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乾坤》是一部思想含金量很高的文化随笔集,汇集了作者李舫近些年最有分量的散文创作。其中既有她纵论世界现代艺术史、美术史时采撷到的思想珍贝,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回眸与反思和对文化现象的评述,也有对各界翘楚的生动描摹。铺展历史的长卷,讴歌生命的宽阔,她以文艺评论者的缜密以及资深媒体人娓娓道来的讲述技巧,清晰而又深刻地把一幅古今中外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幅展现在读者面前,旨在记录时间和先贤的传奇,探究他们的智慧和坚忍,是如何成为后来者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识路地图。
| 书名 | 纸上乾坤(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舫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纸上乾坤》是一部思想含金量很高的文化随笔集,汇集了作者李舫近些年最有分量的散文创作。其中既有她纵论世界现代艺术史、美术史时采撷到的思想珍贝,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回眸与反思和对文化现象的评述,也有对各界翘楚的生动描摹。铺展历史的长卷,讴歌生命的宽阔,她以文艺评论者的缜密以及资深媒体人娓娓道来的讲述技巧,清晰而又深刻地把一幅古今中外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幅展现在读者面前,旨在记录时间和先贤的传奇,探究他们的智慧和坚忍,是如何成为后来者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识路地图。 内容推荐 李舫,吉林长春人。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数十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数百万字,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文学》、《钟山》、《收获》、《作家》、《大家》等报刊;数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冰心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奖项。长期担任鲁迅文学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徐迟文学奖、丰子恺华语散文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评委。《纸上乾坤》一书收录的就是她的随笔作品,共3篇,分三辑编排:天行有常,大道争锋、月满冰轮,人踏阳春、行行避叶,步步看花。 目录 第一辑 天行有常,大道争锋 苟利国家生死以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在火中生莲 能不忆江南 追寻夜郎 大道兮低回 千古斯文道场 第二辑 月满冰轮,人踏阳春 瓢泊中的永恒 黑夜走廊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为了忘却的纪念 也无风雨也无晴 易水寒 古城古意 纸上乾坤 叩敲的痕迹 相声这幅画的留白处 此情可待成追忆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春风一过天地宽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 前方前方,依然是太阳 第三辑 行行避叶,步步看花 弗里达:不安的缪斯 “蓝骑士” “我神智健全,我就是圣灵” 比记忆更黯淡的传奇 贾科梅蒂:青铜魔法师 那色彩仿佛正在呐喊 墨点无多泪点多 彼得·梅尔:永远的普罗旺斯 逝者如斯夫(跋) 试读章节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亦颇具启示。 ——题记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一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司马迁对两人有过明确考证,“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史记?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两千五百年来,人们对他们的会面颇多好奇,也颇多猜测和演绎。《礼记?曾子问》考据孔子十七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史记》载,他们的第二次相见是在十七年之后的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孔子适周,这一年他已经三十四岁。第三次,孔子年过半百,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只有《吕氏春秋?当染》简单的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历史不可妄测,但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载虽然未必逼近真实,却足见后人的善意与期待。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揽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此忧伤而又抒情的语气,在老子散文般的叙事中,并不少见。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与“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拷问自己。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司马迁以如椽巨笔记录了这历史的一刻: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横生的描画,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P16-19 后记 逝者如斯夫 李舫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诗人。 我不过是一个哭泣的孩子, 你瞧,我只有洒向沉默的眼泪。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很多很多年前的一天,坐在绿皮火车上,我小心翼翼地怀揣着今天看来可怜巴巴的一点现金,怀揣着青春,怀揣着梦想,奔赴遥远的大海。父母给了我一个浪漫的名字,而我呢,乘着这浪漫的赐予,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 火车呼啸着一路向南,窗外是万马奔腾般的远山,在巨大的云影里闪烁、腾挪。火车在每一个小站放下一批陌生的乘客,接上一批更加陌生的乘客。 突然之间,这首诗飘荡在我的耳边。 也许是在相似的年龄,也许是在同样的心境,也许——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缘由,他的忧伤突然打动了我,像一枚枚锋利的箭镞,刺开我坚硬的盔甲,直抵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说时间也有重量,那一定是历史上最沉重的年代——塞尔乔·科拉齐尼1886年出生于意大利。19世纪末的欧洲,岁月之河正从一个漩涡奔突到另一个漩涡,新旧思想风云激荡,保守派与革新派纷执不绝,温和的改良主义与激进的改革主义冲突四起,旧世纪绝望的丧钟声中,一个新世纪将要“刷新”苦难的纪录。 如果说时间也有色彩,那一定是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科拉齐尼年轻时因家境清贫而辍学,他一面打工一面写作。这是1905年,十九岁的诗人写下了这首哭泣的诗,两年后,他的生-命戛然而止。 如果说时间也有表情,那一定是历史上最狰狞的年代——就在科拉齐尼写下这首诗的这一年,在世界范围,很多大事也在发生:十万俄罗斯工人在圣彼得堡大游行,黑海舰队“波将金号”由此种下了十月革命的种子;上海震旦公学学生全体退学,反对法人干预中国教育,复旦公学得以筹建;大清王朝听从伍廷芳、沈家本等人的奏请,永远废弃凌迟、枭首、戮尸三项重刑,法治社会露出了黎明的曙光;挪威通过公民投票中止了和瑞典的联盟,宣布独立;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如果说时间也有年轮,那一定是历史上最青春的年代——这一年,马塞尔·普鲁斯特二十四岁,保尔·瓦雷里二十四岁,詹姆斯·乔伊斯十七岁,帕斯捷尔纳克十五岁,卡夫卡十一岁,威廉·福克纳八岁,海明威六岁,肖洛霍夫和萨特呱呱坠地,还有一年,塞缪尔·贝克特也将出生……他们将改写世界文学的历史格局。而这个叫作科拉齐尼的病怏怏的少年,也许是他们中间最不起眼的一个。 如果说时间也有性格,那一定是历史上最刚毅、最顽强的年代——岁月悠长之河,从远古启程,沿着千万年的河床缓缓流过,惊心动魄却又荡气回肠。阡陌纵横的无数个世纪,暗藏着改写文化河道的数不清的科拉齐尼们,在这条河流的每一转弯处,他们掀动着巨大的波澜。 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很多很多年后的一天,走在栉比鳞次、密不透风的高楼之间,塞尔乔·科拉齐尼诗歌中那种巨大的空旷再次突然包围了我。 这是2016年岁末的冬季。时间转瞬即逝,像一列高速的列车,呼啸着奔驰而来,又奔驰而去。 时间,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手心流出的水滴,是荒漠中暗逝的流沙,与新知旧雨的一次握手拥抱,是讴歌生命的一次把盏言欢,是孔夫子椎心泣血的笔墨、响遏行云的呼号、掷地有声的追问——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不远处,电影《一代宗师》的海报已经泛黄。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 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 我对于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以笔为刀、为剑、为玫瑰、为火炬的作家。以一己之力,遥问苍穹。而我对作家的定义,就是智慧和担当,作家以笔、以命、以心、以爱、以思,铺展历史的长卷,讴歌生命的宽阔,时而悲怆低回,时而驻足仰望,在暗夜里期冀星辰,他们宛如子规长歌,恰似啼血东风,幽微中蠡窥宏阔,黯淡里喜见光明。他们用作品和心智发言,他们是张岱和他的夜航船,陈忠实、莫言、余华、刘震云和他们对于生活苦难的耕作和忧思,卡尔维诺和他看不见的城市,博尔赫斯和他那交叉小径的花园,波拉尼奥和他充满恐惧而哀伤的忏悔,马尔克斯和他的布恩迪亚家族,卡夫卡和他那蛛网密布的地下迷宫……恰恰因为有了这些环绕在我们身边的问与答,才有了试图挣脱枷锁、排解苦难的伟大历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关乎大悲喜和大彻悟的哲学问道,其中的趣味和悠然,不言自明。 无数个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转瞬即逝。是的,委顿于泥土之下的,是时间的背影;至今仍挣扎于我们内心的,则是时代背影之外的无声吟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