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萍著的《恶补逻辑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有关于逻辑知识的入门读物,本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专为并那些未接触过逻辑思维的读者而设计。在本书中,读者不需要去理解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逻辑学名词,本书以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为实例,在对实例的剖析中,让读者潜移默化的深入到逻辑世界中来。在本书中,你会知道什么是思维陷阱,如何锻炼你的逻辑思考能力,如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处理日常生活中难题的必备能力,而本书的宗旨便是,通过帮助读者恶补逻辑知识,让读者拥有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服务于实践当中,为读者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逻辑思维能力是处理生活难题的必备能力,董桂萍著的《恶补逻辑学的第一本书》以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剖析,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逻辑思维的奥秘,同时通过帮助读者恶补逻辑学知识,让读者拥有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将之应用于实践当中,旨在为读者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课 高深莫测的逻辑:你的生活离不开逻辑
逻辑是一门绕圈子的学问
你了解逻辑这门绕圈子的学问吗?
一对夫妻正带着孩子在琳琅满目的商场闲逛,突然,孩子拽了拽妈妈的衣角,指着货架上的零食吵着说要吃,妈妈呵斥道:“你才吃过晚饭,不许吃零食!”爸爸却抱起委屈得涨红了脸的孩子,哄道:“宝宝不哭,妈妈不给你买,爸爸给你买!”孩子破涕为笑,开心地说:“爸爸对我真好!”
这时候,孩子心里产生了一个结论:妈妈不允许他吃零食,妈妈待他不好,爸爸为他出钱买零食吃,爸爸待他好。这可以说是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基本的逻辑。
“逻辑”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若要人们准确地说出它具体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却是一件难事。现代汉语将“逻辑”这个词的定义概括为思维的既定规律和规则,或是某种理论、观点、行为方式。有时候,“逻辑”又可以作为“逻辑学”的专指,或者用来表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性。
哲学范畴中,“逻辑”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生活中的逻辑,它指的是某种思维习惯、某种推理过程,或者看待问题的方式。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逻辑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门绕圈子的学问,若想摸透其中的技巧,必须下苦功夫。
日常的生活中,不管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还是我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逻辑缜密的人说话做事滴水不漏,堪称高情商的代表。逻辑混乱的人往往会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时时刻刻都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
当逻辑这门绕圈子的艺术应用到人际交往中的时候,它会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我们身边的那些说话高手们很少会直接地向众人表露出他们的真实意图。他们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必言之有物,且充满技巧。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之人只能算是雄辩家,并不能算是真正会说话的人。而那些委婉迂回地将自己的意思巧妙地传达给对方的人往往是交际场上游刃有余的语言高手。他们或者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却已暗有所指且韵味悠长,或者旁敲侧击声东击西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深谙兜圈子的法门和巧妙暗示的技巧,将逻辑这门艺术“玩”得娴熟而精彩。
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故事中的触龙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委婉话语中呈现出来的那种缜密逻辑,依靠着完美无缺的逻辑,依靠着无与伦比的辩才,他才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触龙可谓深谙绕圈子的艺术,他知道赵太后正在气头上,若是像其他的大臣一样直诉利弊只会碰一鼻子灰,想要达到进谏的效果,不妨绕个弯子再说话。相信在劝说赵太后之前,触龙一定经过了一番详细的分析和准备,将一切考虑得事无巨细,这才胸有成竹地出现在了赵太后面前。
拥有强大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不会拘泥于单一的说话模式,当正面的谈话失去作用时,他们会换一种角度,或旁敲侧击、或委婉暗示,力保谈话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想要练就完美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一定要抓住平日里每一个训练机会,充分掌握绕圈子说话的精髓,并时刻注意以下三点:
◇当沟通出现阻碍的时候,借助“话语中介”来表达意图。P3-5
我们生存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生存在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角逐也分外精彩。想要安全地生存下去,我们不仅要付出勤奋,还需要拥有智慧。大脑思维决定我们如何去掌握、运用知识,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创新活动。认真观察身边的人,我们就会发现,围绕在身边的那些优秀杰出的人,无不是有着完美而清晰逻辑思维的人。
思维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吗?逻辑的魅力又在哪里?
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解开人类智慧之谜,开始了对大脑思维的研究。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拥有创造性思维和复合型思维的人往往更善于思考,更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真正有用的部分。他们学习、驾驭知识的能力极为突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总是让人惊叹不已。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知识固然重要,却不是我们变得更加智慧的关键。人的智力高低并不是由知识决定的,真正与它息息相关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现代人的知识储备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人,可是想要达到孔子或者是牛顿等伟人的高度简直难如登天。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类截然不同的人:前者还没有了解清楚情况便立马展开了工作,以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状态。而后者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带着同事们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不懂逻辑思维的你,必然会面临沟通不畅、效率低下、工作毫无进展、活越做越多等难题。
想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的脑力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下来,想要拥有一个光明的职业发展前途,想要你的人生处处精彩,就要学会同大脑内那些僵化的思想、简单的思维模式进行斗争,让自己尽量向一个逻辑思维能力杰出的人才靠拢。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给他的学生们出了一个难题,他说:“有两个人从烟囱里爬出来,其中一个人头发上落满了肮脏的烟灰,而另一个人浑身却干干净净,你们说,这两个人谁会去洗头?”
“当然是头发落满烟灰的那个人!”一个学生抢着回答道。
“不……”爱因斯坦笑了:“这件事还真不一定。头发上落满烟灰的那个人看不见自己,他看到对方身上干干净净,就以为自己身上也是干净的。而原本身上很干净的那个人看到对方头发上染满了灰尘,会以为自己的头发也是脏的。按照这样的推理,反而是头发干净的那个人会去洗头。”
太多人喜欢运用惯性思维来指导自己前进的方向,殊不知这会将自己带入逻辑谬误的怪圈。真正的论证者很重视推理本身的理性力量,而这种力量也会带给自己井井有条的生活和耳目一新的人生。
逻辑教你不犯错,逻辑教你理性生活,而你正拿在手里的这本书将深奥玄妙的逻辑思维与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联系了起来,带着你领略逻辑思维的奥妙;遨游逻辑王国的“无边美景”;教你做“迷茫时代”里的“明白人”。
谁也不能否认逻辑的高深莫测,但对于生活来说,对于我们来说,它明明又是如同空气一般的存在,它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角落,离了它我们寸步难行。
这样一门绕圈子的学问,却有着帮助人们攻破人生陷阱、揭穿生活谬论、解决生命矛盾的力量;这样一门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学问,却出乎意料地“接地气”。我们可以凭借着行之有效的训练,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有一天练就“神功”成为高手。
逻辑,是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终极随身法宝”,在人生的赛场上,逻辑教会我们:想要赢,就一定要判断清楚对方的思路。不想输,就一定要改变自己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用心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创造力,尽全力开启头脑风暴,能否改变,就看自己。
思维的一百面可以造就一百个成功方式,无论思维方式的形象与抽象、归纳与发散;还是思维方式的侧向与逆向、追踪与组合;抑或是思维方式的假设与类比、博弈与求易,都是引领我们解决问题、走向成功的绝妙方法。领略不同的思维方式,克服固有的思维定式,感受逻辑思维的魅力,培养自己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提问需要逻辑,逻辑让我们娓娓而谈、妙语连珠;谈判需要逻辑,逻辑让我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掌握好逻辑的窍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逻辑的力量去说服他人,摇身变成一个会说话的人;窥探了逻辑的真理,才能杜绝诸多无谓的麻烦和误解。
想要练就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卡壳”现象的发生,这意味着你遇到了思维的障碍点。为了促使思维及时扭转,你需要适时加以疏导、点拨,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的原理牢牢记在心里,并尝试着灵活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中。这样会帮助我们突破逻辑思维的障碍点,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西方有句谚语叫:上帝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面对这样一个喧嚣且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应当时刻做好“迎战”的准备,利用逻辑思维来打理好自己的人生,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