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死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洪全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

快要下雨了,远处不时有一道道闪电撕裂漆黑的夜空,伴随着不知是雷声还是大炮的轰鸣。虽然是午夜时分,却让人感觉到,那云,那雨,那雷电,或是那大炮的轰鸣,正席卷一切地向这边涌来。

一划而过的闪电,照亮了高坎下的河滩上整齐的八路军队伍,大约有一二百人,全副武装,背着被包。这是八路军海滨军分区三团团部机关和警卫分队,为了避开日军的“大扫荡”,准备跳到外线作战,即将出发。

队伍正面的河滩上,两把被大风撕扯得似乎要熄灭的火把,忽明忽暗的光亮,勉强映照出被五花大绑的年轻而消瘦的张西北。一天之前,张西北还是八路军的侦察排长,而现在,八路军军服虽然在身,但“八路军”的臂章已被撕去,未戴军帽,低头视足,面色如灰。

三团的李团长走到队伍前,沉痛而大声地说道:“我宣布,对团部警卫连侦察排长张西北,判处死刑!”

被五花大绑的张西北,双眼紧闭,腮帮抽动。

李团长往边上让了两步,请政委讲话。

政委姓王,也就三十来岁,战争的艰难岁月使他显得憔悴。大风中,他的声音嘶哑地时断时续:“张西北作战机智勇敢,不怕死!为了打鬼子,受过三次伤,立过两次大功!了不起!可是,就在今天晚上,他竟然醉酒违纪,侮辱妇女……从前,他是八路军的英雄;今天,他是八路军的败类!是老百姓的罪人!”

政委竭力提高嗓音:“他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八路军,他也对不起自己的光荣和功劳,他……”

政委声音哽咽,无法继续,只能看看团长,摆手示意执行。

团长大声喝道:“八班长,执行!”

三名健壮的战士,将张西北押到河滩边的乱草丛中。其中一名身材高大的战士,紧张而又缓慢地从肩上摘下步枪,慢慢举起。

排列整齐的队伍稍稍有些混乱,很多战士低下头。

骤然,张西北猛然转身,迎着枪口,大呼:“等一下,等一下!”

团长急步上前,小声地问:“张西北,你还有什么话要讲?”

张西北泪流满面,几不能成声地说:“省下一颗子弹,打鬼子吧!”

团长艰难地转过头,对大个子战士点头示意。

大个子战士将步枪递给一边的战士,从背后抽出大刀,缓缓走近张西北。

张西北猛然抬起头,冲着不远处的队伍大声疾呼:“抗战一定胜利!”言毕跪倒在地,引颈待刀。

大个子战士脸色铁青,倒吸一口气,双手握刀,慢慢扬起。

闪电划过,刀片森森然寒光闪烁。

蓦地,黑夜里传来一声苍老而凄惶的呐喊:“刀下留人!”

喊话的是上了年纪的乡村郎中一草先生,他穿着一领青布长衫,为了便于奔跑,他把长衫的前后摆握在手里,踉踉跄跄越过高坎,直奔草滩,边跑边叫:“刀下留人!政委、团长,刀下留人哪……”

在全场的惊愕之中,一草先生扑向大个子战士,抱住他举着刀的胳膊,浑身哆嗦。

几个小时之前,张西北侮辱的正是一草先生的独生女儿孙倩玉。

一草先生紧紧抱住大个子战士的胳膊,扭头对着政委,老泪纵横地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眼下,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就给张排长一次立功赎罪的机会吧!”

八路军三团在刘庄驻守了五天,政委和一草先生相熟。看到一草,为了张西北,竟然深夜来救,心里既痛恨张西北的无耻,更为群众对八路军的热爱而感动和羞愧。他赶紧上前,搀住一草,说道:“一草先生对八路军如此厚爱,怎不令人更加痛恨张西北!他,身为八路军军人,竟然侮辱妇女,骚扰百姓。此人不杀,何以整肃军纪,何以面对父老乡亲!”

一草先生绝望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政委……我求你了!”说着,就要跪倒在地。

政委慌忙搀扶着,急切地说道:“一草先生,一草先生!不可如此!”

一草先生的口吻突然变得平静,甚至有些隐隐的得意,说道:“杀张西北排长之唯一罪名,就是调戏了孙倩玉。倩玉乃吾小女,老夫已然决定,将小女倩玉许配于张排长为妻!试问,丈夫调戏自己的妻子,何罪之有?”他转头说:“小玉,你自己对王政委说!”

团长、政委被惊得目瞪口呆,看着一草先生背后站着的倩玉姑娘。

年轻美貌的倩玉低着头,紧咬嘴唇,窘怒交加。

政委慌忙说:“这不能啊!倩玉姑娘已然定过婚,有未婚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呀!”

一草先生说:“一家女,百家求,退彼约此,又有何不可?何况,这也是小玉本身之所愿。”他把倩玉推到王政委面前道,“小玉,你来!自己告诉团长、政委,你愿嫁张排长为妻!”

倩玉恼羞已极,不禁泪如雨下。

一草先生大怒:“你说,说话呀!”

倩玉呜咽难言地小声说:“女儿,但……但凭父亲做主……”

强烈的愤怒、悔恨、羞愧,在王政委心里搅成一团,他极力压抑着自己,对倩玉说:“倩玉姑娘,你受委屈了……我再次给你赔礼道歉!你放心,八路军一定为你做主!”  他猛地转头大声怒喝:“八班长,还不动手!”

P2-6

目录

正文

序言

王洪全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陆军第12军36师服役。

大约在1975年,为了迎接建军五十周年,军政治部准备创作两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的题材是,12军的前身、第二野战军第六纵队,1947年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故事。创作的任务落在我身上。我的战友刘豪、梅钢此时正在军的战史室筹备组工作,我就经常到他们那儿去找资料、看战史。

军史资料室里堆满了各种地图和文献资料,包括多种师、军一级单位在“文革”之前编纂的军史。这些军史都是十六开纸印刷的精装本,红色封皮,不仅有12军的军史,还有不少其他部队的军史。

在翻阅过程中,有一篇资料引起我的注意。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给一个村庄群众写的信。罗荣桓在信中赞扬了这个村的群众,在“日伪大扫荡”中,团结一致,艰苦战斗,克服种种困难,保住了村庄,战胜了敌人,取得了反扫荡的最终胜利!并号召根据地广大军民向他们学习,抗击日寇,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看到这封信,使我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虽然,我并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没有经历过反扫荡,但是我看过大量的抗日战争资料,我的父亲也和我说过抗日战争的故事。

我的父亲王建青,1931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随徂徕山起义参加八路军。他几乎经历山东战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父亲对于日军的凶狠和与之战斗的激烈残酷有着极深刻的印象。他说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到上海来开会,路过上海展览中心,当时叫中苏友好大厦。那里正在举办一个世界工业展览会,其中日本是参展国,因此展馆前的广场上竖立有日本国旗。我父亲正在车上打瞌睡,忽听得司机说:“到展览会了。”我父亲一睁眼,猛地看到一面日本国旗在空中飘扬,顿时脑子“轰”地一声,双拳紧握,一下蒙了,不知身处何时何地。明白过来以后,已经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父亲长期在军队工作,所以我们家里藏有多种军史资料,小时候我经常翻阅,对上面记载的抗战时期“日伪大扫荡”的残酷有着很深的印象。因此,当我看到一个小村庄,在极其残酷的大扫荡中,在战斗力强劲而又极其残忍的日军面前,能够坚持战斗并取得胜利,在感动之余,也充满好奇!只是在这本资料中,并没有其他附件材料来说明或介绍这个村庄的情况,但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许多感人故事和英勇事迹……后来因为形势变化,“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长篇小说没有写成,但是这个小村庄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总有一种冲动,想把这封信件里所蕴含的故事写出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

1985年,我调到武警上海总队工作。1991年3月,我和战友张武平代表上海总队参加在武警西安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武警部队政治处主任学习班,学期三个月。有了稳定的环境,有了较宽裕的时间,我开始动笔写这个故事,白天上课学习,夜里写稿。三个月几乎从未停歇。  ,

我把故事的发生地放在山东,鲁中地区。不仅因为写信人罗荣桓当时是山东军区司令员,更因为我的故乡在鲁中。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山东泰安市新泰县人,而山东省抗日战争揭竿而起的标志,徂徕山起义,就发生在泰安。鲁中军民,抗战时期,与日伪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我虽然未在故乡出生,但母亲带着我和我二哥王洪光,曾经回到家乡,在村后的“林子”里祭拜过我故世的爷爷奶奶;在村前的大沙河里赤脚嬉水,听过“漫水桥”的故事;在一屋子男女、人手一根烟袋锅、满屋烟雾弥漫的环境里,少年的我昏昏欲睡地听着老家的长辈讲述“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在西安,我是按照电影剧本的形式来写作《死地》的。写作过程中,老家的“那些事那些人”开始浮现在我的眼前,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我父亲参加徂徕山起义不久,即代表山东我党,送一封信给山东国民党顽固派代表秦启荣。秦启荣在山东,不打日本鬼子,专门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闹摩擦”,杀害抗日军民,破坏抗日战线,毛泽东同志痛斥其为“摩擦专家”。山东我党我军致信秦启荣,规劝其停止破坏抗战行径,共同抗击日军。这封信极其重要,而送信的任务又极其危险,我父亲主动报名送信。他把信件送达之后,秦启荣以种种理由,将我父亲五花大绑,押在滚沸的大油锅前,声称要将其“烹炸”,又以大刀架在我父亲颈脖上,威胁其说出我军实力以及具体驻地等秘密,都被我父亲严词拒绝……随着我父亲在八路军内职务的提升,影响的扩大,日伪悬赏三千大洋,买我父亲人头,同时加剧对我母亲和奶奶一家的抓捕。有一次将我母亲郭立前堵在家中,一家人神态自若,我母亲自称是隔壁邻居来串门的,待敌人退回街上,意识到有问题,再返回抓捕时,我母亲已翻墙脱身而去,并随即由我四叔秘密护送到我父亲所在的根据地,参加了革命……在日益紧张的情势下,从敌人据点里通过地下组织传出消息,次日凌晨,敌人将抓捕我奶奶全家。危急时刻,我奶奶从容镇定,从村里的地下党员家里借了一些粮食,全家星夜启程转移,先向着背离根据地的方向走了两天,再折回身,朝着父亲所在的抗日根据地进发。全家男女老幼十几口子,避开大路村舍,昼伏夜行,时值寒冬腊月,大雪漫天,北风呼啸,怎一个“苦难”了得!我父亲在他的日记中详细地追记了这一场景。(我父亲的战地日记《打过长江去》,已蒙中西书局2叭3年10月出版。)

我的写作水平有限,但我是用心在写。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好像都与我熟悉,每一个画面好像都在我的眼前展开。夜深人静,每每写得自己心头滴血,哽咽难书,泪水打湿了稿纸,模糊了字迹……  我觉得,我是用心在为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和他们一起,为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前辈们立传,向他们致敬!

在西安的三个月,完成了电影剧本《死地》的初稿。

电影剧本完成之后,一直压在箱底。

感谢世纪出版集团的张晓敏先生,在一次和他的闲聊中,说起这个电影剧本,他建议我先改成小说出版,并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感谢文艺出版社陈徵先生,他对于小说《死地》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感谢出版社的谢锦先生,对于小说问世付出了极大努力。

写作之初,把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命名为“刘庄”,是为了向1943年3月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为掩护我党政机关,保卫刘老庄乡亲,与日军激战,全部壮烈牺牲的新四军某部四连官兵致敬。这也是当年我在12军战史资料室看到的兄弟部队的战史所载。

我参军时,所服役的12军36师107团,前身是八路军山西辽县独立营。1942年5月,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反扫荡突围战斗中牺牲于辽县。辽县随即被命名为左权县,辽县独立营被命名为左权独立营。左权独立营随后扩编为团,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南方边境自卫战斗等,战功卓著,英雄辈出。战友们一直希望我能写一写我团的光荣,写一写左权将军。惭愧的是,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力有不逮,一直未敢下笔……这篇小说,也是我对左权将军的致敬!对左权独立营的前辈和战友们的一个交代!

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内容推荐

王洪全编著的《死地》以一部乡村志为线索,叙述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鲁中大地上一个名为刘庄的村庄,面对日军有准备的大规模的血腥扫荡,全村男女老少为保卫自己的家乡,在被“处分察看”的八路军排长张西北的带领下,浴血奋战,为国尽忠,坚守脚下的土地,直至最后一刻。

小说以一个普通村庄的疼痛与抗争,折射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与艰苦,以此纪念这场战争。

编辑推荐

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一个普通的村庄在屠刀下的抗争与灭亡,疼痛与悲壮;一群普通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一座叫做“气节”的长城!

王洪全编著的《死地》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群爱家爱国的普通中国人群像,高度颂扬了坚韧顽强、舍生取义、尊严有骨气的优秀民族气节,大力弘扬了美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凸显了人民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深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