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 理论预设与研究框架
四 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创新
五 相关概念辨析
(一)民族
(二)民族平等
(三)民族和谐
(四)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平等思想
(一)平等的自然状态
(二)不平等的历史境遇
(三)理想的平等构想
二 空想社会主义平等思想
(一)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平等社会
(二)私有制条件下的不平等起源
(三)初级共产主义的平等理想
三 北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思想
四 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与创立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列宁斯大林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基本内涵
(二)基本属性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批判性
(二)阶级性
(三)革命性
(四)时代性
四 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的民族平等思想
(二)邓小平的民族平等思想
(三)江泽民的民族平等思想
(四)胡锦涛的民族平等思想
(五)习近平的民族平等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国内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国际意义
三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政治平等
一 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一)民族身份
(二)国家认同
二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政治地位平等
(一)政治地位平等的宪法和法律保障
(二)制度层面的政治地位平等
(三)少数民族集体政治地位平等
(四)少数民族个体政治地位平等
三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权利性保障
(一)党的领导
(二)民族立法
(三)民族自治
(四)民主监督
(五)民主参与
(六)民族素质
四 中国特色民族政治平等的实现方式
(一)政治平等是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的先决条件
(二)少数民族政治平等的实现方式
五 中国特色民族政治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政治认同
(一)民族政治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二)民族政治体系运作的公正与公平
(三)民族成员政治实践的增强与拓展
六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经济平等
一 民族发展与共同富裕
(一)民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二)民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二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经济地位平等
三 生产关系范畴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四 平等劳动和平等酬劳
(一)平等劳动
(二)平等酬劳
五 中国特色民族经济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公平正义
六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社会平等
一 民族差异与利益诉求
(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二)少数民族利益表达
二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社会地位平等
三 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
(一)机会平等
(二)结果平等
四 终极社会平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五 中国特色民族社会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价值目标
(一)寓于民族之间的民主目标
(二)寓于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目标
(三)寓于民族之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
六 小结
第七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文化平等
一 尊重文化差异基础上的文化地位平等
(一)文化与文化差异
(二)民族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源
(三)民族文化差异与文化平等
二 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文化普遍主义
(二)文化相对主义
(三)两种文化观的理论缺陷
三 民族文化要素
(一)文化要素的多元论说
(二)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
四 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文化承认
(一)文化平等在民族心理上是民族自尊意识对承认和尊重民族文化的强烈诉求
(二)文化平等在民族交往上是寓于民族之间的一种文化宽容与承认
五 小结
第八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的实践思考
一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和谐
(一)中国特色民族和谐思想
(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和谐相处: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的重要“实践场域”
二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安定团结
(一)融入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安定团结
三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一)和谐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四 小结
第九章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