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老交情”?怎样请托最有效?怎样才能“词可达意”、“言能由衷”?如何有效地“放话”?怎样在交谈中“以进为退”、“以退为进”?
《把话说到心窝里(1全新修订版)》中,刘墉再现了众多人人熟知的生活场景,精于描绘,巧于析理,用特有的轻松、温和、幽默、睿智的语言,将他积累数十年的“嘴”上功夫为读者一一道来。从说话本身蕴涵的“断句”、“顿挫”等技巧,到通过灵活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自己在众多场合得以争取主动、赢得尊重、缓和冲突、化解矛盾、收获成功,刘墉从生活小故事中讲出的处世大道理,每每如灌顶醍醐,令人倍受启迪。
如何不说、如何在别人多说的时候冷静观察,如何使用身体语言,表现“说大人,则藐之”的技巧,如何调配说话的次序、创造说话的气氛?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老交情”,怎样的请托较有效,什么是“自我催眠”,怎样不撒没有必要的谎,以及如何尊重你的听众等等。
刘墉著的《把话说到心窝里(1全新修订版)》不仅能让你“词能达意”,“言能由衷”。还会让你在说话中获得自信和愉悦。让说话成为一种享受,让说话成为你致胜的不二神器。
◎当你又要迟到的时候
换个角度。如果以前约会,你总迟到,今天你又要迟十五分钟,为了怕对方着急,你打电话过去,说话的技巧也很重要。
假使你电话一接通,就说:“对不起,我今天要迟一点。”
你猜对方会怎么反应?由于他已经很痛恨你过去迟到,他八成会立刻冒火:“怎么搞的?又迟到。你不是说这次会准时吗?”
但是当你换个方式,说:“老张啊!我准三点一刻到,堵车,稍迟十五分钟。”
他一听,只迟十五分钟,则可能高高兴兴地说:“好!我等你。”
◎当你只考六十分
譬如,你是个学生。
今天考数学,考了六十分,你回家要怎么说?
如果你开门见山:“爸爸!我数学考六十?分。”
搞不好,啪一声,一记耳光过来。
但假使你拐个弯说:
“今天数学考试好难哟,多半的人都不及格,连向来第一名的王大毛都只考六十五分。”
你老爸问:“那你考几分?”
“刚好及格,六十分。”
相信,那一巴掌绝不会过来,老爸当天如果情绪好,还能赞美你两句呢!
◎当场砸了宝贝
一个女学生上课时对老师说:“我昨天打破了我爸爸的古董茶壶。”
“你父亲有没有很生气?”老师问她。
“没有耶!我对他说:‘爸爸!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都很小心,可是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把茶壶打破了。’”女学生说,“我爸爸先一怔,然后笑笑,故作没事地说,‘破了就破了,东西总会破的,改天再买一个新的吧!’”
她这话,全班都听到了。
无巧不巧,隔几天,另外一个女学生也为她爸爸泡了好几年的茶,也打破了古董茶壶。
她想起前面女学生说的话,照样去向她父亲报告,却被臭骂一顿。原因是,她把同样的话,换了个前后的次序说出来——
“爸爸!我打破了茶壶。”她战战兢兢地报?告。
“什么?把茶壶打破了,那是古董啊!”老爸脸色大变。
“爸爸!可是我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她解释。
“你心不在焉!粗心!”
“可是,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她又解释。 “你还强辩?”老爸吼了起来。
◎坏话要缓说
好!现在让我们回头看前面的四个故事——
“你们送货车出来了吗?”
“我今天要迟到。”
“我数学考六十分。”
“我把茶壶打破了。”
这些都是他们说话的重点。如果是播报新闻或开会,这些重点都必须先说。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为了减少“冲击”,却不得不后说。
也可以讲——
令人敏感的结果,最好不要单刀直入,你可以先“设定底线”,使对方知道糟也糟不到哪里去;或者经过“对比”,使那原本听来很突兀的结果,显得不那么刺耳。
当然,还有许多情况,需要你先隐藏谈话的目的,一点一点,制造气氛,引导对方进入你的主题。
请看下一个故事。
P55-59
好话坏话只在一念之间
说件“鲜事”给你听——
有个丈夫跟太太亲热,抚摸着太太,很有情趣地赞美:“你的皮肤摸起来真细,绝不像四十岁的女人。”
太太笑:“是啊!最近摸过的人都这么说。”
啪!一记耳光。丈夫吼道:“你最近让多少人摸过?你老实招来!”
太太捂着脸,哭着喊:“大家是这么说啊!每个护肤中心的小姐都这么说。”
◎
这是真事,但是怎么看都像笑话对不对?问题是,当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遭充满这样的笑话。只因为一句话没说对,就把喜剧变成了悲剧,把眼看就要办成的好事变成了坏事。
“话”人人会说,只是不见得人人会说话:有话好说,只是不见得人人说好话。
不说好话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多想一想。
举个例子:
最近我有个朋友,在他新居的后院搭了间工具房。
那工具房是买现成的材料,再自己拼装的,专门用来放剪草机、铲子、锄头这些整理花园的工具。
可是我这朋友兴高采烈地才拼装到一半,他的邻居竟然隔着墙喊:“你乱盖房子,是违法的。”
我这朋友气极了,跑到建管处去问,得到的答案是盖十英尺乘十英尺以内的工具屋,不违法:只有超过,才违法。
他回去量了量自己买的工具屋,是十英尺乘十二英尺,多了两英尺,于是拿去退掉,换成合法的尺寸。
工具屋搭好了,他跑来对我说:
“我非要去糗糗我那邻居不可,我要告诉他中国人不好欺负,我去政府单位问过了,现在搭的绝对合法,欢迎他去告!”
“你何必这么说呢?”我劝他,“你何不换个方式,对他说‘真是谢谢你,幸亏你提醒我,不然我的工具屋多了两英尺,因为违法得拆除,就白盖了’。你不是照样让他知道你去问过政府单位,现在是合法建筑了吗?”
朋友想了想,觉得有理,照办了。结果不但没得罪邻居,还交上了好朋友。
◎
再说个故事。
有个人和他太太为了一点小事吵架,要离婚,起因居然不但不是坏事,还是好事。
那一天,他太太买到一条上好的石斑鱼,特别打电话到办公室:“你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打个电话回来,我好下锅蒸,这石斑鱼,多一分钟少一分钟都不成。”那太太想得很好,丈夫出门,她蒸鱼,丈夫进门,正好上桌。
偏偏她丈夫下班的时候,才打完电话,说要出门了,就碰上个客户突然造访,耽误了二十分钟。
“糟了!”送走客户,丈夫心想,赶紧又拨个电话回家:“对不起,临时有事,现在才能走。”
太太一听,在那头跳了起来:“什么?你还在办公室?你不知道鱼凉了不好吃吗?你知道这条石斑鱼多少钱吗?”
丈夫没多吭气,匆匆忙忙开车赶回去,一路想,一路急,加上晚了,饿,胃都急疼了,路上还差点撞了人。进门没好气地说了一句:“鱼凉了就凉了嘛!热热不就得了?”
太太也没好气:“你是没命吃好鱼,以后就给你吃凉的。”
两个人当然“吵翻了”,拉开嗓子吼,把孩子都吓哭了,一条好好的石斑鱼,放在桌上,谁都没吃,还差点离了婚。
你说,他们是会说话吗?
如果那做太太的,能像我那搭工具屋的朋友,换个角度说:“别急!别急!鱼凉了,微波炉热一分钟就成了,开车小心点,我们等你。”
那丈夫不是会感激老婆的体贴吗?
◎
会说话与不会说话,常在那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他懂得忍、懂得退一步想,想想坏话怎么好说,狠话怎么柔说,就可能有个喜剧的结局。
那一念之间,他毫不考虑地脱口而出,则可能是个悲剧的结尾。
虽然许多人赞美我口才好,但是我从不这么认为,而且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总是说错话。即使到今天,我每天晚上还是常把白天说的话想一想,检讨一下,是不是有不妥当,或者“有更好的说话方法”。
正因此,在这本书里我提出的案例,都是最真实的、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小事。
而由那些小事里,常能见到大学问;由那些简单的话语中,常能触及心灵的深处。
◎
现在,就让我废话少说,打开话匣子,把话说到心窝里!
大道理也能说成小故事
如果说有一本书,在我心里藏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能动笔,那本书就.是《把话说到心窝里》。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我就在成功高中教“演辩社”,在师大教“朗诵诗”;师大毕业之后,又教好几所大学的“诗社”,并到各处以“说话的艺术”发表专题演讲。
我一直想把自己对这方面的心得写出来,只是一拖拖了二十多年。原因很简单——
我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得生动,却不知如何以“文字”描写得精彩。
直到今天,出了六十多本书,写了《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我才渐渐有把握将自己在“口语传播”上的学理,生动地诉诸文字。
对的!是“学理”。
当你一路看来,觉得这本书真生动、真有意思,而且有些《我不是教你诈》的味道时,实际你已经听我说了许多“学理”。
只是那些“学理”都隐藏在“生活”之中,我透过许多平凡的小故事,把学理呈现在你的面前。
哪个学理不是由生活经验中产生的呢?
学理是经过分析之后得到的东西,它能提供我们说话的大原则,告诉我们应有的“战略”。但是“学理”不见得能成为“战术”。许多理论家也就因此,成了纸上谈兵。
所以,我用了二十多年去犹豫,至今才能把书写出来,我等的不是“学理”,而是五十多年“真真实实的生活体验”。
◎
现在,让我们回头想想,在这本书里你是不是看到了如何不说、如何在别人多说的时候冷静观察,如何使用身体语言,表现“说大人,则藐之”的技巧,如何报道新闻、陈述事实、主持节目,以及调配说话的次序、创造说话的气氛?
还有,你是不是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老交情”,怎样的请托较有效,什么是“自我催眠”,怎样不撒没有必要的谎,以及如何尊重你的听众,使你的“词能达意”,“言能由衷”。
当然,你更学到了怎样对待别人的“放话”,以及如何“放话”给对方。你知道“副手”对“副手”的道理,以后看新闻,也能了解“那个看来笨到家,总说错话的副手,其实后面有个聪明的正手在指点”。
至于孔子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也不再只是“课文”,而成为你能灵活运用的“人生智慧”。
你甚至学到了“断句”“顿挫”“重音”“同音异义字”、上声(三声)音的“变调”,乃至取名字的技巧。
到了最后两章,你看到了“以进为退”和“以退为进”的许多例子,以及“换个角度看世界”“换个角度说话”!知道“会说话的人,总用言语肯定别人、关怀世界,使自己看得开、看得远,交更多的朋友,也活得更快乐”。
◎
我在此时推出这本书,还有个原因——
我已经五十多岁,本来近年就很少在外演讲,未来显然只会更为减少。我常怕自己的身体快速老去,有一天不能写了,所以决定这几年,把我过去重要的演讲材料都整理出来。
《把话说到心窝里》预定写四本,第一、二集为处世说话及一般语言技巧,第三集为幽默技巧,三本都是极好看的书。至于第四集,则因为属于“音律”及“演讲学”,只能作为专业教科书。我深深盼望自己能有时间和体力,在短期之内,把四本书完成。也希望每位读者都能由这些表面风趣的作品中,见到我写作的初衷及故事背后的东西。
如同二十六年前,我制作电视节目时坚持的——
“不要因为观众喜欢观看,而做给他看。
要做给他看,而且使他喜欢看。”
现在,我终于把这本《把话说到心窝里》呈现在您面前,与您分享我的心得。它是我“设计”二十多年的产物,希望您喜欢,也请您介绍给朋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