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当然知道楚国此举的用意,便决定派孙武为将,进行养城一战。孙武也早已洞悉吴王的目的——擒杀两位公子以及消灭淮北的楚军,为日后破楚扫清障碍,所以他早早地就为此精心谋划了战略战术——“扰楚疲楚、攻克养城”。君臣之间一拍即合,孙武便开始调兵遣将了。
孙武首先派了一支军队去佯装征伐蛮夷,让楚军的戒备有所松懈,不久就表现出攻打失败的迹象,这时吴军便立即转换兵锋,渡过淮水南下进攻楚国。孙武心想:楚军虽然兵不如往昔,但终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为了保存实力,不应该与楚军正面交锋,只能智取不能硬拼!
楚军见吴军南下,立即派兵增援,然而就在楚军即将到达的时候,吴军反而撤退待命。吴军撤走后,楚军还以为吴军放弃进攻了,便将部队驻扎下来。就在此刻,孙武却正在紧锣密鼓地调动吴军的第二队人马沿淮水而上,疾行数百米,直扑楚国的战略要地弦邑!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楚军的耳朵里,楚军知道后觉得不妙,心中恍然大悟:上次上了孙武的当,把一部分军队分出去,原来战略要地弦邑才是孙武的最终目的啊!随后又暗喜,幸好我楚军还有大队人马,孙武你这次完蛋了。
于是楚国立马派大军急速前往救援,然而令楚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其即将赶到弦邑时,孙武又下令军队撤退待命!这下子楚军彻底懵了,这吴军到底要干吗呢?孙武这样子折腾几回,不用说把楚军弄得是云里雾里,连吴国自己的军队恐怕也摸不着头脑。但是,接下来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正当楚军理不清头绪的时候,孙武已经命令吴军的第三部队,也是最精锐的部队开始了攻克养城的战斗。这一下子孙武的目的立即明朗了,原来孙武用前两支军队是“调虎离山”之计,将楚军的主力成功地调动调离,以达到使楚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目的,为第三支军队攻打养城奠定了基础。
这第三支部队本来就是精华,再加上楚军主力已远离,想回来救援也来不及了,所以吴军出其不意,一鼓作气一举攻下了养城,擒杀了两位公子,解决了吴王的忧患,从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为下一步进军楚国,攻下郢都奠定了基础。这一仗孙武只用了很少的兵力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孙武用他高超的兵法谋略赢得了吴国上下的尊重。
四、门前的不速之客——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战争,也是吴国给楚国致命一击的大战。为了这场决战,吴国一直在等机会,直到公元前506年,似乎所有有利的因素都向着吴国:这时楚国北侧的两个国家蔡国和唐国,因饱受楚国的战争欺凌而向吴国求援,并且三国达成了同盟,要一致伐楚。这两个蕞尔小国虽然国力不强,却占据着有利的战略地位,为吴国攻打楚国提供了便利。吴国有了楚国北侧这两个绿灯国家的开道,便可以避开楚国正面,实施孙武“迂回、突袭、直捣腹心”的战略了。
这一年的冬天,吴王阖闾想乘楚军连年作战疲惫不堪且东北空虚的有利时机,亲率3万水陆大军,奇袭楚国。孙武以3500名精锐士兵为前锋,在蔡、唐军的合力进攻下,以迂为直,出其不意,兵不血刃,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的三关险隘,挺进到汉水东岸。当吴国的军队已经到达汉水时,楚军才开始被动应战,楚昭王急忙派兵赶到汉水西岸进行防御,汉水两岸顿时旌旗密布,战火一触即发。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