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之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还是一开始就说清楚吧:那不是我的日常工作。

我喜欢在自己清洁、宁静、明亮的实验室里一个人工作。温度能控制,需要的一切都在手边。可不得已时我也做点实验室外的工作,也确实赢得过不错的名声。那是在博物馆不愿为藏品的运输付保险费的时候,在私人收藏家不愿让外人确切知道他们有什么藏品的时候。而且,为了完成有趣的工作,我也曾飞越半个地球。但是我还从没到过这种地方:这座城市停止互相射击才五分钟,我已来到城市正中一家银行的会议厅里。

首先,若是在我家里,是不会有保安在我实验室里晃来晃去的。我是说,我那博物馆里虽有几位专业保安人员巡逻,他们都是一声不响的,做梦也不会想到闯进我的工作空间里来。这里的几位跟他们可是不同。这儿一共有六位,两位是银行警卫;两位是来监视银行警卫的波斯尼亚警察;还有两位则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来监视波斯尼亚警察。他们都在哔啵乱响的手机上大声交谈,说的是波斯尼亚话或丹麦话。这样的人群似乎还不够,还来了位联合国观察员哈密什?萨冉。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位苏格兰血统的锡克教徒,一身苏格兰呢服装,缠着靛青色大头巾,非常精干。只有联合国有这样的人。我只好请他去向波斯尼亚人指出:抽烟这件事不要发生在暂时放置一份十五世纪手稿的房间里。那之后他们就更加无聊了。

我也开始无聊了。我们已经等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我尽力消磨着时间。为了利用光线,几位警卫已帮助我把会议桌搬到窗户附近。我已安装好立体摄像显微镜,也摆出了工具:文件编制摄像头和手术刀。白明胶已在大口杯里的加热垫上融化。小麦糨糊,亚麻线和金箔也全都摆好了。还有几个玻璃纸信封,是准备在有幸发现装订碎屑时使用的——从研究面包皮的化学你所能得到的知识有时可能很惊人。我还摆出了各种不同的小牛皮样品,一卷卷色调、质地各不相同的手工纸,还有放在“摇篮”里的泡沫塑形,为放古卷做好准备——如果他们真带来了古卷的话。

“我们还得等多久,你有数吗?”我问萨冉,萨冉只耸了耸肩。

“我估计是从国家图书馆来的代表耽误了,因为那书是博物馆的财产,代表不到,银行是不能进圆穹地窖取书的。”

我心里烦躁,来到窗户面前。我们是在银行的顶楼。这是一座婚礼蛋糕式的奥匈帝国建筑,跟城里其他建筑一样,灰泥门面都已被迫击炮轰了个千疮百孔。我的手一触到玻璃,寒冷就透了进来。据说已是春天,下面银行大门边的小花园里番红花已经开放。那天上午早些时还下过雪,一盏盏小花上覆盖着蓬松的雪花,仿佛是一小杯一小杯的热牛奶咖啡。白雪至少使房里的光线均匀明亮,形成了最佳的工作光线。要是能工作就好了。  就为找点事做,我打开了几个纸卷——法国制作的亚麻纸。我用金属镇尺碾过每张纸,把它压平。镇尺擦过大幅亚麻纸的声音像是我在悉尼家里听到的海涛。我注意到自己的手在发抖。干我这种工作,手抖可不是好事。

你不会认为这手是我较好看的部分。手背皲裂,松弛,简直不像手腕的延伸部分——我可以满意地说,我的手腕倒是纤小光润,跟我其他部分一致的。上次跟妈妈吵架时,妈妈就说我这手是“老妈子手”。从那以后,我跟妈妈非得在“大都会”见面喝咖啡不可时——对,时间很短,我俩都像冰凌柱一样易碎——我就戴上一副从“救世军”商店买来的手套,算是给自己解解嘲。当然,在悉尼,也只有在“大都会”人们才不会意识到其中的自嘲意味。我妈妈就意识不到,她还说要给我买顶帽子,跟手套匹配呢。

在明亮的雪光里我这手显得比平时更难看了。因为用浮石从牛肠上磨去脂肪,我的手全红了,而且蜕皮。你在悉尼生活,却想弄到一米牛犊肠,那可是世界上最不简单的事。自从屠宰场因为要给二年奥运会提供场地而被迁出霍姆布什起,你就得开了车去买——你的车基本上是在呜呜地叫,却不动弹,终于到达目的地时,却又遇到那么多保卫措施(因为动物解放者众多),你几乎就进不了门。他们觉得我有点古怪,我倒不责备他们。为什么会有人需要一米牛犊的盲肠?人家一时也确实难以明白。但是,你既然是在五百年前的古物上工作,你就得知道那类东西五百年前是怎么做的。这是我的老师沃纳?亨利希深信的道理。他说关于研磨颜料混合石膏粉的道理你可以愿怎么读书就怎么读,但是要想真弄懂它,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亲手做过。如果我想弄懂像cutch和schoder这类词语所描述的东西,我就得自己打造金箔:敲打,叠过来再敲打,放在它不会黏附的东西上再敲打——比如洗干净的柔软的牛犊肠上。到最后,你才能得到一小包金箔。每一片的厚度不足千分之一毫米,而你那双手就狰狞得可怕了。

P3-5

书评(媒体评论)

我还不知道,我为这个故事所发明的事业一艺术维护专家,“修书匠”,这么值得赞美!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后记

《书之人》是一部虚构的作品,灵感来自一个希伯来手抄本的真实故事。那书叫做萨拉热窝《哈加达》。虽然有些事实忠实于这本《哈加达》的已知历史,但大部分的情节和人物却都出于想象。

我是在萨拉热窝做新闻记者时第一次听说到这本《哈加达》的。我在那里为《华尔街日报》报道波斯尼亚战争。那时遭到塞尔维亚燃烧弹轰击的萨拉热窝图书馆已被烧成空壳,散发着焚毁的书本的气味。东方研究所和它那么多了不起的手稿也已化为飞灰。波斯尼亚的国家博物馆经常遭到开花弹袭击,早已残破不堪。波斯尼亚藏品中的无价之宝萨拉热窝《哈加达》的命运没有人知道,成了许多新闻猜测的话题。

战争结束后传出一个消息,说是一位穆斯林图书馆人员恩维尔·依玛墨维奇在炮火轰击中抢救了手稿,然后把它藏到一家银行的金库里。那还不是这本犹太人的书第一次受到穆斯林之手的保护。一九四一年,一位著名的伊斯兰学者杰尔维斯-科尔库特就从一个纳粹将军鼻子底下,把手稿偷偷带出了博物馆,送到高山上一个清真寺里,让它在那里一直隐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纳粹名叫约翰·汉斯·佛特纳,后来以战争罪刑上了绞架。不过,给了我最初灵感的虽是英雄们的抢救行为,我笔下的那些采取行动的角色却都是虚构的。

《哈加达》第一次受到萨拉热窝学者们注意是在一八九四年,那时当地的一个犹太家庭要拿它出售。那书的发现使艺术史家们激动起来,因为那是最早发现的插图本希伯来书籍。这一发现使以下的理论成了问题:因为宗教原因,人象艺术在中世纪犹太人中已被灭绝。不幸的是,学者们对于那书的创作所知不多,他们只知道地点在西班牙,时间早在十四世纪中叶,大体接近历史上所说的“共存时期”的结束,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一起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西班牙宗教裁判的动荡年代和一四九二年驱逐犹太人行动时期的《哈加达》历史,现在的人一无所知。小说里的“白毛”和“盐水”两章全是虚构的。但在《哈加达》的一幅家宴图里有一个穿藏红花色长袍的黑皮肤妇女,她的身份之谜也激发了我的创作。

一六○九年《哈加达》辗转来到了威尼斯,显然是被那里一位叫做威斯托里尼的天主教神甫从教皇的宗教裁判焚烧下豁免出来的。我们对威斯托里尼一无所知,除了因他的签名而得救的若干书上的签名之外。但那时天主教里有许多希伯来文专家都是改变信仰的犹太人,在《酒痕》里我就使用了这个事实。还有,在那一章里那位犹大·阿尔叶的故事的灵感,来自《十七世纪拉比自传》里所描述的莱昂·莫地纳的生平。那书由马尔克·R. 科亨翻译和编辑。关于威尼斯十七世纪时的赌博情况,理查·扎克斯提供了一组非常宝贵的材料。

因为《哈加达》一八九四年被发现时波斯尼亚还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它之被送到文化与学术中心维也纳去进行研究和恢复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对当时那城市的气氛,特别是一些细节,比如电话接线员那油滑的态度的描写上,我要感谢腓德烈·摩尔顿的精彩的口述历史《神经紧张的光辉》。同样,白利安·霍尔的《做梦的人》和《难缠的乡村》也为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刻见解。虽然从现代标准看,这本《哈加达》的重新装订做得不好是在维也纳,但是失踪的银锁扣却是小说作者的虚构。

在写《虫翅》一章之前我跟杰尔维斯·科尔库特家的人进行过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我尤其要感谢塞薇特·科尔库特。她一直站在她丈夫身边,支持着他在法西斯占领萨拉热窝时期的许多英雄式的抵抗行为。我希望科尔库特一家能发现我所虚构的凯马里家庭的人道主义理想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至于青年的犹太游击队员所遭遇的细节,我的根据是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文集里的米拉·巴泊的痛苦记述。那里的图书馆人员对我也很有帮助。

萨拉热窝的图书馆人员是一批很独特的人。至少其中之一的艾达·布图罗维奇,是在从燃烧的萨拉热窝图书馆里抢救图书时牺牲了的。还有人,比如基摩尔·巴卡西克,则冒着极大的危险,一夜又一夜地,抢救藏书。恩维尔·依玛墨维奇则如前面所述,是冒着激烈的炮轰抢救出这本《哈加达》的。我很感谢两位,他们向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要感谢散若·巴拉纳克,雅可布·芬茨、莫萨达·穆思季克、第纳那·布图罗维克、伯纳·塞提穆斯、比扎勒尔·那基思和B·尼基罗维奇,因为他们的帮助和深刻的见解。

在研究和翻译方面我要感谢安德鲁·克洛克、奈达·阿利克、哈利玛·科尔库特和帕美拉·J·玛茨。还得感谢纳奥密·比尔思,因为他在哈佛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向我介绍了绢属蝴蝶。

哈佛学院图书馆的帕美拉·J·斯匹茨弥勒和地奥。彭斯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他们在古籍维护中的探索。二○○一年十二月,安得里亚·帕塔关切地允许我进入了那个非常拥挤的房间——她在那里对真正的萨拉热窝《哈加达》进行了维护。地点在欧洲联合银行,有警卫把守。如果没有联合国的伏瑞德·爱克哈德和雅克’克莱因的帮助,我是无法看到帕塔那精湛的工作的。

我在古老的羊皮纸上溅上了犹太人准许喝的酒;我对光谱摄像比较仪作了细致的解释;我成了个澳大利亚佬(我没有把握我为汉娜所发明的事业能那么值得赞美),为此种种,都得感谢我的同胞,斯特劳斯维护中心的纳拉延·坎德克。我向安得里亚‘帕塔基和纳拉延·坎德克学到了许多关于古籍维护事业和维护技术的知识,但是小说里的角色汉娜·西斯和拉兹姆斯·卡纳哈,跟这两位现实生活里的专业人员却绝对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如果没有那笔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的奖学金,我是无法使用哈佛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丰富资料的。为此,我非常感谢德鲁·季尔平·浮士德。朱迪·威约克在那个进修学院有一个实力惊人的工作班子。拉德克利夫的荣誉会员们,尤其是“星期二写作会”的会员们,对我思想和写作的形成提供了数不清的帮助。

我也非常依靠我早期读者的眼光,尤其是格瑞安·桑波恩和约书亚、艾里诺、诺尔曼、托尼所形成的豪威茨团队,以及玛莎葡萄园岛希伯来中心的卡林·布罗曼拉比、杰·格林斯潘、书法师杰依·格林思潘、克里斯丁·法尔玛、林达·冯奈尔、克莱尔’瑞喜尔、玛丽·安德森和盖尔·摩尔甘。

对于我的编辑茉利·斯特恩和代理人克利斯·达尔表示感谢似乎不大恰当。他们永远是我离不开的靠山,也是出版界叱咤风云的两位专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必须感谢托尼和内丹尼尔,他们给了我灵感和愉快的消遣。没有他们,我将一事无成。

目录

汉娜(一九九六年春,萨拉热窝)

虫翅(一九四○年,萨拉热窝)

汉娜(一九九六年春,维也纳)

羽毛和玫瑰(一八九四年,维也纳)

汉娜(一九九六年春,维也纳)

酒痕(一六○九年,威尼斯)

汉娜(一九九六年春, 波士顿)

盐水(一四九二年,塔拉戈纳)

汉娜(一九九六年春,伦敦)

白毛(一四八○年,塞维利亚)

汉娜(一九九六年春,萨拉热窝)

萝拉(二○○二年,耶路撒冷)

汉娜(二○○二年,阿纳姆地,古努美伦季)

后记

译后记

内容推荐

《书之人》是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杰拉尔丁·布鲁克斯的新作。故事采取双线索的讲述方式。主线是主人公、古籍维护专家汉娜·希斯博士的经历,她受联合国委托,去萨拉热窝修复一本战争中被抢救出来的奇书,即萨拉热窝的《哈噶达》。从战火中抢救了此书的是萨拉热窝图书馆馆长奥兹仁·卡拉曼。他们在共同工作中很快相爱,但是在之后有关此书的一系列离奇事件后,他们之间产生了误会,于是汉娜离开萨拉热窝、去每一个能够帮助她解开谜团的专家、老师、朋友那里寻找有关此书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发现并解开了自己的生世之谜,并且,原来她本人就是半个犹太人。在不同领域的奇人的帮助下,她终于明白了一片虫翅、一根羽毛、一块酒痕、一滴盐水、一丝白毛所蕴含的意义……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就此展开……

编辑推荐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编写的这本《书之人》是一部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小说,有一定的畅销潜力。小说主要讲述了犹太教圣书萨拉热窝《哈加达》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如何颠沛流离,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不同宗教的个人和家庭中,被创造,被毁损,被藏匿,被保护,被修复的故事。《哈加达》是犹太世界最受欢迎的典籍,也是史上版本最多的犹太经典,而1894年在萨拉热窝城被发现的这一本《哈加达》,是第一本被重新发现的,带有人像的中世纪希伯来语插图手稿!——人像艺术在中世纪犹太人中已被灭绝。萨拉热窝《哈加达》从此被视为稀世珍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