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4卷)》是第24卷。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4卷)》共收12篇传记。包括林伯渠、王右木、李劳工、钱振标、缪伯英、黄大鹏、柳直荀、武止戈、李红光、史文彬、周小舟、马叙伦。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同盟会会员
林伯渠的故乡,是湘西北澧水河畔一个偏僻的山村。他的家庭,是远近闻名的世代书香门第。其曾祖林长槐,曾出任四川宜宾、邻水县令,不久,家道中落。其父林鸿仪,是个学问渊博、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秀才,虽为前清副贡生,但终生不入仕途,一直赋闲乡里,仅以教书糊口。其母亲李氏,系一农家妇女。家有祖田8石,林伯渠兄弟4人,各分得2石(约合12亩)。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极力主张变法,改革中国社会,把自东汉以来长期湮没不彰的公羊学派的学说(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思想武器),加人西方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作为他们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上主张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这种维新思想,对林鸿仪有过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及于他的孩子们。后来林伯渠在日本留学时听讲《公羊传》后写道:“忆儿时受经,先君子即以此书相督责,计六阅月毕业,颇解其义。”
林伯渠幼年体弱,10岁才随父人私塾读书。不久,人道水书院(今临澧一中)寄读。那时,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到乡下,群情激愤,李鸿章等人“富国强兵”的主张对一部分青年颇有吸引力。不久,湖南创办中、西、南三路师范学堂,西路设在常德。开办时,令各县选送2人。林伯渠在其父的支持下,毅然放弃科举考试,怀着一腔救国救民的热忱,通过县考,于1902年人西路师范(今常德市一中)就读。
古城常德地处湘西门户,水陆交通方便,市井繁荣,令来自闭塞山村的林伯渠大开眼界。西路师范附近有一家启智书局,经常出售香港和上海出版的新书,其中以广东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和梁启超所著《中国魂》影响最大。同学们大多来自乡间,孤陋寡闻,忽然接触到这些文字浅显、笔锋犀利的警世之论,无不心醉神服。
这时,仇恨清朝和富国强兵的思想在林伯渠心中已非常强烈。Q)他经常和蒋翊武、覃振等思想激进的同学聚会,研讨救国救民的道理。由于新思潮的影响,他决心立志为振兴中华民族干一番事业,学习极为用功,很快由乙等班升为甲等班。
林伯渠在西路师范学习两年后,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中几石薄产仅够维持一家吃饭,生计维艰。正在这时,学堂准备选派人员赴日留学,林伯渠因考试第一深得该校监督熊希龄赏识,被选赴日本官费留学。
浮槎东渡后,他于1904年春考入东京弘文学院。“留学东京时,忧时忧国之思,无时或忘。看到日本维新后自强不息的苦干精神,深痛清廷的腐败与国运的危急,自己觉得对挽救国家危机应尽一部分责任。”o当时,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正风行日本。该刊宣扬的维新立宪学说及对国内现状的尖锐批评,曾一度对林伯渠产生很大影响。此时,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不少革命志士和被清廷追捕的亡命者,革命思潮相当蓬勃。这对林伯渠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陶冶。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林伯渠因为早就通过覃振与宋教厂、黄兴熟识,在同盟会成立那天,得以聆听孙中山先生关于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演讲。他一直对这次演讲记忆犹新。“那天到会的人很多,拥挤不堪。地址在东京赤坂区灵南日人阪本金弥别庄。中山作了一篇很(有)煽动(力)的演说。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他为什么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立宪。他说,铁路是好东西,但它是怎样成功的呢?英国开初试用木轨,用马拖车,后改铁轨,仍用畜力,最后终于蒸汽机车试验成功了。
P2-3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