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彬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医学院,完成了医学本科、硕士、博士全方位的医学教育和博士后的工作职务。如果说当初选择从医,是源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敬仰,那么后来从事急诊就是机缘巧合了。在那个年代,急诊领域有潜力可挖的人才相对较少,所以在这个领域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大。郭树彬也想在急诊领域,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一片天地。
急诊的“乱象”,公众医学科普知识的缺失是内因
我们几乎都曾到过急诊,急诊的拥挤是它留在我们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在急诊,时常能看见脾气暴躁的家属和大夫吵架。使原本就拥挤的急诊更加难以呼吸,气氛更加凝重。郭树彬认为,患者家属情绪激动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对医生给出的治疗办法不满意,再就是一些疾病并非急重症,需要转到门诊治疗,但由于床位紧张,所以很多病人转不过去,只能干着急。
其实这第一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医学知识的匮乏导致的。属于内因。比如有的患者,来到急诊之后经过医生的检查,认为他的情况并非急重症,转到门诊治疗就可以。甚至有的患者,在急诊稍做治疗就能出院了。但这时候患者家属却并不认可,认为家人得上的就是急重症,生怕出点儿意外,就是不听医生的。郭树彬说,老百姓认为的急重症,其实和临床医学上定义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由于急诊医疗水平的提高,过去那些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有一部分只需要在急诊留观治疗,就可以出院了。这主要指的是得了由于药物过量、中毒、急性左心衰、哮喘急性发作、慢性阻塞、胰腺炎等引发的疾病的患者。
但就是由于公众对这些知识不够了解,才导致急诊成了大家眼里的“万金油”,非急诊病人来急诊治疗的情况越来越多,滞留急诊的非急诊病人越来越多,加重丫急诊科的拥挤程度。
郭树彬曾经与国内几位急诊界的权威专家做过一个统计,结果表明:非急诊病人占用的急诊医疗资源接近30%,甚至有的人岁数大了血压忽高忽低,也会到急诊来。
响应中央号召,改善急诊医疗环境,做分享经济
在急诊出现的第二种情况,其实是咱们国家国情所致,属于外因。郭树彬认为,中国的急诊水平真的不次于国外,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外人口基数小,所以就显得急诊的效率高。而中国人口基数大,相对的医疗需求也就多了,所以想改善急诊的大环境并不容易。
即便如此,郭树彬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他在院外建立了一个医疗区,并实行急诊医联体。外院给朝阳医院急诊科提供床位,朝阳医院急诊科给他们提供医务人员和先进的诊疗技术。这也响应了中央提倡的分享经济政策。然后把那些滞留在急诊的非急诊病人(处于脑血管后遗症恢复期、康复期的患者和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创伤等疾病的患者)转到外院,实际上就是把医疗资源重新做了调整。把本院急诊的医疗资源留给那些真正有需求的急重症患者,提高急诊的效率。效率提高了,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近半年,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的指标,相比半年前提高了18%。有些疾病只是衰老的表现,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些疾病自然就会出现。
再就是把急诊的治疗推到院前,这也是郭树彬在急诊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很多急症,比如心梗和脑梗,一旦出现,拨打120、999是最先要做的一件事。这样就得等到急救车来了,把患者送到医院才能救治。也就是说目前的急诊治疗,都还处于到达医院之后这个阶段。
但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患者因为院前治疗不及时致死、致残。脑梗虽然不会一下子致死,但是由于大脑缺血缺氧的时间长了,各个器官的系统功能也就被损害了。所以,院前应急志愿者计划是个救命工具。通过培养掌握心肺复苏等应急急救方法的志愿者,通过互联网让他们投身到院前急救当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郭树彬也号召急救系统都参与进来。这种院前就近救治患者的办法,在国际上奏走了前列。
P2-3
作为从事医学专业的人,我深知做科普的不易。10多年前,我就想做医学科普,因为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太多的问题,就是因老百姓不懂医学常识而导致。但是尝试多次都对写出来的东西不满意。近连年来我通过漫画的方式来做医学科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是其中的困难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子琳成功地实现了我十多年前的梦想,她的文章不仅是医学科普,里面有深深的人文精气息和对社会问题思考,一直坚持着她的创作原则:“用最通俗的语言,写最权威的医学科普和名医故事”,功德无量!祝愿子琳的书能够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实现健康中国2030。
——畅销书《小大夫漫画》作者,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
这个说着一口京片子的北京女孩,每天奔走于各大三甲医院,和专家们对话。马不停蹄地写作,其高产和勤奋让我这个职业码字儿的人为之汗颜。我要在她身后喊一声:加油,子琳!
——《北京晚报》首席记者张鹏
主持人不怕聊宏观话题,就怕聊细致入微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涉及医疗方面的选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做科普要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钻研态度。将包罗万象的信息汇总,还要把高深的知识说成大白话,这可难坏了我们俩。自从认识子琳后,我们做医疗选题时不再愁找不到大咖,可工作难度加剧了,子琳的眼里揉不得沙子,她追求甚解的态度让许多自诩为资深媒体从业者的人汗颜,这迫使我们也要提前做好功课,不能总是了解个大概就开话筒。希望子琳的书能对您有所帮助,也让我们所有人平和、科学地看待病症。
——北京交通台FM103。9《新闻晚知道》节目主持人:孟洋、林辰
从现象切入,倚科学分析,子琳将当今各类常见病症悉数收入书中,用简炼直接贴心的语言,讲述人类疾患的现象、缘由以及防治。子琳身后有一支强大的专家队伍,而她自己也有近十年的专业经验;更重要的是,她的所有讲述让人感到真诚和质朴。
——著名作家,1994年版《中国远征军》编剧,原重庆晚报副总编许大立
好的科普就是源于生活、源于医生。子琳科学、趣味、通俗的将生活中的事例,医疗实践中故事总结出科学的道理,让读者从中吸取经验。其实生动有趣的科普,比看好一个病重要,因为它传播广,教育人多,并且教给更多的人如何远离疾病。
——博德嘉联医生集团CEO谢汝石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做医学科普
第一章 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
别说心梗无征兆,是你没在意
心电图这样的常规体检,能发现心梗端倪吗?
没骗你,去医院里跑个步能预警心梗
突发心梗时,到底是坐着还是躺着?硝酸甘油你吃得对吗?
年轻人猝死频发,真是因为过度劳累?
听说:“突发心梗,10秒能自救”,闹哪样?
媒体人因病倒下,倒下的更是国人的急救知识水平
脑血管为何会爆裂?这些真相你要懂!
男青年突发心衰,竟是喝酒惹的祸
有种头疼别含糊,赶紧上医院
他只有35岁,却得了“老年痴呆症”
这种“非凡天赋”竟是致命隐患!你有吗?
哮喘君:“你若不把我放眼里,我就一直缠着你”
第二章 肾脏疾病
肾病难察觉,19岁的他一发现就是尿毒症
肾脏检查报告单,看得懂不?
测血压也能发现肾脏病
得了肾病,有个地方谨慎去
肾脏君:“伤我的不是低钠盐,而是这些常用药!”
他突发肌肉溶解,竟跟开车有关
第三章 肝胆疾病
肝功能年年查,指标您看得懂吗?
体检查出肝血管瘤、肝囊肿,要不要治?
胆结石不治疗,会得胆囊癌吗?
爱文身?爱耳洞?意想不到的危险就在你身边
丙肝君,我怎么才能摆脱你?
爱惜你的肝吧!肝移植是没办法的办法
第四章 关节疾病
胸痛多年,竟是颈椎惹的祸
腰疼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你错了
从大洋彼岸飞回国看病的14岁少年
你的膝盖总是不分场合地疼?真相在这里
它伪装成皮肤病,却悄悄在你体内搞破坏
不敢洗脸、不敢穿衣服,只因他们得了一种常见病
崴了脚别不在意,小心招致灾难性疼痛
总是头痛,这到底是什么鬼?
医生如侦探,看病如断案,你的配合至关重要
一个B超,或许能提早发现类风湿关节炎
那只手不在了,为何还会这么疼?
接触牛羊制品,有个问题你真得注意
第五章 代谢性疾病
脖子上总黑乎乎的?有种病盯上你了
测测脖子多粗,就能知道有没有糖尿病?
痛风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第六章 耳鼻喉疾病
头晕就是高血压、颈椎病?七成都跟耳朵有关
耳鸣可能是脑血管意外的危险信号
你属于那20%过敏的地球人吗?
声音嘶哑,当心身体里有“雷”
第七章 妇幼及男科疾病
当肾脏病悄悄“盯上”孩子
19岁女孩腹痛难忍,医生竟从她腹中取出头发和牙齿
“小弟”勃起有障碍,可能预示心血管病
第八章 口腔疾病
他以为自己是口腔溃疡,到医院竟查出重大生命隐患
嘴唇起皮是种病,别再手欠任性撕
缉拿嘴角裂口的三个“嫌犯”
看病向医生隐瞒这些,吃亏的是自己
叩牙、盐水漱口,你以为这是在护牙?
别让全身健康都毁在这张嘴上
第九章 肿瘤
身上的黑痣到底该不该“拿下”
被你误解多年的甲状腺肿瘤
我得了甲状腺肿瘤,还有救吗?
此癌已井喷,得不得取决于你自己
乳腺癌到底怎么得的?看两个故事就够了
早期发现乳腺癌的神器到底是哪一个?
滚蛋吧,肝癌君
嘘嘘有血!难道得了泌尿系统肿瘤?
惊呆!50%的膀胱癌竟是此原因导致
发烧跟血液病到底有多大关系?
常被误认为是肾病或骨质疏松的要命病
贫血不治疗,后果很严重
滑膜肉瘤不可怕,你更应该关注这种肉瘤
他因带状疱疹去看病,却发现了肿瘤
第十章 合理用药
“大红人儿”险丧命,只因药物过敏
感冒药种类多,吃不对会给身体惹麻烦
虽然是一个接近1990年出生的“80后”,但我从事医疗媒体工作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学生时代我的梦想是到电视台做节目,这个梦想成功地实现了。可那时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深耕医疗健康领域。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BTV的一档健康节目工作,那时每天与北京三甲医院的大专家们打交道,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医院。别人去医院是为了看病,而我是为了采访做节目。医疗媒体是跨学科的行业,需要从业者既得懂传媒又得懂医学知识,这二者当中缺少一个,都有可能造成医学科普传播的偏颇。这也是摆在学传媒出身的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必须把每一种疾病搞明白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其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那时候这个领域对我而言是未知又神秘的,但边做节目边钻研医学的日子久了,我也就爱上了这个领域。2015年秋天,我无意中开始写作医学科普文章,试着开了“子琳为您读健康”这个微信公众号并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这完全是因为对医学科普的热爱,只是医学科普的传播方式由镜头画面变成了文字,依旧把目标瞄准北京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把他们遇到的真实案例撰写成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医学科普文章。没想到这类文章越来越受医生和读者朋友的关注。
1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收到了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邀请,也在各大网站的健康频道开了《子琳为您读健康》专栏,一年时间我撰写的200多篇文章阅读量超过了一个亿。联合读创的总编辑陈江老师在搜狐看到了我的专栏并与我取得联系,觉得我的文章实用、有意义,希望能将我写的医学科普文章出版成书,让更多人获益。经过他们几个月的精心打磨,这本书终于诞生了。
这些年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一点:“没有了健康就什么都没了。”这本书里,我用浅显易懂但又不乏科学性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了各类常见疾病,这也是知名医生最想给大家的健康忠告。精华在此,希望亲爱的读者获益!
由子琳著的《京城名医坐诊--治好常见病你该这么办》共十章,通过40位专家和作者的共同努力,总结出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肝胆疾病、关节疾病、代谢性疾病、耳鼻喉疾病、妇幼及男科疾病、口腔疾病、肿瘤等十余种常见疾病的防治、自救必备常识,旨在增加大众的医疗知识储备,降低发病率,让大众可以第一时间对自己所得的疾病心中有数,大概了解自己可能患有哪类疾病,可以在去医院就诊的时候找对科室找对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以免耽误病情。
历经十年诚意之作,科普真正医学,破除朋友圈谣言
40位京城三甲医院名医为你全程坐诊,阵容强大,权威
知名医疗媒体人、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全网1000000000阅读量,科普大V子琳教你怎么不得病得了又该怎么办!
《京城名医坐诊--治好常见病你该这么办》是作者子琳花费十年时间,采访了16家三甲医院的40位专家,编写而成。内容包含心脑血管、肿瘤、肾病、关节炎、感冒发烧、见风头痛等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希望通过本书提升全民医疗常识,从而让大家学会防止与自测,有效减少发病率,减少排错门诊,吃错药,耽误病情等事件发生的概率。破除谣言,去伪存真,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你,怎么才能不得病,得病之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