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夏倍上校(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国)巴尔扎克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猫球商店

圣丹尼街的中段,靠近小狮街的拐角,早先有一幢楼房,这类房屋现在已很稀罕,历史学家看了,大可以此类推,去追想当年巴黎的风貌。岌岌可危的墙壁,好像涂满了奇形怪状的楔形文字。原来横桁斜柱,在石灰浆涂刷的墙面上,构成许多X形和V形,斜杠之间似显平行式样。街上只要有车子轻轻走过,梁木就会在榫头卯眼里咯咯震动。这座上了年头的房子,屋顶呈三角形,这种构式在巴黎都快要绝迹了。顶部几经风雨,已经翘曲,屋檐竟临街伸出有三尺光景,大雨天连门口都飘不到雨水,平时则对顶楼的墙壁和没有护栏的窗户起到遮蔽保护作用。顶楼是一排板壁,像石板瓦片一样,一块接一块钉在一起,想必是不要给这座单薄的楼房增加负荷。

时值三月,一个春雨蒙蒙的清晨,有个紧裹披风的青年,站在对面一家店铺的房檐下,拿出不亚于考古家的热诚,正在细细打量这栋老屋。这座十六世纪中产阶级的遗物,倒确有不少值得观察的地方。每一层楼,都很别致。底层有四扇又高又窄的窗,靠得挺近,下半截装着木栅栏,店堂里半明不暗的,滑头商人尽可利用幽暗的光线,让主顾看到颜色中意的料子。整座楼数这一部分最重要,但年轻人却鄙夷不屑,连瞧都没瞧一眼。二层楼上,百叶窗已经拉起,高大的窗子嵌着波希米亚玻璃,后面挂着绛红色的细纱窗帘,年轻人看看也没多大兴味。他属意于三楼那简陋的几扇。窗框做工之粗,简直有资格送进工艺馆,当作法国早期木器的样品。窗上的小玻璃,颜色深绿深绿的,要不是他眼力好,根本看不清后面还挂着蓝布方格窗帘,而室内的奥秘,给这窗帘一隔,外人也就无从得见。张望了半天,一无所获。整幢楼,甚至整个区,都悄没声息。年轻人不觉腻味起来,便低下眼睛往底下看。重新打量之下,这爿店铺果然不乏可笑之处,嘴角上不禁漾出一丝笑意。门楣上是一根粗大的横梁,托在四根柱子上;柱子好像经不住老屋的重量,已经压弯变形。横梁漆了又漆,像公爵老夫人脸上的脂粉,擦了一层又一层。这根大梁还经过一番雕绘,刻工不无造作的痕迹;中间是幅古画,画的是猫咪拍球的情景。这幅画倒引起年轻人的意兴。应该说,现代最风趣的画家,也未必能想出这样的笑料。画上的猫,用前爪举着一只其大无比的球拍,踮起后腿,准备去接一位穿绣衣的绅士打来的大球。构图,色彩,饰物,种种处理,都看得出画家意在取笑店主和行人。年深月久,这幅憨态可掬的画已经褪色,有些地方模糊不清,更显得滑稽突梯,细心的过路人看了会存下疑团。就说猫咪那条花斑尾巴吧,东断西缺的,看上去竟像一个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因为猫尾巴当初画得又粗又大,翘得老高。画的右边,是一片天蓝的底色,也没能完全遮住底下的烂木头。只见上面写着“齐奥默商号”,左前面是“前谢家老店”字样。招牌上的字,照过去的拼法,把U和v颠倒着写;字上原先涂的一点儿金粉,日晒雨淋,也已剥蚀殆尽。一般人认为,人情世故会越来越精,招揽顾客的玩意儿,也是后来居上,要减抑这类倨傲的看法,只消看看这些招牌,其出典现在连不少巴黎商人都觉得古怪,其实当初只是把活的景象绘成死的画面而已。头脑活络的先辈们,就靠这类活招牌,把买主引进店堂来。有些牌号如“纺织母猪”“绿毛猢狲”等,原先就是养在笼里的动物,凭灵巧的动作,叫来往的行人看了极口称奇;而要把牲口训练到这一步,可以想见十五世纪时商家们耐心之好。这类珍禽异兽,比起圣丹尼街至今还看得到的《天神像》《信义图》《上帝施恩》《圣约翰受刑》等宗教画,更能使店主交运走红,发财致富。不过,我们这位陌生人站在那儿,决不是为了欣赏画上的猫咪,那只要去看上一眼,脑子里就足以留下深刻印象了。

P3-4

书评(媒体评论)

在所有为世界增添精神财富的伟大小说家中,我觉得最伟大的是巴尔扎克。伟大作家的特点就是作品丰富,而巴尔扎克的作品真的可谓丰富得惊人。

——[英国]毛姆

后记

这里选译的是巴尔扎克的四个中篇小说,是从一八三二年到一八三九年写作出版的,作者年龄在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经过辛勤的笔耕和人事上的不断周旋,巴尔扎克已踏人上层文化的交际圈儿,结识了一些社会名流和法国文坛上的重要人士,并进而得到包括财务等多方面的支持,成为文笔纯熟的作家了。所选译的小说篇幅虽都不大,但在《人间喜剧》系列中却都分量不轻。

《夏倍上校》出版于一八三二年三月。讲的是拿破仑麾下一名上校军官,在一八零七年的埃洛战役中因受重伤而昏厥,被误认为已阵亡,埋人丛葬坑中。上校苏醒后,挣扎出土,得到好心人的救治,辗转回到巴黎,寻找自己的家园和妻子。不料其妻已带走他的财产嫁人,成了复辟王朝的一位贵妇。她本不承认上校尚在人间,不得不承认时,又设计诱使上校放弃恢复身份和得到财产的权利,终于迫使上校隐姓埋名,在一个收容所里终其余生。作品披露了当时社会生活里,人性中美和丑两个方面的各自一角:自尊忍让和自私贪婪。作者赞许前者,挞伐后者;但在两者较量中,自私贪婪获得了全胜,而自尊忍让却一败涂地。作品中,女主角为了保持新得到的尊贵地位,也为了不损失分毫的物质利益,而对恩重如山、爱她如至宝的前夫下了狠手,以致置他生死荣辱于不顾;男主角则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和成全自己曾爱过的妻子,而放弃了恢复高级荣誉军官地位和重过富裕生活的机会,并甘当冒充阵亡军官的轻罪犯人,接受刑罚,后与乞丐、残废人为伍;他的悲惨余生竟了结于贫病之中。坦荡耿直的男主角,为维护人格的尊严和言而有信,不惜牺牲一切的行为令人震撼。巴尔扎克描写夏倍上校这一帝国军官的形象:忠君爱国,正直无私,自尊诚实,同情弱者,勇于牺牲等,都是舍弃精雕细刻而采用大刀阔斧的笔触完成的。

《被遗弃的女人》出版于一八三二年九月,讲了个悲惨故事。一个巴黎青年在外省爱上了一个被情人遗弃的美貌女子,颇费周折,方得好合,并在瑞士同居了九年。后经母亲的再三催逼与现实利益的不断招引,这青年终于归顺传统、接受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娶妻生子;而与之长久同居的情人又遭到遗弃。青年婚后,毫无感情生活可言,终于回心转意,欲与原情人恢复旧好,但遭到断然拒绝,于是不堪悔恨的痛苦,饮弹自尽。故事中描写遭到两次遗弃的女子,容貌姣好,教养绝佳,但着重写她忠于爱情和维护女性自身的尊严。作者笔下,对这位品貌双馨的女子备加铺陈,似乎这样的女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该是无往不胜、动辄有成的,而故事以她的爱情失败始(虚写),又以她的爱情失败终(实述)。故事情节出现如此令人哀叹的起结,显示了巴尔扎克对作为弱者一方的这位女性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极大的同情。故事中,作者描述了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男男女女的各种心态,无意间倒启发了人们去思考:拥有爱情的人如何看待结婚、业已结婚的人如何看待爱情这一伦理性的颇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八三六年,《无神论者望弥撒》出版了,这是一篇具有励志意义的小说。写的是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青年求学时期,独自漂泊巴黎的故事。在他生活十分清苦,近乎衣食不继的时候,有个地位卑微的挑水夫资助了他,供给他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费用,视之为自己的子弟,使他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年轻的医生因医术高超,终于成了外科医学的泰斗。挑水夫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希望身后有人能为他举办圣事,使他的灵魂得以安息。外科医生为报答挑水夫的深恩大德,便资助教堂每年举办多次弥撒,以慰藉恩人的灵魂。但外科医生是个无神论者,却要到天主堂里毕恭毕敬、虔诚地望弥撒,看起来颇为怪异或滑稽。不过对外科医生的知恩图报而言,这倒是唯一可行的好办法;既能在想象中帮助恩人,又能在道义上完成自我。巴尔扎克是有神论者,他认为,挑水夫不仅让外科医生具备了进入“地上神殿(指法国的先贤祠)大门”的条件,更为他提供了“打开天国大门”的可能。作者只用简当的言辞勾勒出挑水夫朴实、良善的形象,也大力赞扬挑水夫笃信宗教、诚恳助人的品格。对外科医生的真挚祈祷,作者似乎有些肯定的倾向,至少未予否定,更不斥责他是无神论者。巴尔扎克只把无神论者却跑进教堂望弥撒这一罕有的现象写出来,不加评说,好像要把信仰的定位、行为的准则等问题都留给读者去探讨。

《卡迪尼昂王妃的隐私))是一八三九年出版的。小说的女主人公卡迪尼昂王妃在《古物陈列室》里曾经出现过,是个风流放荡的贵族交际花。在本篇故事里,她已人近中年,在巴黎的风月场上,已是迟暮的美人,亦属财产荡然的非富裕户。但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竟然找到一个品德高尚、才智过人的成熟男子,为自己筑起一个可以放心寄托感情和妥善安顿生活的归宿。当时贵族社会的婚姻是门第婚姻,是估计过政治成败、经济得失和身家利害的婚姻。年幼的女主角在母亲的包办下,嫁给了一个亲王,成了王妃;而那亲王竟一直是自己母亲的情人。王妃成年知情后,便不顾一切,过起纵欲恣情、奢靡无度的生活,使她母家出丑,落得己身快意。她广揽男友,一旦用尽了追求者的贡献、看腻了追求者的殷勤,便把被她哄骗得百依百顺的人一脚踢开。但在她最后选到一个玩弄对象时,情况却有了重大的变化。那对象是个作家,是个有才学、有能力的老实人。他为王妃的风仪、容貌和言谈而倾倒;经过一段交往,他把王妃的谎言和半真半假的话都信以为真,总结王妃的遭遇,他已视王妃为受难的天使,并在公开场合为保卫王妃的尊严而舌战贬低王妃的人。作家的诚挚信任,唤回了王妃早已遗失的爱情;那大孩子般的作家,本将充当荡妇掌中的玩物,终竟成为王妃心头的爱侣。巴尔扎克在描写王妃的聪明过人、美丽无匹上可谓不遗余力:把王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写得楚楚动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巴尔扎克笔下,王妃信口诌出的故事、随意编造的谎言也都显得情理相宜,津津有味。在这个中篇里,作者也充分展示了他对繁复的故事背景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叙述社会上层人物的一次聚会,作者能够简赅地说明十数人中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和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典型的三言两语便烘托出整个聚会现场的气氛,使读者恍如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些男女贵人的衣香鬓影。

就中译法而言,大体说来,忠实于原文就是对法语原文负责。对法语原文,包括原文的所有信息,都不可有所增减。要明确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是褒是贬,褒或贬所拿捏的分寸是怎样的。换言之,就是要求译者充分领会作者在文字艺术上的意图。做到这一点,除却精通法语,还要有准确的和细腻的文学感觉,这常常表现为敏锐的文学鉴赏和感知能力。

译文要对汉语负责,要绝对尊重汉语的语法规则、汉语词汇的搭配习惯,尽量准确地重现作者在文字各个方面(包括语言的风格)的表达效果;尽量准确地重现作者文字艺术上的意图。要熟知汉语言文字上的审美习惯和原则,使中国读者阅读译文时,得到的艺术享受与法国读者读法文时的所得大致相同。

如此简化笔译的标准,只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点儿心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介绍域外的文学作品毕竟是面对公众的事,当然也希望识家和读者的首肯。

王晓峰

目录

译本序

第一辑

 猫球商店

 高布赛克

 双重家庭

第二辑

 夏倍上校

 被遗弃的女人

 无神论者望弥撒

 卡迪尼昂王妃的隐私

译后记

序言

译本序

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出版业的发达,长篇勃兴,名家辈出,英有司各特和狄更斯,法有巴尔扎克、大仲马,俄有托尔斯泰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凡识字的人,一有余闲,就用来看书,故以“阅读的世纪”著称。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余晖犹辉,英国有哈代的《苔丝》,法国有罗曼‘罗兰的长篇《约翰·克利斯朵夫》,德国有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到下半叶,电视风行,网络兴起;二十一世纪,更进入读图与视屏时代。长篇风光不再,据说长篇小说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性(modernity)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速度。读者习惯于快阅读,已不耐烦捧读厚如砖头、夜以继日也看不完的江河小说了。

二零一三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擅写中短篇的加拿大作家门罗,可以看作一种风向标。但不管媒体如何发展,永远会有一批喜欢看书的人。读书是雅人雅事。视频固良品,但不可能完全取代“唯有读书高”的读书。犹如大篆,作为一种先秦书体,时至今日,还依旧有人在写。

巴尔扎克笔力雄健,一个题材一上手,下笔往往不能自休,捧出一本又一本长篇杰作(据茨威格统计,共写七十四部),以对社会的深刻观察见称于世。写长篇的间隙,辅以诸多中短篇,有的独立成篇,如本书里的《猫球商店》《双重家庭》和《夏倍上校》,有的作为长篇的补充或后续,如《被遗弃的女人》《卡迪尼昂王妃的隐私》,或介乎两者之间,如《高布赛克》和《无神论者望弥撒》。如今,《高老头》《夏倍上校》等,固然有电影、电视可看,但仍有人不满于改编,乐于读其原作。庄子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秋水》),语言、口语的表达能力,犹有不及书面语言之处,孔子曾有“言不尽意”之叹。“语之所贵者,意也”(《天道》),而从文字着手,领略“可以意致者”,才得“物之精”。只有通过阅读,深入思考,心知其“意”,方能理会得透。好文章要读。曾国藩认为:“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李杜韩苏之诗,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是深阅读。《哈姆雷特》和《米拉波桥》,论赏读,同样需要高声朗诵,密咏恬吟。

纵览本书七个中短篇,值得注意者有三:

一、金钱崇拜一八三零年,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代表金融贵族大资产阶级利益;总理基佐,公开号召“发财致富吧!”(Enrichissez-vous!)把追求财富,当作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七月王朝时期建立完成的。

巴尔扎克创作的全盛期,在一八三零至一八五零年这二十年间。他致力于观察当时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observait le mond de sontemps,celui de la restauration.Maurois: Balzac,p.174)。他的《人间喜剧》,“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一八一六至一八四八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恩格斯语)。新生的资产阶级挟持雄厚资本、金钱势力、财富观念,促使着旧社会逐步解体,建立起资本主义新秩序。巴尔扎克以真名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的前言里说,他“试图在这本书里再现一个时代的精神”。据说巴尔扎克在旺多姆中学时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认为世界一体,倾向于做系统性思考(esprit a systemes)。《路易·郎贝》中的同名主人公说:“在巴黎,万事万物的出发点,就是钱。”《欧也妮·葛朗台》有言:“人谁无欲望?哪一欲望,不是要靠钱来解决。”社会风气“不再信仰上帝,只知崇拜金钱了”(《幻灭》)。一部《人间喜剧》,就是对金钱社会的无情批判。在这金钱称王(1'Argent-Roi)的世界,金钱的触角无处不在。战场上能征善战、死里逃生的夏倍上校,却无法逃脱金钱利害编织的天罗地网!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金钱代表一种力量、一种权势。追求财富,固然给社会带来活力,对金钱的贪欲,又造成种种社会悲剧。戈蒂埃说:“凭其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巴尔扎克明了,他所要描写的现代生活,受制于金钱这一事实。揭示金钱的罪恶,或许是文学上最大胆之举,就凭这一点,足以使巴尔扎克传之不朽。”

金钱问题,巴尔扎克一开始就极为关注。《人间喜剧》的第一篇作品《猫球商店》(写于一八二九年十月),就是关于布店生意的。齐奥默老板把经商发财视为人生最大乐事。为积聚资本,自奉菲薄,不惜克扣员工伙食;猜到同行“勒戈克要倒”,非但不加援手,反而从中渔利,暴露商人唯利是图的劣根性。

发表于一八三零年三月的《高布赛克》,是巴尔扎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篇杰作。这一中篇最初发表时,不是用主人公名Gobseck,而是题作《高利贷者》(L'Usurier)。其写作动机,或许与作者直接跟高利贷者打交道有关。巴尔扎克早年文学试笔受挫,便异想天开,欲经商致富,开办印刷厂。不幸在迈上这级台阶时绊了一跤。一八二八年,为应付破产、逼债和支付印刷工人薪资,银行里借不到钱的他,只得转而乞助于高利贷者,在致韩斯嘉夫人函中说,那时出到“一分,一分二,二分息”(dix,douze,vingt pour cent d'interets)(一八三七年七月十九日),才能拿到现钱,应付急难。不过,小说不止是就事论事,而是站在更高的立足点。

……

作为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却有个虚幻的想法,认为得到贵族女子的爱,才是对政治家、作家成功的加冕肯定(L'amour d' une aristocrate couronnant une reussite d' ecrivain et d' homme politique)。生活虽优渥,阿尔代兹律己还像个大学生,纯洁而高尚。识得女人而不识女神的他,在莫菲纽斯公爵夫人身上看到了一个天使,便毫不挑剔、死心塌地地崇仰起来。法国评论家认为,这篇作品写的是卓越人物之爱(i'amour d'un homme superieur)。阿尔代兹之爱狄安娜,正如拿破仑之爱约瑟芬(Josephine Beauhamais,1763-1814)。英雄崇拜,世人时有;十九世纪初,欧洲知识界全体为拿破仑崇拜。而女性崇拜,极而言之,贵夫人崇拜,或许是一种更加根深蒂固的男性心理。阿尔代兹的感情变化,从中或可得到解释。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妙之作,不是写少男少女纯情的爱情故事,而是中年男女(三十八与三十六)相慕相恋的感情接近,是供成年人阅读的佳作。小说写于一八三九年六月,正值巴尔扎克壮年,思想与文笔进入巅峰时期。作品写成后,巴尔扎克在致韩斯嘉夫人函中说道:“这是现时最伟大的‘道德’喜剧。三十七岁的莫菲纽斯公爵夫人,因继承关系而得卡迪尼昂王妃称衔,凭了一大堆谎言,使她的第十四位崇拜者,把她奉为圣女,良家妇女,羞涩少女……之所以是杰作,在于她那些谎言被认为是正当而必要的,因爱而得到宽谅(一八三九年七月十五日)。”小说不好写而写好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笔触之细,对话之妙,当属精雅文艺。笔者早年读到此作,觉得用字微妙,移译难以酷肖,视为畏途。可见传译难度极大,没有足够功力难以臻此!

巴尔扎克去世后,其毕生死对头(L'ennemi le plus constant)圣勃甫,在九月二日《月曜日谈话》中表示,从今以后,要抛弃个人恩怨,公正评价逝者的文学业绩,并反问道:“帝国的元老和美妇,有谁比他写得更好?尤其是王政复辟后期的公爵夫人、子爵夫人、三十岁女人,有谁比他写得更顾盼生姿?”赞扬归赞扬,圣勃甫依然表示受不了巴尔扎克“那种堕落的甜俗文风”(ce style d' unecorruption delicieuse)!

巴尔扎克说过:“自然界有阴性生物,而人类社会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创造出了女性。”女性为巴尔扎克的创作拓展了无限天际,构成巴尔扎克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哕哕唆唆写到这里,此序算不得自撰之文,只是阅读材料的摘编,聊以塞责,非常惭愧!

内容推荐

《夏倍上校(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是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集,收入《猫球商店》《高布赛克》《双重家庭》《夏倍上校》《被遗弃的女人》《无神论者望弥撒》《卡迪尼昂王妃的隐私》七部中短篇小说代表作。

编辑推荐

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法国社会,对巴黎的上流社会,尤其对上流社会的妇女,做了出色的描绘。

《夏倍上校(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则是他的中短篇小说合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