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驯鹿角上的彩带》是一部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作者芭拉杰依·柯拉丹木——中国使鹿鄂温克族最后一位萨满的女儿,今年74岁,以亲身经历记录了自己民族已经逐渐消失的文化。这是一位使鹿鄂温克老人的生命书写,更是一个北方狩猎民族的古老记忆。
| 书名 | 驯鹿角上的彩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芭拉杰依·柯拉丹木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驯鹿角上的彩带》是一部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作者芭拉杰依·柯拉丹木——中国使鹿鄂温克族最后一位萨满的女儿,今年74岁,以亲身经历记录了自己民族已经逐渐消失的文化。这是一位使鹿鄂温克老人的生命书写,更是一个北方狩猎民族的古老记忆。 内容推荐 《驯鹿角上的彩带》以鄂温克少女达沙和年轻猎人帕什卡的爱情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1900-1950年代在中国北方的森林中使鹿鄂温克部族的历史沿袭及狩猎生活。在小说中,鄂温克少女达沙在父母和哥哥离开营地,独自带着弟弟和妹妹在寒冬中的营地中放养驯鹿,年轻的猎人帕什卡穿越风雪为她送来象征着真挚情感的彩带。两人的爱情几经波折,终于走到一起,孕育了自己的孩子,帕什卡因病去世后,达沙独自抚养孩子长大,成长为森林新一代的猎人。 作为亲历者,作者芭拉杰依·柯拉丹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族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上鲜为人知的细节,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中国使鹿鄂温克人的重要素材。 目录 1.依嫩 2.鲁恰玛 3.莫纳 4.礼物 5.妖魔的化身 6.春天的最后一场雪 7.天上派来的圣人 8.敖孬 9.猎鹿 10.矛迁 11.乌力给特 12.暴风雨 13.阿尔巴吉河 14.阿尔巴吉迁 随风而去(代后记) 评论 林海传奇 民族心画 石一宁 附录一 国际音标参照表 附录二 致谢 试读章节 从去年入冬以来,爸爸还是第一次这么精心地设置齐全完整的新营地。纠的哈然比平时扩大了一两圈。 斜壤杆比平时多出了十多棵,长度比平时也多出了一大截。 平时躺倒在雪地上的驯鹿鞍具架,也用高过腰带的支架平平整整地将六棵六米长的鲜木架子架起来,长长地平展在妈妈别的后面。 高高的柈子垛齐刷刷地码在纠门的左侧。离柈子垛约有三四十步,奇怪地搭上了一个棚子,就像给盛夏刚出生的小鹿搭的凉棚。在夏季,爸爸几乎每年都搭上这样一个棚子,使刚出生的小鹿躲过烈日暴晒,还有鼻蝇和瞎蠓的叮咬。 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里,爸爸还是第一次搭这样的棚子,而且,这个棚子搭架得非常精细牢固。 爸爸精心地选择了两棵树。两棵树的距离正好十五步,它们的树杈不高不低正好相对,方向也相对。爸爸把准备好的足有二十米长的横杆一头挂在这棵树的树杈上,另一头挂在另一棵树的树杈上,横杆上斜着放上三四十根斜壤杆,斜壤杆上再覆盖上厚厚的常年绿叶的马尾松、针叶松和落叶松的枝丫。将棚子里的雪撮到棚外,严实地围在棚杆根上,棚子里露出的地面上铺了一层柔软的落叶松枝丫。枝丫上面横放了一棵鲜木,是为拴三头受伤的鹿准备的。靠阳面棚子一侧,在露天的空地上,像小山似的堆放了很多圆木,是为它们取暖备用的。 爸爸还精心地连棚子旁边的几棵距离相近的小松树也利用了起来,把这四五棵小松树的尖端合在一起,用皮条系上,上尖下宽,形成一个圆形的小纠。里面铺上厚厚的枝丫,外面从上到下覆盖了各种枝丫枝条——这就是乌提的窝棚了。 爸爸所做的这一切宣告:打灰鼠子的季节结束了,狩猎一冬没完没了的奔波终于停了下来。 繁忙的冬天就要过去了,从一个营地到另一个营地,三天两头没完没了地搬家,这种日子终于结束了。 在这个营地,全家人可以平心静气地等待二叔、大舅他们搬回来,这是去年秋天分营地的时候爸爸跟他们约好的。鲁恰玛[3]之前在这里会合,这里就是依嫩了。要不然,爸爸不会大费周折地选择这处安静避风的新营地。 营地刚刚建成的第二天早晨,不知道为什么,爸爸突然做出决定:明天早晨动身下山。 妈妈往碗具篓里装着茶碟茶杯,然后将碗具篓往乔安一推,转过身,问道:“怎么不等他们了?” 爸爸半坐半躺,后背倚着被垛,双手交叉枕在脑后,双腿舒展开,贴着妈妈伸到火堆旁,双脚的脚趾惬意地一张一合,目不转睛的盯着火苗。 爸爸像是没有听见妈妈的话,目光仍旧停留在火堆上。妈妈以为还有商量的余地,向爸爸的身边蹭近了一点,和气地说:“也好,那就再等上两天吧。这一冬驯鹿们的用具没有一个像样的,鞍子、鞍垫、笼头、肚带、依卡乌牙、阴莫克、库玛兰,哪一样都得修复,缝缝补补就得两三天。” “等什么呀,他们不能搬回来啦。”爸爸有气无力地说。 “这不可能?去年上秋分点的时候你们不都约好了吗?在这里合点,把老人孩子们安顿好之后一起鲁恰玛。”妈妈说。 “毛皮货交易马上就要到期了,谁不想早点赶到预约地点啊。”爸爸有点不高兴了。 “可我不忍心把三个孩子孤零零地留在这没有人烟的冰天雪地里。我怕他们寂寞、害怕。” “你这是找借口,不想鲁恰玛。咱们祖祖辈辈生长在漫无边际的森林里,冰封大地、没有人烟更让人感到安全放心。什么也别说了,痛快跟我下山就是了。” “你这是在逼我,存心气我,我就知道你的心事!”妈妈生气地说。 “知道就好。”爸爸气冲冲地回应。 妈妈抬起头,两眼盯着爸爸的脸,气愤地嚷道:“你眼里从来就没有我这个人,在这个家里我说话从来就是多余的。多少年来大事小事我都依着你、让着你、顺着你,越给你让步、越给你面子,你就越来越不要脸了!我不是你家的驯鹿,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牵走!我是这家孩子们的母亲,我要保护他们!” “他们都不小了,自己能照顾自己,用不着你来保护他们。况且这里的一切我都给他们准备好了,你有什么不放心的,担心什么,害怕什么?你是不是害怕见一个人?”爸爸的语气和缓下来。 “天啊!你在说什么?你拿我当什么人了!我没做过任何对不起别人的事,我怕什么,我怕谁啊?!” “我问你,去年最后的安达交易会上,你和他二婶,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跟乌罗纳太太怎么说来着,你忘了?” “哎哟,这事、这事真是多亏了你的提醒,我差点忘了。”妈妈支支吾吾地说。 “下山这事可不是我逼你的。” “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推、推、推,推到桃若唯瑟节。”妈妈铁板着脸坚决地说。 “这可不是你我说了算的事,咱们向人家求亲,讨好还来不及呢,怎么能做出这种蠢事呢?” 随机应变的妈妈立刻平静下来,温和地说:“你听我说嘛,乌罗纳太太不会有那么多毛病,她一个寡妇人家风风雨雨领着两个孩子够不容易了,哪来那么多讲究。她应该向咱们讨好才是呢!” “行啦!”爸爸大喝了一声,妈妈吓了一跳。 “乌罗纳太太好端端的人家,养育着文文静静的好女儿,凭什么向你讨好?”爸爸气愤地嚷道。 P2-5 后记 随风而去(代后记) 我叫芭拉杰依·柯拉丹木,鄂温克族,1942年生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深处的驯鹿营地,父亲依那剑奇·柯他昆,母亲妞拉是萨满。 孩子出生的大概日期,猎民以大概的时节来推断计算。比如四月二十日至五月末,这段时间叫额讷卡拉哈,是指驯鹿产崽接羔的旺季阶段。五月末到七月末这段时期叫作依日嘎拉哈,是指瞎蠓、鼻蝇密集繁殖的阶段。七月末到九月初叫呼迷乐合,是蚊子和小咬最盛行活跃的季节。我出生的月份正赶上额讷卡拉哈的五月。 我今年七十三岁,写下这些,是想记录下我们民族的一段历史。 二百多年前,我们的民族从勒纳河流域雅库特地区的鄂列涅克等地出发,带着自己的驯鹿,边打猎边前进,顺着勒纳河的流向,穿越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山脉、河流与峡谷,到达黑龙江上游。后来我们渡过额尔古纳河,进入现在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开始狩猎生活。 我属于柯他昆氏族,我们的传统驯鹿游牧地在贝尔茨河一带,称作贝茨特莱迁,另外还有矛迁、库然迁和阿尔巴吉迁。 传说中曾经有过一个云游诗人拜访各乌日勒,在他的诗中有对“矛迁”的评价: 矛库恩,矛库恩,额尼库恩,嫩努哈林,故大米亚。(大意:矛河我的母亲河,酷似林中之王;矛迁部落的男子魁梧高大,好似顶天立地的大树。) 库染,库染,额尼迷亚,库热波得乌,故讷那热。(大意:流传中的库染河,纵横累累的暗礁,恰似母亲河的子孙,不吐真情不可交。) 阿尔巴吉迁,额尼刊,秋卡卡日依,秋日拉姆讷依。(大意:慈母般的阿尔巴吉母亲河!依然是碧水蓝天一片葱绿。) 这个没有留下名字的诗人,用自己的诗表达了对阿尔巴吉迁的崇敬之情,阿尔巴吉迁是个美丽的地方。 漠河一带的三个乌日勒,他们都有代表性的人物。亚什卡、亚克沙、鲁卡斯卡,还有小说中的叶列娜舅妈,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鄂温克人的各乌日勒之间和平相处,就这样在山林之中安静地生活了很多年。 大概在上个世纪40年代,部落里的人有一次下山鲁恰玛,回来时带来了从没听说过的日本人的消息。 据说他们漂洋过海地来到中国,占据了中国好多的城市,已经到哈尔滨了。在哈尔滨到处能看到白布上印有红日的太阳旗。哈尔滨附近的小镇和村庄不得安宁,到处有日本兵出没的影子,进村就抓人杀人。 当时我们部落里的人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只是想,我们的安达依每次去哈尔滨都能看到日本兵,扛枪端枪地在大街上来回走动,他们为什么可以活着回来? 当时的情况,有些是等我长大后母亲讲给我听的。 后来,日本人就到了海拉尔,在海拉尔到处抓人,强迫民工给他们修工事,修完工事全部杀掉。据说日本人不怕安达依,他们1、自联合起来打日本兵的老百姓队伍,害怕八路军。 当时我们部落的人明白外纳…开始啦,安达依不断带来关于日本人的消息:日本人已经到达海拉尔,烧杀劫掠,战争在继续。 那时,我们想,以后尽量少下山,去鲁恰玛多换些粮食做个考劳保存起来,万一日本人杀到我们这儿,就进入森林深处,日本人就找不到了。我们可以远离日本人直到战争结束。 但一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后来,日本军队侵入奇乾村,他们修筑工事,立杆子、拉电线、炸克乌日斯克山修飞机场。 终于,他们进入了我们的大森林。 日本人进入森林那一年,很多人都记得非常清楚。因为就在那一年,达沙的儿子提浩养了很多年的犴,失踪了。 那小犴崽是他当年自己从森林里领出来的,他一点点地用驯鹿奶将它喂大,后来就像狗一样天天跟随着他。很多次山外来的安达依都想偷走这只驯顺的小犴崽,但因为提浩看得紧,他们一直没有成功。在它十五岁的那一年——它已经太老了,但还是活过了那年的冬天,直到春天冰雪完全融化的时候——一天早晨,它喝过提浩喂给它的驯鹿奶之后,就独自走进森林了。 提浩到森林里找过,但再也没有找到它。它可能也是意识到自己实在太老,到森林深处去寻找一个自己睡觉的地方去了。 …… 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养鹿人勤快点就行了。疫情,只要及时发现,一般也能控制。 在我们的森林里,最可怕的是偷猎人下的套索。 现在,在我们的森林里,河岸边、山脚下、山腰间、山顶上、平地上,桦树林里、马尾松林里、山间小溪沟两旁,森林里所有的角落,所有驯鹿的必经之路,林间小道,都遍布着永远收拾清理不完的各式各样的套索。偷猎的人在整个大森林里到处布下了天罗地网般的各种钢丝套、油铁丝套。有死套、活套、连环套、吊套。还有大小各种铁夹子。 这种情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仍在继续。 这些年,我的驯鹿群里,每年都有会有五六头驯鹿死在套索里。要是死套还好,驯鹿套住了不会遭罪,要是活套,驯鹿要挣扎十几天,最后活活饿死。 每次有驯鹿被套死,我都会伤心很多天。 如果没有这些套索,我的驯鹿群现在不知道发展得有多大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驯鹿能够生存下来实在不容易。 我爱我的驯鹿,我愿意跟我的驯鹿群在一起。 现在我唱一首使鹿鄂温克人古老的歌谣,这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帕什卡临死时留下来的,我们使鹿鄂温克人世代传唱。 阿尔巴吉刊,额尼刊都,阿克魁妞迷,阿迪佳魁乌。 姑佳达维,阿玛亚拉乌。 达日娅刊,到敖考迷,敖卡魁恩,额曼吉阿乌。 那旦染是乌,佳朴库染是乌,胡尼染是,西玛那亚乌。 大意为: 爱你啊,阿尔巴吉河,我的母亲河,我终将长眠在此,我的哥哥将把我埋葬。 我死以后,这里留下的,只有亲人们的记忆。 我珍爱的达日娅,我的妻子啊,我只能将你独自留在这人世。 我们自幼相爱,我却要走遍一个个营地,见过一个个姑娘,直到第八个姑娘,才娶到你。 2015年3月完成 2015年10月8日改完于敖鲁古雅乡 书评(媒体评论) 在莽莽密林中与各种野兽竞逐厮斗,头枕狂风怒雪、山呼林啸静卧安眠,与驯鹿为伴,依偎日月星辰,生息于大自然的怀抱……这样的生活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多么遥远和陌生,《驯鹿角上的彩带》给我们带来了十分新鲜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体验与作者一起赋予这部作品一种传奇性。 现代化进程把人赶到城镇,把人塞进狭小的楼房,把人和大自然隔绝开来,不能在无边的林海里仰望天空,不能在高高的群山之巅与星辰对话,使人们感觉到生活的枯燥乏味。《驯鹿角上的彩带》则能够唤起读者对远方诗意的憧憬,对另一种生活的雄浑想象:人竟然可以这样自由不羁地生活于天地之间,竟然可以和大自然这么贴近,乃至融为一体。 这是一本很真实的书。作者真实地描写了各色各样的人物,真实地揭示了使鹿鄂温克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不是一部浮光掠影的粉饰之作,而是一卷以真情实意仔细描摩的民族心画。 ——著名作家、评论家、《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