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野苹著的《巴蜀京华忆旧(陈野苹谈往录)》记叙了作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以及变幻风云中一桩桩可歌可泣的往事,说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身处逆境中所具有的不怕困难、不畏牺牲,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高尚情操。他用对中国革命成功的坚定理想、对中国共产党的不渝信念,走出了坎坷而光明的人生轨迹。
| 书名 | 巴蜀京华忆旧(陈野苹谈往录)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野苹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野苹著的《巴蜀京华忆旧(陈野苹谈往录)》记叙了作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以及变幻风云中一桩桩可歌可泣的往事,说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身处逆境中所具有的不怕困难、不畏牺牲,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高尚情操。他用对中国革命成功的坚定理想、对中国共产党的不渝信念,走出了坎坷而光明的人生轨迹。 内容推荐 《巴蜀京华忆旧(陈野苹谈往录)》是陈野苹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自传,从作者自身的出身及家世、入党、参加革命、延安岁月、抗日战争一直写到解放后作者的相关经历,第二部分为作者回忆革命建设时期亲身经历过的一些革命斗争事件。全书共十几万字,言简意赅,对中国共产党在西南地区的一些重要革命活动有细致的回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目录 上篇 特殊自传 一、出身 二、入党 三、抗捐军从成立到失败的前后 四、流亡昆明 五、从盐边又到昆明 六、在开远 七、碧色寨一年 八、从云南到成都 九、从上府河到庆符 十、在江北 十一、在泸县 十二、在广安 十三、在大华炼油厂重庆办事处 十四、从北碚到走马岗 十五、延安学习 十六、再到重庆 十七、在解放区—晋绥和陕南 十八、解放以后 下篇 往事忆述 我入党初期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光敏同志 初建时期的中共西昌地方组织 红潮前后 红军长征在冕宁建立地方党政组织发展地方武装的前前后后 第一次会见总司令 一生难忘的会见 一九三九年的江北县委 关于江北区党组织的一些情况 荫蔽精干 以待时机 泸县中心县委的回忆 中共南充中心县委一九四一年的一些情况 延安精神的陶冶—中央党校生活琐忆 《新华日报》被封亲历记 回顾四川干部队在鄂陕边区 在四川干部队史料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零忆二三事 在重庆党史座谈会上的讲话 附录 纪念陈野苹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举行 赵乐际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野苹同志生平 陈野苹大事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十五、延安学习 一九四三年四五月间,我去重庆,荣高棠和我接头,他通知我,组织上已经决定调我去延安学习,要我回学校后做好准备,什么时候接到信,什么时候就走。六月二十日左右,我接到了组织上的信,先告诉文宗贵,然后托词向校长说,我有一个朋友在重庆给我介绍一个工作,叫我赶快去,去迟了就不行,校长也不好挽留。这样,我就离开大成中学到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即南方局所在地。 临行之前,编组车队,荣高棠通知我,组织上给我改名田家英,并说,我有一个哥哥在延安,我去看他。自此以后一直到解放初期,我用的名字都是田家英;一九五○年在西南局组织部时才改为过去用过的名字陈野苹。 六月二十八日随周恩来、林彪乘车出发。车队的大队长是伍云甫,我们那辆卡车的中队长是刘恕(曾任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经济参赞),我是一个组长。第一天到永川的晚上,调我任副中队长。第二天到成都的晚上,刘恕调任副大队长,我又调任中队长。与我同车的有方方(已故)、吴克坚(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程今吾(“文化大革命”前任北京师大副校长)、屈正中(曾在旧中监委工作过)、伍冬(徐邦贤的妹妹)等。同行不同事的有孔原、钱瑛、肖贤法、袁超俊等。沿途在广元、宝鸡、咸阳先后各休息过一两天。 一九四三年七月中旬到达延安,住在小匾沟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当时正值进行抢救失足者运动,通称抢救运动,重庆去的人都参加了这个运动。开始我担任一个小组长。一天晚上抢救一个贵州人姓邓的(女),她说她参加过三青团,我问她是公开的三青团,还是秘密的三青团。天亮时,一个由兰家坪去帮助工作的“坦白分子”,东北人,向招待所所长刘立青汇报,说我的那一句问话是向姓邓的递话;刘立青当即把我移到兰家坪招待所。 当天早上饭后,一个姓李的小组长(陕北农民出身的干部,高个子)和我谈话,我报告了我的历史,他叫我准备交代问题。下午,四五个人和我谈话,其中一个戴大眼镜的,河南林县人;一个跛子,好像姓张,河南人;一个黄茂,四川自贡市人,“文化大革命”前在拉萨任旧西藏工委监委副书记。我交代了我的历史以后,他们就要我交代问题,我没有问题交代。晚上,开全组会议,有十多个人参加,主要是叫交代问题,而问题的中心是参加特务或参加反动组织的问题。我没有问题交代,大家也没有提出问题。从此以后,就再没有谈过我的问题了。 我同小组的人还有两个:一个是何洛,四川成都人,从晋察冀华北联大去延安的,“文化大革命”前在人民大学当教授;一个是徐克,女,云南人,柯仲平的前妻,解放以后仿佛听说过和刘林元结婚了。刘林元也是云南人,解放以后任云南省委委员、省工会主席。十月,我和何洛、徐克、黄茂等进了中央党校三部,何洛、徐克和我编入第三支部,黄茂编入第四支部。(P93-95) 序言 这本自传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囚禁的时候,按照造反派的要求,为适应审查历史的需要而写的,应命名为特殊自传。 写的时候,没有起草,按时间顺序一直写下去。字体写得比较清楚,以免错认误解。写好以后,觉得不便翻阅,才适当分个段落,在稿页旁边加个题目和序数。 为什么不起草?这是造反派逼出来的一种斗争手段。起初,凡是所写的材料,包括证明材料,都要起个草,然后抄清。既然起草,就有修改涂抹。后来,造反派把所有草稿全部收去,以后每写一份材料,同时将稿子一起收去。原来他们收去以后,苦心孤诣地研究,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从中挑剔毛病,作为进攻的子弹。因此,以后无论写什么材料,我再也不起草了。他们曾经要我起个草,我偏不上当。现在一翻这本自传,字迹了然,没有一点修改,是因为:一则照实写,没有什么困难;再则想好以后才下笔。写其他材料也照此办理。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日 (《特殊自传》为作者在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一年隔离审查期间所写。一九九一年加了上述前言。) 后记 本书汇集了陈野苹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事革命活动的回忆文章、讲话与访谈记录等。其中,有的曾公开发表过,有的在地方史志资料刊物上登载过,也有的是首次公开。 《特殊自传》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囚禁期间,按照造反派的要求,为适应审查历史的需要而写的自传体回忆录。文章真实、朴实。因为,其一,所有写的材料,被专案组收上去后,即刻核实,“苦心孤诣”地研究,从中挑剔毛病,作为审查作者的切入点。所以,作者想好以后才下笔,实事求是地写,通篇文字几乎一点修改涂抹都没有。同时,专案组在此期间针对自传中回答的所谓“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外调,没有向作者进一步提出所谓“新问题”,也成为其真实性的一种旁证。其二,作者被隔离审查七年,当时每天关在小屋里写这些所谓“交代材料”,身边没有任何书籍、报刊和文字材料,只能冥思苦想地“彻底交代”,或根据专案组成员的提示“反复思考”,使得回忆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与人物等相当具体翔实。其三,在特定条件下“交代”自己的历史所写的回忆文章,作者不可能去写自己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的功绩,只能是记述如何走麦城,“交代”被造反派认为所谓“有问题”的事与社会关系,以此接受专案组的审查。也正因为如此,文字朴实无华、平铺直叙,无轰轰烈烈的场景描写与溢美拔高,更多的是以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来记述具体史实、人际关系及总结教训。 《红潮前后》是作者生前最后一篇回忆文章,部分文字是在病榻上写的,他原计划写八万字左右,将自己在红军过冕宁的前前后后所有的经历与史实全面、详细地撰写出来,包括对一些历史事实的个人立场、观点等,以留给后人。遗憾的是,因病情恶化没有续写下去,是一篇未完成稿,好在本书收录的其他回忆文章中,有的已经包含了这篇未完成稿的主要内容。 本书记叙了作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以及变幻风云中一桩桩可歌可泣的往事,说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身处逆境中所具有的不怕困难、不畏牺牲,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高尚情操。他用对中国革命成功的坚定理想、对中国共产党的不渝信念,走出了坎坷而光明的人生轨迹。 陈野苹同志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矢志不渝地为党、为国、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二〇一五年四月十五日是陈野苹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二〇一六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出版本书是为了追忆他的革命生涯,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党史保留下珍贵的史料。为此,编者只对文章的笔误进行修正,尽量保留所收录原稿、原文的历史特征,如写于“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殊自传》,就保留了记叙一九六六年六月前各个机关、机构中的“旧”字,人物名字也保留每篇文章原文的写法,以最真实地保留这些历史与文字。为方便读者,本书收录了《陈野苹大事年表》等资料。 编者 2016年10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