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仓丰廪实/开放的大唐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薛平拴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开放的大唐》丛书对有唐一代近三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外交和都邑等六个方面做了介绍和解析,反映了唐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繁荣和逐渐趋于完备的过程,作为后世文明发展的历史基础和重要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薛平拴著的这本《仓丰廪实》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通过讲述唐代的交易原则和交易方式以及重要的海外贸易原则的变化,向读者解读当时的经济形势。

内容推荐

薛平拴著的这本《仓丰廪实》分为5章20节,内容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金融经济、对外贸易等许多方面。其中也包括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制度,如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仓廪制度、市场管理制度等,对人口增减、水利兴修、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以及物价等情况,均有简要的介绍。在撰写手工业生产时,还将唐代的著名产品进行了介绍。对于中外经济交流的盛况,也有详细地介绍,不仅论述了唐朝的外贸方式,而且还分析了这种交流对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发展的积极意义。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第一节 土地关系的调整——均田制

一 唐朝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二 均田制的内容

 第二节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赋役制度的变化

一 租庸调法

二 户税

三 地税

四 两税法

 第三节 仓丰廪实: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

一 人口的迅速增加

二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三 水利事业的发展

四 亩产量的提高

五 耕地面积的增加

六 物价低廉

七 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天宝盛世

第二章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一 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

二 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国

三 名牌产品众多

四 广运潭上的“展览会”

 第二节 发达的纺织业与印染业

一 纺织业

二 印染业

 第三节 与食品相关的手工业

一 粮食加工业

二 制糖业

三 酿酒业

四 制荼业

 第四节 采矿业与金属铸造业

一 采矿业

二 金属铸造业

 第五节 造纸业与印刷业的发展

一 造纸业

二 印刷业

 第六节 制造业的进步

一 陶瓷业

二 造车业

三 造船业

第三章 商业与市场的空前繁荣

 第一节 市场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 市场管理机构与官吏的设置

二 市场官员的职责

三 严格监督商品质量和交易秩序

四 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容管理

 第二节 城乡市场的繁荣

一 城市市场的繁荣

二 乡村市场的兴旺——草市的发展

 第三节 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国内商人的活跃

一 财大气粗的富商大贾

二 人数众多的中小商人

三 牙人的大量出现

四 商人的同业组织——行会

 第四节 奔走于各地的胡商

一 空前有利的经商环境

二 胡商为利奔走忙,走南闯北遍大唐

第四章 唐代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节 柜坊的产生极其性质

一 柜坊的产生

二 波斯邸与波斯店

三 柜坊的性质

 第二节 质库

一 质库的经营者

二 前往质库的借款者及利率

 第三节 信用借贷的活跃

 第四节 飞钱——汇兑业务的产生

第五章 国内外交通及对外贸易的发达

 第一节 国闪外交通的发达

一 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

二 水路交通的发达

三 海运的发展

四 通往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和外国的道路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繁荣

一 灭高昌

二 统一西域

三 丝绸之路的线路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发达

一 对外贸易的管理

二 唐与东亚的贸易

三 唐与南亚、东南亚、西亚之间的贸易

后记

试读章节

杨炎认为:“安史之乱后,战乱不断,兵役沉重,加上饥荒灾害不断,导致人口大减;各地方镇又纷纷自相征调,互不相让,征收赋役的机构越来越多,而且所收赋税不解交中央。”“赋役的名目多达数百。宣布废除的并没有废除,重复征收的税目也没有清理,结果旧的税目没有去掉,新的项目又不断增加,各种征敛不断积累。为了完成纳税任务,老百姓只能鬻妻卖子。那些富人或人丁较多的户,则想方设法规避国家赋役;穷人收入无几,但人丁数字仍然存在,承担的赋役就越来越重。结果,国家并未收到多少税,而穷人赋役负担却不断增加,只好逃亡外地,成为浮客。”

杨炎的分析的确很深刻,他已经抓住了当时户口逃亡严重、土地集中、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主要根源。唐德宗听后连连称赞,说他分析得有道理,许多大臣也赞同他的看法。

为此杨炎总结了当时各地税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税收改革方案。大历十四年年末,杨炎上奏请求将唐初以来的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唐德宗觉得这个新的税制很好,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建中元年(780)正月初一,唐德宗正式向全国颁布了新的税法,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基本沿用了八百年之久的两税法。两税法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两税法实行“量出以制入”的征税原则:所有的税收,不管是百役之费,还是一钱之敛,都必须先做好预算,然后才能向百姓征收。实行两税以后,全国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税额,一般根据上年开支的情况,制定下一年的应征收税额。这和租庸调时代“计丁征租”的征税原则很不相同。当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额,并不是说各地征税都毫无准则。

第二,所有赋税均合并在两税之中,即“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以前的各种杂税一律停止征收,即两税以外不再征收一切杂税。两税的核心是地税和户税。地税是按亩征收。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而均征之。两税法没有确定固定的税率,而是由各州根据当年应交纳的地税总额向下分摊。户税的征收原则是:不论主户、客户,也不再区分中男和丁男,一律都要按各户的资产多少缴纳户税。

第三,行商按三十税一征收商税。三十税一,是指按商人携带货物价值的1/30征收税款。这是中国古代正式将商税列入国税的开端。

第四,两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六月缴完,秋税十一月缴完。

第五,两税法虽然取消了计丁征税的办法,但是对人丁的管理并未取消。实行两税法后,各州县仍然要按以前的规定,申报各州县的丁额数字。

第六,为了保证两税法的权威性,唐德宗规定:在两税之外,所有的新旧征敛一概废除,两税外擅自征取一钱,即以枉法罪论处。

两税法规定,两税由中央政府的尚书度支总统,赋役的规划、征收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宏观把握,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在尚书度支的规划下具体实施。这样就使中央政府真正控制了经济大权。实行两税法后,唐朝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则实行两税“三分法”,即由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共同分享国家的两税收入。具体来说,就是将两税收入及支出分成上供、送使和留州三部分,从而确定了中央政府、藩镇和州县三级分配构成。“上供”就是将两税收入的一部分送到京师长安;“送使”就是各州县将两税收入的一部分送给当地的节度使、观察使;“留州”就是将两税收入中的一部分留在当州,供当地州县支配使用。这种“划分收支、定额管理”的税收原则,比较合理地解决了当时财政税收中的矛盾,在中央财政宏观控制下,使地方财政收支有一定的自主性。

P34-37

序言

大唐盛世的辉煌历史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大转型的历史时期。被日本学者誉为“世界帝国”的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还是制度文明方面,均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中外学术界十分重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多为学术论著,不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也就是说受众面比较狭窄,不能有效地发挥以史为鉴、以史资政的作用。

1300年前,唐玄宗即位后,改年号为“开元”,从此拉开了史称“开元盛世”这一大唐最强音的序曲。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瑕、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唐王朝走上了盛世之路,这一系列的创举,也对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反映大唐历史文化以及时代风貌的图书,西安曲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元同志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开放的大唐》系列丛书,用通俗易懂的叙事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有关大唐时代最美中国的精彩故事。这套丛书共计6册,每册平均10万字左右。各配有精美图片百余幅,努力做到图文并茂,这是此书的第一个特点。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整套丛书努力做到文字简洁,流畅自然,可读性强,这是此书的第二个特点。丛书的编撰者大都来自在陕高校和文博部门的专家学者,根据其学术专长,分别负责一册书的撰写,因此,内容丰富、知识科学、深入浅出,这是此书的第三个特点。

这套丛书围绕“开放的大唐”这一主题,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生活、名城六个角度,分册讲述大唐文化,每册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如下:

《海晏河清——政治篇》,分为4章23节,对唐朝的主要制度与政治、军事活动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具体内容:政治制度,包括职官、地方行政、羁縻府州、科举、铨选、司法、考课、监察等制度;政治风云,包括贞观之治、武周革命、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宪宗中兴、宦官专权、牛李党争、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等;军事制度,包括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度、藩镇军制等;军事活动,包括北平突厥、开拓西域、东征高丽、南抚诸族等。

《仓丰廪实——经济篇》,分为5章20节,内容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金融经济、对外贸易等许多方面。其中也包括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制度,如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仓廪制度、市场管理制度等,对人口增减、水利兴修、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以及物价等情况,均有简要的介绍。在撰写手工业生产时,还将唐代的著名产品进行了介绍。对于中外经济交流的盛况,也有详细地介绍,不仅论述了唐朝的外贸方式,而且还分析了这种交流对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发展的积极意义。

《万国来朝——外交篇》,共计4章14节,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介绍了有唐一代的外交政策及其变化情况。除了简明地介绍与唐朝交往的外国情况外,还对贡封体制下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尤为可贵的是,作者还以“大唐帝国的启示”为标题,从唐代的夷狄观、包容性、开放性等三个方面评述了唐朝外交政策的特点。

《气象万千——文化篇》,分为6章24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朝所取得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内容包括儒学、教育、史学、诗歌、传奇小说、变文、书法、绘画、乐舞、科技、宗教等方面。不仅介绍了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对其特点、风格的变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等,都有详尽的评述。对唐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也有客观的评价。

《盛世繁华——名城篇》,共分6章12节,主要介绍了唐代几个最著名的城市,包括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的城市布局、坊市、建筑、景区、名人宅居等方面的情况。除了以上方面外,对每座城市的发展史以及建筑特点也有详尽的介绍。尤为可贵的是,此书还对这些名城对中国城市与世界其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充分的反映了唐代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与水平。

《物阜民丰——生活篇》,共分6章21节,主要内容包括服饰、化妆、织染工艺、食品、城市与乡里、住宅、道路、交通工具、馆驿、行旅风俗、节俗、娱乐等方面,全方位地反映了有唐一代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是这一历史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见闻,而且可以了解我国古代鼎盛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情况,增强历史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论著汗牛充栋,然而目前专门以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为着眼点,尤其是系统讲述唐代社会生活的论著并不多,因此此书还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对史学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史资政意义重大。

这套丛书的编写与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目的就在于为读者提供一套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趣味性的历史通俗读物,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象牙塔里转移出来,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生活服务,在盛唐的文字气韵中为读者讲好中国故事。当然,如果非专业的普通读者能够直接阅读学术性论著,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这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术界产出的成果必须做到雅俗共赏,而这一点不仅国内学术界很难完全做到,即使在国外也是不多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这套丛书的做法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即着眼于“开放的大唐”这一主题,用通俗的写法讲述生活在唐代的文化样貌。这样做的效果到底如何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能够获得广大读者认可,这一点也是这套丛书编撰者所期望的。

杜文玉

(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专家)

2016年11月3日

后记

这本小册子的电子版发给编辑后,我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回想本书的写作过程,我感慨万千。

2016年初编辑约请我写这本小书时,我起初犹豫不决。我深知,从我的工作状况、身体状况及其他因素来看,我的写作速度总是赶不上我们这个时代的节奏。但是,当我得知杜文玉先生为这套丛书主编,而且一些同事、好友也参与撰写这套书,于是我欣然接受了此书的撰写任务。

我研习隋唐经济史30余年,对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较为熟悉。当初。我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完全可以轻松地写成此书。当然,我也知道自己写东西很慢,可能无法按时交稿。编辑则宽慰我说,交稿时间往后拖一拖也可以。不料,我因诸事干扰,迟迟未能完稿。其问,编辑多次催我尽快交稿,杜先生也一再催我加快进度。我感到越来越紧张,心里总是觉得对不起杜先生的信任,也对不起编辑。终于完稿后,杜文玉先生看过初稿后,提了不少修改意见,建议我大幅度压缩相关内容。

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对初稿进行压缩、删改。我先将需要补写的内容写成初稿,然后再对全书进行修改。写初稿时很痛苦,压缩、删节文字同样是苦不堪言。那些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修改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状态。就这样,最后将超出的6万多字全部删节,只保留10万字。近20年前,我撰写《长安商业》一书的规模达20余万字,并未觉得特别艰难。而本书虽然仅10万字,写作时却备感艰辛。我想,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两本书的写法完全不同,本书的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的问题也更多。

写作此书时,虽然经历了不少痛苦,但也收获不少。原来不太清楚的问题,通过这次写作更加清楚了;原来关注较少的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即使是我以前很熟悉的史料,通过这次写作,也有了新的理解。写作时,为了搞清某个问题,我专门下载几篇甚至数十篇学术论文,对于相关的文物考古资料也翻阅了很多。这是最令我欣慰的地方。文章千古事,得失唯自知!对于这些艰辛努力,我并不后悔。

唐初以来,唐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充分地调整了统治制度,从而使封建制度提高了效率。自初唐以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持续地增加,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均有显著进步,国内外交通四通八达,传统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长期保持通畅,各国商人纷纷来唐贸易,国内商人亦奔走于各地,商品交换日趋活跃,国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更加活跃。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经济达到了极盛。此时,唐王朝政治局势长期稳定,周边地区久获安宁,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天下大治,无论官府还是民间,皆仓丰廪实,这一时期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写作此书时,我时常对这个充满激情和开放精神的时代怀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但愿每一位读者读过此书后,也能产生这样的自豪感。

薛平拴

2016年11月6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