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钢琴时代(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叶柳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最开始见到郎朗时,他甚至从未仔细听过西班牙音乐。如阿尔贝尼兹和格拉纳多斯的作品——虽然它们不是最重要的音乐会曲目,但却具有相当的难度和美感,因此,我建议郎朗学习这些作品。郎朗很快地走近了西班牙音乐,我建议他练习阿尔贝尼兹的“伊比利亚”组曲中的一两首,他却弹了八首。所以你要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当他们长大一些,特点就会体现出来,这时他们演奏重要的音乐会,或参加比赛,你就可以按照他们的特长安排曲目。

叶:您教过郎朗很长时间。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令他取得今天的成功?

格:他13岁来到这儿。很多种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他有无与伦比的天赋,13岁之前给我寄来了他的肖邦所有练有练习曲的录音和“小柴”比赛夺冠的录像——他弹的是肖邦协奏曲。我想他小时候是没有太多机会与乐队合作协奏曲的,而比赛时与乐队排练的机会一定非常有限,然而,他的与乐队配合的能力是天然的,非常默契——肖邦协奏曲对配合能力要求很高,你不能有太多的rubato,但要有准确的感觉,又要配合指挥处理音乐。郎朗在这方面有难以言喻的天赋和内心感受力。并且,他很小的时候就有演奏大作品的能力,比如他弹的“舒曼幻想曲”十分精彩,那时他只有14岁。另外,郎朗拥有非凡的舞台感召力。你知道,塞尔金就没有这种感召力。他上台的感觉就像是一位幕后工作人员走错了地方。而郎朗,如同鲁宾斯坦,有强烈的号召力和“气场”。当我教郎朗的时候,每次告诉他我的意见。他都不只是照搬,而是加入自己的想法。在与别人合作时,他能十分认真的倾听其它乐器的声音——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在中国读书的时候那里还不太重视室内乐课程。

叶:您的很多学生弹琴有很漂亮的音色,您是怎样让他们把握这些色彩的呢?

格:这需要想象力,要想象你在演奏其它乐器或在唱歌。有些人天生比其他人对声音色彩更感兴趣——霍洛维茨比塞尔金更加执着于音色——这不说明哪个好哪个不好,只是追求的不同。有意思的是,有时你还需要故意创造一些“丑陋的声音”,如《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中的几处音乐。

叶:您平时和学生们交流音乐以外的话题吗?您觉得自己是不是学生们的好朋友?这里学生们的成长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这时张静宜同学说,加里不仅是钢琴教授,他更像一位精神导师,和他交谈可以增长智慧和影响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因为他的人格是这样的完美和令人敬佩。而且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是促进教学的一个手段,学生们都喜欢听他讲话)

格:有些学生喜欢交流音乐之外的话题,有些学生更喜欢音乐话题。亚洲人,尤其是女学生对“老师”(中文发音)十分敬畏,而老师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是一种交流的状态。有很多年轻的国际学生独自或只跟随一位家长来到这里学习和生活。很多年前,我父亲弗拉基米尔·格拉夫曼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他与海费茨、艾尔曼、津巴利斯特是同一位老师的学生。那时他才十四岁而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他是最大的孩子,必须支撑家庭,所以他在学生时代还要在剧场和酒店里弹琴,赚了钱寄给家里——他只有十四岁却必须承担成年人的责任。而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少小离家的学生也确实为数不少,甚至多于当年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这里,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很多,因为柯蒂斯的学生很少,老师能照顾到每一个人。当我担任院长时只带两三个学生,因此我有时间教他们,我很难想象只有一个小时的钢琴课,因为弹一首贝多芬奏鸣曲也许就要25分钟,这样老师没法讲解更多的内容。

叶:您培养过许多优秀的职业演奏家,他们在您富有魅力的教学中受益匪浅。那么反过来,您有没有从您的学生那里学到过什么呢?

格:当然!我从他们那里受到过很多启发。有时我“嫉妒”他们,因为他们学习作品实在太快了!(笑)有的十七八岁的学生展示给我莫扎特、舒伯特、肖邦十七八岁时创作的作品,他们的演奏具有“同龄人的经验”。(P12-13)

后记

当代钢琴的繁荣让新青年们有了更多积极的自信、创造力和广阔的视野。新时期“学琴热”在中国的广泛蔓延,和人们对其中出现问题的茫然,我的主张是:对于问题,“发现”就是改变的开始;每个人保持对音乐本身的尊重和热爱,音乐学习才会有正确走向;少一分功利,才能多一分对艺术的敏感——人生尤为可贵的是艺术的丰盛与心灵的淡泊。这是作为钢琴路上的一名行者给大家的一点浅见,也是我大量地阅读、演奏实践、聆听作品,不断地走访中外音乐家以及钢琴相关领域不同层面的人物,了解不同理念,历时七年多时间,完成此书的初衷。书中记录或呈现一些当代钢琴演奏思想、教育理念,学术观点,希望对读者的钢琴学习产生一些帮助和提示。

这本书的写作经历点滴

笔者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从业余学习,到走上专业道路,再到赴美留学,考上两个音乐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在经历中看到了太多同龄人——幼龄或年轻学生学琴时遇到的演奏技术、音乐表达、学习方法及心理等问题;也看到过钢琴老师们为了更有效的指导学生而不断努力加深自我修养。当今世界上的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很多钢琴家受邀到各地开展大师课,把他们的演奏心得传授给学生。但是,现场的大师课毕竟有限,那么,如果把一些顶级钢琴家、教育家的思想精华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者来阅读,就是参与了另一种形式的大师课!

这本书的写作让我认识了更多的钢琴大师。我非常钦佩这些艺术家,渴望从他们的演奏和教学经验中获得极有价值的观点。每采访一位钢琴家之前,我都几乎翻遍他们所有材料,包括他们的个人履历、先前的采访、演奏及大师课的音像材料,结合当下学生、教师的需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实践及理论经验.为采访做好准备。每一位大师的回答都相当精彩,解决了许多我们面临的具体演奏问题,或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很多点睛之辞令我震动,豁然开朗。所有观点我都一一记录在这本书中。

大师们都是个性十足,而且单纯、孩子气,显得出奇可爱。所以,我也勇敢地问了他们一些“八卦”。例如,我出其不意地问朱利亚教授卡普林斯基一个问题:“如果你爱上一个人,你会为他演奏什么曲子?”她顿时笑得前仰后合。采访弗莱舍大师的时候,他坐在沙发上就开始闭上眼睛回答问题(这位大师一直喜欢闭着眼睛说话),中间有几个他特殊喜欢的问题(如关于勃拉姆斯或贝多芬的问题),他会猛地睁开眼,双眼如两道射线般盯着我,并面露喜色。而且.弗莱舍还“采访”我了半天,问了我的学习、工作情况。访问“克莱本大赛”冠军,俄罗斯钢琴家科布林时,我最后问他会不会喝伏特加,他回答后迅速反问“那么你呢?”朱利亚教授麦克唐纳英文姓氏是McDonald,所以中国学生都叫他“麦当劳”。他总觉得配图肖像是十年前照的对不起大家,应该照一张“带白头发的照片”。然而对于这样一位电话都很少用的老派教授,拥有一张电子版照片已经不错了。我们熟悉的郎朗当属极具亲和力的幽默大师。他是与当今顶级乐团和指挥合作最多的一位演奏家,每一位指挥家,即使平素不苟言笑的那些大师,见到郎朗都会笑逐颜开,他们热爱郎朗场上的灵动与场下的顽皮,热爱与之合作时火花四溅的舞台光华,以及赋予音乐的无尽想象力——每个人在演出之后无不期待与郎朗的下一次合作。

琴童是古典音乐的希望。我通过采访很多音乐学校的师生以及自己的教学经历,集合许多琴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大师们请教,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供了一些建议。国内外音乐考学近年大热,尤其对于音乐留学,很多国内音乐学生向往却无从下手。我曾在中美音乐学院就读三个专业,对于考学这个话题非常熟悉,同时也有幸采访了多位专家、名校留学生、国内外教授,在书中为读者提供详细的考学准备细节、流程等的全面介绍。

音乐评论为学习者提供鉴赏、演奏分析上的参考。国际杰出音乐家的演奏总是令人们心驰神往,激发人们的灵感,钢琴学习者经常从他们那里借鉴到演奏的技巧或音乐的经验。我经常到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观摩大师演奏,由此想到,如果把大师演奏精彩时刻的演奏方法记录下来传递给读者,那么他们对演奏、对音乐的认识就会更进一步。这样,我挑选了一系列大师的音乐会,欣赏后撰写了一组乐评。但同时,作为一名尖刻的乐评人,笔者对于自己认为不尽人意的某些瞬间,也不太客气的表达了出来。我希望以演奏实践及古典音乐知识作为基础写出专业乐评,而不是只抒发感受;但同时把专业术语转化成所有读者都能读懂的语言。

感谢我的老师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我的成长,获得过的些许成绩,以及这本书的出版得益于我的老师、朋友、音乐同行们多年来的教导与帮助。以下这些位老师改变了我的艺术生涯,塑造了今天我的艺术思维。让我衷心地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叶德旭,教了我长达十年的钢琴、乐理、视唱练耳,为我的专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幼年从零开始学习演奏,他不仅教给我每一项所需演奏技术,使基本功获得夯实,而且在我的心灵植入古典艺术.帮助我热爱音乐并考入音乐学院。他年轻时并没有学习古典音乐的机会,原本擅长二胡的他恢复高考之后才考入大学,学习钢琴和教育学。他乐于钻研的习惯时刻影响着我——他经常在家里的钢琴前视奏曲目,查阅资料,或陷入沉思。我父亲从教三十多年,学生从琴童到考入国内外音乐学院的学生,他无不兢兢业业为之授课。我向他学到,无论何时,人应该敬业、勤奋,乐于学习,锻造自己。

魏廷格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通过“考级”认识的。他在我演奏之后认真地写了大篇幅的考级评语,鼓励我更加努力的学习。很幸运后来和魏老师学琴。他让我获得了很多演奏实践规律,能够举一反三。他的教学不是对着谱面“这里应该怎样弹”,而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弹”。魏先生自己发明了一套手指练习,对于手指独立性,四五指的力量训练极其有效。

我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时的钢琴老师麦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女士。她教学认真严谨,重视演奏的规格及风格。她很关心我,曾“温柔”地向学院为我争取到一间好琴房。她总是细物润无声地帮助所有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们毕业时的演奏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杨峻先生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在音乐中把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他鼓励学生用音乐“绘图”,这样会潜移默化培养一种演奏的“生动感。”他以职业钢琴家的标准要求我的演奏,把“追求高标准”变成了我的心理习惯——在这一点上我亦受益匪浅。

朱雅芬女士是郎朗的启蒙钢琴老师,并教他长达六年。我非常幸运能与其上课。朱老师不仅培养出世界级演奏家,也为全国各地区培养出了不同类型的音乐人才。朱老师在教学中对声音和句法的塑造极为独到,与她上课后,曲目的音响质量能够马上焕然一新。她中西教学法结合,能让学生在遵守作曲风格的前提下发挥自我个性。朱老师支持我出版这本书,并慷慨撰写序言,我作为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Andre Gribou是俄亥俄大学教授,我在美国的第一位钢琴老师。他的教学让我领略了演奏中“美国式”的自由——让想象力随时飞扬起来的自由情感。他主张先放开思维,探讨表现曲目的一切可能性,再回到曲目本身,探讨想象力的外延怎样与曲目的风格内涵相结合,这个理论令人耳目一新,对我的影响相当深刻。

Jeffrey Biegel(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是一位更像演奏家的教授,青年时期获得过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他在教学中发现我演奏的问题时,通常的做法是把我推开,做示范半个小时,每次能示范5至10个涉及到类似问题的不同曲目的片断。

Ursula Oppens(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是当代最杰出的新音乐演奏家之一,在美国钢琴界无人不晓。她首先是独奏家,曾经是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几乎能随手演奏所有经典曲目,上课时可以用自己的现场演奏感染学生。她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了演奏中结构和逻辑的重要,并让我了解,和声、曲式怎样与情感融合,理论分析怎样与美学融合。“有根据”的艺术表达让她的教学充满灵感。

Arturo O’Farrill(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是一位爵士“大咖”,四次格菜美奖获得者。他和他的父亲Chico O’Farrill都是爵士乐的顶尖人物,合称“纽约古巴爵士第一家庭”。他是虔诚而谦卑的人,骨子里流淌着狂野的爵士血液。自己的钢琴上却放着莫扎特、拉威尔的古典乐谱——他从各类音乐中汲取营养。全世界巡演的O’farrill教起我这个零基础的爵士钢琴学生也十分耐心,有时让我给他演奏古典曲目,观察是否有“契合点”来让他把爵士精神渗透给我。

朱贤杰先生是我的钢琴理论老师。他既是钢琴演奏家,也是教育家、理论家。我非常幸运能与朱老师学习理论写作——我在美国撰写的多篇文章都是先请朱老师提出指导意见,方才有信心将文章发表。这本书的出版荣幸地请到朱老师为之作序,我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我的母亲吴丽娟女士不在音乐行业工作,但她是我的“编辑”之一。我著书希望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让大多数人都可以读懂。所以,我总是把文章拿给母亲去读,如果这位“业余读者”可以读懂,说明书籍语言并不晦涩。

感谢中国钢琴界的权威刊物,《钢琴艺术》杂志。我自大学三年级时第一次在《钢琴艺术》发表论文至今,一直与其保持着美好的合作。我也一直是这本杂志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见识诸多实用的演奏方法论,获益良多。《钢琴艺术》主编是周广仁先生,编委成员都是中国钢琴界杰出的演奏家、教育ga.理论家;李航女士等编辑部成员做着精致的工作。所有专家的努力令整本杂志保持着杰出的学术导向,体现严肃而优雅的气息。

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为我出版这本书。感谢曹艺凡编辑等出版社成员。他们为这本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策划建议。他们工作严谨,心细如发,编辑所有内容,尽其所能地做到完美。整部书籍的呈现与他们的智慧、辛勤有着不可替代的密切关系。感谢谭锴美术编辑,他用其专业眼光对书中每张图片都进行了理性、确切而细致的调度和编辑,十分用心。同时感谢远在大连的李甜女士对封面美术提供的无私帮助。

我感谢20世纪90年代录制电视、DVD钢琴教学的教育家们,如周广仁先生,周铭孙教授等等。我青少年时期经常观摩音像钢琴讲座。这些音像教学的传播以其专业性、广泛性为社会钢琴教学规范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后来又有幸得到过周铭孙教授的指点,他的现场钢琴教学更是明晰而高效。

我也感谢我走上专业道路之前的所有老师。我热爱的家乡,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是我成长的地方。我在大学之前没有专业学习古典音乐,而是就读于高中及中小学。但学校非常支持我学习古典音乐,所以我在繁忙的文化课学习之外仍保持着充足的练琴时间。记得在绥中一高中读书时,江树宇校长为我特意开辟了一间音乐教室作为练琴地点,帮助我为艺术高考做准备。我也一直非常感谢当年的文化课学习中所养成的科学精神以及开拓的眼界。在人文、自然学科的学习中,我培养了自己的阅读、思考习惯。我越来越相信,人生的意义应体现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应该不断地开辟新的可能性,不断探索,发现生命里的不同世界,去体验精彩的人生。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古典音乐虽源起于西方,但它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精神力量之巨大,过往的战争动乱都没有令它消逝,至今日,我们的钢琴时代获得了丰盛的收获和世人的瞩目。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期的钢琴工作者们对音乐事业有着饱满的自信和不断学习的精神。自开古创艺术之新者,皆俯首于历史,谦卑于文化。年轻人需要回首过去,勤于向前人学习,积淀文化修养,在此基础上开拓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那么他/她的钢琴演奏将活跃前行,不断升至新的高度。

目录

第一章 世界钢琴名家访谈录

 跨越时代与文化的钢琴教育传奇

 访钢琴教育大师加里·格拉夫曼

 大任于斯人,涅槃之琴声

 访钢琴大师莱昂·弗菜舍

 “如果你对现代主义音乐有强烈地自信,观众就会随着你的自信而来”

 访美国著名新音乐演奏家厄休拉·奥本斯

 博学、恭谦、严谨的大师

 访杰罗姆·罗文塔尔

 “以弹钢琴的方式作一个音乐家!”

 访柯蒂斯兼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西摩·利普金

 结构的美感,逻辑的力量

 访柯蒂斯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兼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罗伯特.麦克唐纳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灵魂语言”

 访朱利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

 “全能”音乐家

 访阿里·瓦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访钢琴家、曼尼斯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帕芙琳娜·朵科夫斯卡

 个性、个性

 访钢琴家,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布鲁斯·布鲁贝克

 “结合所有的元素令音乐变得‘有意思”’

 访钢琴教育家米考夫斯基

 秉承俄罗斯学派传统的当代青年钢琴家

 访亚历山大·科布林

 “我确实觉得很幸福”

 访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

 寄黄河文化之回声,论钢琴音乐之东方

 访钢琴家、作曲家殷承宗

 灵性·哲思·品位

 访青年钢琴家张昊辰

 行走于中美钢琴文化之间

 访俄亥俄首府大学音乐学院兼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钢琴系主任王天舒

 “要以‘怎样对学生最好’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访钢琴家、教育家朱雅芬

 “演奏要尊重历史,也要无愧于未来”

 访国际钢琴巨星郎朗

第二章 当代钢琴教育文化面面观

 “如果泉水不是从内心涌来,便不会使人感到甘甜清凉”

 第三只眼看第六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

 怎样成为职业演奏家

 浅论音乐社会现象之点滴

 家长如何在钢琴教育中起到良好作用

 浅论“陪读”

 谈中国本土音乐学院的考学

 谈钢琴的鉴定、选购和保养

 美国音乐学院留学步骤指南

 优秀留美学生介绍美国音乐院校及考学

 “洋学”怎么考

 朱利亚音乐学院的作曲与钢琴专业的“分工合作”

 〇〇后钢琴家的音乐之路

 人们所衷情和热爱的

 两本“教科书”

 色彩的幻想,幻想的色彩

 辻井申行卡内基音乐会

 山水源远的田园牧歌

 解读古典大师的人生沉淀之语

 大道从简,大制不割,大音希声

 活跃的态度,前瞻的思维

 听乐札记

 后记

序言

序一 朱雅芬/钢琴家、教育家

当代中国拥有数千万计的钢琴学习者,在广大师生为更好的演奏目标而努力的同时,我们需要有对钢琴文化艺术具备深刻了解的作者来宏观、深度地呈现、阐析这个钢琴时代。钢琴教育不止“教”与“学”,也是美化心灵、提高艺术鉴赏力的途径。学习者需要洞悉音乐文化,了解各个时期以及当代音乐领域的面貌,对整体艺术环境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启迪自己内心对艺术的觉醒,丰盈对音乐的理解。

本书是作者在国外学习多年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关心,所总结出的心得和体会。在美国学习的七年中,叶柳不限于钢琴演奏方面,而是更广泛地学习了有关音乐风格,音乐文献,现代音乐,合奏与室内乐方面的课程,并通过用心观察,结合她对国内外一些情况的了解,对社会上人们所关切的不同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其中对世界著名钢琴家的访谈录部分,非常值得一读。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者把这样的采访当作一种学习,思考和探索,因此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好。由于她对被访的不同钢琴家们的了解,问答内容很生动,得到钢琴家的良好互动,非常有趣。访谈录对于了解世界著名钢琴家们对问题的不同分析,他们的学识,以及音乐艺术方面的个}生思考,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音乐教育是无边界的,各行业人才都可以是“音乐家”,人生、社会都需要音乐美育。在习琴的同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读高质量的书来了解当代音乐文化,来内修自己的艺术品位与水准。这本书体现了作者在观察社会,审视时代艺术思潮,沟通东西方音乐思想上的作为与贡献,同时作者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细致工作,有助于读者开拓眼界,学习其他音乐家的观点,进而促进自己的演奏。

感谢叶柳。相信这部书会被广大读者所关注和喜爱。

内容推荐

叶柳著的《我们的钢琴时代(附光盘)》是一部呈现当代杰出的钢琴演奏、教育理念、艺术思想、国际动态的钢琴文化著作。我们的钢琴时代繁荣兴盛,获得了丰盛的收获和世人的瞩目。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代对钢琴事业有着饱满的自信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对于当下“学琴热”在中国的广泛蔓延,和人们对其中诸多问题的茫然,总需要求得答案和方向。如何解决这些困惑?作者历时五年,经过大量地与国际顶尖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学习和访谈,深刻的交流沟通。阅读大量相关材料、积累演奏实践经验、聆听作品,不断地走访活跃在国内外一线音乐家及钢琴界不同层面的人物,了解不同理念,沉淀思考,潜心创作,完成了这部让钢琴演奏者、钢琴教师、学生、钢琴爱好者、学生家长等各层面人士都能从中受益的著作。

编辑推荐

叶柳著的《我们的钢琴时代(附光盘)》是作者在国外学习多年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关心,所总结出的心得和体会。在美国学习的七年中,叶柳不限于钢琴演奏方面,而是更广泛地学习了有关音乐风格,音乐文献,现代音乐,合奏与室内乐方面的课程,并通过用心观察,结合她对国内外一些情况的了解,对社会上人们所关切的不同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音乐教育是无边界的,各行业人才都可以是“音乐家”,人生、社会都需要音乐美育。在习琴的同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读高质量的书来了解当代音乐文化,来内修自己的艺术品位与水准。这本书体现了作者在观察社会,审视时代艺术思潮,沟通东西方音乐思想上的作为与贡献,同时作者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细致工作,有助于读者开拓眼界,学习其他音乐家的观点,进而促进自己的演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