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语丝
分类
作者 范伟国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麻烦的是番薯干。乡亲们在刨削的时候哪有工夫去皮呀,可能也舍不得去皮(粮食紧张,有皮分量重呀)。天闹灾,这番薯个头也长得小,短短的一根中,两头都是皮还沾着泥,直接去煮还真不行。

我每每放学回家就看到,外公坐在堂前问的椅子上,耐心地将番薯干两头的皮剪掉,洗了几次后再掺进米里煮。这说来也有点奢侈,人家吃不饱的时候,我们还在剪番薯皮。但当时外公是为了让我们在长身体时吃得好点,就这样地费心费力。煮成饭了,外公往往先把饭中的番薯干扒拉到自己的碗中,再给我们盛饭。这样,我们的碗里基本上都是白米饭了。小孩也不懂谦让,还觉得大人这样做是应该的。但自然也把这举动无意识地记在心里了:做男人,是要这样吃苦在前的。

外公自己极节俭,但他却不限制我们小孩读书上的花销。“文革”期间,刚好是长学问的时候,每当借得一本好书(常常是“禁书”),就会连夜一口气读完它。在外婆为心疼电费而唠叨时,外公总护着我们。他的堂兄弟中,有一位自学俄文成才、译著等身的翻译家,时常被他用作鼓励我们好好读书的榜样。我表弟后来苦读外文,外公早年的鼓励一定是最初的推力。

外公写得一手好字,又和善。邻里老人就常常找他代笔写信。他一落笔,习惯把一页信纸写得满满的,把他们的心意都在纸上倾注满了,有时连纸的背面都写上了。写到这里,自然忆起了那句名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密密的写,使让外公代笔的老人们十分满意,觉得那才是真正地将一份思念变成了沉甸甸的家书。于是,找他的人更多了,这自然是义务劳动,他却乐而不疲!我从小爱惜纸张,一直到正反面都用了才舍得扔掉,至今亦然,就是受了外公的影响。

我下乡时,他怕我学坏,差不多半个月就会来一封信,吃饭如何,农活重否,和队里的人关系怎样,等等。这时读信,就觉得外公成了外婆了。有次翻检旧箧还发现了两封信,很珍贵地保存起来了。可惜,后人还能体会其中的滋味么?

外公是街道的小组长,“文革”前主要是动员居民打苍蝇、灭蟑螂什么的。另一个要务则是调解,张家李家动手打架了,王家的婆媳闹矛盾了等等,往往来请小组长过去讲公道。我们家吃饭时,老有别的墙门(东南一带的人将类似四合院的房子冠以“墙门”这称呼)的人心急火燎地过来叫外公去劝架。我有时跟过去看热闹,看着外公三言两语就把双方摆平了,很是佩服。许是他平时很讲公道的缘故,巷子里的人们就称他为“范先生”了。

那年横扫“四旧”的风,也刮到了我们的小巷。我家租住的是老实巷24号里的两问房,房东也和我们住一个墙门里。这家人多势众又有钱,平时很看不起我们这家老的老小的小的。有一天,乡下有人上来贴大字报,揭发他家是漏网大地主,把他们搞得灰头土脸的。我高兴死了:吓,你们也有今天!

晚上,外公把我叫到跟前,很严厉地说,你不许跟着别家小孩起哄,不许叫那老太太是地主婆!我从来没见过外公这样严肃过。自己是弱者,还被人家欺负过,却不落井下石。也许,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是这样的吧。

小巷斜对门的22号住着一位陈姓老太,当时有60余岁了。她的婆婆80多岁,俩人相依为命。有天下午,红卫兵来抄家,说陈是资本家的小老婆,家产都是工人的血汗,全部要充公。来了好几辆黄鱼车,要把她家的东西都拉走。

外公一看急了,就过去找了个头儿模样的人说,你总要给人家留些过日子的东西呀,被子、衣服不能拿走!这帮人才收敛了一些,弄了些硬木家具和字画走了。陈老太第二天过来,千恩万谢地要塞些钱给外公,外公怎么也不肯收。

其实,头夜他落了我外婆一晚上的埋怨。因为我家的成分也不好,泥菩萨过江自身尚且难保,外公还这样引火烧身。万一这带头的人火了起来,来查查我们家的底细,或者将我们家也一起抄了,不就连老本也赔进去了吗?

外公虽然是大户人家出身,但是还在娘胎中,他父亲就过世了,家道败落,寡母孤儿相依为命。及长,学得一手好算盘,又命薄心傲不肯屈身求人(他舅舅陆家号称“宁波西半天”),打了半辈子工无所积蓄。生育了一儿两女,虽各有工作却各有难处,外公到老还得替儿女们带养小孩。

这样的艰难人生中,从没听外公吐一句怨言,却总是乐呵呵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外婆有时要数落他,他就避开,等夜深才回,外界不大听得到他们两人吵架。

P6-8

后记

转眼已是2016年年底了,《海上丝语》这书从起意到付梓,竞费了一年的时间,这是始料所不及的。

虽然,交通、电讯比以前不知发达了多少,但办事的速度似乎并没有提高多少。也许被潮流裹挟太紧,也许心有太多旁骛,也许拣芝麻掉西瓜,我这样地自我剖析着……

一本书的出版,往往是人生一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海上丝语》的出版,是我职业生涯结束的句号。

旧的结束,其实却是新的开始。问题是:你往哪儿去?

岁暮之际,正好盘点;人人暮年,正好回顾。

记得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的一生有七次大变的机遇。如能真正抓住了这七次之变,你的人生就比较圆满。我抓住了吗?

19岁时的插队落户,是我的人生第一次大变。此事由不得我做主,只能随波逐流。但在这下乡的五年中,没有颓废,没有沉沦,更没有堕落,而是努力地适应艰苦的劳作,努力地读书自学,也算是自我的救赎和提升了。不敢说抓住机遇,只能是打个平手。

25岁时的回城潮,进了商业单位工作,是我的人生第二次大变。这也由不得我做主,只能随隅而安。在到新闻单位之前的五年中,没有因生活的安逸,没有因小家庭的组建,而放弃求知求学。数年间也混得大专文凭,为日后的进步打下了基础,算是小胜。

30岁时的进宁波日报社工作,是我的人生第三次大变,这是我第一次主动谋变。在这期间十二年中,从财贸记者到版面编辑,从版面主编到部门主任,又从编辑系统到自办发行当起行政领导,得到了扎实的锻炼,也算新闻界中的行伍出身吧,应是中胜。

42岁时的进人民日报社工作,是我的人生第四次大变。既是时势造就,也是自主谋变的结果。邓公南巡讲话后,1992年10月,人民日报社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记者站,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其时,我已上调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任新闻文艺处处长,并准备择机去宁波开发区工作。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人生最大的选择放在我面前。追求权力的话,留在机关做官,迷恋金钱的话,就下海经商;而追求新闻理想、完满记者梦的话,那就要去国内第一大报一一人民日报社。

老实说,当时对去人民日报后的地位与名声的考虑,真没有太多。而去开发区当国企老板的地位与名声,至少在宁波这地方还真不低,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是这样。

像我这样20世纪50年代初出生的人,从小接受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教育,明知道当记者之苦:这是求人跑腿的活,这是熬夜耗人的活,这是远离权力与金钱的活;但也知道当记者之好:这是工作自由度比较高的活,这是稍能体现个人意志的活,这是说不定能微微影响一点当地历史的活。那么,当记者,就当一个中国(也可能是全世界的)最大报纸的记者吧!我就抱着这样的并未深思熟虑的想法去应试应聘了。

1992年12月下旬,我拿着介绍信去人民日报社报到时,心里其实很忐忑不安。

有人说,人民日报社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你一无文凭二无背景的人去了,有好果子吃?我说,一个单位总要有干活的人吧。有人说,中央新闻单位里有个别人抱团结伙、以稿谋私,复杂得很,小心被拉下水了!我说,我以简单对之,我以慎独对之。

25年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后回头看,不知我被同化了,还是我的初心依然?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可能会回答一二。我想,在这人生的大考之中,还是站住了吧,至少无愧我心!

12年前,第一本小册子出版时,自己曾说,会继续写下去的。12年后,又一本小册子出版时,我继续说,会写下去的。

身处急剧变革的时代里,身历跌宕起伏的变化中,要写的东西太多!而写作,不但是我生活的需要,也会是我一生的陪伴。这就回答了前面往哪儿去的问题,就让文字来延续我短暂的生命。

让我们在文字中再见面!

2016年12月27日

目录

家国情怀

 范先生

 白帆布球鞋

 妈妈的棒喝

 妈妈的榜样

 光阴的故事

 理想主义老太太

 陪护日记

 弱女子的平凡一生演绎传奇

 永恒的身影

 父亲的墓志铭

 再忆小平

 感动

 惦记

 闲时念点诗

 淡泊人生

 油菜花

 心灵的幸福

 行动

 醉美山阴

 乱弹琴

 鲁迅,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也说《桃姐》

 医学博士放弃救父

 鲁班师傅的斧头

 送恩师

 端午断想

 活着就是修行

 将青春的一切照单全收吧

 插秧的学问

 收藏祝福

 学会幸福

 鹅岭半日

 夕照寺印象

 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戏与人生

 忆老总编

 乙未冬月有感

激浊扬清

 基层政府能否退出招商引资

 行业协会莫为乱涨价添薪

 让月饼成本晒晒阳光

 “短信圈钱”何以叫停

 带薪休假彰显民生关怀

 让政府“钱包”在监督下运作

 华南虎何以“跑”不过藏羚羊

 权力的透明与边界

 地震,对公仆的大考

 不管,要付出代价

 关键在治官

 还我绿色视野

 车牌编排之乱

 少年情怀英雄梦

 老百姓为何成了“老不信”

 四才沦

 不讲普通话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关键在启民智

 “舌尖上的中国”安放何处

 长大做老板

 天地良心

 多些日常生活的“救生圈”

 做点更实在的事行不行

 牌子论

 废话论

 口碑论

 成败论

 当代人的怪圈

 不可为而为之

 梦想与人生

 雅量论

 气象论

 酒之论

 青春的随想

 书生意气

风花雪月

 缺的是野心

 留住你的童真

 题樱花照

 你知道我是谁吗

 蓝颜

 贺端午

 这副对联好

 寂寞时分

 就当他是狗

 今夜有雨

 三分盐

 看《豪斯医生》

 箴言

 又是重庆

 唯吾知足

 按生活的真实去生活

 赞赏两则

 智慧

 陆家嘴,不可亲

 自由的你

 日明味普陀

 谁偷走了时间

 活的是心情

 小年的记忆

 人生是什么

 风中飘荡

 渎书札记

 民歌说

 被从容所感动

 厦门感相

 孤独说

 学学大象

 听歌

 十年弹指间

 读书之法

 作文之要

序言

人生,应该每十年对自己有个小结。

从2005年春到上海工作,至今十年有余了。

这十年,有五次重大的身份转换:第一次,从一个省(市)的人民日报社驻当地的首席记者,转换成了报社直属新闻单位的业务领导。第二次,年满六十岁,从新闻工作者转换成了年老退休者。第三次,被侨资企业聘用,当起了一家大型粮油集团的顾问,又从退休者转成了打工仔。第四次,发挥余热,修编《上海地方志·报业卷》。第五次,回归自我,继续码字。

变化,不可谓不大。唯有变,才有丰富多彩的人生,才有所感,才有了这些文字。这期间虽然各地奔波,琐事众多,但搜集删节后,还有十来万的文字累积。敝帚自珍,就结集出书吧。对自己,是交代;对朋友,是践诺;对旁人,或有助益,也是文字的结缘。

按所写的内容,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家国情怀,写的是对亲友的怀想和生活中的思悟。第二辑:激浊扬清,搜集了这些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记者博客”等媒体上的评论文字。第三辑是:风花雪月,可以说是自己的心情笔记。当然,这中间的界限只是相对而言。

书名《海上语丝》,也没有太大的讲究。“海上”,也即上海之谓。自己这些文字在当下信息的急风狂雨之中,不过就如几条雨丝一样。又记得,鲁迅等先辈早年办过文学刊物《语丝》,所载的杂感、随笔、小品都很有影响。用“语丝”一词,以附骥尾。

出书,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年轻时在农村插队落户,趁夏夜凉快,生产队隔三岔五就要青壮劳力们挑百多斤重的谷担,去五六里路开外的公社粮站交售“爱国粮”。刚去时,挑不动,常常落单。归来时,有月光还好,明晃晃的看得到路。如是月末或阴天,远处或有飘忽的灯火,这路就只是手电筒前的小小一圈了,只能凭着记忆摸索方向。四周一片浑黑,蛙声倒是喧嚣,这时只好唱歌给自己壮胆,想些开心的事情给自己打气。现在这些结集出版的文字,我觉得,如同当年在黑夜里唱给自己听的歌声,为自己的人生旅途壮胆打气!

集中有篇文字《不可为而为之》这样说:人人都知道,生命终将结束,赤条条来,撒开手去,不带走一丝一毫。然而,生命之花既然开了,就让它恣情怒放吧,就让它千姿百态吧,就让它绚丽多彩吧。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短暂中保留永恒,在飞逝中定格片刻,在追求中体现价值。这种刀锋上的舞蹈,这种极限中的努力,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吧。

是为序。

范伟国

2016年06月30日

内容推荐

《海上语丝》是作者范伟国2005年后至今在上海工作期间撰写的新闻评论、散文游记和博客文章的汇集。作者涉猎广泛,见解独到,议论精当,文笔扎实,文字精练,从个人的所见所闻中知微见著,在谈笑风生中传播理论与知识,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供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等读者参考。

编辑推荐

按所写的内容,《海上语丝》一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家国情怀,写的是对亲友的怀想和生活中的思悟。第二辑:激浊扬清,搜集了作者范伟国这些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记者博客”等媒体上的评论文字。第三辑是:风花雪月,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心情笔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