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鬼谷子王诩一生学术研究的精髓,对后世影响颇深。诸葛文著的这本《鬼谷子全智慧(一本书读懂纵横参谋旷世奇作)》按照《鬼谷子》原有样式,分十二章,从中选取与我们现实生活切实相关的思想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对《鬼谷子》的正确解读,让更多的读者正确、全面的认识《鬼谷子》,从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思想,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 书名 | 鬼谷子全智慧(一本书读懂纵横参谋旷世奇作)/国学智慧全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诸葛文 |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鬼谷子》是鬼谷子王诩一生学术研究的精髓,对后世影响颇深。诸葛文著的这本《鬼谷子全智慧(一本书读懂纵横参谋旷世奇作)》按照《鬼谷子》原有样式,分十二章,从中选取与我们现实生活切实相关的思想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对《鬼谷子》的正确解读,让更多的读者正确、全面的认识《鬼谷子》,从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思想,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内容推荐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鬼谷子王诩的身世算是最离奇的一个,他是先秦纵横家学派的鼻祖,关于他的传说不一而足。《鬼谷子》是其一生学术研究的精髓,对后世影响颇深。 诸葛文著的这本《鬼谷子全智慧(一本书读懂纵横参谋旷世奇作)》按照《鬼谷子》原有样式,分十二章,从中选取与我们现实生活切实相关的思想进行全新解读,既保留原有思想,又贴近现实。获取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学习和不懈努力,希望我们精心准备的这本《鬼谷子全智慧》,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目录 捭阖篇第一 口乃心之门,需谨言慎行 高调与低调的学问 不变则痛,善变则通 进退有度,有“舍”才有“得” 阴阳之理与进退之术相通 反应篇第二 反观以往,可察验未来 用语言编织一张密网 巧妙避开他人的言语陷阱 人贵自知,百战不殆 察验前后的“圆略”与“方略” 内楗篇第三 顺耳的忠言更有力量 揣摩时宜,低调提建议 与居上位者言谈需谨慎 分清情况,从容驾驭 看清势头,趋吉避凶 抵巇篇第四 吃一堑,长一智 防微杜渐与弃旧图新的抉择 见微知著,一击即中 韬光养晦,审时度势 飞箝篇第五 善任伯乐,人才助你成功 或“箝”或“抵”,软硬兼施 摸清实情,先“飞”后“箝” 化干戈为玉帛的“飞箝”之术 用“飞箝”之术建功需谨慎 忤合篇第六 联合还是对抗?盟友的选择很重要 把握时机,向善发展 事无常态,立场很重要 善用“忤合”,选择一条自己的路 估量己之长短,再度他人优劣 揣篇第七 看清形势,趋利避害 审时度势,“量权”而行 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突破口 筹谋策划,是行动的前提 妙语连珠,制胜有方 摩篇第八 学会“隐藏”和“装傻” 巧用“诱饵”,事无不可 “阳谋”与“阴谋”相辅相成 借力使力,胜利也需要技巧 洞察人心的心理战术 权篇第九 言辞背后的人性 人言可畏,言之再慎 控制情绪,避开不利的的外交状态 谈话原则,量身而说 善辨是非,出言莫测 谋篇第十 突破思维定式,才能出奇制胜 谋术讲究因人制宜 谋略运用秘而不宣 有“智”者事竞成 以“阴”谋治道,亦是维护正道 决篇第十一 权衡利弊,谨慎决断 决策的制定要高瞻远瞩 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决断 善于决断的技巧 成功的基础,以正治乱 符言篇第十二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天下兴亡在于民心的得失 知人善任,赏罚有度 耳聪目明,洞察奸邪 考察实际,名实相符 试读章节 说话注意分寸,行事把握尺度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纵览天下奇闻异事。当然,还有一些使我们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的言行,他们有的在肆无忌惮地叫嚣着,有的在令人作呕地作秀着,还有的是在不知所云地迷茫着。总之,这些言行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明白的,这些言行不符合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更不要说符合传统文化中的德行标准了。 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有人会说,不能拿树立君子的标准来要求一个人。其实,君子与我们都是一样的普通人,而“九思”也正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言行标准。君子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们能够表里如一、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遵循这些言行准则。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那么我们可以从《鬼谷子》中找到答案,“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意志、情欲、思想、谋略这些都需要通过我们的口向外传达,如果我们不注重说话把握分寸,就很容易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是灾难。 一个年轻人到外地去做生意,途经一个三岔路口的时候,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正犹豫不定的时候,看见不远处有一个老人在放牛。于是他就急忙跑过去,“喂,老头!到江宁去应该走哪条路啊?还有多远的路程啊?”生意人指着前面的三岔路口问道。 其实老人早就注意到他了,猜到他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但是年轻人没有礼貌的问话,让他很反感。于是老人便不紧不慢地说道:“走右手边那条路,到江宁大概还有七八千丈那么远吧!” 年轻人听了以后感觉到很奇怪,自古论路程都是按“里”算,到他这儿怎么成“丈”了?他就问:“老头,自古算路程都是讲‘里’的啊,怎么到你们这个地方,就变成‘丈’了啊?” 老人听了哈哈大笑,高声说道:“我们这里也是自古都讲礼的,自从来了不讲礼的人以后,也就不讲礼啦!”老人刻意将“礼”字说得很重。年轻人自然也是听出了老人的话外音,羞得无地自容,马上赔礼道歉。 这就是“以礼问路”的故事。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注重礼节。说话,作为与人接触的首要方式,我们自然要懂得说话的礼节。可是这位青年在问路的时候,面对的还是一位老者,出口便是“老头”,任谁也是难以接受的。如果是换做我们的话,恐怕就要“诚诚恳恳”地给对方指一条错路了吧。 其实,言行得当不光是自身素质的体现,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尊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自己的命运前程。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有两个小伙伴,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在朱元璋成为一国之君后,他们就想凭着儿时的友谊讨个一官半职。张三率先上路,来到了京城,求见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这个名字很不雅,所以他后来改名为兴宗,在参加元末起义后又改名为德裕,最后改为元璋。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很忌讳别人叫自己“朱重八”这个名字的。 可张三一见到朱元璋就大呼小叫地嚷着:“八哥!八哥!”朱元璋自然是很反感,只是碍于情面没有发作。谁知张三并没有意识到,而是竹筒倒豆子般的把小时候一起在地主家挨打,一起要饭,甚至将当初朱元璋误食食物被自己救了的事情都说了出来。此时的朱元璋越听越气,继而雷霆大怒,呼来左右将张三拉出去斩了。 过了没几天,李四也来到了京城求见朱元璋。未及见面,李四便在大殿门口行起大礼,高呼万岁。朱元璋见此情景,心中很是高兴,便问起其近况。李四与张三的目的都是想靠当初的情分来谋得一官半职,所以说的话也都是当年那些事。李四说道:“小人不才,幸得圣上提携,犹记当年随驾取芦州府,破罐州城,汤将军遁逃,继而拿住豆将军,岂料赤虬力士当关,幸有青面道人援手,化险为夷!”朱元璋在金殿上听李四将往事说得竟如此雅致含蓄,不禁哈哈大笑,急命人打赏李四,并封了李四的官。 这只是一个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自然是不可信,但这个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张三和李四都想靠情分来谋取官职,自然是做过一番深思熟虑。其实,张三的举动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讲,是没有什么不妥的,儿时的玩伴,见面自然要亲切一点,如果见面就是一些客套话,那就会显得疏远。张三应该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忘记了对象是谁,对象是一国之君,至高无上的人物,而且金殿上侍从无数。像张三如此的言行,任谁也接受不了。而李四就明白这个道理,他明白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所以就不会像张三那样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了。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面对外人的时候,总是在伪装自己,只有在那些细微之处才流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以及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而这些正是别人衡量我们的标准,当然,我们也是通过这些方面去衡量别人的。 所以说,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时也不能放松。有人会说,这样难道不累吗?但是我们不要忽略这么一个常识,坚持一件事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养成一种习惯。所以说,当我们把优雅的言谈养成一种习惯的时候,还会感觉到累吗?即便是我们受了一段时间的苦,可这苦跟张三的下场比起来,难道不是天大的福分吗?P4-7 序言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鬼谷子王诩的身世算是最离奇的一个,关于他的传说不一而足。值得肯定的是其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地位,是先秦纵横家学派的鼻祖。《鬼谷子》是其一生学术研究的精髓,对后世影响颇深。 我们所熟知的“孙庞斗智”“苏秦合纵”“张仪连横”“毛遂自荐”等典故中的这些人都是鬼谷子的弟子,而其他的一些纵横家、兵家也都与鬼谷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鬼谷子的门人掌握了整个战国后期的局势。他们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权智勇、懂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入、无所不出。正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说的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他们所有的思想精华都集于《鬼谷子》这一本书中。 就是这样一部奇书,在留下美名的同时,也有为人所诟病的地方。《隋书》云:“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邦乱家。”对于这一说法,中华百家争鸣国学论坛主席、中国鬼谷子研究学院院长兰彦岭先生曾指出,一门学说思想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就如同一把小刀,在不法之徒手中是行凶的武器,而在医生手中,就是救死扶伤的工具。所以说,关键在于运用他的人是否心存正义,用之正则正,用之不正则不正。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被运用于社交生活和企业管理中,《鬼谷子》这部旷世奇书也因其极具实用价值的思想观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鬼谷子》全书分为十四篇章,其中十三、十四篇失传,仅存十二篇。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游说技巧来使对方接受采纳自己的观点,通俗地讲就是“靠舌头吃饭”。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这是《鬼谷子·捭阖第一》中的开篇,这一段其实也是整部思想学说的精髓——任何事物都有其内规律,所谓的各种方式方法,或阴或阳,或捭或阖,或正或奇,或抑或止,都是因为形势的不同而选择采用的。 蒯通曾是韩信的谋士,他精通鬼谷之术,辩才无双,未出道时便展露出过人的口才。当时陈胜命武臣扫荡赵地,蒯通在看清整体局势以后,便跑去游说范阳县令徐公,陈说利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不如投降武臣,然后答应他帮忙去说服武臣。 徐公答应投降以后,蒯通便来到武臣帐下,献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他说:“您此次扫荡赵地。定能战胜敌人攻破城池。但我觉得很危险。如果能够不战而取得土地,不攻而占有城池,传送檄文平定千里,不是更好吗?”武臣听完便问他用何计策,蒯通便将“高调迎接范阳县令投降”的计策说给了武臣。 武臣便依计行事,用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迎接徐公。结果,赵地沿途三十多座城池闻听此事,纷纷前来投降。 这个故事中,蒯通就是充分了解了当时形势后,通过游说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他所运用的正是“捭阖之术”。那么在时隔2000多年的今天,《鬼谷子》的思想是否就失去效力了呢?非也,当代人们对《鬼谷子》的研究反而要甚于之前的时代,尤其是外国对于《鬼谷子》的重视程度要超过国内,很多企业老总甚至是国家领导人都深入研究过《鬼谷子》,而且各种研究学院应时而生。目的就是为了将《鬼谷子》的思想,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帮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我们做这本书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对《鬼谷子》的正确解读,让更多的读者正确、全面地认识《鬼谷子》,从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思想,帮助我们走向成功。本书按照《鬼谷子》原有结构,分十二章,从中选取与我们现实生活切实相关的思想进行全新解读,既保留原有思想,又贴近现实。 获取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学习和不懈努力,希望我们精心准备的这本《鬼谷子》能够带给读者启示与帮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