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书雅看着井中自己不甚真切的面容,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有些吊诡:学历史的弟弟胡明成了不问政治、不肯生孩子的前卫画家,而学艺术体操的她却成了N市大学地方文化研究室专门研究姓氏文化的研究员,且著述甚丰,这次应邀到南雄市举办的姓氏文化节做演讲,由此可见她在业内的口碑与影响。可是,固执的父亲却对此不满意,他始终认为胡明和胡书雅的个性与职业应该掉个个儿,最好胡书雅十五岁的儿子能变成胡明的儿子——他的孙子,这样他就没有“绝代”之忧了。胡书雅对于胡氏文化研究的热爱也应该给弟弟胡明——原因很简单,胡书雅的祖先宋时由珠玑巷迁到珠江三角洲,父亲这一支清朝顺治年间又从珠江三角洲返迁回了赣南,是客家人中所谓的“后客”,因此父亲有着典型的客家男人重男轻女的思维。再者,他对珠玑巷单纯变成广府人的发祥地有着强烈不满,指示道:珠玑巷也是客家人的集散地,你在论文里一定要说清楚!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田野考察的结果,胡书雅在论文中采纳了父亲的意见,认为珠玑巷是广府人和客家人姓氏的追根溯源地。在刚才的“珠玑巷与广府人之发祥”的高峰论坛上,胡书雅的这个观点既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按现行标准来看,一篇能够引起争议的论文就是好论文了,所以她挺高兴。更高兴的是散会后不少胡氏宗亲找到她合影,市电视台还特意就她论文中有关珠玑巷是广府人发祥地和客家人集散地之一的观点进行了采访。之后,她和记者互留了微信和邮箱,并请记者到时把这次采访的视频发给她,她好向老父亲交差,以弥补弟弟胡明缺乏男人责任感的缺憾。
弟弟本来是要随车来珠玑巷参加胡氏宗亲会的,可他居然借口办画展一推了之。最可气的是他把父亲一年前病重时给他的那本传家宝级的、南宋咸淳年间刊刻的胡氏族谱给弄丢了,父亲为此险些晕厥,几个月不和他讲话,把老母亲和胡书雅给急得跳脚。好在经过她的劝说,胡明答应给胡氏宗祠画一组胡氏先祖南迁的油画,父亲这才略略消了气。但从此对弟弟胡明不甚看好,总觉得他肩软,挑不起光耀门庭的重担。
胡明倒是超脱,从不计较父亲对自己的态度,不过他很看重姐姐胡书雅对他的评价,为画好胡氏祠堂的油画,他多次向胡书雅讨教。在胡书雅的建议下,他决定画传说中的胡贵妃,这次他请胡书雅到珠玑巷拍些跟胡贵妃南逃的传说相关的图片给他作参考。于是,散会后胡书雅先是去拍了胡妃塔,然后去看古井。她斜拍了几张井栏的照片后,打算再俯拍两张井口的照片给弟弟。她举起相机对着井口,发现井口割下的圆形天空和自己的投影相映成趣,于是放下相机,再次凑到井口仔细地端详,期待有新的发现。
突然间,她尖叫着后退了两步,心狂跳不已:刚才她在井里看见了一个梳着朝天髻、髻边侧插着五色璎珞、穿着红樱桃织锦短衫的秀丽女子的倒影!
胡书雅探头看着井底。这时那捆不知何时落在井中的桂花已经沉底了,如镜的水面折射出她模糊的面容。水波潋滟中,那面容倏地幻化成一张古典美女的脸,让她深感迷惑:
难道是胡明画的胡贵妃的油画草图让自己迷糊了?又或者,那个时不时入梦的古代女子在白天也开始困扰自己了?
胡书雅狐疑而又自嘲地一笑,眼见暮色四合,晚间又还有个座谈会,她便收起相机,岔入旁边的小巷,往宾馆走去。
小巷位于两爿老住宅区之间,细窄、曲折,地上铺的是如今城市中罕见的鹅卵石,显见得有些年头了。她记得儿时的老家全是这种街道,大人、小孩穿着木屐走在上面,铿然有致。雨后那些鹅卵石则在水里泛着青光,仿佛一条条凸起的鱼脊。可惜,现在的水泥路面不但阻隔了雨水对泥土的滋养,也残酷地覆盖了过往的痕迹,让人无从凭吊祖先的足迹,这使喜欢在故纸堆中寻找灵感、热衷于在古迹中缅怀的胡书雅沮丧。她惋惜着勉强自己放下这份思古之幽情,去欣赏路边的景致。
P2-3
谁能用文字的砖墙构建广府人的姓氏圣地?又谁人借玄幻的手法表达对珠玑巷的深厚情感?唯对珠玑巷一往情深的作家温燕霞做到了。她的《珠玑巷》以扎实的人物、曲折的情节、传奇的故事、细腻的文字,为我们描摹了珠玑巷先民南迁的画卷和深刻的家族文脉,温婉而雄浑,且糅杂了现代与古典之美,颇为精到,值得一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
南宋与现时代,被心中有底的作家温燕霞转换为前世与今生、梦境与生活,这种非凡的文学转换,使大小元素都各安其位地容纳穿梭在这部《珠玑巷》里。作品于是成为有关天下情怀的史迹、有关人间爱恨的传奇、有关权谋的悲剧、有关流落的长卷、有关义利之辨的复杂而精彩的故事。
——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这部小说借“再生人”梦境式的奇思异想而重返八百年前的南宋,作者以幽深的情致、奔涌的才思与细腻的风格,引领读者跟随她引人人胜的叙事,去品味一系列关于宫斗、爱情、阴谋、历险、战争等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意味深长的历史。
——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评论家汪守德
梦幻离奇,诡谲交错,世道人心,藏于珠玑。长篇小说《珠玑巷》以文学笔法再现了南宋历史的断面。作品故事动人,情节感人,穿透过往,抚慰现世。很值得一读。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包明德
温燕霞在《珠玑巷》中,试图从一个遥远朝代纸醉金迷的没落中,找到一个族群流变的源头和渊薮。她穿越玄幻、分裂、重构,并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再造。与她的获奖作品《红翻天》比,《珠玑巷》另具风采!
——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
温燕霞的小说《珠玑巷》重现了一段亦真亦幻、跌宕生姿、摄魂夺魄且天崩地裂的历史。小说更为一支华南最大族群——广府人做了一次出色的文化解读,揭示了珠玑巷后裔开发珠江三角洲的划时代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广府学会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谭元亨
有时我觉得,人是有宿命的。比如我就突然发现,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总有些地方避不开、逃不掉,仿佛枝叶相依,又似形影相随,只要一阵风来,便婆娑、缠绕于彼此的生命里,南雄珠玑巷于我,就是这样一种前世命定的缘分,逃不掉、避不开。
还在我还是幼儿时,在县采茶剧团工作的母亲便曾携我到珠玑巷演出,只是那时我太小,虽然在珠玑巷逗留了几天,但珠玑巷并未在我脑海中留下任何印记。及至稍长,隔壁住了一个南雄籍的阿叔,操一口与我老家安远话很接近的南雄话,天天在门口和人讲西天,而且总是夸他的老家南雄珠玑巷如何如何好,又说这姓人、那姓人的先祖都是从珠玑巷迁出去的。阿叔有时的口吻像是在开玩笑,有时则认真地和邻舍争执着,他家门口因此常年热闹。久而久之,大家都晓得古时候曾有一百多姓人从珠玑巷迁往广州一带开基立业。我们这些孩子听了,立时便对珠玑巷生出几分神往来,心想我们要是也能像古时的珠玑巷人一样迁到广州去,不就可以吃到海参了么?那时海参在我们看来可是天堂里才有的珍馐美味啊!
从此,南雄珠玑巷带着海参的香气,种子似的在我心里慢慢地抽出芽来,我用少女特有的细腻将珠玑巷灌溉成一棵长满神秘果的大树,又用想象和憧憬将其装饰成遥挂天边、闪闪发光的美玉,那独有的光芒照耀着我也诱惑着我,我渴盼一亲珠玑巷的芳泽。然而从少年到青年,我和它的机缘一直未到,我只能徜徉在文字的方阵中感受珠玑巷的悠久历史、品味它独到的魅力。
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城北九公里的粤赣交通要道上,是古时沟通大庾岭南北的必经之路,创于唐而盛于宋。作为有着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商业古镇,珠玑巷既是古代中原文明向岭南传播、辐射的首站,也是南粤海洋与珠江经济文化北上中原的通道。宋时的珠玑巷街道两旁列肆如栉,往来客商摩肩接踵,繁盛之极。宋以后韶州岑水开采铜矿,然后北运铸币,皆在珠玑巷中转,每年仅此两项就需要挑夫十万人次。再加上赣南的食盐要由广东沿海北运到南雄,再由陆路运到赣南,也需挑夫十万人次以上,至于其他南来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更是无法计数。大名鼎鼎的利玛窦在其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记载,1595年(明神宗二十三年)利玛窦一行越过大庾岭时,看见“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踪”。由此可以想见珠玑巷当年的繁华,不枉人称“小开封”了。
如果珠玑巷仅仅是上述描绘的这样一个古代商业市镇,它肯定跟其他那些被岁月涤尽了繁华的古镇一样,早已在光阴中颓败成一道浅浅的印记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珠玑巷却在千年之后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不竭的光华,乃至南雄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特邀我为其创作一本小说,这又是因着什么呢? 话说北宋末年,宋室南迁,中原人氏为避战祸纷纷南迁,他们历尽艰险,越过大庾岭后来到了珠玑巷。位于南雄中部的珠玑巷土地肥沃,宜农宜牧,这些流民有的在珠玑巷落户开基,有的返迁赣南和闽北,成为客家人;有的稍事休整继续南迁珠江三角洲,成为今天广府民系的开山鼻祖。有关资料表明,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广府人的二百一十一个姓氏中,有一百九十一个氏族是宋代从南雄迁入珠江三角洲的,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另外,自宋到民国初年,珠玑巷的打铁行当一直兴隆不衰,盛时小小的珠玑巷曾有上千家铁匠铺。“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真正是繁华富足。鸦片战争后,随着海运的发展,特别是粤汉铁路、韶赣公路开通之后,南雄至大庾的古道为公路、铁路、海运所代替,珠玑巷由繁荣的商业圩镇变成了农村,但作为南迁民系的发祥地,珠玑巷在广府人和客家人心目中并没有因此失去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我去珠玑巷时它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但那些让外迁姓氏缅怀祖先的祠堂倒还显出几分昔年气势,仿佛时间形成的一个个旋涡,既让人迷惑又叫人感叹。透过时间的帷幕,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筚路蓝缕的先人正列队而来,千余年的时光不曾蒙蔽他们眼中的光彩,更无法消解他们身上的力道,他们模糊的身影与面容凝结成坚硬的雕像,以一种严正的姿态直面着我的凝视,并将我的目光折射成光束,返照我的心房与脑海,让我眼明心亮,并萌生出为珠玑巷而歌、为珠玑巷而写的冲动。
于是,从2002年到2008年,我利用节假日先后五次前往珠玑巷探寻历史足迹,感受作为广府人姓氏发源地和客家人中转站的珠玑巷的脉动与呼吸。后来,我在长篇散文《我的客家》中抒发了我对珠玑巷的感受。珠玑巷知我心事,渐渐地将自己修炼成一颗镶嵌在我的记忆中熠熠发光的珍珠,让我无法漠视和忘怀。
就像上帝让有缘的人相识再相逢一样,我和珠玑巷也一样,兜兜转转十几年后,我又因写作长篇小说《珠玑巷》而再次与珠玑巷结缘。小说的创作缘起于朋友傅菲的电话,他问我愿不愿意写一部反映珠玑巷历史的小说,我说我很熟悉那边啊,然后经他介绍,我认识了南雄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不久之后正逢珠玑巷召开第二届姓氏文化节,我受邀忝列嘉宾之席,目睹了珠玑巷作为广府人姓氏文化发源地而享有的威望,也看到八方游子睦宗寻祖的崇敬与渴盼之心。在市委市政府及宣传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我再次参观了古村、贵妃塔、姓氏祠堂等地,其间听闻了胡贵妃南逃珠玑巷和罗贵率众南迁的传说。现时的珠玑巷与十几年前、八百多年前的珠玑巷在我脑海中碰撞出铿然的回音。我知道,那是创作灵感的召唤、是先祖灵魂神秘的呼喊:我虽非广府人,可珠玑巷也是客家人的中转地之一,况且,随罗贵南迁的三十三姓中也有温姓族人!身为客家人,难道不该为这样的珠玑巷尽点儿绵薄之力吗?
于是,我接受了南雄市委宣传部的邀请,开始创作《珠玑巷》这本小说。说心里话,因为我的贪心,《珠玑巷》写得有些艰难。我想将阴谋、爱情、宫斗、历险、迁徙、逃亡等元素糅合其中,让读者看得过瘾,又想让书中的人物承载起珠玑巷人的大义与大爱,并在他们的选择和奉献中凸现出珠玑巷作为广府居民姓氏发祥地的重要地位与历史意义。于是,我借鉴了胡贵妃和罗贵的故事传说,以珠玑巷为原点,以再生人罗伟琳回忆自己的前前前……前世的贵妃生涯为切入点,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历史和现实两条线,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发生于八百多年前南宋末年的那段生死攸关、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珠玑巷人南迁的历史,以及主人公们前世今生的种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同时,油然生出身临其境之感,力图在人物的一呼一吸间扣人心弦。只是我担心愿望很丰满,写出来的文字却很骨感,这种力不能逮不能不说是我的一种遗憾。
不过,身为作者,有一点我可以确保,那就是我在写作时的那份虔诚与认真。为了《珠玑巷》这本书,我贡献了数百个晨昏和夜晚。那段时间,珠玑巷是我的精神原乡,是我的文字诗国,它身姿挺拔地屹立在时光之河上,让我生出膜拜之心。下笔时,我的文字便有了虔诚之态,那些虚构的人物因此活跃起来,他们巧笑嫣然地从那散发着书香诗味的南宋走出,挟带着一个帝国即将消失前的奢靡与繁华,挟带着宋词的豪放与婉约,也挟带着元兵的战鼓和蒙古马的铁蹄声,更有崖山海战时的激越悲号在耳边回响。我迷失在今时和古代的珠玑巷里,也迷失在我用文字勾勒、催生出的人物群像中。偶尔的,我会有时空交错之感,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曾经活在南宋时期珠玑巷的“再生人”。不然,我为何与珠玑巷如此缠绵不休?我相信这“不休”之后是“不弃”——《珠玑巷》这本书就像我和南雄珠玑巷共同孕育的一个孩子,作者、地方、作品三位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舍如何弃?珠玑巷就这样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朋友傅菲的穿针引线;感谢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们冒着酷暑编辑出版此书,更要感谢中共南雄市委市政府、南雄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对我创作的大力支持!最后,我要由衷地感谢购买并正在阅读此书的您——我最最亲爱的读者朋友!但愿我的这本小说能够增进您对珠玑巷的了解与记忆,这既是我创作此书的初衷,也是我最终的愿望,谢谢您!
2016.6.28
《珠玑巷》是以珠玑巷为原点、以“再生人”罗伟琳回忆自己的前前前世的贵妃生涯为切入点而展开的一部长篇玄幻历史小说。作者温燕霞结合详实的史料,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历史和现实两条线,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视角生动地讲述了发生于800多年前宋朝的那段生死攸关、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珠玑巷人的南迁历史,以及主人公们的前世今生的种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同时,油然生出身临其境之感,一呼一吸扣人心弦。
谁能用文字的砖墙构建广府人的姓氏圣地?又谁人借玄幻的手法表达对珠玑巷的深厚情感?唯对珠玑巷一往情深的作家温燕霞做到了。她的《珠玑巷》以扎实的人物、曲折的情节、传奇的故事、细腻的文字,为我们描摹了珠玑巷先民南迁的画卷和深刻的家族文脉,温婉而雄浑,且糅杂了现代与古典之美,颇为精到,值得一读。
这是一部比《甄嬛传》更动人心魄的长篇历史小说。何建明、施战军、汪守德、包明德、刘立云、谭元亨等著名作家评论家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