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札记》是北岳文艺出版社经典项目“格致文库”系列之一。书中精心挑选作者邢小群有代表性的文章二十余篇,有游记、人物访谈、往事回望等。总体看来文化性、思想性很强,文字流畅、犀利,观点有见地。无论是呼吁世界和平的篇目还是描述文化大家的个人阅历,都是情感充沛、思想深刻之作,是一部引人思索、得到启迪的优秀作品集。
| 书名 | 燕山札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邢小群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燕山札记》是北岳文艺出版社经典项目“格致文库”系列之一。书中精心挑选作者邢小群有代表性的文章二十余篇,有游记、人物访谈、往事回望等。总体看来文化性、思想性很强,文字流畅、犀利,观点有见地。无论是呼吁世界和平的篇目还是描述文化大家的个人阅历,都是情感充沛、思想深刻之作,是一部引人思索、得到启迪的优秀作品集。 内容推荐 邢小群著的这本《燕山札记》收录了三类内容是散文作品:一是记游,更多记录的是旅游地的经济、文化、文明历史的发展演变;二是记人,这些人,有的是启发过作者的师长,有的是多年交往的好友,有的是帮助过作者的乡亲,有的是感动过作者的学生;三是记书,写作者在阅读中的心灵感应或共鸣甚至是对话。 目录 奥斯维辛走出的中国人 加德满都回想 瓦尔特保卫过的萨拉热窝 走近基布兹 战火与古城 一步望尽三千年 观察朝鲜的不同视角 圣托里尼探古 我所知道的张仃先生 我所认识的曾彦修先生 关注公共事务的周有光 难忘梅娘 记程文超 张立华的抗癌日记 好做彩色的梦 我的小学生活 “工农兵学员”散记 从秀莲不要彩礼想到 婶儿 我的少数民族学生 柳青的反思 一本关于台湾地下党人的书 读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所想到 夜读沈睿——《假装浪漫》随想 《上学记》随想 “《腹地》事件”引起的思考 从《干校六记》到《干校札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奥斯维辛走出的中国人 在波兰克拉科夫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时,我们在一个个玻璃橱窗前,看到了几座“山”:用成人皮鞋堆成的“山”,用儿童的鞋子堆成的“山”;用人的头发堆成的“山”;用手提皮箱堆成的“山”。每只箱子盖儿上都用白色字体在上面写着人名,下面写着地名,表明箱子的主人。看着这些“山”,震惊得让人无语。耳边仿佛传来无数人的呻吟和哀号,它们的主人七十多年前就已惨死在毒气室。 离开奥斯维辛的路上,我们的心情格外压抑。导游叫大力,他打破沉寂给我们讲了一件事。他说,你们知道吗?奥斯维辛集中营也有中国人,而且还有一个中国人活着出来了。 这个人是吉林人,姓林,幼时就被卖掉,流落到上海。他怎么来到上海,自己也不清楚。只记得在他十一岁时,因为长得好看,办事机灵,被上海一家珠宝商收养。他懂事,听话,做着一个学徒该做的事。有一年,一位波兰籍的犹太人来上海做生意,住在这个珠宝商家里,小林被吩咐伺候犹太人的起居。这孩子随和、勤快,很受犹太人喜欢。在中国住了几个月后,犹太人向珠宝商提出:我喜欢这个孩子,让我把他带走吧。珠宝商答应了。这位犹太人在波兰克拉科夫老城开着一个制作金银首饰的店铺,小林随这位犹太人到了波兰,并被收为徒弟。他仍勤勤恳恳做事,包括帮助料理主人家的家务。主人一家都很喜欢他。他们没见过这么勤快、善解人意的年轻人。小林的学徒品德,确实是在中国生意人家养成的。久而久之,犹太人把他当成了自己家庭的一员。小林经常接送主人家小女儿上学,与师妹的感情很好。 德国人占领波兰后,对犹太人有一个区别对待的过程。他们驱赶犹太人时,掠夺了大量金银财物,需要手艺人为他们打造加工首饰物品,所以一开始还没有惊动这条街上的犹太人。最终,占领军要遵守条例,将犹太人全部送往隔离区,继而送到集中营。 奥斯维辛作为杀人工厂,对送到这里的犹太人,也区别对待。他们先把老弱病幼者直接送到等死的集中营。将身强力壮者送到另一劳动营,让先来的一批人为后来的人建造新的营房。这批人在强体力劳作中,会因缺少食物、被虐而累死、病死,而后又有新的劳力补上。一些有工艺技能的犹太人被关押到另一封闭营区,让他们给德国人打造各类需求品。他们的待遇要好一些,有牛奶面包吃,但不许与家人在一起,也没有走出集中营的自由。 小林与师傅一家,被一列火车带到了奥斯维辛。下车时,中国年轻人以徒弟身份自觉提起最重的皮箱。德军先把他与主人分开了,因为他年轻。而后,所有拿皮箱、包袱的人,都要打开检查,实际是搜敛财物。中国小伙子打开了箱子,德国人看到的是一些工具,问这些器物是干什么的,他解释,是打造金银首饰的工具。他就被连人带箱子留了下来。而他师傅、师母、师妹都被带走了。在驱送犹太人之前,他们被告之是送往犹太人居住地,很多人都携带着生活用品。小林并没有想到等待师傅一家人的是厄运,他还安慰师妹,他会去看望他们。其实,他师傅一家被直接送到了死亡营。两个月后,他才知道他们都已不在人世。 这个中国小伙被留下来,在工艺营中为德国人打造金银首饰,一年多后,苏联红军解放了他们。苏军打进来时,发现,这个营房的人并不像其他营中的人或瘦骨嶙峋或奄奄一息,面色还像正常人,差点把他们当德国人杀了。但又发现,他们既不抵抗,也不投降,更不试图逃跑,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手艺犹太人等。苏军进攻迅速,德军逃跑时来不及销毁档案。因此,犹太人来时的注册登记,多数被留了下来。这样也可证明幸存犹太人及其他人的身份。 这位中国小伙子被解救送回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从奥斯维辛走出的这位中国人已年过七旬。他又设法来到波兰,在他熟悉的那条街上,找到师傅家的老店铺。当他拿出师傅留给他的、配有这个家族徽记的钥匙链时,主人紧紧地抱住了他。此时的店主是他师傅的儿子,二战前被送到美国留学,躲过了被屠杀的劫难。店主知道他的手艺,视他为亲人,让他留在波兰。他谢绝了。作为一种命运的了结,他回到中国,回到家乡吉林,直至终老。 前几年,一个波兰导演要拍关于这个人的片子,找到大力,请他帮助寻找这位中国人。大力通过家乡的人,找到了这位幸存者。所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5年 P1-3 后记 我现在住在京北的一个背靠大山的村庄里。村北有一条十多里长的山谷,里面没有人家,路旁是灌木、乔木混搭的林带,也有野草、野花和蝴蝶,时而还能遇到跳跃的松鼠。夏秋两季,这里成为我散步的最爱。一些文章的思絮,往往在散步中生成。这道山谷属于燕山山脉,所以本书取名为《燕山札记》。 《燕山札记》的内容,一是记游。自2005年始,我和先生每年都以自费旅游的方式,到世界其他国家看一看,已经有十二年了。异域风情与风景自然令人神往,但我们更关注的还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文明史的发展演变,可谓行万里路用脚阅读。特别触动我的,总想记下来。 二是记人。过去交往过一些人,有的是启发过我的师长,有的是多年交往的好友,有的是帮助过我的乡亲,有的是感动过我的学生。念兹在兹,就写下来了。 三是记书。退休以后,看书比较杂,尤其喜欢看传记和历史随笔,小说已经看得很少了。记得有一位朋友说,看不同类型的书,要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看小说,一页一页地读;看某类书,一片一片地扫;但是散文随笔是要一句一句地读。多少年前,他就以背诵的方式给我朗读了黄永玉写给曹禹的信:“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这样的批评与表达可谓情致深切力透纸背,实在是耐人回味。我想,散文随笔的好看,自然在于文句的精雅清通,也更适于精神文化的交流。阅读中,常有心灵的感应或共鸣,甚至有要对话的冲动。 这本小书,超过三分之一的篇什曾在上海《文汇报》“笔会”专版刊发。“笔会”编辑谢娟至今未曾谋面,却持续向我约稿。她说:“您在‘笔会’发的文章,报社内外收获很多好评。有读者说很喜欢您的文章,读您的随笔,很长见识。希望以后您一个月在‘笔会’发一篇,如何?”她还转告我读者的反馈,比如有读者对《我的少数民族学生》一文说:“我所在的学校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每年都招来自西藏的学生,我也曾经教过他们,与邢小群老师有相同感受。虽学业上他们不是最优,但品行上是超优。师生之间纯洁、感恩,如蓝天、白云,好清新唉。”这些鼓励都成为我写作的动力。我的一些朋友,文笔很好,但往往写几篇就停笔了,原因之一是没有媒体接纳。每念及此,我都对谢娟等向我约稿的报刊编辑心存感激。 写作已经是一种习惯。每年总有一些随笔放在那里。北岳文艺出版社启动“格致文库”时,我的一本小书《经典悸动》有幸忝列其间。今年“格致文库”已经四岁,蒙丛书策划续小强、马峻抬爱,我的又一本小书再次加入其间,让我有机会把近几年的随笔做一次梳理。责任编辑关志英多次与我切磋,使本书能够顺利问世。如今,媒体进入电子时代,手机已经取代纸媒成为人们首选的信息来源。电子表达迅捷方便,人人可以成为自媒体,但也有稍纵即逝的不足。文字要想让人细细阅读、慢慢品味,还是以纸质书籍为佳。电子媒体和纸质书籍各有千秋,相得益彰。就其耐久性而言,纸质书籍仍然不可取代。 2017年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