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约翰逊著的这本《瓦格纳传》以“人生与音乐”为主题,以时间为序,将瓦格纳的人生历程、音乐风格的形成轨迹及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结构融为一体,并配以2张收录该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高品质CD,以及使用网络下载的出版模式获取更多的内容资源,全方位为专业音乐读者展现音乐巨匠丰富的人生与伟大的作品。
| 书名 | 瓦格纳传(附光盘)/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英)史蒂芬·约翰逊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蒂芬·约翰逊著的这本《瓦格纳传》以“人生与音乐”为主题,以时间为序,将瓦格纳的人生历程、音乐风格的形成轨迹及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结构融为一体,并配以2张收录该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高品质CD,以及使用网络下载的出版模式获取更多的内容资源,全方位为专业音乐读者展现音乐巨匠丰富的人生与伟大的作品。 内容推荐 在瓦格纳去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对他的为人和音乐仍然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洞察了人心,另一些人则谴责他为一个危险的自由思想者、一个原始法西斯分子以及傲慢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他那宏大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被誉为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被视为狂妄自大创作力的实例。史蒂芬·约翰逊著的这本《瓦格纳传》无意粉饰瓦格纳性格中的阴暗面,但是认为他理想中一些更精致的方面超越了其缺点。这个非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勾勒出瓦格纳的成长之路——从微不足道的开始,到创作出最灿烂创新、优美动人的音乐。 目录 生平 第一章 时代之子 第二章 通往巴黎之路 第三章 胜利与灾难 第四章 流亡 第五章 “是光就一定会灿烂” 第六章 “坚固的堡垒” 音乐 概述 歌剧 漂泊的荷兰人 唐豪瑟 罗恩格林 从歌剧到乐剧 尼伯龙根的指环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纽伦堡的名歌手 帕西法尔 书中人物 术语表 CD曲目注释 试读章节 理查德·瓦格纳于1813年5月22日出生在莱比锡,当时的欧洲正处在剧烈变化中,而且在他来到人世后的数月内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发生着巨变。襁褓之中的瓦格纳是否意识到自己周围即将血雨腥风、尸体遍野,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有助于营造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并且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出生一年前,拿破仑被自己在欧洲大陆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发动了灾难性的攻打俄国之战。这场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耻辱,血流成河,最终被迫撤军。拿破仑的军队损兵折将,士气低落,在返回西欧的途中,于1813年10月18日在莱比锡与普鲁士、俄国和奥地利联军狭路相逢。瓦格纳当时才五个月大。在这场后来被称作“民族大会战”的战役中,联军取得了胜利,但双方均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估计,莱比锡周围战场上阵亡或奄奄一息的人数高达10万左右。 随着这位未来的伟大作曲家开始蹒跚走路,这出历史大戏迅速进入了高潮。拿破仑在1814年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后,于次年戏剧性地重返历史舞台,结果于1815年6月在比利时滑铁卢村外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败仗。与此同时,维也纳会议(1814—1815)上的决定在此后数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瓦格纳故乡的命运。欧洲所有列强的代表聚集在一起,面对拿破仑卷土重来的局面,重新建立秩序,重新划分国界。其中一些极其保守的外交家力图让时光倒流,将法国大革命的记忆从集体意识中抹去。没有人提及共和制,也没有提及扩大民主的影响或者“人权”。但是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压迫必然导致反抗:起初几个人心中的想法,最终却演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瓦格纳本人也将卷入到这种反抗精神之中——而且他绝对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的革命家。 尽管拿破仑一败涂地,而且人们此后试图在欧洲清洗他的理念,但他留下的世界已经永远改变。年轻的瓦格纳作为新近权力大增的中产阶级的一员,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定位和理想——当初对法国大革命初期做出巨大贡献的正是中产阶级中思想开放的知识精英。虽然在维也纳决议问世后一段时间内德语地区的统治依然是反革命的,但是在重新划分了版图的欧洲,统治阶级仍必须应对强大的新型力量。如果说法国大革命的理念(暂时)被压制,人们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大批量生产,财富的重新分配以及随之而来的受过良好教育、富庶的资产阶级的崛起。瓦格纳将在经历多年贫困、默默无闻,甚至政治流亡之后,才能最终学会将这个崛起阶层的公开态度和秘密欲望为己所用。瓦格纳对当时时代精神的感觉,以及他直接开发这种精神某些方面的能力,是这位多面天才两个更有意思的方面。 艺术血缘 瓦格纳在九个孩子中排行第九,受洗时的教名是“威廉·理查德”。父亲弗里德里希·瓦格纳是警察局职员,后升为警长,母亲名叫乔安娜(罗西内),娘家姓帕兹。襁褓中的瓦格纳根本来不及熟悉自己的父亲:弗里德里希于1813年11月23日卒于莱比锡之战后肆虐全城的伤寒中。乔安娜既没有收入来源,又要照料一大家人,日子非常艰难。幸运的是,她在1814年8月28日嫁给了演员、画家兼诗人路德维希·盖耶,此后,新组建的家庭搬到了萨克森邦首府德累斯顿,因为盖耶得到了宫廷剧院的聘用。 至于乔安娜与盖耶之间的恋情究竟始于何时,以及小理查德的父亲究竟是谁,人们一直有多种猜测。晚年的瓦格纳时而相信盖耶就是自己的生父,时而又矢口否认这一说法。不过,他对有一点相当肯定。他说:“我母亲爱他——他们趣味相投。”作为演员和戏剧狂,盖耶肯定对戏剧界恶名远扬的“波希米亚式”道德准则持有宽容态度,因此他的各种暧昧关系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这种关系对盖耶的密友弗里德里希·瓦格纳而言肯定是平常之事,弗里德里希向女演员暗送秋波的种种玩笑是瓦格纳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无论是从生父一方还是从继父一方,瓦格纳的音乐天赋都可谓有根有据。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弗里德里希的先辈中出了一大批萨克森邦的小学校长和乐正(德语术语,指基督教新教某教堂的音乐乐长)。盖耶也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其家族可以一直追溯到本杰明·盖耶——1700年艾斯莱本市安德烈亚斯教堂的管风琴师。那些喜欢对天才们的血缘刨根问底的人大肆宣称,如果盖耶真是瓦格纳的生父,那么瓦格纳的身上也流淌着戏剧的血液。无论是何种情况,盖耶的出现使瓦格纳从小就谙熟戏剧环境。孩提时的瓦格纳曾在家人的鼓励下参加过戏剧表演:他曾打扮成小天使出现在舞台上,背上绑着翅膀,努力保持优雅的姿势。这种从小就耳濡目染剧院生活的经历——不仅包括舞台上的演出,还包括后台的各种活动——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成年后的瓦格纳会在自己创作的歌剧和乐剧中大量使用恢宏的场面,为什么他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会异乎寻常地注重实用性,无论其背后的构思多么大胆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建造自己的“节日剧院”时,同样有可能是在再现自己儿时的某种东西,或者至少是他觉得自己早年生活中问题最小的那个方面。瓦格纳在其自传《我的生平》中说,年轻时的他很快意识到“与一般资产阶级生活相比,剧院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P4-7 序言 即便是在古典音乐常常显得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的今天,理查德·瓦格纳的名字仍然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女武神的飞翔》最初只是歌剧《女武神》第三幕开始处的音乐,却一直是大多数英国人耳熟能详的交响乐作品之一。这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斯坦利·库布里克在其影片《现代启示录》中的精妙运用,如今已很难说清,但是当英国国家歌剧院在格拉斯顿伯里流行音乐节上演奏《女武神》完整的第三幕时,它所引起的轰动甚至让一些提倡者也始料不及。不仅如此,“瓦格纳的”这一形容词也会让那些从未想过要迈进歌剧院或者从未购买过一张古典音乐CD的人产生联想。我最近观看过一所中学排演的奥斯卡·王尔德的《不可儿戏》,剧中的阿尔戈农在第一幕中听到门铃时有一句台词:“啊,那一定是奥古斯塔·伊玛!只有亲戚或者债主,才会用瓦格纳的方式按门铃。”下面的观众大多是少男少女,但他们在听到这句台词时全都哄堂大笑。 这个词显然仍有着特殊含义,尽管在有些人看来它意味着“恢宏”或者“过于冗长”。最近一些备受瞩目的脱口秀均提及了结构庞大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连环歌剧,这也意味着许多人仍然意识到瓦格纳创作了西方音乐史上最雄心勃勃的作品:由四部歌剧组成的连环歌剧,动用庞大的乐队,需要四个晚上才能演完,而且要求观众具备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还有一点同样非常明显,当今一些摇滚音乐家和记者至少指望他们的听众和读者能够理解“主导动机”一词的意思——即便他们无法从开创这一技巧的人的作品中举出一个例子。 同样不可避免的是瓦格纳的名字引起的另一个较为阴暗的联想。在一个人们对介绍第三帝国的书籍或电视纪录片兴趣盎然的时代,瓦格纳在人们心中似乎已经被根深蒂固地视为“希特勒最喜欢的作曲家”。但是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希特勒在其生命最后数年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瓦格纳如痴如醉,这位独裁者对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持有保留意见,而且许多纳粹分子认为瓦格纳索然无味或者(更有意思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值得怀疑。瓦格纳也因其反犹太主义而臭名昭著。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他的这种思想开脱,也没有任何办法减轻这种思想对后人的恶劣影响。如果考虑到此类观点在19世纪后半叶司空见惯——不仅仅在瓦格纳所生活的德国,那么我们就能理解此类观点的历史背景,然后便意识到它们不只是某种怪诞的个人好恶,但是这种理解对于淡化瓦格纳的一些文字和报道中评论的恶毒无济于事。种族主义偏执狂显然是瓦格纳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有证据表明(本书生平部分将对此作进一步介绍)在他内心深处,可能也已经意识到那样做完全不值得。 不过,尽管瓦格纳有这些遗臭万年的方面,当代新闻界及普通媒体对他的评论均明确指出,瓦格纳的名字有着另一种较为正面的色彩。他的勃勃雄心以及他在实现抱负的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专一性仍然令人钦佩不已,只是这种钦佩中夹杂着一丝勉强。人们还意识到,他的歌剧——尽管他后来更乐意称它们为“乐剧”——有着一份严肃感,或许还有着心理感悟,使得它们与大多数歌剧截然不同。例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绝不是以歌剧形式讲述的平平常常的爱情故事,而是对人类欲望的痛苦与狂喜的炽热叙述。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从普通听众能够接受的角度来证明瓦格纳绝非徒有虚名。除了莫扎特外,瓦格纳是歌剧界最能够与莎士比亚齐肩的人。这种比较远远超出了艺术“等级”这一值得质疑的范畴。莎士比亚剧作最令人倾倒的一点在于他笔下的人物常常自以为是,甚至到了如小说家E.M.福斯特所称的“失控的地步”。《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一出场便是编造出来的“吝啬的犹太人”,这种固定人物几乎能够确保一登场就会让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剧场观众嘘声一片。然而,夏洛克在第三幕中那段经典的演说——“我是犹太人,可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深深触动了我们的人性,因而也颠覆了整个剧情,我们在精心设计的“完美结局”过后很久仍然感到一丝不快。 在瓦格纳的歌剧中我们可以得到类似的体验。有几位评论家认为,《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痴迷于权力和黄金的侏儒阿尔贝里希是一个带有反犹太色彩的漫画式人物,这种看法当然有一些道理。但是在《莱茵的黄金》中,当阿尔贝里希被沃坦和洛格这两位神欺骗,献出自己具有魔力的财宝时,就到了整个连环歌剧中最令人不舒服的时刻——这显然也正是瓦格纳的意图所在。我们在这一刻意识到权力已经将沃坦腐蚀到了什么地步,并且看到以沃坦为代表的众神只有毁灭这一条路可走。瓦格纳曾在私下里承认过,他在这一刻非常可怜阿尔贝里希,他的音乐也将这一点表露无遗。与《威尼斯商人》不同,《尼伯龙根的指环》并没有为沃坦的行为辩护。众神对待阿尔贝里希的方式大错特错,其后果将一直持续到世界末日。 对于我而言,只有当我再次聆听汉斯·克纳佩尔茨布施指挥录制的那套传奇的《帕西法尔》时,我才意识到这部歌剧对于发现瓦格纳最光辉的一面、展示这光辉的一面以及超越并且淡化他的阴暗面是多么重要。虽然正如有些人所称,《帕西法尔》中呈现的圣血这一意象有着邪恶的种族色彩,但大多数现代听众都必须被告知后才能意识到这一点,瓦格纳从来没有明示。更为重要的是,与歌剧中展示的同情心所具有的神奇的力量相比,这种种族色彩黯然失色,因为这种神奇的力量不仅蔑视一切邪恶,而且让当代人分裂的灵魂重新融合,并带来了启迪。无论歌剧的脚本是否来源于19世纪诸如臭名昭著的戈比诺伯爵之流的种族主义理论家,这部歌剧源于基督教和佛教中超越自我的理念,都让大多数听众相形见绌。所有这一切都在瓦格纳美妙绝伦、打动人心的音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今天的每条国际新闻都在强烈验证着我们现在需要这样的信息。因此,本书不会粉饰瓦格纳性格与思想中那些令人不快的方面,它主要目的是:告诉人们瓦格纳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正是让他的作品比他本人更伟大的那些方面——这也是瓦格纳本人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意识到的。有些读者在看完本书、听完随书赠送的CD、访问过网站之后,可能会感觉到他们与这位泰斗之间有着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如果是这样,我对他们深表同情:不管怎么说,盲目的崇拜是我最不愿意鼓励的。但是,如果本书也能够反映出瓦格纳身上有许多东西真正值得人们去爱、去推崇,那么本书就值了。 关于CD 在挑选这两张CD中的曲目以及给它们排序的过程中,我的部分目的是让读者感受一下本书“音乐”部分所介绍的主要作品。我还要考虑到一点:这两张CD在完整播放时应该给人一种愉悦的体验。正是出于这些考虑,这些选曲没有按作品完成的时间顺序排列,而更像一场音乐会曲目单上的安排,平衡和对比至少与任何说教目的同等重要。无论如何,它们与文字的关系应该非常清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