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著的《岭南中医世家》中,每一位家族故事中都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中医的仁心仁术打动人心。梁乃津80多岁还坚持出诊,为了不让病人久等,忙得没时间上厕所。杜淦珍告诫儿子陈澄说,当医生就不要赚钱。多少老中医救死扶伤,施医赠药,甚至送药上门。即使在抗战的乱世中,在“文革”特殊时期,同样如此。中医世家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医德,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 书名 | 岭南中医世家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南方都市报 |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方都市报著的《岭南中医世家》中,每一位家族故事中都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中医的仁心仁术打动人心。梁乃津80多岁还坚持出诊,为了不让病人久等,忙得没时间上厕所。杜淦珍告诫儿子陈澄说,当医生就不要赚钱。多少老中医救死扶伤,施医赠药,甚至送药上门。即使在抗战的乱世中,在“文革”特殊时期,同样如此。中医世家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医德,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内容推荐 南方都市报著的《岭南中医世家》根据中医名家的声誉地位、贡献、后代传承情况,梳理出岭南地区二十余个中医世家的发展脉络,其中有梁翰芬、何竹林、古绍尧、罗元恺、梁乃津等家族。书中详细记录了与各中医家族代表人物的对话,也有他们亲友的回忆讲述,可使读者较为细致地了解中医人的真实生活与令人敬佩的仁心仁术,是一部岭南中医文化的宝贵口述记录。 目录 梁翰芬家族 四代名医一脉源 杏林春满誉南天 何竹林家族 “破腹穿肠”人称神医 子孙悬壶海外济世 古绍尧家族 儒医妙手治白喉 女承父德解世忧 钟玉池家族 自将医德化品性 傲然风骨世代承 李广海家族 医学世家本为尚书后裔 李氏骨科源出佛家功夫 杜淦珍家族 杜氏一门多才俊 高僧惟敬“女菩萨” 卢仲良家族 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译 名中医亦为武林高手 薛季宪家族 “瓠隐医庐”已不见 街坊记忆有“儒医” 吴维城家族 五代行医官尊匪敬 和平西路七十春秋 韩绍康家族 直爽谨慎父子俩 跨国济世一银针 林夏泉家族 名医出身农家子弟 技传高徒不荫后裔 王威家族 忆当年“砍柴郎”巧遇奇中医 现如今“草果二”胸怀遗后世 杨志仁家族 久病成医巨商初萌华佗志 衣钵相传三代不改济世心 甄梦初家族 医学世家传四代 父子病倒行医时 马民川家族 两代人淡泊济世 百龄翁心静似佛 罗元恺家族 父辈通儒助北伐 书香子弟成名医 梁乃津家族 虽留名药传世 还闻一声叹息 吴粤昌家族 著书办厂不误行医 衣钵传承世家风范 谭烘照家族 三代怀抱悬壶梦 父子相携成名医 梁念祖家族 莫疑医道日不振 家传师带成大器 冯耀南家族 一生耿直不求名利不逐官场 两袖清风只留药理馈赠后人 刘明家族 卑学徒暗学艺终成名药师 好心人波折多做药不平安 刘俭家族 四代人公心鉴药辨真伪 慨商道今不如昔黑亦白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次,一铁路工人到个体户高达泉的药店购买黑老虎四两,但高的药店没有黑老虎,他顺手将在炉灶边备作柴烧的根藤用刀切成片卖给那工人,后来那工人食用后痛绝身亡。经调查核实,高达泉为了做成小生意,将明知不能入药的那种备作柴烧的大茶药当作黑老虎出售。最后,高达泉被法院判了5年徒刑,当时高达泉已经70多岁了。 记者:当时有质监局管理中药市场这些问题吗? 郭翠琼:有,但管理者的中药知识也不全面,因为中药材同一名称不同来源或同一品种各地称谓不同的情况不少,所以他们也经常闹出一些错判的笑话。刘明曾说过,火烧铁破汤那场事故,教训也很大。 记者:铁破汤事故是怎么回事? 郭翠琼:铁破汤面世,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那时感染肺结核的人很多,治疗肺结核的西药“米仙”价格昂贵,每次使用量又大,大部分患者负担不起,而以中草药铁包金和穿破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铁破汤丸,价格相对便宜,且对肺结核也有成效,很受群众欢迎,很快就热销全国。后来,为追求产量产值,药厂生产铁破汤丸不顾质量,卫生部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知有关存货单位,不须退货可将货品就地烧掉。当时药丸有的当作肥料送给农民,有的抛入炉灶当柴烧。大约到70年代,兴旺一时的铁破汤丸就此在市场上消失,它的危害牵连全国药业。 “文革”:药材药店要改名 记者:刘师傅是个怎样的人? 郭翠琼:他个性幽默、随和,老的少的都喜欢跟他说话。50年代,市政府号召干部义务筑广钢铁路,即由白鹤洞至钢铁厂这一段路,那时参加劳动是利用晚饭时间前去的,挑灯夜战,担泥筑路基,经常到深夜两点钟才停工。60年代初,全国上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他也很踊跃,帮孤寡老人搞家庭卫生等,有好几个星期要同环卫工人一起到公共厕所清粪便,一般是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尽管这样,他的一生还是十分坎坷的,在各个时期多次受到别人诬害。 记者:是因为什么呢? 郭翠琼:1954年参加市供销合作总社工作,他被安排到十三行营业部当业务员,主要负责推销药材。当时正值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紧缺商品采取限制供货。而十三行邻近一代都是药材商铺,有大户、中户、小户。他有一个同族的堂叔,在附近开了一间药店,向供销社十三行营业部进货,凡按政策供应的他均按政策行事,没有徇私。后来却有人诬告他特意关照堂叔。总社监察科还派了两个同志找他谈话,叫他老实交代、写报告,但实无其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1957年,他去从化大夫田五七干校学习。这年,他支气管炎发作,想推迟去,但想到之前去干校的同事一去就是一两年或三四年,他这样的短期学习算是“优惠”了,所以带病前往。连长见他身体虚弱,终日咳嗽,就分给他轻点的活,派他看宿舍,偶尔叫他去菜地拔草。他空余时间多,就把采药作为业余劳动。有一次,班长传连部命令,要检查卫生,草药被搜到,还被检查员训斥。 记者:据说“文革”时药材公司也很乱。 郭翠琼:当时药材公司也分裂为旗派、公派两阵营。当经理、当领导的都成为批斗的对象。他该受的罪都受了,站波台、挂黑牌,游街示众,晚上被禁锢,不让回家,幸好存活了下来。但他身体不好,一直以来都有支气管炎和哮喘病,那时候被整后,这病变得更严重。后来他被下放到红群药店劳动。 那时,中药材的名称有一部分带有神、仙、佛、太子等字,比如神曲、佛手、太子参等,受“破四旧”影响,当时上面决定将神曲改名为药曲,将太子参改名为童参,将佛手改为手桔。还有,中成药产品如王老吉凉茶由于姓王的老板以自己的名字冠称,于是改名为广东凉茶,冯了性风湿跌打酒把“冯了性”三个字删除。而经营中药配剂的商店名称,多使用寓意吉祥的福、寿、安、保等字,或以店东的姓氏为号名,“文革”初期被认为是“封资修”,非革它的命不可,掀起了一场更换招牌的群众运动,后来换上有社会时代气息的称谓。如“采芝林”更名为“红卫”,“同仁”更名为“立勤”。“敬修堂”中药厂还遭围攻,说不反修还要敬修,勒令该厂拆招牌。“文革”结束后,这些老字号招牌才慢慢恢复。 药材管理被当“皮球”踢九次 记者:红群药店是个什么机构? 郭翠琼:红群药店是药材公司荔湾区批发部的一个门店,他被下放到那里劳动,当基层工人,除了站柜台,还要做搬运工,经常扛托货品上楼。(P222-223) 序言 传承是中医发展的密码 梁冬 什么是中医,中医的“中”字指的是什么?恩师邓铁涛先生说过,中医的“中”就是执中和谐,顺势利导。按照这个理念去治理国家,就很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这就是古人说的大医医国。中医在民间发展了2000多年,绵延不绝,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最主要的秘诀就是传承,家传、祖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曾经有位名老中医说,要想真正学好中医,只有两个字——师承。我有位老师,多年研究中国的历代名家,发现很多名家都是家族传承,很多名家都有血缘关系。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医,在中国传统的很多行业中,都有家传的现象。在美国、德国,同样有家传,比如说美国的政治家族,后代更容易成为政治家,德国的手工业家族代代传承。 因此,如果说职业发展有背后隐藏的密码,那就是家族传承。我认为,重要的事情往往不是从学校学到的,而是从家族传承中学到的,学校永远不可能给予家族所能给予的。 对于中医世家来说,从小就跟随在父亲、爷爷身边学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几十年下来,对于中医经典的理解,对于望闻问切的把握,对于经验秘籍的领悟,这些在学校中是学不到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医基本上是在民间发展,这是支撑和维系一个家族发展的重要手艺。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特别是对于中医这样形而上和形而下二合一的学问来说,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没有师傅领进门,可能这一辈子都在门外徘徊。 北宋大儒张载的传世名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具体到家族个人来说,继承了家族的事业,也就是传承了文化。 《南方都市报》多年来一直在对广东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报道,几年前专门做过中医世家系列报道,选取了岭南20多个中医药家族,采访中医世家的后人、弟子,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讲述家族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家族都通过不同的侧面来呈现,从概括家族总体发展的历史枢纽,到家族后人的真切回忆,从中医世家的传承谱系,到家族故事。在生动鲜活的追忆中,每一个中医世家的发展脉络、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子女教育等都如一幅幅画卷般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生的因缘际遇,家族的浮沉变迁,若隐若现,反映了大时代中的世道人心。书中很多细节之处画面感很强。比如说,吴维城的父亲吴灼燊医德高尚,为人和蔼,“文革”期间,两派斗得厉害,但看见吴灼集走过,都说“先不要吵,让吴老先过”,过后再继续大辩论。 更令我感动的是,每一位家族故事中都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中医的仁心仁术打动人心。梁乃津80多岁还坚持出诊,为了不让病人久等,忙得没时间上厕所。杜淦珍告诫儿子陈澄说,当医生就不要赚钱。多少老中医救死扶伤,施医赠药,甚至送药上门。即使在抗战的乱世中,在“文革”特殊时期,同样如此。中医世家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医德,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今年春节刚过,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表明中医药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医药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机遇。广东作为中医药的大省强省,必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南方都市报原资深记者宋金绪主编的《岭南中医世家》一书出版,我非常乐意推荐,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中医文化,了解中医的传承。 是为序。 (作者为正安中医创始人、董事长,凤凰卫视原著名主持人,百度原副总裁) 后记 挖掘广州城市的历史与人文,是南方都市报的一贯传统。从2002年开始,南方都市报先后策划了《广州人文》《广州制造》《广州脸谱》《广州发现》《广州旧闻》等一系列的大专栏报道,深度挖掘广州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再现昔日广州的荣光。自2005年入职南方都市报后,我主要参与了《广州旧闻》和《名门望族》的报道。我们当时的想法是,采访晚清民国广州大家族的后人,重现家族的社会生态和变迁,实际上就是口述历史。从2007到2008年,《名门望族》一共刊出了60多期,分为行商家族、文化名流、西关大户、中医世家等。本次结集出书的部分,正是当时报道的23个中医家族。 8年时光匆匆而过。我一直想把《名门望族》系列报道结集成书。2012年,曾经一度把此事提上议程,当时报社负责出版图书的同事希望先出中医家族系列。于是在那年的夏天,我们参与中医家族报道的全体同事都动员起来为出书而准备,书稿很快整理就绪。遗憾的是,几经联系出版社,迟迟未有结果。 我想保存历史记录,尤其是当时的系列报道,这是我的某种责任。尤其是在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剧烈冲击的今日,当年参与《名门望族》系列报道的同事大多数都离开了报社,只剩下我最熟悉前前后后,也收集了比较全的图文资料。2016年的春天,我向南方日报出版社社长助理刘志一老师汇报此事,他觉得此书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国家把中医药纳入国家战略的新时期,广东作为中医药的大省和强省,需要这样一本历史记录。于是,我再次启动了出书的准备工作。 尽管此书所汇集的故事与报道都是八九年前所采访,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是保存历史。《岭南中医世家》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医家族的口述史,反映近现代的广州知名中医家族,是如何走上中医的道路,在大时代的动荡中如何坚守,有医术,更有仁心。当时的采访,相信后人想了解中医的发展传承,是很好的口述历史瓷料。 其次,增进友情。在书稿的整理过程中,我希望能让当时的受访者重新审定内容,以求更加准确。能够联系上的家族后人,我都尽量去逐一拜访,送样稿上门,多年未见,往日历历在目,加深了彼此的联系。中医世家的后人也很希望此书能够出版,保留一份资料。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中医世家的高尚情怀能够传承下去。从中医后人或者学生的讲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年的老中医仁心医德,令人动容,值得今人学习。 当此书进入校对阶段,即将印刷的时候,回顾过往,我要感谢很多师友。首先要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社长助理刘志一老师,没有他的大力支持,此书可能就没有面世的机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郑洪老师、副院长张壮涛老师,对此书的出版给予大力帮助。郑洪老师曾任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对于岭南中医史素有专攻,当时在做中医世家的报道时,我就曾电话请教过郑老师。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郑洪老师还为本书写了推荐词。 感谢正安中医创始人、凤凰卫视原知名主持人、百度原副总裁梁冬先生为本书作序鼓励。近年来,梁冬先生拜国内多位名老中医为师,比如邓铁涛先生等,弘扬中医文化。 感谢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推荐词。 此书能够出版,还必须感谢南方都市报的各位领导以及我曾经所在的广州专刊副刊部、城市杂志中心的各位领导与同事。尽管我于今年5月已经调动到南方日报工作,但是在南方都市报11年的日子,将会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当时《名门望族》系列报道的统筹编辑钟晨老师,以及参与报道的各位记者都给予了很多支持,对于当时参与报道的编辑和记者,在此特表谢意。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刘志一、郑颖付出的辛勤劳动。 还要感谢各位中医世家的后人和学生,对书稿的修订同样付出了很多。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的采访报道是在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本书的出版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报道,为了尊重历史,本书大体上保持当时报道的原貌,对于后来的人事变化,原则上不再增补,需要增加的地方在括号中注明。对于书稿,我专门送给或寄给梁翰芬家族、何竹林家族、李广海家族、卢仲良家族、薛季宪家族、吴维城家族、韩绍康家族、杨志仁家族、甄梦初家族、罗元恺家族、梁乃津家族、吴粤昌家族、谭烘照家族的后人或学生审阅,本书也吸收了部分修改意见。对于其他家族的后人或学生,因当时的采访对象未能联系上,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书中每个家族的大标题沿用当时报纸上的报道。对于23个家族的排序,本书按照家族题目中的代表医生出生日期排列,一般是采访对象的父辈;吴维城家族和梁念祖家族,这两个同样按照其父辈出生年份排列,特此说明。 本书的最后三个家族,冯耀南、刘俭、刘明,是三位老药工,当年广东省著名的中药专家。中医中药息息相关。这也是三位中药专家少有的采访报道,因此一并纳入本书之中。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郭小娜,正是她不断督促,不断鼓励,我才在每一次打算放弃的时候,再次努力。郭小娜也为此书的出版做了很多琐碎的工作。 宋金绪 2016年夏 书评(媒体评论) 中医世家都有良好的家风和学风。“博学笃行,业精于专”既是罗元恺教授对自己一生的最高追求,也是他对学生、对我的基本要求;既是后人对他治学精神最合适不过的写照,也是后人难得的学术素养。 ——廖新波(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 古语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盖因家传亲授,长期浸淫,是最好的传承学术形式之一,最能得民众信赖。然世家存续亦不易,清代名医叶天士曾告诫儿子天资不足不要学医。故能数代传承的名医世家,均堪为珍贵。本书追寻往事,遍访岭南名医世家传人,所展现的岐黄家世风采,令人仰慕。 ——郑洪(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内科博士) 在生动鲜活的追忆中,每一个中医世家的发展脉络、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子女教育等都如一幅幅画卷般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生的因缘际遇,家族的浮沉变迁,若隐若现,反应了大时代中的世道人心。 ——梁冬(正安中医董事长,凤凰卫视原著名主持人,百度原副总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