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传奇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骆降喜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1984年秋季学期开学后不久的一次体育课。那时,我上大学三年级。这次体育课的内容是练习单双杠。我在做引体向上时的表现,引起了钟教练的注意。其他同学可以做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引体向上,我只做了三个,还很不标准。钟教练当年五十来岁,是学校体育系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他看完我的表现,走到我的跟前,径直摸了摸我的两侧肩膀和胯部,翻了翻我的眼皮,没有多说,只是写了一张就诊“便条”,非常郑重地嘱咐我:“明天上午你一定要到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检查一下。”我虽然莫名其妙,但翌日依然按照钟教练的吩咐,来到了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医生给我做了“眼肌”“肩带肌”“髋带肌”测试,又做了X光胸部正、侧位片。依据这些检查,医生高度怀疑我患有前纵隔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俗称“渐冻人”),当即建议我转胸外科住院进一步检查以便确诊后治疗。

我一向身体很好,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几乎不生病。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偶尔头疼脑热、拉肚子,用农村刮背、扭痧、放血的土办法,不吃药也能好。读大学之前,我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之一,挑水、劈柴、耙田犁地、插秧割稻、捞鱼摸虾……所有的农活几乎都干过,虽说吃了不少苦头,但也锻炼了我的体魄。父母亲身体也很好,母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挑担能手”,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送公粮,以重量记工分,我母亲常常能挑一百五十多斤重的担子,丝毫不比大多数男人差,是名副其实的“大力神”;哥哥、妹妹、弟弟身体也很好,而且在长辈眼里,我也是众多兄弟姐妹中身体最棒的。怎么读大学了就摊上这么个怪病?我不敢相信,也百思不得其解。

转入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病房后,医生很快就给我做了一系列的全面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血液、大便、小便)、心电图、脑电图、胸透、增强造影、血型……最后确诊: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医生建议必须手术治疗,态度非常肯定,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当时虽然已经是医学院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可才刚刚学完基础医学课程,对于医学几乎没有完整的概念,对于胸腺瘤和肌无力更是一无所知。在第一次听到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巨大的恐惧让我无法冷静地思考,只能听医生的,别无选择。

现在回想,当年的手术似乎略显仓促,因为胸腺是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对人体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随意切除胸腺的做法显然缺乏对医学的整体认识和长远规划,以至于后来的四次反复发作、手术、再转移、再手术,麻烦不断,历尽艰辛,差点丢了性命……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我目前对医学的理解,通过修习传统文化,练习太极拳、瑜伽、禅步,调整心态,吃几服中药,有规律地生活,是完完全全可以健康生活的!因此,医学一途不可不慎。医生对疾病的干预过程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什么时候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为止?值得每一位医生思考……我的经历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教材。

消息传到家中后,很快,我的父亲、堂哥赶到了南宁,并签下了手术同意书。经过一系列术前准备,于1984年11月15日上午,我戴着气管,全身麻醉,选择在右侧第四肋间隙前外侧面切口进行开胸手术。那个年代,师生关系非常亲密,老师特别负责,再加上我又是本院学生,所以大家商议后决定,由时任胸外科副主任的谭震林老师主刀。手术很顺利,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是“纵隔胸腺瘤”,但没有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当时没有放疗、化疗的概念,术后也就没有做放疗、化疗。手术后大约十天拆线出院,医生还开了一些治疗肌无力的药物,也就是溴吡斯的明和激素(地塞米松)。

家里还有很多农活要做,我父亲和堂哥在南宁陪了我大约半个月就回家了。我的大学同学们非常有爱心,帮我补课,替我打饭、打水、洗衣服,我很快恢复了健康,重返了教室,最终如期毕业。直到今天,每每想起大学的同班同学,内心依然充满着无比感恩之情。

1986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临桂县(今桂林市临桂区)人民医院外科工作。当年的临桂县人民医院规模很小,在我的记忆当中,好像只有三个科(内儿科、外科、妇产科),条件非常简陋,但是手术很多,外伤手术、开腹、开胸、开颅……还经常下乡出诊,加班加点,不分白天黑夜。

1988年国庆节,我与夫人廖端阳结婚。

我夫人在桂林市工人医院,也就是现在的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颅脑外科工作。由于两地分居,且两人都在外科,工作任务繁重,又不停地在家和医院之间来回,久之便力不从心,疲于奔命。1990年初,经多方努力,我被调入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成为一名人体解剖学老师,开启了我的大学教师生涯。

P3-7

后记

出版《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传奇人生》乃使命所然!

余出生于1964年农历霜降节酉时,与“臀”之核心结构“酉”相遇,不知是偶然还是天意。

后弃家传中医而人西医之门,历经生死磨难,最终又回到中医,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自古有“医不过三世,不服其药”,“同安中医”传到我正好三代。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50岁当是成熟的象征。

2014年我50岁,准备构思《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传奇人生》,结果,由于唐影老先生时已83岁,出于孝道和“抢救”(唐老治癌经验)考虑,于是,决定先出版《战胜癌症从“心”开始》以孝天下!时至2017年正好是“丁酉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自古有“从医人道”之说,反之亦可“从道入医”,此时出版《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传奇人生》可谓天时已到,顺应潮流而已。

《论语·尧日》有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余定当终日乾乾,不敢懈怠,不辱使命,还医学之本来面目。

本书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姜革文、蒋文明、黄小莎、黎松峭、于兰、周思诸位先生以及我的学生黄毅、张玲、耿利军、吴伟洁,他们为本书做了大量文字整理和编排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时间仓促,书中错漏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目录

第一章 人生无常

第二章 生离死别

第三章 死里逃生

第四章 文化“治癌”

第五章 对生与死的思考

 一次尸体解剖的“震撼”

 植物人“治癌”的思考

第六章 公益讲座

 “文化医学”案例一

 “文化医学”案例二

 “文化医学”案例三

附录

 道在低处/黄小莎

 寻师,问道/张玲

 为医患立命/骆阳康健

后记

公益活动剪影

序言

今天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异常喧嚣,堪比春运。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看病累,医患对立始终难以破解。

其实,大凡治病无外乎两个力量,即“内力”和“外力”。“内力”主要指“心力”(文化),也就是患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疾病观、生死观;“外力”主要指“物力”(科技),也就是患者被动接受的各种治疗(手术、吃药、输液、放疗、化疗、生物免疫、物理理疗等)。2014年5月24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六届年会开幕式上,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的韩启德院士特别强调:“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的保障来决定。”可见“外力”在治疗疾病时的局限性。医之道在安其心,古今如是,东西方亦如是。

繁体的“医”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毉”,另一种是“醫”。这两个字读音相同,且都是上下结构。大凡上下结构的文字,其核心思想皆立下半部分。中国汉字的造字,讲究音、形、意合一。“毉”字的核心是“巫”,“巫”字从造型来看,上一横代表天,下一横代表地,中间两个“人”对面交谈。意即医生和患者面对面交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精神到肉体上下贯通,心身通达。同理,“醫”字的核心是“酉”(下午5—7点,太阳落到西边),意为太阳西下。对于个人而言,人心就是太阳。人把心放下即为“醫”。心为阳,心处于下,则形成一个泰卦,吉利亨通。

“毉、醫、一”三个字,读音相同,其意也有相近之处。在我看来,这揭示了三层意思。一是医患一体,患者本人就是医生,人人体内都有强大的自愈能力;二是医患互换,医生可以变成患者,患者也可以变成医生,故医患之间应该常常相互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将心比心;三是医之道在安其心,医患同安。本人中医世家,先祖店名“同安中医”,祖训为“安己,安人,安天下”。这揭示了医之核心文化在一个“安”字。首先,医生自己的心要安,医生必须有足够的定力,如如不动,稳稳当当;其次,要由己及人,安抚患者躁动的心。只有医患双方都达到“人心安定”的状态方可治病。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刻的是这么一句话:“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尔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见,中西方医学都认识到“安心”是医学的灵魂!

当今网络时代,信息海量,物欲横流,更容易引人追逐名利、急功近利,以至于人心浮躁、神不守舍、虚阳外越。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心为阳,心处于上,乃“否卦”之相。

现代人如何安心?安的是哪颗心?用什么东西来安心?又有什么办法来安心?  禅宗初祖达摩与二祖神光有一段著名的“安心”公案,很值得今天的医患深思。

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神光前来求法。

师问:“汝所为何来?”

神光答:“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神光答:“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与汝安心竟!”

神光顿时开悟,遂成禅宗二祖。

这段文字,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思考多年,乃有顿悟。达摩好比医生,神光好比病人,自古医不叩门,病人必须主动求医,故达摩祖师并未主动发问。神光前来求法,其实就是有病来求医。求医,其实就是求心安。医生(达摩)如何才能安抚患者(神光)的心呢?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六个字,字字如斗,光明澄澈,如六合时邕。神光答:“觅心了不可得。”(心根本就找不到)这是最吃紧的一句话,可谓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大彻大悟。既然“觅心了不可得”,即进入了“无心”(放下)的状态,此时还需要安心吗?故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已经替你安好了)这可算“文化医学”模式的经典案例。

我从一个医生变成病人,又从病人变成医生,以双重身份潜心医患研究三十余载,反复咀嚼、品味“毉、醫、一”三个字,提出“以文化心,借心化病”,意在最终实现“人人皆医(毉、醫)”的和谐医患关系。这,既是患者的企盼,也是医生的企盼,更是和谐社会的企盼。

“以文化心”,这个“文”,是指中华传统文化,或曰“圣贤文化”;这个“心”,当然是指人的私心、邪心、恶心等,也是指那些心怀怨、恨、恼、怒、烦的扭曲的心。经典文化就像太阳一样,万古常新,私心、邪心好比天上的雾霾障蔽了我们的正知、正觉、正见,容易使我们心胸狭隘,而产生很多“心病”。《易经》云:“离照当空,阴霾潜消。”医生运用儒、释、道传统文化与患者面对面交谈,一旦患者“觉悟”,豁然开朗,便能开启患者的良知、良能和良心,使其真诚“忏悔”,至诚改过,怨、恨、恼、怒、烦即刻瞬间熄灭!这就是“毉”字的文化内涵。

“借心化病”,这个“心”是觉悟之心,是道心、公心、善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心。《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就是正心,就是公心、善心、道心,就是觉悟之心;邪气就是病气,就是私心、恶心。医生要做的工作就是让患者放下私心、邪心、恶心,培育正心、善心、道心。只有心态调整好了,才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古德曰:“人心死则道心生。”道心一旦当家,如同太阳升起,心病(雾霾)自然就不生。但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顽劣,极易反复,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心”的确不易降服,特别是患晚期癌症这类沉疴痼疾的患者的心态,只有嘱咐其必须下大决心,“过勿惮改”,时时刻刻用圣贤文化觉照自己,“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厌其烦,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最终才能“冰雪消融”。这就是“醫”字的文化内涵。

“人人皆医(毉、醫)”,医者,一也。首先,医者和患者其实是一个人,也就是前面说的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天然的抗病能力,又叫免疫力,与生俱来,人人俱足。其次,医生和患者是“一家人”,“医患合一”。医生和患者必须一心一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信任,密切配合,方可战胜疾病。《内经》有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最后,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合一)。只有天时、地利、人和,知时守节,惜命重养,防患于未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才能实现“人人皆医(毉、醫)”的文化医学境界!

如是,从“毉”到“醫”,再到“一”,这就是“文化医学”的路线图、时间表。

骆降喜

内容推荐

家传中医、外科医生、人体解剖学老师、癌症病人、重症肌无力患者……你很难想象这些身份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传奇的经历写就传奇人生,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重新获得了健康。

癌症、疑难慢性病如何治疗和康复?《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传奇人生)》作者骆降喜通过自身的经历体会,对治疗“绝症”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倡导文化的医学功能,令人耳目一新。“我的健康我做主!”这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作者三十余年来与癌症“和平共处”的切身体悟,也是作者二十余年来做公益医疗的深刻感受。在他的帮助下,更多的癌症患者和疑难慢性病患者或得以康复,或得以带病延年。文化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病从心治,求医的同时,更要自救。

编辑推荐

《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传奇人生)》是根据骆降喜的生平经历及与病人、学生等群体的交流整理而成。全书共六章,第一章至第三章讲述了作者于1984年开始患胸腺癌与重症肌无力,历经三十多年与疾病抗争的过程。第四章从“老师”的角色入手,讲述其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倡的“文化解剖”。第五章主要介绍作者诊治过的一些医案,即作者举行过的各种公益讲座以及这些讲座涉及的内容。第六章为作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他的学生的感悟和推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