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溪镇上的红房子》、《我们的甘蔗园》、《我的水妖朋友》、《“应话仙”男孩与“应话仙”女孩》、《爱讲故事的幻想家》、《小舅舅的秘密》、《土豆田里的悲伤》……《风雨甘蔗园之歌》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赵菱。这部作品写的是天真快乐的小女孩郑起舞,从小在外公、外婆和小舅舅的关爱下快活地长大……作者用孩童般的纯真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甘蔗园,令人耳目一新。
| 书名 | 风与甘蔗园之歌/红帆船纯美小说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 作者 | 赵菱 |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琴溪镇上的红房子》、《我们的甘蔗园》、《我的水妖朋友》、《“应话仙”男孩与“应话仙”女孩》、《爱讲故事的幻想家》、《小舅舅的秘密》、《土豆田里的悲伤》……《风雨甘蔗园之歌》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赵菱。这部作品写的是天真快乐的小女孩郑起舞,从小在外公、外婆和小舅舅的关爱下快活地长大……作者用孩童般的纯真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甘蔗园,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推荐 《风雨甘蔗园之歌》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赵菱。这部作品写的是天真快乐的小女孩郑起舞,从小在外公、外婆和小舅舅的关爱下快活地长大。他们住在琴溪镇上的红房子里,屋外有一片紫色的甘蔗园。后来,小舞认识了好朋友小熊,他们在甘蔗园里肆意地玩耍、成长。可是突然有一天,小舞的妈妈把她带回了城市里的家。陌生的新家、外公的去世……小舞的童年似乎在与甘蔗园的告别中戛然而止、随风而逝了。作者用孩童般的纯真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甘蔗园,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琴溪镇上的红房子 我们的甘蔗园 我的水妖朋友 “应话仙”男孩与“应话仙”女孩 爱讲故事的幻想家 小舅舅的秘密 土豆田里的悲伤 隐痛 小熊的地下城堡 笛声悠悠 清澈心情 花与石头的告别 离开甘蔗园 陌生的城里生活 忽然梦见你离开 “应话仙”男孩回来了 风吹过甘蔗园的声音 试读章节 小舅舅在屋前种了粉紫和天蓝的喇叭花、能把指甲染得一片嫣红的凤仙花,旁边还种了一小片油菜,油菜花盛开时晾天动地,似乎每一朵细碎的花骨朵里都会唱出热烈的歌声,然后,那种罕见的粉白色蝴蝶就会应着这呼唤翩翩而来。 再往前就是一大片苍绿的甘蔗林。甘蔗的表皮是深紫色,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远远望去,简直像一片紫汪汪的小森林。凑近鼻子一闻,从甘蔗的叶脉问缓缓飘出一股浓郁的甜涩味,像青高粱秆刚刚抽枝长叶时散发出的那种味道。 我最喜欢闻这个味儿,常常一个人躺在甘蔗丛旁狭小的空地上,嘴里闲闲地叼着一朵硕大的野花,眼珠灵活地游移在天空中蔚蓝的云朵间。拨浪鼓花的花朵最大,是胭脂一样的粉红色,花瓣层层叠叠的,一瓣挨着一瓣,紧密地护住中间淡黄的花蕊,散发出幽幽的香味。那香味起初很淡,但花香中含有看不见的酒精分子,慢慢地,一丝一丝地送到你陶醉的鼻孔里,不知不觉就把你醉倒了。 我就被醉倒过好多次,每次睁开眼睛后,都发现拨浪鼓沉重的花朵还温顺地压在我胸口。于是我再次把鼻子埋进花瓣里深深地嗅。抬头看看,天空中的云朵改变了色彩,被夕阳染成了明媚的桃红色。于是我起身拍拍屁股上的泥土,知道该回家吃晚饭了,我甚至已经闻到了从家里那根细长得像鸭脖子一样的烟囱里散发出来的麦草香。灰蓝色的炊烟正袅袅地升向天空,变成柔软的雾气,与洁白的云朵汇合。 外公外婆都是极爱干净的人,我们的每个房问都洁净无比。每面墙上都蒙着藕荷色的大幅棉布,布上细细地穿插着小朵小朵的白荷花,圆圆的绿荷叶,甚至还冒出了一枝枝像青蜂窝似的小莲蓬。 这布是外婆亲手纺织、印染的,那纯净素雅的花色也是她最喜欢的。 每张床上都铺着蓝白相问的方格棉布床单,蓝色蓝得像天空,白色白得像云朵,我躺在上面,每个夜晚都像鸟儿一样在万里晴空无忧无虑地飞翔。 窗口挂着外公用金黄透明的麦秆编织成的窗帘,微风拂过,能闻到麦草淡淡的清香。 正屋的长条桌上摆着一只大肚子的朱红色陶罐,扁扁的,上面还印着一只展翅的白鸭子。陶罐里总是盛满了清水,插着应季的各种新鲜野花,有时是蜂蜜色的蒲公英,有时是淡紫色的野雏菊,有时是烟蓝色的鲜黄瓜花,有时是花朵硕大、光芒夺目的拨浪鼓花,胭脂色的花朵沉重地垂下来,宛如一面面喜气洋洋的小红鼓。连浸润着花茎的清水都是香喷喷的,我尝过。 我们所在的这个小镇叫琴溪镇,一条笔直平坦的石板路横贯东西,每隔一天就有一个集市,小镇一逢集就很热闹,卖油条、糖糕、麻花的小摊子立在路两旁,一口口油锅滚烫地冒出金黄的油泡泡。 街口摆满了应季的水果,李子刚上市,被洗得水汪汪的紫。苹果很新鲜,颜色青得像水葱。香蕉金灿灿的,永远是一大串一大串地摆在案上,似乎刚从树上摘下来。最惹人爱的是梳着爆米花头的菠萝,像一颗颗青黄色的手雷似的,神气得不得了。拿一柄刀细心地把它削开,会露出明黄的果肉,果肉上疙疙瘩瘩地生着一小团一小团凹下去的小刺,得一点点剜出来,洗干净,放进浓盐水里泡一泡,这样才会又鲜又甜。有一次我来不及用盐水泡就吃起来,结果舌头麻得连饭都吃不下,只能像小狗一样伸着舌头咝咝地抽冷气。 卖馒头的大师傅一揭开锅盖,白蒙蒙的蒸汽就“呼”的一下喷了出来,麦粉的清甜味直往人鼻孔里钻。旁边炸油条的大锅用的是菜籽油,滚得咕嘟咕嘟的,冒着热辣辣的油菜花香味儿。大师傅的老婆坐在锅边的小凳子上,伸着长长的竹筷子给油条翻个儿,筷子头已经被滚烫的油炸得乌黑了,油条雪白的身子很快就变得焦黄。她慢腾腾地捞上来,在笊篱里沥干净油,放到柳条筐里,配着白馒头卖。 街口最西面有一个小杂货店,每回逢集,生意会格外的好。货架上摆着一束束暗黄的红薯粉做成的粗粉条、小得像兔子耳朵的乌黑木耳、鲜黄的金针菜。正对面的柜台上摆着黄油、白盐、黑酱、红醋。在最显眼的角落里放着一个个透明的糖罐子,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点心:薄薄的沾满了芝麻的芝麻片,身上画着绿皮条条的西瓜糖,圆溜溜的桂圆酥,黑得微微透紫的咸话梅。店里还卖一种红豆沙馅的点心,外皮用上好的小麦粉烤制而成,酥酥的,脆脆的,还撒了黑芝麻和碎花生,咬一口很香。红豆沙里面还裹了一颗小小的青梅子,用盐腌得水灵灵的,我每次都在嘴里含好久,一点点用舌头去吸吮,总也舍不得立刻吃掉,那种又酸又甜又香又咸的滋味让我终生难忘。 菜市场在小镇的最东面,外婆总是使唤我去买菜买肉。那里的地面总是潮乎乎的,菜农们拿着一个瓶盖上刺了细密针孑L的大塑料瓶,不停地往被太阳晒蔫了的小白菜、韭菜、空心菜上喷水。红萝卜透明鲜亮,一颗颗惹人喜爱地排在那里,像刚刚涂了一层鲜艳的蜡。毛豆们穿着坚硬的绿盔甲,比较耐磨,一股脑儿倒到地上,毛茸茸的壳上沾满了泥水也不在乎,反正做毛豆烧鸡时又不吃豆壳。P2-5 序言 1997,2016,两个简简单单的时问符号,很平常,很普通。 不过,倘若将这两个时间符号和一套丛书联系起来,似乎又有些不平常不普通的意味了。毕竟,这中间横隔着二十个年头的时光。我指的是“红帆船”丛书。 想想也是,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二十年,在长长的生命中,只是一小段;二十年,又足足可以成长起一代人了。不是么,在一个文化转型、市场凸显、快餐流行、人心多少有些浮躁的时代,一套讲求艺术品质的丛书能够持续出版二十年,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个小小的奇迹了。 当年策划“红帆船”时,规划最多、琢磨最多、考量最多的是图书的艺术品质、作者的类别以及读者阅读取向的引导。老实讲,还真没多想过这艘红帆小船能行驶多远。 二十年,犹在眼前。 1997年,浙少社文学室恢复组建,“红帆船”这个选题即是新恢复组建的文学室提出的两大系列选题之一,另一个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幽默”偏重于大众读者的喜好,而“红帆船”则关注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具体到“红帆船”是这样规划的:作品质量为第一要素,适度控制出版节奏和规模,精心打磨作品,不急于求成,数年推一个专辑,一个专辑选择一种呈现体裁,以此为目标持续坚持若干年。 之所以要耐着性子坚持推这一体裁各异、不少人看来游离于市场主潮的系列图书,这主要还是基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生态和出版生态的考量。了解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人都知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代,儿童文学整体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凝重、深沉,带有强烈反思特质的作品。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中国作家的市场意识逐日提升,轻松愉悦可读性强的作品势必会大量出现,出版人当然要把握这一阅读走向。但同时,也不能不考量另一种状况,任何东西如果到了绝对化的地步,如果出现一刀切、一窝蜂、一边倒的现象,恐怕就事与愿违了。毕竟,儿童文学是丰富多彩的,是由不同类别、不同风格构成的;读者是各不相同的,读者的阅读需求是有差异化和多样性的。作为个体写作者,喜欢什么样的创作类别,完全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只有一种创作类别,哪怕这种类别再好,也是可怕的。因为个体创作影响的只是局部,而好的创作生态和出版生态可以催生各类个性卓然、不同凡响的作品,影响的是整个创作的布局和走向。而且,只有一种风格、一种类别的儿童文学,其实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 这个意思,我曾在“红帆船抒情童话”序文中表达过。 当我们将这个选题设想向金波先生请益时,金波先生深以为然,不仅欣然应允担任丛书主编,还直接参与丛书创作。这也就有了二十年来与金波先生的“红帆船”合作。 二十年来“红帆船”陆续推出了四辑共20册图书。 1998年,推出“红帆船诗丛”(6册):《我们去看海——金波十四行儿童诗》《青春的声音——雷抒雁青少年朗诵诗》《七个老鼠兄弟——徐鲁童话诗》《寻梦少年——朱效文校园抒情诗》《独奏——东达散文诗》和《我对世界说——宁珍志生活哲理诗》。 2001年,推出“红帆船校园美文”(5册):《感谢往事》(金波)、《与风擦肩而过》(雷抒雁)、《独旅》(高洪波)、《自新大陆》(赵丽宏)和《丁香结》(肖复兴)。 2009年,推出“红帆船抒情童话”(5册):《蓝雪花》(金波)、《故乡的颜色》(汤素兰)、《流年一寸》(萧萍)、《小红人和乌鸦》(王一梅)和《早安天使》(冯海)。 2016年,推出“红帆船纯美小说”(4册):《绿人家园》(韦伶)、《重回花开》(毛芦芦)、《风与甘蔗园之歌》(赵菱)和《亲爱的土豆》(吴洲星)。 四辑“红帆船”强调和追求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即艺术品质。 让人高兴的是,之前推出的三辑“红帆船”均一一重印,有的还推出了若干个版本,市场反响良好。同时,更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一等奖”、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版协“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中宣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荣誉,并入选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重点图书。 眼下这辑小说“红帆船”,与之前的诗歌“红帆船”、散文“红帆船”和童话“红帆船”,体裁上的异同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如果还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红帆船纯美小说”的作者整体上更加年轻,更加富有创作活力,更加具有发展空间,因而,也更加让人期待。 二十年,“红帆船”一直在前行。 显然,这艘红帆小船还将继续前行。 做出版做了三十多年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好的、合格的出版人。如果是出版尚未进入市场前,这个问题似乎比较好回答,出那些有文化品位的书即是。但自中国书业全面进入市场后,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好回答了。虽然仅是进入市场和没进入市场一字之差,但实际的运作则是截然不同。个中滋味,没做过出版的人是绝难体味的。 出版社是企业,企业的第一要义是赢利。但出版企业赢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当然不是为了赢利而赢利,出版企业赢利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出版有文化品位的图书。做出版,我的体会是一定得有时间的维度。首先是做那些社会美誉度和市场美誉度都很好的双效图书,比如我们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等。但双效图书实际上并不多,更多的是居于两端的图书。这就需要在预判所做图书可以赢得市场、可以有相对快的市场回报时,同时推出或许一时半会儿市场未必很好但品质上乘的图书。长此以往坚持做下去,市场和品质将会形成良性互动。市场提供反哺精品出版的保障,而时间最终又会赢得市场。 倘如此,则甚幸。 是为序。 2016年2月12日 丙申年正月初五 杭州柳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