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对于生活在物欲膨胀、快节奏生活时代的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我们需要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释放自己内心的力量,在沉着冷静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不忘初心,成就最优秀的自己。
阅读阳铭著的这本《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精妙,强大自我内心。
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涉及修心、诚心、良心、宽心、静心、动心、用心、治心、小心、孝心、真心、善心、革心这几个方面。
| 书名 |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阳铭 |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对于生活在物欲膨胀、快节奏生活时代的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我们需要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释放自己内心的力量,在沉着冷静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不忘初心,成就最优秀的自己。 阅读阳铭著的这本《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精妙,强大自我内心。 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涉及修心、诚心、良心、宽心、静心、动心、用心、治心、小心、孝心、真心、善心、革心这几个方面。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在于以心为本,提倡善念,用善念指导行动,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情操的人。阳铭著的这本《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包含了王阳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选取其哲学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深入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相对客观的阐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其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不得不说,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从根本上为人们解决了关于利益、欲望、行为的困惑,让人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去看待一件事情,用善念来做真正的自己。 目录 第一章 修心——修心则成己,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大有作为 1.内心强大靠修行 2.有心念不浮躁 3.心狭隘则祸患成 4.“思一二,不思八九” 5.清净之心不动气 6.多修成己心 7.内心强则作为生 第二章 诚心——坚守纯粹心,做一个至诚之人 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2.保持本色,显露真情的一面 3.朴实的人生态度很重要 4.不欺不诈,信守承诺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6.诚信是做人的大原则 第三章 良心——知行当合一,有良知才知何为善恶 1.心为本,见闻出良知 2.良知为尺量万物 3.欲动则善恶分 4.为善除恶即修心 5.无良知,行而改之 6.身体力行存良知 7.言行一致做高尚之人 8.知与行,合二为一 第四章 宽心——宽厚得大道,身心淡定无烦恼 1.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2.看破世间繁华,不动于气 3.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 4.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5.心胸狭窄的人会无路可走 6.让生活回归简单 7.空心,才能容万物 第五章 静心——静坐察己过,他人是非与我何干 1.先静坐再自我反省 2.察己过修心境 3.他人是非莫放心上 4.闭口不论他人事 5.好话说多不如不说 6.人仰改过之心 7.谨慎心三思后言 8.人错则需省己 第六章 动心——心外皆是空,少动心还要多用心 1.心外无物莫动心 2.名利好,动心则烦恼 3.荣辱毁誉皆浮云 4.少动心就是养心 5.耐住寂寞则苦尽甘来 6.内心强大不为物扰 7.一意只修平常心 8.多尽心,心道既成 第七章 用心——格物无动静,有事没事心不可不思 1.“格物”重在心而非物 2.明理顺道才能正心 3.有事没事常思考 4.心如铁,不思则锈 5.抱朴守拙留心性本真 6.真糊涂不如装糊涂 7.无根之本难长久 8.心正谓其主一之功 第八章 治心——内法而外情,方圆之道是处世大智慧 1.处世哪能没原则 2.留情面才能有朋友 3.圆中有方,处世不慌 4.情法相申大智慧 5.心聚万物多一点包容 6.多权宜,灵活处世 7.透彻心看清谁是至诚人 第九章 小心——君子当慎独,处处谨慎就是“圣算” 1.随时随地心有“理” 2.人前人后莫张狂 3.放纵是修心的大忌 4.克己也是修行 5.面对未知当谨慎 6.心为根才有“圣算” 7.不欺人,不骗心 8.尽知不如无知 第十章 孝心——百善孝为先,安家、持家靠孝道 1.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2.为父母尽点孝心 3.尽孝才会让心灵安宁 4.给孩子做出孝顺的榜样 5.孝顺就在当下 6.孝道是一种生存品质 第十一章 真心——事上唯求是,真用功就别做无用功 1.尽责方可成事 2.求“是”不可走弯路 3.事上磨也要用功 4.小心做的都是无用功 5.成败之别在功夫 6.不困惑,明镜心做正确事 7.主次分清事易成 8.不为利扰,不为事悲 第十二章 善心——至善而心止,大智大诚做人中龙凤 1.无执念即是大智 2.利人方能度己心 3.善,众人如水归之 4.出世心做入世事 5.不逾矩无偏颇 6.不怕不悔从心所为 7.心不动人中龙凤 第十三章 革心——权变即事功,别认死理,要会灵活变通 1.修心不等于封闭自我 2.心即是环境的投影 3.先顺环境才能立功业 4.认死理必会撞南墙 5.变通多一点,阻力少一点 6.危急时则断臂求生 7.不逞能,尽责即可 8.心淡定,悲喜无益于事 试读章节 4、“思一二,不思八九”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的人生是不可预测的,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其中不如意的事情占了大多数。人生本就是一场磨难,有了磨难才更加精彩,有了不如意才能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倘若不如意的事情占据我们人生的百分之八九十,那么至少还有百分之一二十是令我们感到欣羡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选择快乐的人生,要多想好事情,这样才能更加珍惜现在,憧憬未来,而不致被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打倒。 过去的我们不能改变,未来的也无法预知。人们贪恋过去是常有的事情,一生中坎坷荆棘也在所难免。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不如意的事情中没法走出来,那是人生的一种悲哀。人的心田应该是快乐的净土,多想如意的事情,少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那么我们的人生中就会多出许多美妙、温馨的时刻。 王阳明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更像是一个传奇。但所幸,他能够告知自己“常思一二,不思八九”,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能够走向人生的辉煌,才使他成为人人敬仰的心学大师。任兵部主事的他,本以为可以度过一段安心的时光,却没想到又一次成为制度的俘虏。 宦官当道的明王朝是可悲的,当时的明皇帝昏庸无能,而这正好为宦官把持朝政创造了机会。以刘瑾为首的一大批宦官,利用职权为非作歹,搜刮民脂民膏,横行霸道,老百姓怨声载道。眼看着如此堕落、岌岌可危的明朝,怎能不让爱国之心极其强烈的王阳明感到愤恨。朝廷之上,王阳明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公然反对刘瑾,细数其几大罪状。而昏庸的皇帝却听信刘瑾的教唆,将王阳明先廷杖四十,而后又将其入狱,让其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时间。万恶的刘瑾并未就此收手,索性教唆皇帝将王阳明发配到荒凉的贵州龙场。 当时的贵州还是蛮荒之地,遍野荒芜,而且经常有毒蛇走兽出没。王阳明到那里时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能自己搭建茅草屋或者干脆住在山洞里。也许,在旁人看来,他一定是崩溃的,也许他的余生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但是王阳明却用自己的心境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已经发生这么不如意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去想那么多不开心的事情呢?既然上天对我是不公平的,我为什么不能多花点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呢?他是乐观的,他想既然已经不能做官,那何不忘掉这些不开心的往事,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实现自己人生的远大理想和追求呢? 在这样的心境下,王阳明不屈不挠,利用这段时间潜心研究学问,后来还创办了书院,教出了一批有志气的学生。也正是这段时间的磨炼,奠定了王阳明以后的辉煌,人称“龙场悟道”。 人的一生是不可预知的,我们无法预知人生的惊喜,也无法预知人生的苦难。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面临不如意的事情,当我们感到彷徨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王阳明的“常思一二,不思八九”。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思考的。试想,如果我们能够笑看人生的不如意,学会适应,百折不挠地去奋斗,去打拼,那这些看似不如意的事情是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传习录》心学人生 王阳明是坚强乐观的,他用自己的心境书写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人生本身就是未知数,人生不如意更是十之八九。既然无力改变.何不安之若素,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自己人生中每一件不如意的事情,过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P9-10 序言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所谓“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指人基于道德意识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表现和内涵,二者缺一不可。 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王阳明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是合二为一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因为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认为,知即道德,是人行动的指导思想,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就可以达到自身内心对道德的期许,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说一个人不按照道德的原则做事,肆意妄为,随意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从根本上就会落入非道德的误区,让自己无可奈何,也始终走不出来。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是今浙江余姚人。也许生不逢时对于他来说是悲哀的,但更是幸运的。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并未因此放弃读书,反而胸怀大志,饱读诗书。祖父的离世,两次科举考试的落榜都没让他放弃要成为圣人的伟大志向。考取功名本以为可以平步青云,却因为敢讲真话遭到他人的诋毁。被贬贵州虽然百般苦难,但他却不放弃,最终成为一代大儒,成就了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明朝的政局动荡不安,王阳明心力交瘁,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面对刘瑾的为非作歹,他选择仗义执言,他以为自己的话语能够点醒皇上,却没想到只是六品官员的他起不到什么作用。结果,他先是被廷杖四十,后又被贬谪至荒芜之地——贵州龙场。 在贵州龙场的日子,王阳明遭受了此生最大的磨难。官吏的刁难,人们的欺凌,虽然让王阳明无奈,但是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志向,更未自暴自弃。他克服困难,在领会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后,洞察人内心的真实想法,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最终创立了影响后世的心学。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对立。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与行分开、先有知才能行的说法,纠正了朱学关于知行的一些偏见。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他要求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念消灭在萌生阶段,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都会受到利益、欲望的牵绊,都可能会与他人发生各种想不到的争执和麻烦,也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我们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处理,归根结底要用内心的力量,用善念来解决,秉持内心的原则和意念来引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对于生活在物欲膨胀、快节奏生活时代的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我们需要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释放自己内心的力量,在沉着冷静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不忘初心,成就最优秀的自己。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在于以心为本,提倡善念,用善念指导行动,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情操的人。本书包含了王阳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选取其哲学中的精华部分予以深入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相对客观的阐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其知行合一学说的精华。不得不说,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从根本上为人们解决了关于利益、欲望、行为的困惑,让人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去看待一件事情,用善念来做真正的自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