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丁晓平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罗斯福:为和平而团结正如为战争而团结

1945年,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无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无论是政治版图还是战争地图,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在这一年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历史性地将这一年定义为20世纪的转折之年。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把1945年称为“零年”,面对战争废墟,人们绝望的同时又满怀希望。

4月12日,对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国来说,传来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消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续担任四届总统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东海岸最美的州之一的佐治亚州的温泉镇,突发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世界。

60天前,这位唯一连续12年在白宫生活的美国人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了“三巨头”的第二次会晤。

这三个名垂史册的人物的第一次会晤,是在更早的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目,地点是伊朗德黑兰苏联大使馆。或许,在那个时候,世界上再也难以找到比他们三个人物相互间差别更大的人了。三位领导人各有对人类历史和未来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但,对共同敌人的斗争合乎逻辑地使得他们在德黑兰聚到了一起。

其实,选择会议地点似乎总是一个难题。这次也不例外,“三巨头”就此进行了长时间的书信磋商。斯大林希望会议在离苏联较近的地方举行,理由是苏德战场激战正酣。罗斯福的理由是美国宪法不允许总统长期不在华盛顿。1943年9月6日,罗斯福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表示他“可以到诸如北非那样远的地方进行会晤”。事实确实如此,11月22目至26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前往德黑兰的途中,与蒋介石在北非的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丘吉尔则希望最好在塞浦路斯或喀土穆进行会晤。,然而斯大林却在9月8日提出伊朗德黑兰作为“三巨头”会晤的最合适地点。两天后,丘吉尔同意了。但罗斯福仍然坚持在开罗或者在巴格达举行,后来又提出到巴士拉。但斯大林仍然始终以每天都要亲自与前线通过电报或电话指挥作战为由,一次次地予以拒绝,并建议以政府第一副主席维·莫洛托夫代替他出席相威胁。最后,罗斯福拗不过斯大林,只能答应前往德黑兰。

举世皆知,罗斯福没有人帮助是不能自由行走的。因为他曾经患过脊髓灰质炎,虽然幸运地活下来,但已经是终身残疾。在他39岁生日的时候,病毒侵入他的脊髓,两天之内,他就瘫痪了,软骨和下肢肌肉强直痉挛,从此戴上了固定脊柱的金属支架,用轻合金制成的假器包住了双腿。1921年,他初入政界并战胜了病魔,并于1932年就任美国总统。1936年、1940年和1944年11月7日,他三次连任。斯大林选定的德黑兰,山高路远,对体弱多病的罗斯福来说,真是一次艰难的旅行。他甚至在信中坦诚地告诉斯大林“我可不敢冒这个险”,但并没有获得苏联领导人的一丝同情。最终,他还是勇敢地来了,他不愿意失掉与苏联首脑亲自接触的机会。

苏联驻伊朗德黑兰大使馆与英国使馆紧挨在一起,而美国使馆却地处城郊。有情报证实,希特勒情报机关有上百名间谍闻风而动,制订了“远跃”行动计划,准备谋害“三巨头”。当然,苏联人对美国总统的安全考虑也是非常周全的。经协商,特意把罗斯福安排在苏联大使馆居住,通常用作使馆办公厅的主楼,现在改作美国总统的“官邸”。时任斯大林翻译的别列日柯夫说:“恐怕很难找到比苏联驻德黑兰使馆这个庄园更为合适的地方,举行战时三国首脑秘密会晤了。这里没有任何干扰,也听不到东方城市的喧嚣声。宽敞的庭院,四周都是石砌的围墙。几幢浅色砖房稀疏地坐落在庭院的绿荫深处。”他们用几块高高的挡板截断苏联和英国两个使馆之间的街道,再在中间开辟一个通道,使得两个使馆连成一体。

关于德黑兰会议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德国人阴谋暗杀“三巨头”,有的说苏联人暗地里监视罗斯福和丘吉尔,有的说英国使馆的间谍把整个会议记录的副本提供给了希特勒。但真正最重要的是,三国作出了在战时和战后的和平时期都将进行合作的决定,三国参谋部代表商定了消灭德国武装力量的计划,就从东、西、南三方面将发动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也就是说,三大国在德黑兰组成了真正的反希特勒同盟。这份由“三巨头”在1943年12月1日签署的《三国宣言》宣告世界:

我们在这里达成的相互谅解,保证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关于和平,我们确信,我们之间现存的协同一致,必将保证持久和平。我们充分认识我们及所有联合国家对实现这种和平负有崇高的责任,这种和平将获得全球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并在未来许多世代中,消除战争的祸患和恐怖。

我们和我们的外交顾问一起研究了未来的问题。所有和我们三国一样专心致力消灭暴政与奴役、压迫与苦难的大小国家,我们都将努力谋求他们的合作与积极参加。我们欢迎它们在它们愿意的时候加入全世界民主国家的大家庭。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在陆地上消灭德国的军队,在海上消灭德国的潜艇和从空中消灭德国的军工厂。

P11-13

后记

胜利日启示录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日。

“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如是说。

——不!胜利日,不仅仅是一支火炬,而是人类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照亮过去和未来,焚毁黑暗与绝望,点燃光明和希望。

因为,我们坚信:“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这番话,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也表达了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捍卫和平的心声。

盛大的阅兵,将人们的思绪带回烽火连天的岁月。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法西斯主义反军国主义战争,把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起来,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捍卫和平的希望。

那一页历史不容忘却!

那一页历史永不忘却!

1976年5月,有作家和记者在美国青年中做过这样一个民意测验,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现在有1700万18—21岁的青年,占选民总数的11%。然而他们之中有92%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的经济危机在82%的人当中不能引起任何反响,而62%的青年说不出1941年在珍珠港发生了什么事,56%对朝鲜战争一无所知,40%根本不知道肯尼迪被暗杀身亡。十个里面有三个甚至已经忘记了1969年7月是一个名叫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美国人第一个登上了月球。”同样,在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蹂躏的欧洲大陆,这种现象也如出一辙。这场空前的血泪交进的人间悲剧的受害者达4000万人,“欧洲有1200万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哲学和不同信仰的人在法西斯集中营内被枪杀、吊死,被毒气窒息或被烧死。从恐怖中侥幸逃生的人,他们的心灵与肉体中还带着‘黑色秩序’(纳粹德国的党卫队成员穿着黑衫)暴行的后果,没有忘记法西斯主义。相反,他们之后的年轻人低估或否定有关那一时代的说法,虽然那一时代并不十分久远。这一点,在法国,墙上那些横涂竖抹的黑标语就是证明。青年示威者写道:“CRS=SS”(即共和国保安队=纳粹德国党卫队),他们与这支警察队伍发生冲突,把他们比作那些狂暴的杀人犯,虽然他们对后者的滔天罪行一无所知。实际上,这种比喻的轻率反映了希特勒主义已经不能再占据人们的思想,它不再使人愤怒了。即使是最可怕的罪行,随着时间的过去,也在不断地被人遗忘,人们似乎依此作为他们进化的代价”。

上述文字,不是笔者的杜撰,它来源于法国《快报》医学专栏编辑皮埃尔·阿考斯和瑞士医学会内科专家、《医学和卫生》主编皮埃尔·朗契尼克合著的著作《病夫治国》。无论是美国青年还是欧洲青年,生活中的他们当然不会像历史学家那样,把铭记历史作为一种责任或者使命。

无独有偶。就在2015年5月,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一家叫IFOP的民意测验机构,就“二战中你认为哪个国家对战胜纳粹德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1945年时,57%的法国人认为是苏联、20%的人认为是美国,12%的人认为是英国。然而,70年后的2015年,同样的问题,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有54%的法国人认为是美国,只有23%的人认为是苏联,还有18%的人认为是英国。本来,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问题,所有的历史学家都知道,二战期间,德军60%—79%的主力部队在东线与苏联红军作战,也就是说,苏德战争是欧洲战场的核心。就连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在其代表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与阿拉曼战役、英美在北非登陆合在一起,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伟大的转折点。”但如今,在法国人眼里,历史却悄悄地改写了——美国才是战胜纳粹德国最重要的国家,诺曼底登陆才是二战的历史转折点,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遑论亚洲战场所发生的一切。

70年,历史竟然彻底改变了模样!历史就这样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被篡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除了媒体舆论长期持续性地有选择性的片面报道之外,冷战思维依然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西方人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就是为了在处理二战战胜国地位上否认苏联的历史贡献,削弱现在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同样一直遭遇着这样的尴尬。今天的欧洲人,大多数对遭遇原子弹轰炸的日本给予同情,而对遭遇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却并不了解。原因就出在历史信息舆论的不完整、不对称,以及意识形态的偏见。其结果就是在今天中日历史之争(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领土之争(钓鱼岛问题)中,就连法国汉学家多梅纳克居然会在电视辩论中竟然说出了“日本人是那么的和平、温顺,中国却依然不依不饶……”这样绝对颠倒黑白的话语来,令人大跌眼镜。由此可见,历史已经被遮蔽和篡改到什么程度!

……

2015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让我们挽紧和平的臂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指出:与其他战胜国一样,2015年9月3日,中国也将沿用这一国际惯例,首次举行抗战胜利日阅兵,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庆祝属于正义的胜利。那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那个“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气浮”的民族,那个“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东方主战场,不仅应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光辉永存,也需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忠魂永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铿锵步伐雄壮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纪念抗战胜利举行阅兵,要表达的是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家立场,共同维护国际公理和国际正义的坚定意志,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的坚强决心。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本书中曾经写到的,二战进行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美国总统杜鲁门关于中国问题所说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1945年6月,斯大林对蒋经国说的:“倘使你的国家有力量,自己可以打倒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第二句是1945年8月,杜鲁门就蒋介石提出香港受降问题的要求时所持的态度:“如果没有我们的支持,他自己的军队就无法到达香港,正像没有我们的支持,他的军队就不能到达华北和满洲一样。”

知耻而后勇。面对这两句话,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读懂它背后的屈辱和辛酸,从而懂得我们现在的责任和使命。

道路由来曲折,征途自古艰难。从大国到强国,从负责任的大国到负责任的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在这里。在这个历史赋予中国机遇的时刻,在这个梦想照亮中国人前进道路的时代,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我们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我们意气风发走在大路上,我们斗志昂扬向前进!在奋斗中国梦的道路上,让我们齐声高唱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国歌》吧——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丁晓平

2015年6月于北京平安里弃疾斋

目录

作者的话

上卷 领袖们:政治的战争与战争的政治

 序章 毛泽东: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1941年6月)

 第一章 罗斯福:为和平而团结正如为战争而团结

 第二章 希特勒:“假如我命中注定要完蛋,那就让德国人民也完蛋,因为他们辜负了我!”

 第三章 斯大林:“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盟友会尽力拯救德国人”

 第四章 丘吉尔:“勋章可能也有反面”,要跟斯大林“算算账”

 第五章 杜鲁门:拿着罗斯福的旧船票,登上开往波茨坦的客船

 第六章 蒋介石:被出卖的“大国”缺少一个真正的“巨头”

下卷 波茨坦:赢得的胜利与失去的和平

 第七章 “三巨头”前往波茨坦:风景不与四时同

 第八章 1945年7月17日:波茨坦会议开幕

 第九章 政治家在台前,外交家在幕后

 第十章 《波茨坦公告》的“莫库萨次”·倒霉的丘吉尔

 第十一章 改变世界的16天:交易终于做成了

 第十二章 原子弹:武器的政治或政治的武器

 第十三章 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吗?

 第十四章 香港做证:中国,被胜利忽略的盟国

 并非尾声 “冷战”:不是战争没有发生,而是战争的样式发生了改变

后记·胜利日启示录

感言与致敬

序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了,那场战争留给我们的屈辱和苦难是历史送给我们的一份礼物。我们必须时时怀抱敬畏之心、虔诚之爱、报国之志,缅怀先烈,祈祷和平。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我们今天该如何纪念这场战争?70年过去了,如果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文化意志依然踌躇于复述战场和重述牺牲,或者徘徊于国共两党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贡献大小的争议,我们的文艺作品和历史研究依然停留在还原战争细节情节和揭示战争残酷血腥,那么我们还缺乏大国眼光、缺失世界胸怀,我们就还没有理解那场战争,还没有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能理解二战,我们就无法深刻理解冷战以来的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大势和世界军事变革转型脉络。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以史为鉴,鉴古知今。我希望,我的这部作品,告诉你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懂得这场已经远离我们70年的战争背后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政治较量,也就懂得了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大国如何架构和发展未来的关系,从而掌握大国崛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奥秘。

丁晓平

2014年5月28日

内容推荐

丁晓平所著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以历史眼光、世界视野和理性思维,为我们塑造了大国首脑们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了他们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理想、偏见和为本国利益所做的努力。同时把中国抗战史、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国共两党关系素描式地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二战胜利前后的历史图景,可谓是了解当代世界形成和世界新秩序发展历程的经典,对当今中国人了解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编辑推荐

在丁晓平所著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中,作者将以世界的历史的眼光为我们塑造大国首脑们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的个性、理想和偏见以及为本国的利益所做的努力,都将酣畅淋漓地得到表现。他们分裂了德国,改变了东欧,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牺牲了中国(外蒙古独立),同时把台湾、琉球群岛归还给中国。他们怀揣各自的算盘,他们本想制造世界的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中,他们不可能取得一致,最重要的是他们没能阻止另一场战争——冷战的爆发。

本书作者吸收了世界二战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掌握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和美、俄、英等国有关波茨坦会议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再现了大国首脑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和曲折回环的利益之争,同时把中国的抗战历史、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巧妙地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因此极具世界眼光和理性思维,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二战胜利前后的历史图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国革命胜利由来的线路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5: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