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现代自我启发之父的百年经典之作,激励全球数十亿人心智成长的思想精华。
《恰到好处的孤独(每天读点叔本华)》作者叶舟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特聘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过众多研究心灵成长的书籍,他的“一秒钟烦恼解脱术”培训课程深受学员欢迎,被誉为“心理解脱师”。
本书结合实际,用轻松幽默的笔触来解读晦涩的哲思哲理,每天读一点,人生智慧就会多一分,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
翻阅本书,能帮我们洞悉人性,减少交际摩擦,赢得他人赞同,避免无益的争辩;提升气场,增加成事能力,更快地融入新环境。
叔本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用意志主义哲学开创西方现代哲学的灵魂人物,一生致力于对人生问题的研究。
叶舟著的《恰到好处的孤独(每天读点叔本华)》,结合当代人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将叔本华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有针对性地来解读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与问题,借伟人的思想来解决当代生活中的坎坷,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尽量过得幸福快乐。
你的思想决定你眼中的世界
阴郁而充满忧虑个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须克服的困厄苦难多半是想象的,而欢乐漫不经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实在的。因此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却常常不能如愿。
——叔本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哲人所阐述的思想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给予人们正面的引导,其实不然,很多人对于哲学家的思想都不甚理解,在大多数人眼中,哲学家就是怪人。比如叔本华,就是一位颇富盛名的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家底殷实,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某一时期,他讲的课没有人去听,出的书也是乏人问津。叔本华并非不渴望成功,面对命运,他愤怒过,也烦躁过,可他发现,这些都无济于事。叔本华说:“我的著作所遭到的极度轻视表明:或是我有负于当代生活,或是相反。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意味着:剩下的只有缄默。”没有人会否定叔本华的才气,只是他的思想与那个时代的德国资产阶级相悖,试想一下,当时一个向往革命、充满希望、富有朝气的国家怎会接受他的悲观主义哲学?但叔本华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思想,不断阅读,以增长自己的内在。
最终革命失败了,革命勇气也难重拾。一时间,各种曾被他们嗤之以鼻的心态侵袭而来,他们开始悲观、不思进取,对革命也感到失望……1852年,叔本华出版了《附录和补遗》,通过这本书,人们开始去寻找叔本华以前的著作。此时,人们才如梦初醒。原来他们此刻的心境,叔本华于30年前就提出来了,叔本华也因此成为了大哲学家。
叔本华的悲观并非自暴自弃,他的内在一直在成长,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说:“如果你的内在一直在成长,你就能够破土而出,如果你只是谋求外在的积累,那么你将会被埋得更深。”
《聊斋》中有这样一句话:“遇鬼,则与之斗。胜之固佳,不胜,至多与它一样。”道理其实很简单,凡事多往坏处想,通常会收获好结果。相反,真正的乐观往往会陷入忧郁。
在大多数人的思维里,积极乐观的思想才能引导人们快乐地生活,但总是活在乐观里,一遇到苦难就会无所适从。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用叔本华的话来说,人的一生就是来受苦的。的确,一个人是否快乐,并不是看其曾享受了多少快乐,而是记录其逃过的劫数。苏轼便是其中的代表,苏轼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他曾被外放,即便有机会复职却不得重用,因其耿直的性格而遭人陷害,引来了牢狱之灾。苏轼或许已经感觉到了死亡的临近,于是,在入狱之前,他对弟弟说:“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苏轼认罪后便是在狱中等死,其内心极为悲凉,却也越来越平和。几个月后,苏轼得以释放,贬至黄州。或进或退,苏轼自得其乐,并留下了更多的千古绝唱。
很多有所成就的文人学者都如叔本华一样,他们奉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还有,在《孟子·告子下》中曾记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由此看来,没有谁的成功是在享乐中完成的,人上人是由苦中苦堆积起来的。保持一定的悲观思想,有益于走出痛苦。在悲观的思想里提练纯净的内心,那么,即便是同样的际遇,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很多人都觉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所引发出的是一种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思想是极为消极的。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从现实出发,你就会发现,叔本华的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用悲观的思想积极思考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并非是消极厌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其悲观思想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积极的思考。很多人在面对苦难时,习惯依赖所谓的“上帝”,叔本华对其做了新的可能出现的预示,使人可以独立出来。一个人是否独立自主非常重要,不管依赖任何人都将会走向毁灭,摆脱依赖,即便一个人也要积极思考,活出自己。
用乐观的意志支撑悲观的头脑
其实悲观与乐观同在,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观。鲁迅在面对生死时所表现出的既豁达又消极的态度,并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比如,他曾对朋友说:“我觉得那么躺着过日子,是会无聊得使自己不像活着……我总这样想,与其不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几年也是白白的。”乍一看这种思想并不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但从中也反应出了在生死面前,鲁迅矛盾且独特的理解。
凡事多往坏处想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A和B工资相等,A每个月都会将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他总觉得人有旦夕祸福,省着点花是必要的,钱存到一定程度他便会拿出一部分投资,小有收获。B则是享乐主义者,凡事看得开,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吃喝玩乐,有时甚至会透支。朋友说他该存点钱了,要不然……可他不以为然,说:“不要为将来的事烦恼,凡事要往好处想,船到桥头自然直。”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B的思想也没错,错就错在他过于乐观且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悲观不是让你每天面对生活唉声叹气,相对的,乐观也并非是让你傻呵呵地等着天上掉馅饼。在悲观中学会思考、怀疑与否定,才能领略到生活的真谛,才能在各种生活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用悲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你会活得轻松些。P3-7
阿图尔·叔本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用意志主义哲学开创西方现代哲学的灵魂人物,一生致力于对人生问题的研究。由于他的悲观主义态度,极易让人反对他的悲观主义理论价值,但如果我们能够理性深入地去认识,会发现他的一些思想观念,对我们的生活、人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叔本华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思想家,比如他从人性的角度,将人类行为的动机分为三种,利己、恶毒和同情,即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客观地讲,在当下的生活及工作中,每个人都具有这样一种或多种动机,叔本华可以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人的本性。为此,他的一些思想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是痛苦且悲惨的,不仅是人,他认为一切生命的本质都是痛苦的。回顾你身边的人,再想想你自己,不管什么原因,当下的确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很不幸,很痛苦,每天无精打采,意志消沉,甚至有些人承受不了生活的痛苦而轻生。幸运的是,叔本华给了我们解脱痛苦的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除心中的痛苦呢?
除了痛苦,人的一生会遭遇很多阻挡我们成长的事情,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做的选择题。人性的险恶在当代来说已经屡见不鲜,欺骗、狡诈、诡计、忽悠等等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惊心动魄。我们自身可以做到善良、公正,但对于他人的险恶,我们无法左右,而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必须要与他人沟通打交道。那么,我们该如何抵挡他人的险恶呢?
每个人都想拥有繁华的人生,但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繁华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和追求,我们也无法拥尽尘世的繁华。我们多数人大多数时间,都需要面对普通而又淡泊的人生,但当我们看到自己与他人的落差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躁动,对此,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当你在夜深人静,无人陪伴时,你会感到孤独;当你一人作战,孤立无援时,你会感到孤独;当好友背叛,离你而去时,你同样会感到孤独。孤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它让我们无助,让我们无奈,甚至让我们感到害怕,那么,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你是否学会了享受呢? 叔本华说: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时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公平地对待着每一个人,经过时间的磨练,有的人成为了富豪,有的人成为了思想家,有的人成为了伟人;而同样的时间,有的人一直是穷人,一事无成,醉生梦死。同样的时间,对不同的人,却造就了不同的结果,原因是什么呢?
对于以上种种疑问,我们都可以从叔本华的思想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本书结合当代人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将叔本华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有针对性地来解读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与问题,借伟人的思想来解决当代生活中的坎坷,使我们每一个人尽量过得幸福快乐。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龙应台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马尔克斯
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
——宫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