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磋商,给粟裕很大启示,他认识到,以往,不论“攻城阻援”还是“围城打援”,都是为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济南战役则不仅为了歼敌有生力量,而且为了将大城市永久地巩固占领。这样,我们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更大兵力去争取前所未有的更大胜利。
华野前委一致拥护中共中央军委这一方针。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和军委指示,粟裕决定将参战兵力44%组成攻城集团,56%组成打援集团。攻城集团兵力为6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大部分,附地方武装共14万人,根据军委指示由许世友任攻城集团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司令员;以山东兵团领导机关作为攻城集团的领导机关。打援集团兵力为8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一部分,附地方武装共18万人,由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济南国民党军的防御阵地,分为外围防御地带与基本防御地带两部分。
外围防御地带纵深达10余公里,由160余个支撑点组成:分别以齐河、长清、崮山、张夏、中宫、王舍人庄等为警戒阵地;依沿鹊山、中店铺、峨眉山、大庙屯、兴隆山、砚池山、茂岭山、华山线构筑主要阵地。
基本防御地带由3线阵地组成:商埠为第1线阵地;外城为第2线阵地;内城为核心阵地。
王耀武认为其防御工事如此坚固,外围能守半个月,市区至少能守1个月。
粟裕分析了敌人防御兵力部署的特点:济南守城之敌,在王耀武统一指挥下,以泺口、马鞍山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守备区,守备东线的是中央军,守备西线的是杂牌军吴化文部。国民党军历来有正规军和杂牌军、中央军和地方军之分,界限是很明显的。济南守敌既然将中央军置于东线,显然以东线为其重点。西线守敌69军军长吴化文,在战役前曾有弃暗投明的表示,可能在战场起义,这就可使敌防线出现缺口。同时敌人的机场在城西,攻下机场,可切断敌人空中的补给线,不但断绝敌人兵力和物资的来源,而且给敌人心理上以严重打击。
以此为依据,判断和选择好了重点,粟裕决定将攻城兵力首先重点集中用于这两线。具体兵力部署是,打援部队采取“夹运(河)而阵”的部署。在运河以西配置第4纵队、第8纵队和冀鲁豫军区的两个旅,依托水洼地带,构筑多道纵深的工事,坚决阻击由鲁西南北犯之敌;而将打援集团的大部配置在运河以东,由第1纵队、第2纵队、第6纵队、第7纵队、第12纵队、中野第11纵队及鲁中南纵队(4个团)组成,拟在邹县以南集中30个团歼援敌3个旅,而以其余22个团钳制援敌的其余各部,尔后再依情况发展而定下一步作战。攻城部队又根据济南敌军防守情况,分成两个攻城集团,即以华野第3纵队、10纵队、鲁中南纵队为西集团,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指挥;以华野第9纵队、渤海纵队组成东集团,由第9纵队司令员聂凤智指挥。同时,为了牵制敌人,华野还以两广纵队、冀鲁豫军区部队、渤海军区部队分别从南、北向济南发动攻击,配合东、西两个集团的攻城行动,整个战役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
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同意了华野的方案。为保万无一失,毛泽东还决定当济南、徐州吃紧,位于信阳和郑州的国民党军张轸、孙元良兵团被迫移动时,刘邓陈中原野战军在运动中发起攻击,歼其一部,以配合济南战役。
9月10日,许世友到达攻城集团指挥所,次日,毛泽东发电给他,对攻济打援方针作了很好的说明,指出:“此次作战部署是根据军委指示决定的,即目的与手段应当联系而又有区别。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他还指出:“整个战役应争取1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打2个月至3个月,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发点。”并规定:“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P19-21
在伟大的人民军队建军90周年之际,让我们—起把时钟拨回69年前的1948年9月16日。就在这一天,我人民解放军华野部队向济南城发起了总攻;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堪称世界战争史奇迹的大决战中,一方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代表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另一方则是代表腐朽没落阶级的蒋介石政府及其反动武装。
战略大决战,是一支令人心潮澎湃的战争交响曲,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动用的战争资源,交战的激烈程度和战区的广阔度,旷古未有。
在西柏坡,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心中构思着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最后他感慨地说:“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而在南京,黔驴技穷的蒋介石,面对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无奈下野,无可奈何地大叫“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我是被国民党打倒的”。
在济南战役中,国民党军10万重兵,背靠三线设防的坚固城池,自诩至少可坚守1个半月。但是,总攻发起仅仅8天之后,济南城就回到人民的怀抱。数日后,经毛主席亲自修改的新华社社论满怀激情地指出:“这是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已无法逃脱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在白山黑水间的辽沈战场,军委电报两个“不敢打”的严厉措辞,驱散了“准备一桌饭,却来了两桌人”的徘徊犹豫,坚定了东野司令部的攻锦决心;坚守黑山、塔山的东野部队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硬是利用仓促构筑的简陋工事,与敌鏖战数昼夜,保证了全歼廖兵团和攻克锦州。
在东起江苏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南抵淮河的淮海战场,面对80万国民党军刘峙集团,仅拥兵60万的华野、中野变“小淮海”为“大淮海”,历经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血战,将一锅没有煮熟的夹生饭,一口一口地硬吞下去,创造了连斯大林都赞叹不已的经典战例。
在千年古都北平,已失精锐35军和天津城的傅作义,仍站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摇摆不定,最终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在我领导人开诚布公的坦荡胸襟感召下,在亲人和老友的规劝下,决定站在人民一边,将未来新中国的首都完整地交还人民手中。
蕴含于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的战争规律、优良传统需要我们掌握和传承。
决战中,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各战略区指挥员所显示出的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无与伦比的驾驭战争和洞悉全局的战略思维,时至今日,依然让人高山仰止,依然是我军在信息化战争中,创新军事理论的不竭源泉。
决战中,广大指战员,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精锐部队,面对敌人固若金汤、严密设防的高大城池,面对敌人飞机军舰大炮的立体进攻,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决听党指挥,为革命、为了新中国牺牲一切的坚定理想信念,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军在信息化战争中,克敌制胜、以劣胜优的精神核弹。
决战中,广大人民群众,扶老携幼,全家支前,推着小推车,冒着敌人的炮火,跟随大部队转战千里,所展现出来的军民深情,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军在信息化战争中,决战决胜的人民伟力之所在。
“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同样也是我们撰写本书目的所指。
李赟主编的这本《决战(1948-1949)》用通俗易懂且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期的11个著名战役,具体包括:济南战役、锦州战役、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淮海战役的战前谋略、黄百韬兵团的覆灭、双堆集团歼黄维兵团、围歼杜聿明集团、收复新保安、攻克天津实录、和平解放北平等,总结了蕴含于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的战争规律和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战略思维,亦展现了战火纷飞中的军民情。
李赟主编的这本《决战(1948-1949)》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1948—1949年间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展现了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各战略区指挥员所显示出的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无以伦比的驾驭战争和洞悉全局的战略思维,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和广大指战员的智勇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