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字说兵团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屯垦戍边是兵团宏大叙事永恒不变的主题,维稳戍边是兵团的看家本领,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

王瀚林主编的《字说兵团》从浩瀚的汉字海洋里选取了数百个汉字,一个汉字对应写一篇文章,独立成文。透过特定的一个个汉字,打开一个个近距离观察兵团的窗口。作者或发掘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或展示兵团人现代化工作、生活。

内容推荐

王瀚林主编的《字说兵团》牢牢把握主旋律,着眼兵团地位、作用,热情讴歌兵团人——这些永不换防的国土卫士、永不移动的界碑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热爱祖国”之情;高声颂扬军垦战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之心;深刻揭示兵团人敢于同恶劣环境作艰苦卓绝的斗争,把沙漠变良田,在戈壁建新城,让瀚海通大道的“艰苦创业”之难;客观展现兵团人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开阔胸襟,做“无中生有”大文章的“开拓进取”之实。

目录

绿

后记

试读章节

·李红

大地苍茫,万物与岁月共长。

极目远眺,地,是脚下坚实的土地,是养育生命的土壤,没有任何一种植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离开地独自生长。兵团历史与地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地”,不仅指能源源不断地生长出各种农作物的常规意义上的土地,还与住所紧紧相联。

这个“地”,就是地窝子。

几天前,我又一次来到位于八师石河子市的军垦第一连,走进了地窝子。

不知这是第几次走进地窝子了,原以为自己会无动于衷,然而,当那些来观光的游客纷纷退出地窝子,四周变得安静时,用手指轻轻触摸有些潮湿的墙壁,我忽然听到了不知来自何处的一连串发问:你读懂地窝子了吗?读懂了那个摆在一旁的用泥巴砌成的沙发了吗?读懂了兵团人走过的那段艰难困苦却慷慨激昂的岁月了吗?

我无言以对。默默地翻读兵团历史,一种敬慕之情,一份疼痛之感,穿越时空,猛烈地撞击着我。

没有人比兵团人更熟悉、更了解地窝子了,它是第一代军垦战士的家。

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踏上边疆这片土地的军垦战士们为了解决住的问题,因陋就简,从地面往下挖出两米多深的坑,顶上搭放几根椽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就成了一间间房子。这一间间房子,就是地窝子。如果从建筑角度去衡量,这些既没有钢筋也没有水泥的所谓房屋,很难将其称为建筑物,然而,它们却承载了第一代兵团人的梦想与情感。

既然要住人,就得有家具。可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没有木材,也没有工具,家具从何而来?战士们就自己动手,用大地赐予的泥土砌出了床、桌椅、沙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战士们乐观地生活,乐观地拓荒生产。

军垦第一连的讲解员动情地告诉笔者,就是这样的地窝子,在当时也十分有限。为了给新婚的战士腾出私人空间,有时只好在地窝子里拉上帘子,辟出一个狭小的独立空间。

关于地窝子,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公共洞房的故事。因为地窝子有限,只有新婚夫妇才能享用专有的地窝子,一旦有人要结婚了,前面住的人必须让出来,夫妻分别回到各自的宿舍。在军垦第一连留存的为数不多的地窝子中,我不仅见到了一个公共洞房,还隐约看到了当年战士们留下的贺喜的字迹。电影《西上天山的女人》中的很多场景,就是在军垦第一连拍摄的,地窝子是“主角”之一。

多么艰辛的生活,但里面照样蕴藏着几多温馨、几多甜蜜!在时间斑驳的光影中,我看到那个时代的人对“地”的理解与认识。地,不仅仅是用来耕作、生长植物、庄稼的,还与家、与温暖的栖身之所联系在一起,地窝子因而成了兵团的一个符号,成了第一代军垦战士的共同记忆。

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天地像一个鸡蛋,地是蛋黄,天地之间的水(大海)是蛋清,地是浮在水面上的,日月星辰在天地之间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这也是古人的宇宙理论之一。可见天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影响。对于兵团人来说,这个地却不是浮在水面上的,而是一种坚实的依托——托起了一代人的无限向往,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一代人的宏韬伟略。

如果你能穿越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么,你在兵团大地上行走,时不时地会有成片成片的地窝子闯入眼帘。那里面浸透着战士们的歌声与泪水,欢笑与豁达。

时代变迁,后来,地窝子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少数被作为军垦文物保存了下来。

无论地窝子在或是不在,在地窝子里生活的那段时间都是一段沉甸甸的岁月,铭刻在兵团人心中,并被人们记载和传颂。

这是我听到的一个关于地窝子的令人流泪、心碎的故事。

在军垦第一连的一个地窝子里,一对年轻夫妻接到了立即赶到连队会议室开会的消息。此时,夜幕虽然刚刚降临,但他们年仅1岁多的孩子已进入香甜的梦境。来不及多想,他们为孩子掖好被角,像往常一样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就匆匆往连队赶去。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这个夜晚将如其他夜晚一样,不带任何痕迹,静悄悄地流逝。然而,就在这个夜晚,一辆才收工的拖拉机误闯到了这片地窝子上。顷刻间,那间没有多大支撑力的地窝子屋顶坍塌,泥土、椽子、稻草等一股脑儿地砸落在熟睡的孩子身上……

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面对飞来的横祸,那对年轻的军垦战士泪如雨下。

不敢用笔墨描述当时的场景,只知故事的讲述者——军垦第一连的第一任连长胡有才,现在作为军垦第一连的义务讲解员,每次向游客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都会哽咽着说:“当时的条件太差了,我们的战士生活得太艰苦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无数的艰辛、付出中,在一次次的意外、苦难中,军垦战士们以超乎寻常的耐力与意志力,肩负使命,牢记职责,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就是对昨日艰辛的最好回应;那些成为军垦文物的地窝子,就是对第一代军垦战士的深情纪念。

站在风景之外,看到的是诗意和美丽;走进风景之内,才会深深体味兵团人的困苦和艰辛。在兵团艰苦创业的历史上,地窝子安顿了多少兵团人日落而息后的鼾声,见证了多少兵团人喜添新丁的幸福。地窝子,超出人们的想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兵团的历史里存在,在兵团人的记忆中延续。

P70-73

序言

·兵团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王瀚林

近年来,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党委的机关报,《兵团日报》坚持把党性立报、新闻强报、特色靓报、服务活报、开门办报、探索兴报作为自身办报方针,把宣传阐释好党中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的决策部署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把讲好新时期兵团故事、传承老一辈精神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不断更新办报理念,不断完善办报思想,不断提高办报水平,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整合资源、聚合力量,走特色路、创特色牌,创办出一大批富有兵团味道,很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好栏目、名栏目。这其中,就包括“字说兵团”栏目。  。

“字说兵团”栏目从浩瀚的字海里选取了几百个和兵团紧密相关的文字,由此说开去,发掘新疆屯垦戍边历史,展示丰富现实生活,讴歌新疆精神、兵团精神。栏目所纳文章在内容上,既有对兵团过往生活的深情讲述,又有对兵团今天发展成就的生动反映;既有对兵团人丰富情感世界的描摹,也有对兵团人伟大精神品格的刻画。在写法上,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敢于尝试,突破新闻、评论、文学的界限,打破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拘囿,兼具厚重、浓烈、清新的风格,让人爱读爱看。这一个个字、一篇篇文,是兵团奋斗史诗的长长短短诗行,是兵团人自励自勉的信念格言,是外界人士看新疆和兵团的一扇窗,激励兵团人更好地担当起维稳戍边重任,更好地发挥特殊作用,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栏目自2015年3月25日开设至今,共刊发200余篇,受到上级多位领导的肯定,受到兵团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有多位读者专门打电话表示支持,有的专门剪辑收藏。2016年,兵团“舂晚”根据栏目创作了快板书,用说唱的形式讲述了兵团历史、业绩和成就,在兵团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字说兵团”栏目所刊文章,多次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各大媒体网站所转发。

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兵团改革发展稳定事业,对兵团提出新定位新要求,其中就包括当好“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兵团文化是在兵团人60多年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有屯垦文化的历史底蕴,有军队文化的红色基因,有内地汉族文化的传承,有新疆地域文化的印记,是文化大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以兵团精神为重要内核的兵团文化,已经和正在担负着塑造兵团人的集体精神风貌、培育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念、凝聚兵团职工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抵制和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错误思想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兵团如何当好“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需要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新闻单位而言,就是要反映、助推、参与兵团283万干部职工群众当好“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实践。在这方面,“字说兵团”栏目作出了有益探索,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兵团的一张“文化之页”,都在体现兵团文化,展示兵团文化,生发兵团文化。

人民出版社慧眼识珠,决定对“字说兵团”栏目所刊登文章整理出版,以期更好地宣传党的屯垦戍边事业,让外界更好地认识兵团、了解兵团,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作出更大贡献。这体现出人民出版社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体现出对新疆、兵团事业的关心支持,体现出国家出版社所具有的担当和作为。

见微可知著,管中能窥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好兵团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我们有责任打造推出更多像“字说兵团”这样的品牌栏目,为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7年9月

后记

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特殊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个具体的字看到兵团在新疆的特殊职责使命,看到兵团人的无私奉献担当。《字说兵团》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的每一个展开来写的字,都已经成为讲述兵团历史、记录兵团现实、憧憬兵团未来的一个平台和载体。

《字说兵团》一书的所有稿件统统来源于《兵团日报》的一个同名栏目,看着这厚厚的书稿,非常感谢栏目的策划者、撰稿者和广大支持者。

那是2015年年初,兵团日报社总编辑王瀚林先生萌生了开设《字说兵团》栏目的构想。认为兵团自成立以来好故事、好传统、好理念非常多,但是对应的宏大叙事手段有限,影响了传播效果,所以亟须新的载体和阐述方式。如果一次择选一个与兵团密切联系的字,把这个字和兵团放在一起来写,就是一种突破,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是不停地找一些特殊的字来写,就能形成规模优势,讲好兵团故事,弘扬好兵团精神。

编辑部的人都很赞同这种构想,但是限于人力,又觉得要实现这么宏大的构想没有把握,还得再等等。结果王总催了好几次,我们还是“动静不大”,栏目迟迟未见问世。转眼到了3月,这回王总先给了一篇《屯》,他自己写的,说栏目开起来吧。老总不单策划、安排,还撰稿,我们再无退路,不能再拖延了,就正式启动《字说兵团》栏目的编辑流程。可《屯》字还在走流程,还没发表出来时,想不到王总又赶出一篇《兵》来,说字说兵团字说兵团,还是先来个《兵》吧。拿上这篇《兵》,我们的内心又是感动,又是惭愧。第一篇《兵》连同一个简短的开栏语见报,“字说兵团”栏目便如此横空出世。

当时,为办好这个栏目,报社各个采编部门的编辑、记者都行动起来,真是能写的写,能出点子的出点子。就连退休的老报人,也被请出来,撰稿支持栏目。很多通讯员朋友,更是欢喜踊跃,大力支持。兵、屯、军、唱、城、住、路、融……这些最能体现兵团特色的字,就如此这般最先登台亮相了。我们打响了第一个漂亮战役。

栏目顺利运行,当即产生很大影响,来自报社内外的反馈信息都是高度看好这个栏目,点赞这个栏目。这时,却又忽然亮起了《灯》,忽然闪出了《绿》,欣然迎来了《客》!一时之间,《棉》盛装现身,《果》飘香而至,《犁》鼎力出场,《爱》高唱人云……

“岁”月是流淌的“诗”。那真是些难忘的日子,历史老人在这里重现青春,兵团故事在这里深情荟萃,兵团精神在这里大放光芒:兵团的“土”如何来之不易,“林”怎样英勇顽强;兵团的“女”如何巾帼不让须眉,“邻”又是怎样守望相助;兵团的“家”如何合小家为大家,“花”怎样开遍天山南北;兵团的“水”是如何生命般宝贵,沙又是怎么被“治”住;兵团的创业如何艰“苦”,“桥”又是怎样连心、暖心……

但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高低起伏成乐曲。栏目开着开着,不只编者进入劳作的疲惫期,读者也已进入审美的疲劳期,作者也已到了素材的干涸期。“三期”叠加,栏目变得平常、平淡甚至平庸。尤其到了100篇附近,这种感觉越发明显,“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我们就艰难地坚持,耐心地调整心态,更加主动地约稿。

109篇,是招妙手,超强,王总送来一篇他写的《魂》,以第二人称走笔飞花,别开生面。113篇,兰玲玲见招拆招,用第一人称,写出了风驰电掣的《电》。以这两篇力作为标志,《字说兵团》栏目进入一个新境界,掀起了一个新高潮。那以后,《字说兵团》内容不断翻新,形式灵活多样,进入了生长的成熟期。至今,这个栏目已经刊发稿件200多篇。

感谢完策划者和作者,这里也自我感谢一下,感谢所有编者。《字说兵团》内容高大上,形式短平快,一开始就是奔着品牌栏目来做的,所以对编辑的要求非常高。兵团走过了60多年艰辛辉煌的历程,很多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编者可能还没出生呢,所以编辑起来,颇为费时费事费心,需要编者不断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诸如生活经验的挑战、思想观念的挑战、知识结构的挑战。

挑战也来自报社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这里仅举一例。《字说兵团》书稿确定,正待规划目录,王总说,咱们能否再创新一下,搞个全新的目录方式:把列入书中的200篇文章的题目串成一首诗,它们刚好一个字是一个题目,200个题目200个字,200个字写成一首诗!唉,最先听到王总这个想法的人李岳伍一听,马上就感到“头大了”。200个这些给定的字,就是串成一篇短文都非常困难,串成一首诗,谈何容易?!但是,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假如真能实现,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目录啊。所以,李岳伍决定接受挑战,他要试一试。经过多日酝酿情绪“壮胆”,终于在一个星期六,他悄悄来到报社,尝试串诗。当天,串出来约三分之一的字。次日,又在家里闭门接着串,串了一整天,终于串成一首200个字的五言诗!当然,这里面他也是经过了讨巧的,他是取材当时发表的214个字,而不是200个字,又另紧急约稿了几个字,才完成这样一首200个字的诗篇的。那些剩下的字,留待下次结集出书时再出吧。

这就是“字说兵团”由一个栏目变成一本书的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一个个方块字得到定格;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通过一个个方块字得到传承、发展和彰显。同样,通过《字说兵团》这一些特定的汉字,这些一字一题的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兵团,看到她的过去,她的现在,她的未来!那也是祖国西北边疆的未来!  编者

2017年9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8: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