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良、毛剑锋、蔡亮、江文君、周小燕等编著的《中国抗战内迁实录》详细而生动地叙述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民族工业、高等院校、文化团体、难民大众等全国各界向内地大迁移的史实。对迁移途中的艰难困苦和顽强斗争作了充分的叙述,内容十分感人。该书对抗战史的研究以及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相当价值。
| 书名 | 中国抗战内迁实录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智良、毛剑锋、蔡亮、江文君、周小燕等编著的《中国抗战内迁实录》详细而生动地叙述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民族工业、高等院校、文化团体、难民大众等全国各界向内地大迁移的史实。对迁移途中的艰难困苦和顽强斗争作了充分的叙述,内容十分感人。该书对抗战史的研究以及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相当价值。 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各界向内地大迁移,实际上是一次包括国民政府、民族工业、高校、苦难民众和文化在内的全方位的大转移,这次内迁对保存有生力量、延续民族血脉乃至最后的抗战胜利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和非凡意义。苏智良、毛剑锋、蔡亮、江文君、周小燕等编著的《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而生动地叙述了这次大转移的过程,其中收录了“去大后方”电视专题片的精彩解说词。这是一部血泪抗日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颂歌。 目录 民族史诗历史丰碑 第一章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第一节 迁都“大彩排” 第二节 “衣冠西渡”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重庆 第四节 重庆大轰炸 第二章 民族工业大迁移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工厂内迁 第二节 大鑫厂与大中华的内迁 第三节 “天”字号系统的积极内迁 第四节 刘鸿生企业的内迁经过 第五节 抗战中的“永久黄” 第六节 荣氏企业在抗战中的命运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交通 第一节 抗战烽火中的虞洽卿 第二节 抗战中的卢作孚与民生公司 第三节 滇缅公路一战时的生命线 第四节 长空飞虎与驼峰航线 第四章 高校内迁 第一节 西南联大 第二节 浙大四迁 第三节 华西坝五校 第四节 其他内迁高校 第五章 苦难的民众 第一节 难民救济 第二节 在路上 第三节 内迁的难民 第六章 文化大迁移 第一节 “戏剧轻骑”遍神州 第二节 在昙花林和长沙的日子 第三节 爱国电影和音乐事业 第四节 香港生死劫 第五节 国宝劫难备忘录 第六节 文人国难曲 第七章 大后方生活素描 第一节 苦重庆 第二节 警报声、防空洞中的重庆民众生活 第三节 文人生活众生相 第四节 青年跪求商人将军挥泪作诗 尾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八年全面抗战,不但是中日两国军队在战场上的直接拼杀,更是两国经济力量及精神意志的一场较量。经济不但是推动战争的动力,亦是维持战争的支点,在抗战期间,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成了中国能坚持到胜利的必要物资保证。然而,近代中国不但工业发展落后,布局亦大有问题。全国绝大部分工业均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抗战前广大内地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抗战爆发后大量沿海工厂的内迁,不但填补了内地工业的大片空白,亦为后来内地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大迁移之重要性便更加突出。今天,我们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也不应该忘记当年那些满怀爱国热情,竭尽全力将工厂迁移至大后方的人们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工厂内迁 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不但十分落后,政府亦缺乏周详的推进计划。南京国民政府及其之前的政府均从未研究过工业发展的布局,因此,从地理布局上来看是极不合理的。当时,中国的工商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各城市,内陆的一些省份几乎没有现代化工厂。据1937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的统计,当时全国已登记工厂共3849家,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竞超过了3300家,而作为最大工业城市的上海,在工业上的地位,无论从数量上、资源上,还是从技术力量上来看,均是首屈一指的。据统计,当时上海已登记工厂数为1279家,占全国已登记工厂的33.51%;资本额超过1.5亿,占全国总额的39.73%;工人为11万多人,占全国总数的31.78%。 工业如此地集中于沿海地区,一旦遭遇战争破坏,将会给中国的工业带来毁灭l生的打击。早在“一二八”事变结束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工厂应该内移,而国民政府却没有任何举措。 决议内迁“七七”事变后,日军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随即发动全面进攻。7月底北平、天津即告失守,华北危急。鉴于形势的紧迫,一些有识之士出于爱国热情及为使工厂免遭日本的掠夺,纷纷向国民政府呼吁将沿海的工厂迁往内地,却未被国民政府采纳。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工厂内迁的呼声日盛一日。 随着战局的恶化及各界进步人士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吁,7月22日,国民政府终于成立“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全面筹划战争动员事宜,决定立即将粮食、资源、交通等统制起来。根据这一设计,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钱昌照向蒋介石上了一个有关动员内迁的条陈,并要求批准两件事:一是资助拆迁上海主要民营工厂移至后方生产,以利继续抗战;二是紧急拨款抢购积存于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战略物资如水泥、钢材、木材等,以供防御之需。以上两事得到批准后,钱昌照于24日召集实业部、军政部、财政部、经济委员会、交通部、铁道部筹商如何统制资源时,提出内迁沿海工业,得到与会者的赞同。当时,共分8个组讨论,即财务、矿冶、燃料、机器及化学、棉业、建筑材料、牲畜毛革及专门人才。7月28日,在机器及化学组会议上,资源委员会专员林继庸也提出了将上海工厂迁往内地的建议。他认为:中国工业布局极不合理,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鉴于中国军备薄弱,缺乏强大的海军、空军,上海势将不守,而内地各省地广人稀,几无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从头建设为时过晚,最佳的办法是将上海的工厂迁至内地。这样做,一则可以增加抗战的物资力量,成为国家军需和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二则可以免得上海沦陷后为日军和利用。 大家对林继庸的建议掀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辩,反对、赞同的意见相持不下。反对者认为:迁移工厂的事是应该办的,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眼看上海方面的战事就要发生了;上海各家机器厂凑合起来,其设备也抵不过一家国营兵工厂,实在不值得迁移。赞同者认为:现在民有的力量,即是国家的力量,能把他们的生产机器搬进内地最好,即使不能把工厂搬进内地,动员这些工厂的主干人员同政府一起走,也是有用处的,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尽我们的力量去做,国家因此花些钱也是值得的;民间工厂的规模确实比不上国营兵工厂,但搬进去也有其用处,况且现在各民营机器厂也多接受国营工厂的定货。总之,把这些工厂搬进内地对抗战有利。最后,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调查上海各华厂现有工具机并接洽有无迁移内地之可能,估计其迁移及建设费用或询明收买之价格,由资委会担任调查。”会议结束后,资源委员会立即派林继庸等3人前往上海与各实业界人士接洽内迁事宜。 7月30日,工商业界的领袖之一、上海机器厂老板胡厥文便召集上海机器五金同业公会举行执委会议,专门讨论工厂内迁问题。会上大鑫钢铁厂的余名钰、上海机器厂的颜耀秋、新中工程公司的支秉渊、中华铁工厂的王佐才等企业家都表明了强烈的迁厂愿望,其态度非常坚定,爱国思想溢于言表。当时列席会议的林继庸记述了这一情景: 上海机器厂家感于国难严重,自愿将各厂机器迁移内地.以应军事制造之需 各工厂种类为翻砂、打铁、冲压、电器及各种五金机器之属,其机器数目,约有2000部,连同工具等项,可值400万元,并表示各工厂之技术工人亦不难设法随同机器前往工作。 大鑫钢铁厂存有废钢铁原料约2000吨,其所处地点,适在日人势力范围之内。厂中设备,有炼钢电炉4只,每日能出各种钢20吨以上现该厂愿将上项原料2000吨及其设备3/4,先行移至内地,中国炼气公司愿将制造氧气机械之半数迁移内地,每小时约可产氧气30立方公尺,另备钢瓶1000只,运往政府指定之地点,该厂所出氧气,于机械电焊及医院救护,均甚需要 际此国防紧急时期,诚属亟应办理之事。P46-48 序言 民族史诗历史丰碑 苏智良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去大后方。 历尽了. 渺渺长程, 漠漠平林, 垒垒高山, 滚滚大江。 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 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 雄城壮, 看江山无恙, 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这首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的名篇《千钟禄》,唱出了那些末代君王的千古伤心。2004年,南怀瑾先生略作修改,成为纪录片《去大后方》的主题曲。笔者斗胆将“渺渺途程”改为“渺渺长程”,以与“漠漠平林”对应。 公元1931年至1945年。 “九一八”、“七七”、“八一三”,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爪踏向了亚洲大陆。 在千年一劫的危难时刻,中华民族6000万儿女,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工商老板、小工苦力,他们挈妇带女,扶老携幼,从海边走向大山,从莽莽林海前往黄土高原,从富饶的江南奔赴偏远的西南。他们不分老幼,不分男女,不分信仰,不分党派;为了生存,为了延续民族的血脉,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走上艰苦卓绝的迁移之路。崎岖的公路,绵延的小道,浩浩的大江.逶迤的河流,到处是转移的人流,到处是背井离乡的人们,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向西,向西,再向西! 抗战大迁徙,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过如此规模的战略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的苦难! 去大后方,也是转投前方,因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是全方位的。去后方,奔前方,其意义和精神是一致的。从延河之水,到滇池之畔,大后方汇聚起千百万中华不屈的子孙。“衣”的简朴,“食”的匮乏,“住”的简陋,“行”的艰难,“活”的困苦,他们以坚韧的意志默默地承受着战争的重负,却谱写出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时代剧,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西南联大、内迁工厂、滇缅公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本书记录的就是这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中华的芸芸众生,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悲欢离合的故事,可歌可泣的事迹,英勇不屈的抗争;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化身。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一部血泪抗日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颂歌。 抗日战争已过去70年了,随着时间的洗炼,大部分亲历者已经离去,而今剩下的抗战时期的遗民,也都达八九十岁的暮境,许多悲壮的事迹已无人知晓,许多感人的故事已湮没不传。为了保存历史,在2003—2004年,从上海到重庆,从亚洲大陆到北美,我们《去大后方》摄制组和编写组采访了一百多位遗民故老。其中有李政道、杨振宁、任继愈、唐德刚、南怀瑾、何康、赵耀东、杨麟、牛惠临、宗之琥、卢国纪、徐明庭、王诗诤、刘白羽、宗璞、沈克琦、赵寻、杨宪益、施雅风、陈鸿逵、竺宁、凌瑁如、杨玉藩、梁从诫、舒乙、秦怡、于蓝、孟波、李文铸……他们大多已白发苍苍,甚至老态龙钟,可是热心国家的发展、关注民族的命运之心是相通的,我们与这些值得敬仰的前辈们同欢笑、同悲泣、同欢乐、同忧虑、同高歌、同祝福。如今,十年匆匆而过,任继愈、唐德刚、南怀瑾、赵耀东、刘白羽、赵寻、杨宪益、施雅风、陈鸿逵、凌琯如、梁从诫、李文铸等前辈已相继作古,令人感慨万千。 我们本着明史知耻、明史知理、明史知责的自觉,用良知、情感和智慧投入这项激动人心的工作。现在,谨以本书献给伟大而悲壮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给投身于那个伟大年代,为卫国战争流过血、出过汗的前辈们,也献给我们民族的后来者。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接近历史、认识历史和反省战争、珍视和平的机会。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历史,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再回首抗战,具有非同寻常的警世意义。 我们希望这份属于全球华人的光荣与卓绝,能作为一份时代真品,而传诸永远。 2005年1月初版 2015年2月修订 后记 后记 本项目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市教委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学科研究课题。 本项目缘起于认识抗战老人杨麟先生,杨先生是76岁的台湾商人,乃民国时期海上工商巨擘杨管北先生的公子,当然也是老上海。2003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讲述上海黑社会历史的5集纪录片《海上沉浮》,余担任历史顾问。曾是上海滩“小开”的杨麟先生,随父亲经常出入“杜家伯伯”大堂,对隐秘的黑社会内幕知之甚详;他之讲述,有声有色,为纪录片增光添彩。《海上沉浮》完成后,杨麟先生倡议拍摄《抗战大后方》,主要创作人员有编导宋继昌、李晓,制片人阮敏,我有幸再度与杨麟先生合作,担任历史顾问。当时,我们决定在摄制纪录片《去大后方》的同时,写作《去大后方》一书。寻访百位亲历者,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故事,记录这即将逝去的历史,有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今天的一代人对二战知之甚少。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自2003年起,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才得以完成。《去大后方》的名字是南怀瑾先生提出的,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对这一题材所怀有的热情与敬意,是极为令人感动的。 本书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初稿的分工如下:第一章毛剑锋,第二章、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蔡亮,第三章第一节肖阿伍,第四、五章江文君,第六章周小燕,第七章张婷婷。苏智良对全书进行了多次修订,部分书稿进行了重写。本书写作时,利用了上海市档案馆的部分档案,参考了大陆、台湾地区各类专著、回忆录,基本参考书详见附录,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再次感谢本书顾问杨麟先生的支持与帮助。 苏智良 2005年2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以美利坚合众国人民的名义致书重庆市,以表达我们对英勇的重庆市民的敬意。远在全世界人民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在多次残暴的空袭面前,表现出坚毅镇定、英勇不屈的精神。这光荣地证明,决心争取自由的人民其意志非暴力恐怖所能摧毁。你们对自由事业的忠诚将永远鼓舞子孙后代。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4年5月17日 日本可以炸毁这古老的城区范围内所有的建筑物,但依旧无法毁灭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重庆。……这些空袭所毁灭的生命财产,还不及它们所创造的新生的斗志之半。 ——埃德加·斯诺 我想不到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宜昌大撤退)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晏阳初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