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地理、气候、物产、人文环境差异极大,导致各地形成不同的菜系。陈武选编的《民食天地(文化名家谈饮食)(精)》精选现代文人大家谈吃的文章41篇,其中不乏梁实秋、汪曾祺等老饕。所收文章不仅极具文学性,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章因详细记述了菜的具体做法,甚至可直接视作菜谱使用。
| 书名 | 民食天地(文化名家谈饮食)(精)/名人与生活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梁实秋 |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地理、气候、物产、人文环境差异极大,导致各地形成不同的菜系。陈武选编的《民食天地(文化名家谈饮食)(精)》精选现代文人大家谈吃的文章41篇,其中不乏梁实秋、汪曾祺等老饕。所收文章不仅极具文学性,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章因详细记述了菜的具体做法,甚至可直接视作菜谱使用。 内容推荐 饮食,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我们寻常百姓而言,它不过是件稀松平常的小事。然而,那些文化名家却能够在“吃”中演绎出一段精彩的故事来。清代宫廷饮食,春节时必备的传统大菜,家常酒菜,冰糖葫芦等特色小吃,苋菜等野味时蔬……陈武选编的《民食天地(文化名家谈饮食)(精)》无不涉及。 我们在阅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过程中领略梁实秋等文学大家笔下的各地美食特点,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那份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与留恋,同时又能够品味当地的风俗与文化特色。 目录 故乡的野菜 南北的点心 北京的茶食 日本的衣食住 吃菜 苋菜梗 羊肝饼 窝窝头的历史 谈油炸鬼 卖糖 吃茶 喝茶 再论吃茶 谈吃 宴之趣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爆炒米花 饮食男女在福州 论吃饭 吃的 北平的零食小贩 酸梅汤与糖葫芦 酱菜 核桃酪 八宝饭 水晶虾饼 风檐尝烤肉 咬菜根 清宫饮食回顾 藕与莼菜 吃喝二事 姑苏菜艺 吃喝之外 红楼饮馔谈 我爱喝稀粥 吃食和文学 五味 故乡的食物 家常酒菜(节选) 萝卜 豆腐 试读章节 吃茶 吃茶是一个好题目,我想写一篇文章来看。平常写文章,总是先有了意思,心里组织起来,先写些什么,后写什么,腹稿粗定,随后就照着写来,写好之后再加一题目,或标举大旨,如《逍遥游》,或只拣文章起头两个字,如“马蹄秋水”.都有。有些特别是近代的文人,是有定了题目再做。英国有一个姓密棱的人便是如此,印刷所来拿稿子,想不出题目,便翻开字典来找,碰到金鱼就写一篇金鱼。这办法似乎也有意思,但那是专写随笔的文人,自有他一套本事,假如别人妄想学步,那不免画虎类狗,有如秀才之做赋得的试帖诗了。我写这一篇小文,却是预先想好了意思,随后再写它下来,还是正统的写法,不过自为觉得这题目颇好,所以跑了一点野马,当作一个引子罢了。 其实我的吃茶是够不上什么品位的,从量与质来说都够不上标准,从前东坡说饮酒饮湿,我的吃茶就和饮湿相去不远。据书上的记述,似乎古人所饮的分量都是很多,唐人所说喝过七碗觉腋下习习风生.这碗似乎不是很小的,所以六朝时人说是“水厄”。我所喝的只是~碗罢了,而且他们那时加入盐姜所煮的茶也没有尝过,不晓得是什么滋昧,或者多少像是小时候所喝的伤风药午时茶吧。讲到质,我根本不讲究什么茶叶,反正就只是绿茶罢了,普通就是龙井~种,什么有名的罗齐,看都没有看见过,怎么够得上说吃茶呢? 一直从小就吃本地出产本地制造的茶叶,名字叫作本山。叶片搓成一团,不像龙井的平直,价钱很是便宜,大概好的不过一百六十文一斤吧。近年在北京这种茶叶又出现了,美其名日平水珠茶,后来在这里又买不到,——结果仍旧是买龙井,所能买到的也是普通的种类,若是旗枪雀舌之类却是没有见过,碰运气可以在市上买到碧螺春,不过那是很难得遇见的。从前曾有一个江西的朋友,送给我好些六安的茶,又在南京一个安徽的朋友那里吃到太平猴魁,都觉得很好,但是以后不可再得了。最近一个广西的朋友,分给我几种他故乡的茶叶,有横山细茶、桂平西山茶和白毛茶各种,都很不差,味道温厚,大概是沱茶一路,有点红茶的风味。他又说西南有苦丁茶,一片很小的叶子可以泡出碧绿的茶来,只是味很苦。我曾垂过旧学生送我的所谓苦丁茶,乃是从市上买来,不是道地西南的东西,其味极苦,看泡过的叶子很大而坚厚,茶色也不绿而是赭黄,原来乃是故乡的坟头所种的狗朴树,是别一种植物。我就是不喜欢北京人所喝的“香片”,这不但香无可取,就是茶昧也有说不出的一股甜熟的味道。 以上是我关于茶的经验,这怎么够得上来讲吃茶呢?但是我说这是一个好题目,便是因为我不会喝茶可是喜欢玩茶,换句话说就是爱玩耍这个题目,写过些文章,以致许多人以为我真是懂得茶的人了。日前有个在大学读书的人走来看我,说从前听老师说你怎么爱喝茶,怎么讲究,现在看了才知道是不对的。我答道:“可不是吗?这是你们贵师徒上了我的文章的当。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现在你从实验知道了真相,可以明白单靠文字是要上当的。”我说吃茶是好题目,便是可以容我说出上面的叙述,我只是爱耍笔头讲讲,不是捧着茶缸一碗一碗的尽喝的。 P47-19 序言 中国菜,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商朝的伊尹。早在周朝时,即出现被称为“八珍”的名馔。秦至南北朝,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大量域外蔬菜传入中国,菜肴的发展格外迅猛。汉代娄护发明“五侯鲭”,是中国最早的杂烩菜。马王堆出土的竹简上记有菜肴上百种。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载有两百多种菜肴。由于佛教的传入和流行,其所倡导的斋食理念逐渐产生影响,使素菜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胡人文化加剧影响中原地区,胡人菜肴也渐渐形成气候,不可忽视。 宋代,中国文化、经济迎来高峰,中国菜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汴京和临安的市肆中,冷菜、热菜、羹汤和花色菜等名目繁多。当时,市场上已有标明南、北、川味的菜点,中国菜的主要流派在宋朝时已经形成。 元明清三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剧烈影响中国,菜肴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文化的融合中,满汉全席等出现并大大改变了北方人的饮食习惯。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迁居各地,清真菜在中国菜中渐占一席之地。中国菜的风味流派已基本形成。晚清至中华民国初期,随着外国人来华,中国菜又融合了一些西菜的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地理、气候、物产、人文环境差异极大,导致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菜系。唐宋时,南食、北食即各成体系,至清末,八大菜系已然形成,为鲁、苏、粤、川、浙、闽、湘、徽。可谓眼花缭乱,且各个特色明显,决不至于搞混。 人生在世,吃饭乃头等大事。一顿不吃饿得慌,一天不吃,就得头晕眼花,五脏庙轰鸣作响。人人爱吃,谁都跑不了。著名的吃货,春秋时,有食指常常大动,终因吃而杀掉郑王的公子宋;晋朝时,有为了吃口鲈鱼而辞官归隐的张翰;宋有贡献了一道千古名菜的东坡居土;明有那个在《金瓶梅》里把做菜写得精细入微、花样百出的兰陵笑笑生;清有大文豪袁枚,干脆写了部《随园食单》,列了326种饭菜的做法,烹饪的种种技巧全部包含,简直不能再全;近有留学归来不回家,先去饭庄吃一嘴的梁实秋先生,真是不胜枚举,吃货文化源远流长啊。 本书精选现代文人大家谈吃的文章41篇,其中不乏粱实秋、汪曾祺等老饕。许多文章中菜的做法可直接当做菜谱,读者朋友们切不可轻慢看之矣,切记切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