……乔治会如何抉择?
父亲死了已有十一年,当时我才四岁。我从来就没有指望过能再听到关于他的消息。可现在,我们正在共同写一本书。
这些文字就是这本书中开头的几行,它们都是我写的,但父亲很快就会加入进来,毕竟这本书的大部分都得由他来讲述。
我不知道,我是否还真能记起父亲。也许我只能认为,我之所以还记得他,主要是因为我经常翻看他的那些照片。
只有一次记忆我能肯定它是真的。我相信,有一次我们曾一起坐在屋外的露台上看星星。
在一幅照片上,我和父亲坐在客厅里的皮质旧沙发上。他当时似乎正在讲什么有趣的事儿。那张沙发我们现在还保留着,可父亲已不再坐在那里。
另一幅照片则是,我们悠然自得地坐在玻璃走廊上的绿色摇椅上。父亲死后,这幅照片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此刻,我试图止住摇椅,因为我要把我的所有想法都写进一个厚厚的记事本里。以后,我还要把所有这些都输入父亲留下来的那台旧电脑中。
关于这台电脑,我还有的说的。为此,我必须回到过去。
保留这么多老照片,总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同寻常。它们毕竟属于另一个时代。
在我的房间里,有整整一本影集,里面都是父亲的照片。一想起这些,我就不由得有点害怕:我居然保存着一个人的这么多照片,而这个人已不再活着。我们家里还有父亲的录像带。每当我听见他的声音,我就禁不住浑身起鸡皮疙瘩。父亲的嗓音,真的具有一种雷鸣般的效果。
也许应该规定,禁止保存那些已经不在的人——或者按我奶奶的说法——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人的录像带。我总觉得,看那些录像如同在盯梢,而钉死人的梢是不对的。
从这些录像带上,我也能听见自个儿的声音。那声音又尖又细,就像一只雏鸟在啾啾地呜叫。
那就是当时的情形:我父亲是“低音部”,我自己则是“高音部”。
有一段录像的内容是我骑在父亲的肩头,试图扯下挂在圣诞树梢的星星。虽然那时我才一周岁,但却差点儿就得逞。
妈妈观看父亲和我的录像时,总会倒在扶手椅上哈哈大笑,尽管当时就是她在为我们父子俩摄像。她竟然看着父亲的影像大笑,我认为她这样做不对。我想,要是父亲知道了,他也不会喜欢她这样的。他或许会说这样做是违反规则的。
在另一段录像上,父亲和我坐在我们位于费尔斯多伦的度假别墅外面。时值复活节,外面阳光灿烂。我们俩各自的手里都拿着半个甜橙。我正使劲儿地吸吮橙汁,我手里的橙子还没有剥皮。父亲可能正在思索某些完全不同的橙子,这一点我相当肯定。 就在这个复活节假期之后,父亲察觉到他的身体有些不对劲儿。他病了大约半年。他担心他很快就会死去。我相信,他知道他会死的。
妈妈常常对我讲,父亲当时特别伤心,因为他知道,在他能真正认识我之前,他就得死去。奶奶也曾这样说,只不过是以一种神秘兮兮的方式说的。P1-4
一本教人仰望星空的书(代译序)
杨武能
这是一本由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和他死去已有十一年的生父“共同”完成的书。不,这不是普通意义的书,而是——
一篇神奇的童话,
一个迷人的梦境,
一卷深邃的沉思,
一场生命的历险,
是对存在与时间的另类诠释,
是对生活之意义的独特答卷,
是对宇宙和时空之源的勇敢探索,
是事关生死抉择的追问和解答
1991年,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就以《苏菲的世界》一书闻名世界。要概括眼前他奉献给读者的这部新作同样丰富、深邃的内涵,或许就只能做如上的比附了。这部书唤起的阅读感觉实在是丰富、深邃、立体和多层面,虽然它并非鸿篇巨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
可以说,《橙色女孩》首先是写给所有少不更事,却又一心想独行特立的当代青少年的一本书;但是读完之后,却发现其实它更像一封写给所有已经或即将成为父母的男男女女的信,一封推心置腹、意味深长的恳谈信。在它真诚、睿智的“果核”周围,包裹着一层层预言般神秘、童话般清纯、宇宙般博大、花蕊般精微、梦幻般甜美而绝望的爱的“果肉”。同时,这爱又呈现出它原本具有的斑驳色彩、复杂滋味。
酷爱天文学、会弹钢琴的十五岁挪威少年乔治,过着平静而愉快的幸福生活,他正处于懵懂迷惘的青春时期。一天放学回家,他收到了死去已有十一年的生父写给他的一封长信,然而他对亡父的记忆早已消失殆尽……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怀着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读完了信中讲述的关于“橙色女孩”的故事,顿时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他开始独立思考,开始重新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亲人,开始选择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会把握自己正在萌芽的爱情……
这是一封怎样的信?一位死去多年的父亲,何以能使他遗留于世的儿子感到如此巨大的“震撼”,以致世界观发生了如此深刻的转变呢?
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为什么会对天文学如此着迷,会对让人类回顾宇宙历史的哈勃望远镜备感兴趣,而不是迷恋“辣妹演唱组”或者“疯狂足球”呢?
一个早年丧父的小男孩,他本来认为没有父亲的成长过程其实并不艰难;在他心中,继父只不过是个“不速之客”。可读了生父的来信,他对继父的态度有何转变?他对母亲的认识又有何改变?
一对青梅竹马的小孩子多年后再次相遇,将会经历怎样纯真而复杂、漫长而迷惘、痛苦又甜美的情感波澜?
一个喜欢橙子的美丽女子,她爱的根须深深地缠绕在童年的梦幻里,既不能忘怀自己的“小男子汉”,也无法舍弃自己少女时代的男友,她将如何选择?
一个耽于幻想却不乏理智、热情而不失天真的医学院大学生,有对世界和亲人的无比热爱却突然发觉身患绝症,他该体验着怎样刻骨铭心的爱的痛苦,怀着怎样无法遏制的死的恐惧与生的渴望?
凡此种种,都包容在这本小小的书里。你读完这本书,会发现这个神秘莫测的“橙色女孩”的故事,实在是有趣、有味、有益,实在是不同凡响,富有深义。
在当今这个大众媒体称霸、媚俗读物泛滥的时代,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仍然广受欢迎。为什么?
他的作品往往人物不多,情节也挺简单,其主人公的形象较之一般经典名著似乎显得单调,但却以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故事探讨了人生的基本命题。而这,正满足了我们这个强于形式弱于内容、长于表现短于思想的时代的需要。
这个时代的青少年。也包括已经长大的成人,都不曾遭遇也讨厌遭遇任何足以迫使他们进行思考的所谓的历史性“苦难”问题,但是,他们最终仍回避不了又以新面目出现的人类的“基本问题”,诸如宇宙的起源与终结、人之来源与归宿、存在与时间、生与死、爱与恨、幸福与苦难、灵魂与肉身,等等,并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自己一生的实践,给自己做出回答。贾德这部作品就深入浅出地把哲学思辨和心智启蒙融入了文学叙事,所以能以一种“可爱的方式”引领我们思考那些人类永远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这,更满足了我们长远的、带根本性的需要。
这也许就是《橙色女孩》的题旨,也是它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再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采取了十分成功的叙事策略,通过独特和跳跃多变的时空置换,阅读本书时读者会不知不觉产生穿行于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的全景式阅读体验。同时,它也是一篇极富童话色彩的小说,故事结构层层嵌套,而且与《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著名童话有着某些互文关系,读来感觉意蕴幽远,遐思绵邈。
有哲人说,谁不曾仰望过浩瀚的星空,谁就不会真正理解生命的奥义。《橙色女孩》正是一本教人仰望星空的小书。
在一定的意义上,孩子都是自发的哲学家,活跃在他们小脑瓜里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哲学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之探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是发生这种探究的最佳机会。好的启蒙书其实不但适合于孩子阅读,也适合于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一同阅读。“贾德哲学启蒙少儿书系”正是这样的—套书。
——哲学家、学者、作家周国平
在我的阅读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段,在这个时段我主要阅读的书籍,并不是文学。而是哲学。我对哲学书籍的阅读。并不是说它给了我多少关于这个世界存在的观念。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培养了我的思维方式。离哲学最近的是儿童文学。看似形而上的道理。孩子们都是懂得的,主要是看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述。
——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回到哲学精神的源头处,我们会发现,在儿童的身上最为生动地保留着人类的某种本质性的哲学冲动。哲学的精神将儿童文学带向了—个开阔的艺术境界。它们不但在孩子心里播下了智慧的种子,也丰富和启迪着成人的生活体验与思考。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
让孩子们尽早在学习阶段接触哲学,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建立大有益处,这也是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性突破。
——芳草地国际学校日坛校区副校长刘文娥
贾德的作品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美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