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郑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莫知、达观著的《航海家郑和》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刻的阐释和评价了郑和的生平和其对中国航海事业做出的贡献。文字通俗易懂,内容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作者追寻了郑和的生活轨迹,突出了郑和航海思想。把一个关心民众疾苦、嫉恶如仇的中国古代航海家形象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通过轻松阅读的同时、了解到那个令人振奋的大航海时代。
| 书名 | 航海家郑和/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莫知//达观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航海家——郑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莫知、达观著的《航海家郑和》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刻的阐释和评价了郑和的生平和其对中国航海事业做出的贡献。文字通俗易懂,内容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作者追寻了郑和的生活轨迹,突出了郑和航海思想。把一个关心民众疾苦、嫉恶如仇的中国古代航海家形象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通过轻松阅读的同时、了解到那个令人振奋的大航海时代。 内容推荐 郑和是一代航海人,已为人们耳熟能详。而自明宣德年问之后至清初约五百年问,如今才被定评的这位世界最杰出的人物的待遇,则是沉寂于历史的沙砾之中,谬会于官方正史之口,淡忘于国人之心。莫知、达观著的《航海家郑和》概览近百年郑和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某些可能的场景,诸如大明舟师船只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大明舟师的舰载兵器是些什么品类、有多大威力,大明舟师所到地如何对待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令人好奇。本书做了些颇有意思的介绍。 伟大的中国,必将建立与陆地文明同样重要的伟大海上文明,其间,郑和的光彩多么明亮,而他却是个山国之子、滇池之民,也奇妙呵! 目录 郑和,云南人 云南之痛 梁启超开启近代郑和研究 为郑和正名的云南学界 刊石碑刻记史诗 缺失的记录——郑和以身殉职 率舟师候风长乐 总兵官的为国建功情怀 解读《天妃灵应之记》碑 云帆万里过重洋 郑和船队的编队和联络 人才济济,多位统帅是滇人 郑和舟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 郑和构建远航组群结构 文化遗产芳百代 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睦邻友好是和平外交的精髓 瓷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 审视海洋文明,启蒙海权意识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缺失的记录——郑和以身殉职 据李士厚先生研究,永乐二十二年(1424),郑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来,又奉诏去旧港(又称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出使。同年,明王朝遭丧皇巨变,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大明王朝一代英主明成祖朱棣去世,其时,郑和时在旧港“公干”。同年八月,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惜其福大命不大,不到一年就死去了。1425年6月朱瞻基即帝位,是为宣宗皇帝。宣德五年(1430)郑和奉使第七次下西洋,从第六次下西洋后停罢,再到重启下西洋相隔已是5年。其间,他担任南京守备,为镇守南京的最高长官。李士厚先生的叙述,勾勒出当时的一段时代背景。我们认为,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来,大明王朝的朝政环境,已经很不利于再下西洋。就当事人郑和而言,他对时局的感受一定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朝廷之主更替,他为之奋斗大半辈子的下西洋伟业,进入了或兴或衰,或继或停,或荣或辱的历史转化关头,不过,他并没有退路,他深知一项朝政一旦被逼停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他尽力说服朝臣们支持他,游说皇帝不要停罢下西洋。仁宗皇帝匆匆登基,匆匆宣布废止下西洋,郑和等人已受到一股强势高权政治集团的重创。好在宣德皇帝重开下西洋朝举,郑和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人臣之责。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郑和由南京龙江关率舟师出发,二十一日到达江苏太仓集结。宣德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达福建长乐,直到同年十二月九日,出福建五虎门,再度航往西洋,重续一代伟业,但在郑和航海史中最后一轮辉煌闪现的光环之下,郑和付出了结束宝贵生命的代价——时在宣德八年(1433),浩瀚的印度洋,陨沉了一颗来自遥远的中国云南的星宿。说他是星宿,因为按中国古代的观点,举凡伟人,在土地上留有一方事业的行迹,在天上也自有其运行苍穹的星影,也就是说,地上的伟人,在高高的天上也是有星座的。就在这第七次下西洋的远航中,郑和没有再回来。 一代航海巨星郑和陨落了,准确地说是“以身殉职”。我们遍翻史书,找不到一篇关于实情的记载。没有,真没有!对于郑和这样的人物,这是很不正常的缺失,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我们只能做如下推断了。 ——郑和64岁左右第七次漂泊万里大洋,已属老骥伏枥,虽可嘉许,却已经不在“年龄段”了!若以六十多岁承担出没汪洋波涛的“公干”而言,郑和实在算得上太老太老,大约,肺呀、肠胃呀、心脏呀……主要脏器都有了退行性改变,还有是免疫功能下降,加之远天远地,海浪颠簸,海风阴凉,又缺乏均衡的膳食和维生素……运筹帷幄的操劳,二万多舟师的安全压力很大,一会儿是对付海盗般的强人要歼灭,一会是笑迎纳贡的诸番要宣诏慰勉……日理万机,日久成疾,先小疾,后大疾,心脑血管系统已经运行不佳,支撑生命运动的心脏早有病症…… 终于,在大明宣德八年(1433)的某一天晚上,宝船中的郑和心翻头晕,额头上沁出汗珠,他还发烧呕吐,内伤脾胃之和,外感风寒之侵……咳嗽,肺极不好……随行的医生们号脉,脉象很差。 只是,郑和没有顾惜自己身体的意思,他关心的是目的地尚远,海洋太深太宽,宝船还得赶路。郑和不准返航,他说,这大约是我最后一次下西洋了,好歹都得完成这次“公干”。皇上再度启动下西洋宝船,不容易呀,不能给皇上抹黑!这不,这一拖又是十几天,郑和发热不见退去。有一天,医生们发现,他的脉络,已呈一种云南话称之为“鸡啄脉”的脉象,时续时停,如鸡之啄米,呈危险之兆,又过了几天,人们发现郑和呼吸衰竭并发心肌梗死,这位大航海家心脏停止跳动。 随行的大明舟师,因痛失主帅,难免阵脚大乱,知道真相的人,泪如雨下,呼天抢地……不长的时间后,正使太监总兵官王景弘在接手舟师指挥权,经反复权衡后,做出有悖老战友郑和关于继续前进的决定,下令返航。王景弘具有统帅之资,统帅之才,大明舟师回祖国的行动有条不紊,只是沿途航途中的大明舟师气氛很有些沉郁悲壮。 最大的问题是,船队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郑和遗体如何安放处置。古人——或者称为明代、清代的人——没有怎么去想、去写、去说,倒是今人——或是当代的历史专家们却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推想,甚至想到,按照一位虔诚的穆斯林的身份,郑和的身体在去世后的三天内应如何处置……不过,我们已经说清楚了,上面所写,都是一些推断,推断有待证实,而证实又很困难。 无奈中,我们想到了一个值得“问责”的问题:宣德年间的明朝人,特别是那些有执行力、话语权的朝臣、名士们,你们对国朝大事的记载是负有责任的,你们写了那么多《××宗实录》,忙着记载这个那个,为什么唯独对“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及“郑和之死”缺少文字作为呢?我们在600年后提出这种责难,这是因为在你们那个时候,事情刚过未过,又有那么多人证,你们那时要真把郑和当成一个人物,郑和殉职的始末是完全可以弄得清清楚楚的呀! P28-31 序言 丛书编委会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千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人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