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在脱离红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薄复礼口授并在伦敦出版了《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1985年,在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的帮助下,薄复礼与萧克将军时隔50年后再通音讯,重叙当年佳话。20世纪90年代初,这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去世。夫妇两人虽生前无子、身后飘零,但他们的名字和亲历长征的传奇却长留在了是中国。
| 书名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瑞士)薄复礼 |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36年8月,在脱离红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薄复礼口授并在伦敦出版了《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1985年,在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的帮助下,薄复礼与萧克将军时隔50年后再通音讯,重叙当年佳话。20世纪90年代初,这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去世。夫妇两人虽生前无子、身后飘零,但他们的名字和亲历长征的传奇却长留在了是中国。 内容推荐 薄复礼著的《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是在英国出版的一部回忆录。书中描述了随军见闻,表达了自己对红军和长征的看法。他在“自序”中写道:“许多报道,因抓我们这些人的举动,而将红军称为‘匪徒’或‘强盗’。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作为一本由曾经亲历长征的外国人记述的著作,真实地记录了红军的战斗生活历程,以及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实况,并以鲜活的视角揭示了红军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和红军的统战工作艺术,因而此书在进行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目录 难忘的记忆(代译序) 萧克 出版前言(1936年) 作者自序 第一章 被捕 第二章 逃跑及后果 第三章 朋友们的消息 第四章 行行重行行 第五章 “打” 第六章 并非孤独 第七章 饥渴交困 第八章 强迫中的痛苦 第九章 “狱中” 第十章 自由的允诺 第十一章 自由 第十二章 海曼·贝克尔的记述 译后记 附录l 先遣西征 萧克 附录2 长征途中一个外国人的故事 张国琦 附录3 因缘际会话当年 李云飞 附录4 一位先于斯诺著文介绍中共和红军长征的外国人 李林 附录5 勃沙特(薄复礼)离开红军后在盘县的一些情况 李林 附录6 从《神灵之手》看红军长征 李林 附录7 瑞士牧师与中国红军 董玉 附录8 瑞士旅华牧师波夏德及其介绍红军长征的回忆录《束缚之手》 沱源、贵武 附录9 与勃沙特(薄复礼)同在红军中生活过的神父汉斯·凯勒 陈集思 附录10 外国人记述长征——解读勃沙特(薄复礼)《神灵之手》 陈宇 附录ll 被遗忘的长征叙述:新西兰传教士成邦庆(A·海曼)的回忆录 刘家峰 附录12 本书1936年英文版的发现及译注过程 严强、席伟 附录13 本书图片及图片说明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被捕 1934年的8月,为了一个月的宗教学习,我和妻子离开贵州镇远的家前往黔西。那里是阿尔伯特夫妇的教区,当时他们在安顺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决定在宗教节日里,以学校的名义,邀请在贵州的外籍教会人员聚会。我们希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在那里同分离的朋友相聚。 对这些活动,当时我们并没有抱多大期望,不过,在我们返回时,它却带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赐福”。临行前,妻子祈祷时曾隐约预感“上帝将保佑我们走遍天涯海角……即使世界末日,也将与我们同在。”对此,我则认为:“他的爱,将使我们战胜一切。” 在此之前,我曾收到德国朋友寄来的一本书,名为《在中国的绑票》,讲的是瑞士巴塞尔的两个教士,在广东境内横遭共产党逮捕和监禁。这事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对妻子感叹:“这真不可思议。”他们被绑架的时间长达18个月,因为这么长的时间,单就中国的食物而言,对西方人已达忍受极限,更何况是那种非人的待遇。 当从安顺准备返回镇远时,传闻那边出了“乱子”。我们不明白“乱子”是什么,也不清楚当时政府军队(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军队,即国民党军)的动向。回家的路有大小两条,我们选择了小路。享有特权的我们根本未考虑安全问题,当时只想尽快赶到海曼那里过礼拜日。半路上,我们遇见了德国牧师卡斯劳斯,他说:“红军正由前面开过来,不过到旧州的一段还安全(海曼夫妇的教区,距我们仅两天半的路程),再远就难说了。”我们感到还可以向前走,再说,到旧州(黄平境内)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听到家那边的消息。 到旧州后,我们在那里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宁静的礼拜日。在城外的小河边,我们还举行了洗礼。第二天晚饭时,我们告诉海曼夫妇,我们决定继续前进。10月1日(是我们离开英格兰12周年纪念日),我们离开了旧州,海曼先生把我们送出城,在城外小河边分手。 在那里,我们再次选择前进路线,或者走大路,或者走小路。我们认为无论哪条路都是上帝的安排。随行的厨师坚持走小路,城中政府军士兵也说应走小路;小路除近之外,也同样受到官方庇护。因此我们选择了小路。当我们爬上一座距预定在那里过夜的一个小村一英里远的山顶时,突然,山顶灌木丛中冲出了一些人,他们像捕猎一样抓住了我们。我妻子仍被放在她乘的滑竿上,不过手脚被捆在了旁边。这时,她还镇定地试图挽救我那本掉在地上的《圣经》,她对其中一个商人打扮手持左轮枪的人讲:“如果你们是抢东西,那就不要扔掉它。”显然,这对那些操江西口音的江西老表来说,让他们明白我们的意思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地区出现江西方言是很陌生的。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人都戴着相同的帽子和佩带着红色标志,帽子的顶很大,有点儿像西方赛马骑师帽。他们穿的衣服很杂乱,简直一个人一个样。他们来自山下的小村,衣服是随手弄来的,根本不注意布料颜色,有蓝、灰、紫、绿、黄、黑等颜色。我设法解释自己的身份,并告诉他们,如果不赶快释放我们,那么几天后,便必须为这些罪恶向上帝负责。 他们绑住我的一只胳膊带我下山,我妻子他们紧跟在后面。直到此时,我们仍不清楚这些人的身份。当看到到山下小村里有许多他们的人时,我第一个印象是,抓我们的人是强盗,我们被绑票了。不过,当看清那些人在墙上新写的标语后,我才恍然大悟:他们就是共产党!标语是用醒目的白颜色写的,字相当大,很远都能看见。这时,其中一个,颇骄傲地问我们:“知不知道我们是谁?”这些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穿戴相同,却是剪着短发的妇女。此时,我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给我们松了绑,并将我们带到一个大马厩里,准备同一群士兵一起过夜。他们发还了我们的所有物品,一丝不苟,甚至连我们的银角子都一文不少。(P1-4) 序言 作者自序 本书是按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12日(中国的清明节),我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者的俘虏一年半的经历顺序,于病床上口授的。 我写作的目的是感谢上帝,在不幸的时刻,是上帝赋予我力量。我能战胜一次次的审讯和我祈祷中许多请求的实现,也许正是上帝显示他的存在,并以他的威严,作为对他的各种请求的答复。 部分事件的内容和地点,是我被捕后的前三个月记录的,当它被我们的人重新发现并得到时,它和我的《新约》《每日祈祷词》等均被那些共产党人弄得面目全非。 读者将看到,按保守的估计,我们曾惊人地在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范围内行了长达6000英里(主要是步行),并在外宿营达:300多处。读者也许会因我们这些杂乱的随想,难以得出一个正确的时间概念。我们的很多路线也南于在夜间及山问小路行走的缘故,像那些来不及考证的事一样,难以正确地复述。况且,我们很多时问是在卫兵看管之下,大约300人轮流担任卫兵,一时一种看管办法,有时甚至更多,因此我们也很难与他们熟悉,过分的好奇会招至他们的怀疑。 许多报道中,因抓我们这些人的举动,而将红军称为“匪徒”或“强盗”。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是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归根结底,苏联是其范本。我们应认识这种像魔鬼一样对文明家庭和宗教的红色威胁,拿起信仰盾牌,挥动精神利剑,组成一支大军,为天国而战。让我们为那些如迷途羔羊一样受尽苦难的芸芸众生祈祷,竭尽全力在他们沉沦前给予上帝的忠告。“同志”孜孜以求的世界革命目标,只是一剂令人迷幻的毒药,崇高的那种品德,只能使人软弱无力,共产主义只是幻想中的宗教。 当上帝派他的使者“走遍天涯海角,给世间万物传播福音”时,他已看到世人正陷入仇恨之中:“我看到你受人驱使,像羊入狼群。”他告诉我们,在蛮陌荒野,我们的真理亦将失去光辉,但人们能看到上帝之手将在那里惩恶扬善,故本书命名《神灵之手》。 本书作者坚信,丧失灵魂的人伤害天国的企图,反将使它更坚强,光荣归于全能的上帝。 感谢G·利德尔、M·肯特小姐和G·L·莫尔先生的帮助,以及那些为我们不断祈祷的人们——没有他们,本书不可能于此完成。 感谢“被捕”, 我的心得到了基督徒的爱。 友谊和血的连接, 超过世间的一切。 面对“先贤”, 我把炽热的祈祷倾吐。 恐惧、希望、追求 我得到宽慰和鼓舞。 我们患难与共。 我们共勉负重。 为那珍贵的互助 我洒下深情的泪珠。 薄复礼 1938年8月于昆明 后记 发现并译注薄复礼1936年英文版的长征亲历记,是译者在特定环境和时间的历史幸遇,从而为少年时就对红军伟大长征的崇敬,通过长征新史料的发现和整理,略尽绵薄之力。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20世纪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伟大事件之一。译注本书,成为我们学习和探讨红军伟大长征精神的历史机遇。 在蛮荒贫瘠的边远地区,在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前有重重堵截、后有道道追兵的窘迫中,仅靠步行,既无后勤保障、又无前方接应;在夜以继日的战斗行军中,一边播撒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一边以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感召着沿途民众。在转战11个省的万里征途中,以平均每行进一里,就几乎有两三个战士牺牲的代价,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成为了近代史上空前绝后成功的一例。 红军长征的胜利,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此薄复礼在他的见闻中提到:“……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红军只要在某个地方住得稍久一些,都要设置‘列宁室’。宿营的地方没有合适房子时,他们就紧张地建造一个。在绿墙上装饰纸花和红旗,面对入口的墙上则一定要挂上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红军士兵是多么勤奋。在这里,他们除了忙着打草鞋缝衣服外,还抓紧时间武装思想,一边听关于共产主义原理的党课,一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同志们的精神令人赞叹。在这里,他们的生活相当紧张忙碌,每天除了出操和练射击外,还坚持上课和渎书识字。每个集体经常要召开互助会,会的主题大都与我们基督徒那种如何虔诚服务类似,而其他题目同志们则视需要随时而定……任何会议都要围绕会议内容和政治路线进行思考和发言,当然这都要从属于共产主义范畴。大家围绕着这些发言。其间,主持会的领导要随时引导大家,指出要点,并在最后作总结。”薄复礼1936年时所看到的,那种信仰的力量,正是今天已被历史所证明的红军长征胜利的最根本原因。 促成红军长征胜利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传统精神。革命理念加上优秀传统,成为了红军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不竭源泉。长征所传递的伟大精神,译者深信将是人们续写中国历史时的永恒课题。 本书译注,得到原济南军区副政委、红六军团老红军、我军著名的独臂将军左齐老将军生前鼓励、支持和审阅;得到一些原红二方面军老领导、老红军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已故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基督教会主任王神荫大主教,当年曾协助调查薄复礼事件并翻译原著中的艰涩宗教术语。原贵州文史丛刊主编赵荣、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唐文元,以及国内众多文史和党史有关专家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协助,他们围绕薄复礼事件发表的调查研究成果和论文,补充完善了薄复礼其人其事及长征见闻的真实性和遗漏。结合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本次出版由山东省博物馆田洁对全书进行了再次校译和修订,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译者 2016.3于济南 书评(媒体评论) 只要他讲的东西是真实的,有史料价值,揭了我们的短处又有什么关系呢?逝者不可追,但来者可鉴。 ——《难忘的记忆》萧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