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与狼(精)》既是一本人与动物的温情回忆录,也是一本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思随笔。小狼布朗尼与哲学家马克·罗兰兹11年来朝夕相处,它与作者一起生活,激发作者思考,甚至走进了作者的大学哲学课堂。透过描述与布润尼生活的一幕幕精彩瞬间,作者用饱含哲理的笔触诠释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以及我们应如何理解幸福、死亡与爱情。
| 书名 | 哲学家与狼(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马克·罗兰兹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哲学家与狼(精)》既是一本人与动物的温情回忆录,也是一本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思随笔。小狼布朗尼与哲学家马克·罗兰兹11年来朝夕相处,它与作者一起生活,激发作者思考,甚至走进了作者的大学哲学课堂。透过描述与布润尼生活的一幕幕精彩瞬间,作者用饱含哲理的笔触诠释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以及我们应如何理解幸福、死亡与爱情。 内容推荐 小狼布朗尼与哲学家马克·罗兰兹11年来朝夕相处,他与作者一起生活,激发作者思考,甚至走进了作者的大学哲学课堂。作者的人生情怀、哲学底蕴、问题意识,与身边的狼碰撞,擦出了深厚的思想火花。 《哲学家与狼(精)》作者将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转化为引人关注的哲思——如何理解幸福、死亡、生命,并将哲学史上与之相关的数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以生动、贴切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目录 第一章 空地 第二章 狼兄弟 第三章 独特的不文明 第四章 狼之美 第五章 骗子 第六章 追求快乐与追逐兔子 第七章 地狱一季 第八章 时间之箭 第九章 狼的宗教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头名叫布朗尼的狼。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半时间,直到21世纪的头几年,这十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同我生活在一起。而与我这样一位居无定所的知识分子一同生活的结果就是,他旅居过美国、爱尔兰、英格兰,并最终定居于法国,成了一头拥有丰富旅行经历的狼;而且——尽管更多出于不情愿——他还是一位免费大学教育的受益者,这是他的其他任何同类都望尘莫及的。正如你将看到的,当我将他一个人留在家里的时候,我的房子和财产会面临怎样的“灾难”。因此,我不得不将他一起带去工作——作为一名哲学教授,这意味着带他去听我的课。当我用乏味的语调长篇大论地说起哪位哲学家或者哪种哲学思想的时候,他便趴在教室的一角,同其他众多学生一样,打起盹来。偶尔,若课程实在无聊,他便会坐起来嗥叫以表不满——而这个习惯使他受到了其他学生的青睐,后者或许正希望自己有勇气做同样的事。 这本书亦在探讨我们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生物体,而是作为一个能够行其他生物所不能之事的存在。在我们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中,“人类的独特性”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话题。或许对某些人来说,这种特殊性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惜通过腥牙血爪的方式来创造文明,从而实现自我保护;又有些人指出,我们是唯一能够分辨善恶,因而也是唯一具有行善或作恶的能力的生物;还有人说,我们特殊,因为我们拥有思辨力:在这个充满兽性的世界中,我们是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有人认为,将我们与那些聋哑愚钝的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语言的使用,有人则认为这应归功于自由意志与行动,还有人认为拥有“爱”的能力才是关键所在;有的人说,唯有我们才能理解幸福的基础与本质,另有人说,我们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我们明白自己终将死去。 若将以上观点作为解释我们与其他生物间存在着的巨大鸿沟的理由,没有一条能令我信服。因为许多我们认为动物做不到的事情,它们做得到;许多我们认为自己做得到的事情,却不能胜任。至于其他那些方面昵,或许区别更多地只存在于量,而非质。可以说,我们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差异仅在于,我们拥有陈述这些“理由”的话语权——以及,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自欺欺人地使自己对这些观点深信不疑。如果让我用一句话给人类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人类是一个自说自话,而又太易相信自己所编造的故事的物种。人类是轻信的动物。 无须强调,在愚昧的年代中,我们所讲述的关于自身的故事是将人与他人之间对立起来的根源。敌意与轻信,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我更关注的并非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而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因何而为人。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所谓阴暗面,它投下了一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阴影,从中你可以找到故事讲述者的真实意图。如此,这些故事至少从两点来说是黑暗的——首先,这些故事是对人性深处赤裸裸的,甚至是让人不安的一面的映射;其次,故事的这层内在含义往往隐藏得很深。这两者并非毫无联系。我们人类具有一个无可置疑的技能,那就是不会明言自己的短处,这使得我们所讲述的自我剖析的故事具有同样的特点。 P3-5 后记 记得是2016年暑假之初,经黎金飞编辑的介绍,我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合作,翻译马克·罗兰兹教授的《哲学家与狼》。本书原已有两种译本,分别是台湾麦田出版社2009年版和大陆京华出版社2009年版。由于这两个译本的某些翻译有值得商榷之处,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编辑们感到有必要再译一遍。当然,在重新翻译的过程中,我也参考了这两种译本,因此也要对两版的译者表示感谢! 本书的作者,马克·罗兰兹,是迈阿密大学哲学系的教授,著有许多深受欢迎的哲学读物,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一本《哲学家与狼》,讲述了作者多年前将一头小狼崽买回家,为它取名“布朗尼”,并与之朝夕相处,直到后者病逝的真实故事。书中叙述了二者之问情同手足的生活点滴,感人至深。无论是在英国、美国,还是法国,布朗尼都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与兄弟,在这期间,作者也对人类所持有的“优越感”之本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二者宇宙观与生命状态等种种差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作者说:“在我灵魂中最原始的一部分里,住着一匹狼”。可这一匹狼却与赫尔曼·黑塞笔下、隐藏在主人公哈勒灵魂深处的“狼性”大相径庭,后者虽裹挟着复杂的思乡、孤独之感,但总体而言,却是与善良升华的“人性”所对立的“野性的、野蛮的、阴暗的世界,一个未升华、未开化的天性”。不过这也难怪,在世界各地的民间文学中,狼总是与“凶残”“狡诈”“欲望”“忘恩负义”等词相联系,中国如此,北欧等地的神话、童话中亦是如此。 以上种种文学塑造,固然是受各地文化传统的影响,但这传统的根源则揭示了人类出于无知的恐惧,与依据自我心理而产生的未经证实的揣度。许多对其他生物“特性”的如是断言,实际上都是人类自身优越感的体现,至于“狼性”本身一正如我们将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一却也许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卑劣,甚至截然相反。在与布朗尼相处的十几年中,作者一直在思考:我们猿类所自持的、相比于其他生物的“优越性”,究竟是怎样的东西?那些我们所看重的“价值”,具有怎样的相对性?甚至,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理性、道德律与社会契约,其实是建立在怎样的人性弱点之上的?当然,作者并没有让这些思考陷入与上述寓言雷同的“我认为狼会想些什么”的经验式推测,而是尽力剥开自己生命中的“猿性”,对自我灵魂中的“狼性”进行探索与叩问。 在作者眼中,狼与猿类的差别更体现在人生观与宇宙观上。在传统的基督教世界时间观中,时间是线性的,但在布朗尼的世界里,时间是一个圆圈,他可以日日重复自己几近相同的生活轨迹而兴味盎然、从不乏味。每一天的巧克力面包对他来说意味着同等量的惊喜,每一只野兔都值得他耐心等待,每一个刹那都完整而纯粹。他的“当下”从不为记忆与期望所沾染,故每一刻都是值得如新生儿一般去迎接与怀抱的。因此,他不惧怕或厌恶这种看似可怕的“永恒”的覆辙。 作者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当然是受到了尼采“永恒回归”的思想影响,只不过,生活更有其理论触及不到的残酷:在这样的“回归”中,尽管每日经过同一片海滩,每个傍晚获得相同的面包,连散步与接受面包的程序都看似毫无改变,主人公布朗尼却不得不接受生死之轮的碾压,并已然从曾经那只精力充沛的小狼崽,变成一只虚弱的老狼,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正是由于布朗尼的生命不属于某个飘渺的“未来”,而存在于每一刻的当下,在他的世界中,不需要牺牲“现在”来换取未来的任何“可能性”,所以,死亡虽为他的主人带来了无限的哀伤,却并不能夺去他本人的任何东西。 抛开作者的种种哲学性反思不谈,作者与布朗尼十几年来情同手足的故事、在他们共同的生活中涌现的种种点滴,都并未随着布朗尼的去世而消弭,而是历久弥新,引人唏嘘。 由于平时课业繁忙,只有寒暑假时才能抽空翻译,再经几次修改与编辑们的反复校对,至今已历时一年多了。在此也感谢编辑们一年来的耐心等待与细致修改。尤其要感谢出版社的沈燕燕编辑,从沈编辑对我的译稿做出的批注,以及翻译过程中不时给出的提醒与建议中,可以窥见广西师大出版社对待译文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本书正文中的地名与人名翻译,参照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与《外国地名译名手册》,手册中没有的地名人名,优先参考前两种译本的译法,以保证译名的一致性,稍感拗口的几处则采取了音译。 同时,也感谢我的几位朋友——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巩天成、元培学院的张浙航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张卓,在此书翻译完后,他们也通读了一遍我的初稿,并对我予以鼓励。 最后,但愿那匹小狼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永不消弭,也在此致敬马克·罗兰兹教授与他的狼兄弟,布朗尼。 路雅 2017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将野生动物的知识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有趣地融合在一起,但罗兰兹轻而易举地傲到了。 这是一本愉快而又令人打开眼界的书。 ——《迈阿密先驱报》 一本不同寻常的小书…… 关于一个,或者说一组概念的传记,这概念阐释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卫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