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著的《阴谋与爱情》讲述了一个平民女儿与贵族男子的爱情及其如何被阴谋所破坏的故事,反映了进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平等的思想。另一方面,席勒在这部作品中,竭力揭露德国封建贵族阶级的腐败和罪恶。文中配以和情节紧密相关的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读者全面、具象地理解世界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提了有益的帮助。
| 书名 | 阴谋与爱情(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德)席勒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席勒著的《阴谋与爱情》讲述了一个平民女儿与贵族男子的爱情及其如何被阴谋所破坏的故事,反映了进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平等的思想。另一方面,席勒在这部作品中,竭力揭露德国封建贵族阶级的腐败和罪恶。文中配以和情节紧密相关的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读者全面、具象地理解世界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提了有益的帮助。 内容推荐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十八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故事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这部戏剧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冲突激烈,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 目录 剧中人物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席勒生平与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场 乐师家里的一房间。 米勒正从圈椅里站起来,把大提琴靠在一旁。米勒太太坐在桌旁喝咖啡,还穿着睡衣。 米勒 (很快地踱来踱去)事情就这么定了。情况正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女儿和男爵少爷已成为众人的话柄。我的家已遭人笑骂。宰相会得到风声的——一句话,我不准那位贵公子再进咱家的门。 米勒太太 又不是你求他上你这儿来的——又不是你把闺女硬塞进了他怀里! 米勒 我是没有求他上咱家来——我是没有把闺女硬塞给他;可谁会计较这些呢?——身为一家之主,我本该更严厉地管教自己的女儿,本该更好地提防那位少校——或者立刻去见他的父亲大人,把事情原原本本报告给他。男爵少爷最终会闹出乱子来的,这我无论如何都该知道,而一切罪责将通通落在我这个提琴师头上。 米勒太太 (将咖啡喝得一点不剩)笑话!胡扯!什么会落在你头上?谁又能把你怎么着?你仍然干你的老行道,仍然招收学生,只要什么地方还有招的。 米勒 可是,你告诉我,这整个买卖结果又会怎样?——他不可能娶咱闺女——根本谈不上娶不娶的问题;而做他的一个——上帝冷悯!——得啦得啦!——就说有这么位贵公子,东游西荡地鬼知道已经尝试过多少美酒,眼下自然也会有胃口来饮一点清水。当心!当心!即使你对每一只夜蛾子都保持警惕,他也会在你鼻尖儿底下把你的闺女骗走,叫她吃亏上当,自己却溜之大吉。姑娘呢,便一辈子身败名裂,要么待在家里嫁不出去,要么就继续操那可恶的营生。(用拳头击打自己额头)耶稣基督啊! 米勒太太 愿上帝发发慈悲,保佑我们! 米勒 是需要上帝保佑。那么个花花公子还会安什么心!——姑娘生得漂亮——苗条——步履轻盈。至于脑顶下边有没有脑子,就无所谓了。一般人都不管你们妇女脑子怎样,只有亲爱的上帝才没有忽视最根本的东西——一当那轻浮少年把这方面的底细摸透了——嗨,瞧吧!他马上就会像我的罗德尼嗅到了法国人似的心花怒放,立刻会挂起满帆,大胆发动攻击,不——不是我把他想得很坏。人总是人,这我不会不知道。 米勒太太 可你也该读读男爵少爷写给你女儿的那些信。上帝啊,真是甜蜜美极啦!他倾心的纯粹是她美好的心灵。 米勒 唯其如此,更加糟糕!为了驱赶驴子,却鞭打袋子。要想向可爱的肉体致意,只得让美好的心灵当信使。我当初是怎么来着?只要先规规矩矩,做到心心相印!等火候一到,肉体便会呼啦一下,跟着也姘在一起!奴仆总是学老爷的样儿,银色的月亮说到底不过是个皮条匠。 米勒太太 你还是先看看少校先生拿到咱们家来的那些精美的书吧。你的女儿常常用它们做祷告哩。 米勒 (吹了一下口哨)呸!祷告!你那吃惯了杏仁饼的肠胃太娇嫩,消受不了这自然的生炖牛肉汤——他必须让它在无聊文人的黑死病魔厨里再煨一煨。快将那些废物扔进火里去!我闺女天知道满脑袋都吸收了些什么荒谬绝伦的东西!它们将渗进她的血液,就像西班牙的蚊虫,把我这父亲勉勉强强还维系着的一点点基督精神也给冲散。扔进火里去,我说!那丫头会满脑袋魔鬼念头,会听信那些懒人乐园中的胡说八道,结果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忘记了她父亲米勒是一个提琴师,以有我这样的父亲为耻。到头来,她将使我失去一个能干诚实的女婿,一个热心关照我的女婿……不!上帝惩罚我!(气急败坏地跳起来)一不做,二不休,我要叫那少校——是的是的,叫那少校明白,咱家不欢迎他这个客人。(准备出门去) 米勒太太 别胡来,米勒!光他送的礼物就值多少钱啊…… 米勒 (走回来站在她面前)我女儿的卖身钱,是吗?——你给我见鬼去吧,不要脸的老鸨!——我宁肯带着我的提琴沿街乞讨,为换取一盆热汤而演奏;宁肯砸碎我的大提琴,把大粪灌进共鸣箱中,也不愿靠我独生女儿拿灵魂和幸福换来的钱养活——别再喝你那该死的咖啡,吸你那该死的鼻烟!这样,你就用不着到市集上去出卖你女儿的脸蛋。在那可恶的浑蛋闯进咱们家之前,我同样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暧的。P5-8 序言 席勒名剧《阴谋与爱情》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代译序) 弗里德利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文学史上与歌德齐名的大诗人、大剧作家和美学理论家。他最著名的诗作为经贝多芬谱曲后唱遍全世界的《欢乐颂》;此外,他还有一些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谣曲,也受到后世广泛的重视。 但是,作为剧作家,席勒的成就更多、更大,在德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更加显赫和重要。他创作的《强盗》《阴谋与爱情》《堂·卡洛斯》、“华伦斯坦三部曲”《玛利亚·斯图亚特》《裴哀斯科的叛乱》《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等剧本,不仅至今脍炙人口,经常搬上德国和世界的戏剧舞台,有的还多次拍成电影,而其中的《阴谋与爱情》又是最著名和最富影响力的一部。 《阴谋与爱情》(1784)是席勒青年时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堪称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少数几个最硕大的成果之一,曾被恩格斯誉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故事发生于18世纪分裂、落后、名存实亡的所谓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具体讲则是在德国境内数以百计的小邦之一的某一个公国。这个公国虽说小,其在剧中所反映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于当时整个德国的现实却极具典型性,可以作为其封建、腐朽、愚昧的象征和代表。 该剧通过一对门第悬殊的年轻人由于相恋而毁灭的悲惨故事,对荒淫无耻、阴险卑劣的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剧本情节紧凑、曲折,矛盾冲突环环相扣,然而演进、展开却自然合理;临近高潮时剧情紧张得叫人几乎透不过气来,但于紧张激烈之中又不乏抒情和诗意,阅读起来也与看舞台演出一样地引人人胜。一些场次,如第二幕第二场老侍从给弥尔芙特夫人送去公爵以无数青年给外国充当炮灰为代价换来的珠宝,第四幕第七场露意丝与弥尔芙特夫人之间的尴尬会晤和唇枪舌剑,以及第五幕剧终前年轻的恋人双双为爱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等,都可谓精彩之极,堪称德国古典戏剧不朽的经典。 剧中的人物全都刻画得十分成功:一个个正面人物除去其可爱之处,又令人信服地有着各自的弱点,如男主人公斐迪南侠肝义胆,对爱情无比忠诚,同时却嫉妒、多疑,其毒杀恋人的举动更不能不说是可怕的自私的表现;女主人公露意丝天真无邪,心地纯善,同时却生性软弱而且迷信,结果便给了坏人可乘之机;乐师米勒作为德国市民阶层的代表,虽不乏自爱、自尊,却惧怕官府等。在反面人物中,宰相封·瓦尔特寡廉鲜耻,残忍毒辣,无疑是一个古今中外都有的权奸典型,他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势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终生幸福;宰相的秘书伍尔穆更可谓一肚子坏水,是个为虎作伥、阴险诡诈的地道小人,人间的悲剧往往由这种看似不足道的人引发,剧中的伍尔穆为此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侍卫长封·卡尔勃则是任何封建宫廷里都少不了的小丑,在剧中同样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还有一个看似次要的人物即公爵的情妇弥尔芙特夫人,其身份、遭遇、性格都既复杂又充满矛盾,在剧中地位尴尬而又关键,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和颇堪玩味的人物典型。 读《阴谋与爱情》,很容易想到莱辛和莎士比亚的一些著名悲剧,例如前者的《爱米丽雅·迦洛蒂》,后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赛罗》等等。不过比较起来,《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似乎更明显,批判的锋芒也更锐利、有力,也正因此,它才成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综上所述,《阴谋与爱隋》是席勒的一部杰作,不仅在德语文学史和世界戏剧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少有地精彩和好看。……脸来,两眼瞪得老大,凝视着光线晦暗的屋头。根本没察觉,时间已是午后。也根本不觉得肚子饿。 这两个场面很是感人。它们有力而具体地说明,中国青年——包括出身经历不同的现代青年——是怎样理解和接受席勒的悲剧杰作《阴谋与爱情》的。 至此,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在两百年前产生于德国诗人笔下的剧本,能获得中国文艺界和中国观众包括现代青年的理解和喜爱,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原因应该说不止一个,除了原著本身巨大的文学魅力,除了中文译本、青艺等的演出以及德发电影制片厂的影片都相当成功,还须提及的是中国也有许多类似题材的传统文学作品,因而群众接受起来没有任何困难。但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仍在于剧本那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争取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题材和主题思想。具有这类题材和主题的优秀作品,一般较易超越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因为它们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对于刚刚脱离“四人帮”封建法西斯桎梏的中国,人们的这一理想和追求又更加强烈。在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很不彻底,千百年来以至于“文革”时期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演出了多少“阴谋与爱情”的悲剧。也就难怪,《阴谋与爱情》这部杰作能为我们的读者和观众很陕地理解、接受。出于同样的原因,《少年维特的烦恼》和《茵梦湖》则成了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德文古典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这样一类的文学接受现象,应该讲绝非偶然或巧合,而是读者集体心理意识的曲折流露和群众理想追求的隐蔽反映。也就是说,从读者的接受和反应不仅可以判断作品优劣,而且能窥知一定的社会现实。这,似乎也证明了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杨武能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