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龙爪(冯苓植文集)》是文汇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冯苓植文集》中的“市井小说集”。
冯苓植是中国文坛一位颇为特殊的作家。他不媚上,不媚俗,也不太合群。他常浪迹天涯,以文养游,故又被同行称他为“文坛游牧作家”。这位长期生活于戈壁荒原上我行我素者似的作家,时而大写京味小说,时而大写荒野小说,时而又大写现代派小说,变幻莫测,使人难见其庐山真面目。难怪同行皆这样评说他:“为人处世似半个白痴,写人写事却世故颇深。”故有人称之为奇才,有人称之为怪才,但无论何种写法,他竟然均有佳作问世。
| 书名 | 虬龙爪(冯苓植文集)/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作品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冯苓植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虬龙爪(冯苓植文集)》是文汇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冯苓植文集》中的“市井小说集”。 冯苓植是中国文坛一位颇为特殊的作家。他不媚上,不媚俗,也不太合群。他常浪迹天涯,以文养游,故又被同行称他为“文坛游牧作家”。这位长期生活于戈壁荒原上我行我素者似的作家,时而大写京味小说,时而大写荒野小说,时而又大写现代派小说,变幻莫测,使人难见其庐山真面目。难怪同行皆这样评说他:“为人处世似半个白痴,写人写事却世故颇深。”故有人称之为奇才,有人称之为怪才,但无论何种写法,他竟然均有佳作问世。 内容推荐 《虬龙爪(冯苓植文集)/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作品选》为《冯苓植文集》的第三卷:市井小说卷,包含了《虬龙爪》《落凤枝》《猫腻》等七篇中篇市井题材的小说。古老的呼和浩特市,昔日的老归化城,别具塞外风韵的市井文化特色:玩鸟的、烫褪驴的、结猫亲家的、暗藏奇人的、引魂抛纸钱的、神秘的殓尸者,甚至还有最后一位镖爷…… 目录 总序(钱谷融) 1.虬龙爪 2.落凤枝 3.猫腻 4.狐幻 5.茶楼轶事 6.大漠金钱豹 7.与死共舞 试读章节 虬龙爪 1 早上,座钟刚打过六点,宗二爷已经轻挑门帘儿,托着鸟笼子,潇洒地跨出屋门口了。五十多岁了,瞧那身板儿,哪像个大难不死的人儿。 街坊邻居都对宗二爷的鸟儿,抱着一种特殊尊敬的感情。 可不是嘛!要不是儿子孝敬,给他搞回这只鸟儿,宗二爷能从医院归来心不浮、气不躁,平平安安地活到今天吗? 既然鸟儿有这么大的能耐,这里就先得讲讲鸟儿。 爱鸟者养的鸟儿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看的——观赏鸟,偏重在欣赏鸟的毛色、身架、姿态。一类是听的——听口鸟,偏重于欣赏鸟的声音,像画眉、百灵就属这一类,至于尚不人流的第三类,后头还会捎带着讲到。 宗二爷这只鸟儿属于后一类,是一只活蹦乱跳、多嘴溜舌的百灵子。 鸟的价值不等。便宜的三五块钱一对儿,贵的三五十以至二三百的也有。这首先得看产地,比如鹦鹉,讲究山东青岛产的,画眉讲究四川产的,百灵讲究张家口产的。不是正宗产地,价格略低几筹。其次再看毛色、神态、长相、欢蹦劲儿。 宗二爷这只百灵子,是货真价实、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张家口货。 街坊们不懂这里头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就以为这只百灵子是件稀罕物儿。其实,养鸟在这儿早有悠久历史。遥想当年,乾隆爷为戍边的在旗子弟修筑这座城,就是想以老北京为模子的。后辈儿孙不负浩荡皇恩,深感五坛、八庙倒可少一点儿,可那老北京的小玩意儿:溜个马,架个鹰,斗个蛐蛐儿,玩个鸟儿的,却绝对不能少。好您哪!这家的姑奶奶常常从京城回来探亲,那家的二舅爷又往往进京去当差。这里就连说话,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京腔京味儿。只不过因为口外吃牛羊肉多,舌梗子稍稍发硬,话音儿听着已不如老北京那么俏、那么溜、那么打的弯儿多。如果再少了鹰啊、马啊、蛐蛐啊、鸟儿啊这点谱儿,那不就更透着让人笑话吗?好在国泰民安,孩子一落地就有俸禄,这几手绝活儿竟颤颤悠悠一直传了好几百年。不过到民国已渐流人民问,这方面的能人好手已多出于市井之中。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断了好一阵子,使这几手绝活儿几乎成了千古绝唱。可这几年却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几手绝活儿又渐渐透出了生机,尤其是玩鸟儿,方兴未艾。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在前三月您和宗二爷提玩鸟儿,他准能和您急了。什么和什么呀?但自从这只百灵子衔回来宗二爷的魂儿,那情景可就不同了。 是啊!在干得正欢实的节骨眼儿上,冷不丁地被拨拉下来了,给谁谁受得了啊?且甭管过去对宗二爷这个人儿传闻如何,就论那一口气儿没上来,在医院冰棍儿似的整整躺了一个多月,那也就够让人心疼一阵子的了!哼!还说是什么潜伏性心肌梗死,瞧瞧如今医院这水平! 后来就是“据说”了。宗二爷好不容易活着回了家,成天躺在炕头上尽是日娘操祖宗。一提起机关的事儿就犯病,直翻白眼儿喊胸脯子堵得慌。大夫说,在家养个花儿务个草的,想法让他转移转移注意力。他那老伴儿赶紧张罗了,没想到宗二爷一见这花红柳绿,脾气变得更加怕人,还直嚷嚷这是家里存心要他好看,咒他不得好死。乒、乓!四个花盆摔成了八瓣儿。知父莫如子,儿子出面埋怨娘了,说这不是存心戳爹的心窝子吗?他瞅见红花就必定想起什么红柿子、红辣椒、红萝卜,瞅见绿叶就准想起芹菜、芫荽、羊角葱! 后面的“据说”就更神了。说的是宗二爷久积阴德,而儿子更是孝感动天,一次出差路过张家口,竟意外得着这只百灵子。宗二爷初见这鸟儿,还神神道道地直犯迷糊。可不到片刻工夫,便六神归位,显得格外清爽起来。又过了几天,宗二爷就端着鸟笼子在老城根公园出现了,病歪歪地还透出股子洒脱劲儿。 可这一洒脱两洒脱不要紧,宗二爷竞身体复原真得变洒脱了。不到三个月就变成了地道的爱鸟者、真正的鸟行家。就是有人为他打抱不平,他也总是一摆手儿,说: “得了!还提那个干什么?梦,就像做了一场梦!您听我这小妞子叫几口不?地道的音儿,打凉败心火!嘿嘿……” 听!小妞子?宗二爷干脆把这只百灵子当成了自己宠惯的老丫头、压窝儿的小闺女!怪不得有人说,养鸟儿有助于修身养性,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可见其言之不谬。 小妞子有功!不但家里消灾免了难,就连机关里也透着安静多了。同事们松了一口气又感到纳闷:莫非像胳肢窝儿识字、鼻子尖儿认人,百灵子也有鸟体特异功能? 嘿嘿!宗二爷笑而不答,显得更洒脱了……P3-5 序言 这是一位久居偏远地区的作家,不求闻达,甘于寂寞,大半辈子都跋涉于茫 茫的戈壁和荒原之间。 疲累了,写作便是他喘息的港湾。 我和他的相识始于文学,是他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使我知道了远方尚有这么一位作家。他似不太注意文字的技巧,却绝不乏内在的淳朴和真诚。为此,我曾写过一篇推介文章,曾转载于多种文摘报刊上。后来,在中篇小说《虬龙爪》的讨论会上,我们终于得以在上海会面了。并且还在《文汇报》上有过一次笔谈,进而便形成了一种颇为特殊的相知相亲的关系。 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似乎很难见得一丝作家的派头,倒很像个远方归来的行者。拘谨中不乏野性,疲累中略带不羁。文如其人,这或许就是他一系列作品的一个侧面写照。他好像很不关注人际关系,而只是在埋头写作中寻找乐趣。 听说,他曾调到北京又返回去了,调到天津他还是没有前往。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或许茫茫的戈壁荒原更有助于找到自我。也有人问他怎么能甘于寂寞?他说:有书,即使是在沙漠里也会张起一片浓荫。是这样!他是在古人和今人张起的浓荫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的。但回首看来,他留在起伏沙丘上的足迹也是很不规则的。为此,也很难谈及他的小说一贯风格。举例说,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和《虬龙爪》就不像同一作家同一时期所为。而长篇小说《出浴》和《神秘的松布尔》也是如此,从选材到语言也不像出自一人之手。同样,散见于各大报刊散及随笔也例外,《克隆皇帝》的治学精神和《天地大舞台》的自我调侃也似判若两人。是的!他笔触涉猎很广,除散文随笔之外,曾写过草原小说、市井小说、山野小说、推理小说以及现代派小说。语言似乎也很不统一,有京韵京味的、土腔土调的,还有类似翻译语言的。有人也曾问过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这说明我绝对成不了大作家,因为我总找不到自我。依我看,这或许就是他的“自我”,或许就是他!多侧面、立体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冯苓植。 1999年他退休了,我本以为他为文学行者生涯也该结束了…… 却谁料传来的消息却是,为了回报草原,冯苓植又苦行僧般的为苦研《元史》钻进了中外古今相关的史籍之中。而且一钻就是十四五年,甘愿离群索居自得其乐。但我深知,这是冯苓植仍在寻找冯苓植,仍在延续他那行者风格。腿脚不行了,就伏案神游于古代草原上奔腾的金戈铁马之间。果然,最近听说他相关的长篇历史小说《忽必烈大帝》与长篇读史随笔《大话元王朝》等均先后出版了。 不蹚浑水,甘于寂寞,永远在寻找自我…… 最近听说,上海文汇出版正在筹划出版他的文集,我为这位十几年未见的老朋友感到高兴。冯苓植曾向我介绍过,他虽遥居草原,但相关文学创作的“社会大学”却是在上海完成的。从少年时期在《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发稿,直到在《上海文学》《小说界》以至《收获》发表作品。上海的编审们的“点化”令他终生难忘,故而出文集也算对师友们的一种回报。而他却又称,这毕竟又纯属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现象……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反而认为文汇出版社能为这样一位远天远地鹤立独行的作家出文集是很有意义的,也不失为一种别具特色的选择。步履蹒跚,往往更有助于认识一个时代的特点。多方探索,更有助于了解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那就让我们打开这套文集吧,去了解“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这么一位行者似的作家。 路就在足下,路也在远方…… 不见苓植已有十好几年了,遥望北国,不胜思念之至!就让我在上海以此序为这位远方朋友深深地祝福吧!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