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
我家老屋门前的一棵榆树,生长了快三十年了,却只有碗口粗细。虽然现在已是人去屋空,但是每次回到团里,我都要去老屋看看。抚摸着榆树粗糙的树干,我的心里总是会泛起阵阵涟漪,感慨时光的流逝,感慨生长的艰难。
打小起,在我的心里,最崇敬的树就有榆树,究其原因,就是他的顽强、道劲。所以我中学时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榆杨,一是因为喜欢这两种树,二是暗合我的姓氏之谐音。
论外形,榆树是不能和白杨树相提并论的,他没有白杨树的高大笔直;论味道,榆树叶无法和沙枣树比拼,他没有沙枣花的香气袭人。但这丝毫影响不了我喜欢它的热情。因为他自有他的古朴和踏实,就像我故乡的老邻居,一个个皮肤黝黑,外表粗糙,却是那么亲切,憨厚中透着真诚。最为可贵的是,他们不挑环境,随遇而安。记得小时候,我的家在距离伊宁市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山沟里,父母和一群煤矿工人一起,用很原始的方法在煤矿里挖煤,工作艰苦而危险。后来据说是煤矿挖到了透水层,无法继续了,这个叫作六十一团煤矿的单位便整体搬迁回了远在八十多公里外的团辖地域。由于没有更好的安置地可选,团里便划了一块荒无人烟、遍地石头疙瘩的戈壁滩,算作是安身立命之处。于是六十一团便多了一个叫做园林二连的番号。那一年是1979年,我刚上小学。
既然是叫作园林二连,自然不能徒有虚名。作为老革命的连队干部,父亲和大家一起,冒着炎炎烈日打土块,盖房子。然后是植树造林,开荒造田。包括母亲,包括和母亲一样的女人们,她们挥汗如雨的样子,我敢肯定今天的“女汉子”见了也会自愧不如。后来我才知道,当初被“发配”到煤矿去挖煤的人大多是变相的“劳改”,随着“文革”的结束,大多数人得到了平反,可是并没有人因此而去上访要“国家赔偿”,也没有因此而讲条件要求分配到更好的单位去,而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在戈壁滩上“创造”着园林二连。一晃三十七年过去了,父辈们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戈壁滩变成了“花果山”,成片的果园充满生机,春天是一片花海,夏秋果实累累。园林二连也成了全团最富的连队。作为军垦二代,当年的“保疆”“卫国”们都开上了崭新的私家车,住进了漂亮的楼房。
那些当年栽种的老榆树,枝繁叶茂地守护在果园周围。这也使我更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园林二连便是最好的注解。
或许正是由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新疆很多地方便有了榆树的传奇,伊犁更是不胜枚举。记得很小的时候六十一团团部大街上就有三棵相偎相依的大榆树,可谓高耸入云,遮天蔽日。最大的那棵,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据有文化的老人说,这是左宗棠当年收复伊犁时栽种的。夏天的时候,借着它们的阴凉,人们聚集过来,竟成了一个袖珍的集贸市场,瓜果蔬菜,各种冷饮,应有尽有。久而久之,大榆树又成了地标,六十一团的人区分方向,以大榆树为参照,住在十连的会给外人介绍说,过了大榆树往东,一直走,就到我们连了。而房建队的则会很自豪地告诉你,到了大榆树,就到我们家了。可见,大榆树在六十一团人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可惜,由于年老体衰,加上管护不到,20世纪末,三棵大榆树相继枯死,最终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因为有着根深蒂固、材质坚硬、枝叶丰满、抗旱耐涝的特征,新疆的蒙古族、锡伯族和哈萨克族人,也都视榆树为神灵。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系满了红丝带的古老榆树,饱含着人们祈福上天庇佑和对亲人的美好祝福。记得20世纪80年代修建212省道的过程中,过雅马渡大桥后,路中央有棵巨大的榆树,传说中是哈萨克族人的救命树,树上系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条。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筑路工人没有将它砍去,而是留在了路中央。路到此处,一分为二,然后合二为一,继续前行。直到2000年后,有一年夜里有位司机在大雾中撞上了古榆,车毁人亡。人大代表上书交通部门,最后多方征集方案,移走了这棵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树。想起这件事,我就有些茫然:为什么象征着吉祥幸福的榆树却成了马路杀手呢?究竟是人毁了树,还是树伤了人?看样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还需好好钻研。
去年夏天,父亲去世了,埋在旱田山。怕父亲太孤独,哥哥在野外选了棵榆树去栽在坟前。怕牲畜啃,用细长的树枝扎捆包了一圈,怕干旱,抽空就用车拉一桶水去浇灌。父亲一周年的时候,我们看到榆树枝繁叶茂,甚至比有水源的树还要精神。哥哥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我从未听他表达过对榆树的溢美之词,但是我想既然他选中了榆树去陪伴父亲,在他的心里一定有着和我一样喜爱榆树的理由。这就是骨肉亲情的心有灵犀吧。P6-9
还债之路
从1988年上初中时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教与学》上发表处女作算起,我对文学的痴迷和追随已经有二十八个年头了。这期间,由于诸多因素,写写停停,但是心中对文学的那份牵绊,始终没有放下。我想,这或许就是古人说的“不忘初心”吧。
2009年,曾经谢绝一切应酬,闭关写作近一年,写下了长篇小说《暗叹》,其中部分章节在天山网选发后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对号入座,有人好奇窥探,弄得我不胜其烦,遂停笔静修。连一个想好了构架,列好了提纲,甚至罗列了很多情节的长篇小说都放了下来。最近下定决心要写,却又因为心中突然冒出的一些灵感,写开了散文。心想,这样也不错,就权当作是马拉松前的热身吧。
没想到,这个热身一发而不可收,打开了我创作的源泉和激情。
也是2009年,打算写一组自己心中最有分量的,有关新疆土著树种的散文,计划依次写沙枣树、白杨树、榆树。因为慵懒的心情,写完了沙枣树,白杨树开了个头就撂荒了。好在每次重新下载或者换电脑时,我都记着把写了一半的文章考下来,不至于丢失,因为我的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些未完成的作业。还有一篇关于三个部族的散文,也是一次听学者讲座,心血来潮开了个头,写完了东归的土尔扈特,就扔在那里了。最可惜的是手机里记下的一些想法,最后因为用到无法使用,也不会往电脑里导,就永久地躺在手机里了。好在手机还在,我想,等我忙完了手头的创作,一定要想办法把它们抢救出来,三部手机呢,想想有多少自己曾经的激情在那里等着我。
没想到这次写作的热情,竟然无法抑制。《三棵树》写完了,《伊犁河的守望》写完了,接着脑海里风起云涌,念想不断。以前每天走路锻炼,路边的风景见惯不怪,现在看来竟然那样可爱,之前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跳跃出来,于是忍不住写了《花之城》《小院春秋》。开春了,伊犁河边的蘑菇是我的最爱,连续的阴雨天给了我机会,趁五一小长假去了却心愿,于是有了《捡蘑菇》。《伊犁日报》的副刊编辑燕玲在博客里看见了,打来电话:别给别人啊,留给我!只好发过去,这是人情,不能拒绝。《兵团日报》的小龙编辑留言:《三棵树》4月19日刊发,请留意。紧接着文化版的编辑跟来约稿,让写篇读书日的随笔。多年来最不喜欢命题作文,可是这次我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因为有感觉。
完成了命题作文《读书是一种修行》,却又勾起我很多回忆和对生活的感悟,接着便写了《喝酒与人生》《品茶的境界》《茶与水》《读书喝酒品茶》。
创作灵感的爆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扑面而来,一个个亲人和朋友的面孔从脑海里跳出来,和我交谈,伴我前行。一次又一次,我在梦里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甚至早上醒来还能清楚地记着完整的句子。临要入睡了,却又跳出几个亲切的画面.立即爬起来匆匆记下,免得第二天丢到了九霄云外。有时候是半夜,从梦里被文字拽起来。好在现在科技发达,网络强大,我的手机被再次充分开发,成了我的日记本。每天早上到了办公室,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里的草稿导在电脑里,然后完成它。接着是台里的小青年教会我使用手机电脑p--]步技术。直到用微云存储,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
技术瓶颈的突破,提高了我的写作效率,一个星期时间,我不断更新博客和微信,像是和时间赛跑,完成了七篇系列散文《我的川菜情结》,算是圆自己的一个梦,还原父亲留给我的幸福记忆。这中间冒出来的想法来不及完成,我只能一一记下.回头一整理,一个月时间,完成的散文随笔有十来篇三万多字,记下片段尚待完成的竟然还有十来篇之多,似乎篇篇都跃跃欲试,恨不得立马跳到纸上。可以说,自从2009年完成长篇小说《暗叹》和诗集《热爱》之后,也再也没有如此亢奋过。
文学的冲动也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工作热情,一个在2006年参加兵团电视纪录片创作培训班时就列下的选题《大河向西流》脚本一气呵成,交给记者开拍。歌曲《丝路放歌》和《拴马桩》也完成了谱曲个音乐合成,进入MV的摄制阶段,还有七八个新闻选题,做成了年度计划分派下去,在我的影响下。同事们也是信心满满,憧憬着再创一个辉煌的2016。
这期间,突然产生了把自己这些年的散文汇集到一起,出本集子的念头。没想到话一出口,立即得到了妻子的响应。每天回到家做完饭,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博客里帮我收集作品,按照我列出的目录,不断复制粘贴。我的每一篇新作,她都是第一个读者。在我的博客和微信朋友圈,她往往是在履行校对的职责,每发现一处错别字或者感觉值得商榷的地方,她就会留下“足迹”,令我汗颜不已。这使我想起那句伟大名言。我虽然不算是个成功的男人,但是妻子却实实在在为我付出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即使仅仅因为她的这份关心,我也不能在虚度光阴。我要重新拿起我的笔,记录我们伟大的祖国和美好的生活,留住我的乡愁,让自己重归文学之路。
想起曾经风靡大陆的电影《无间道》里的一句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我想我这也是在还债,时间的债,生活的债,感情的债,文学的债,工作的债。还债之路漫长,追求和感受幸福的过程就长远。这时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作茧的蚕,一口一口吐着丝,最后在自己的蚕茧里羽化。
法国大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这眼睛得有一颗热爱的心才行。否则,再美的风景,你也无缘相遇。
2016年4月22日
第一辑 淡淡的乡愁
三棵树
沙枣树
榆树
白杨树
往事
我家的老屋
阿力玛里
黑哞
狗蛋的命运
新疆的味道
追根溯源
中国薰衣草之乡
走下神坛的薰衣草
让新疆味道芳香全世界
阿力玛里传奇
踏雪寻故居
友谊地久天长,真情永远不老——六十一团中学九一届高中毕业班二十年聚会纪念册前言
第二辑 浓浓的亲情
我的军垦父亲
父亲,我欠您十年
母亲,总有操不完的心
我的川菜情结
父亲和川菜
川菜的缘起
千古美谈说川菜
川菜的江湖
火锅里煮出的温暖
郫县豆瓣和“老干妈”
川菜和白酒
未雨绸缪——父子相伴走天涯之一
梦想成真——父子相伴走天涯之二
鼓浪屿之旅——父子相伴走天涯之三
厦门美食觅踪——父子相伴走天涯之四
鼓浪屿之旅——父子相伴走天涯之三
厦门美食觅踪——父子相伴走天涯之四
闹市中的清修之地一父子相伴走天涯之五
旅途中的地理实践一父子相伴走天涯之六
拜谒茶都——父子相伴走天涯之七
真假南少林——父子相伴走天涯之八
一个单身父亲的亲子日记
摔着长大
儿子给我的震撼
该不该打儿子
写给儿子的信
儿子的选择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回归家庭是真爱
第三辑 岁月的馈赠
忆雪浪花文学社
宿命
当爱成为习惯
动画片是可以给成人看的
老百姓真难
满屋葱茏
喜来登的羊肉泡
化蛹为蝶,蜻蜓追舞——“伊犁新锐”党艳丽作
品感言
大隐于市
“曾经沧海”新解
京城过客——系列散文“在路上”之一
与佛有缘的人——系列散文“在路上”之二
农民不愿“狡诈”——系列散文“在路上”之三
我们都是蒲公英——系列散文“在路上”之四
“地道”才能长久
心直口快非美德也
人生何处不相逢
后记
留住我们的乡愁
清明节回团场给父亲上坟,看着身后的儿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忧伤。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在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家族的繁衍和生息已是渐渐没落。
父亲是解放新疆的第一批老兵,平定匪患后解甲归田,且守边关且屯田,直到去世,在新疆待了六十多年。和父亲一样,无数的军垦第一代长眠在广袤的新疆大地。可是,随着子孙们远走高飞,埋葬父辈的这片土地上,兵团的第二代、第三代越来越少。我们兄弟姐妹八个,只有三个留在了团场。而孙子辈的,已经没有一个。这让我感到恐惧:难道几十年后,父亲的坟茔将会成为一片荒芜,清明节甚至见不到一炷香火,一朵黄菊!这也使我不由想起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话:八〇后不想种地,九〇后不谈种地。看样子,所有的乡村,面临着和兵团团场一样的困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对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让我感觉到这个愿望离我们越来越远,美丽的乡愁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爱家乡爱祖国是我们对青少年的主题教育之一。可是,祖国是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有具体的载体来寄托我们对她的思念和热爱。比如家庭,亲情,宗祠,乡土,如果这些具体的意象都没有了,拿什么来安放我们的乡愁?对于乡,我的理解就是家乡、故乡,再狭隘一点说,是农村。我印象中的乡愁,一定要有炊烟有蛙鸣有狗吠有农人的身影有家畜的气息,如果记忆中缺失了这些角色,叫什么乡愁呢?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之邦,最多追溯三代,现在的城里人有几个不是从农村出来的?几千年来,中国人大多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在一个地方生生不息,繁衍后代。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国人似乎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的家乡很无奈。尤其是农村的、小地方的人们开始以各种理由,各种方式离开家乡,去寻找自己的伊甸园,一度出现了“孔雀东南飞”“麻雀满天飞”的乱象。就这么短短几十年时间,几千年的传统就被打破,几千年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人们开始浮躁不安,把离开家乡去大城市闯世界当成一种能耐,一种荣耀。
市场经济使GDP迅速壮大,却有虚胖之嫌,工业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可是文化的传承却没有跟上,人们对生活的目标就会出现偏差。有个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时,我建议她回到家乡工作,我的理念是:大城市,小生活,小城市,大生活。可她却不肯听我的劝告,非要去大城市,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可是结果怎样呢?是我预料之中的疲于奔命,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而且很有可能这种状况会维持一辈子。除了物质欲望,没有其他追求。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堡,最多能算是一个代表籍贯的符号,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乡情,缺少了生活的圈子,哪里来的乡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脾气和秉性,所以才有不同地域和省份,这些有着独特气质的文化融合到一起,才会形成巨大的合力,显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不敢想象,一辈子七零八落、四处移民的生活会结出怎样的文化来。更为可悲的是,随着一代独生子女的“出息”,相应的代价将是五〇后、六〇后、七〇后,甚至是八〇后晚年的漂泊。为了子女,不得不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这代人会快乐吗?就像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能“挪活”吗?其结果和内心凄苦,我不敢想象。
过度崇尚物质追求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着可怕的变化,前不久看到陕西籍军旅作家温亚军的一篇文章也痛心疾首地关注着这个问题,他在文章中写道:故乡,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致使人们变得如此地不可思议?故乡的人们,就是像我以前那样,不知道岐山是文明礼仪的发祥地,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曾为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让我们脱离野蛮,而劳神费力,经过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代人,才得以改变。可是,仅仅二十、三十年,就把那些可贵的人伦纲常、道德礼仪丢弃得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为了钱赤裸裸奔忙的身影,顾不了亲情、顾不得廉耻,尽显出人类最初的动物本性……
无独有偶,很多年前当代作家汪曾祺也关注过这个问题。他曾经遇到从小在美国生长的黑人学者赫伯特,在爱荷华大学读了十年,拿到四个学位,对哲学、历史等都有精研。可是赫伯特却很忧伤,他说“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来自哪块土地、哪个部族、哪种语言和文化。”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很多人常说起自己的故乡:英格兰,苏格兰,荷兰,德国……黑人却说不出。赫伯特家族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他的曾祖父,再往上,就不知道了。因为没有文化传统,没有历史,他们只知道自己是从非洲来的,但不知是从哪个国家,哪个部落来的。他只能把整个非洲当作故乡,但是非洲很大,这个故乡很渺茫。非洲人也不承认他们,说:“你们是美国人!”所以尽管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赫伯特却开心不起来。这种无根的痛楚和无奈使汪先生感慨万千,写下了散文名篇《悬空的人》,结尾是这样的——
“一个人有祖国,有自己的民族,有文化传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旦没有这些,你才会觉得这有多么重要,多么珍贵。”
而继续这样走下去,有一天我们会不会有何赫伯特一样的感受呢?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全国造城运动,使“鬼城”频现,村落消失。记得有一次著名诗人杨子来伊犁讲学时用一句诗性的语言评价我们的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成长得太快,却在路上丢失了灵魂。前一阵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从前慢》,歌词我很喜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确实是这样,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和一个文学朋友去看另一位文友,当时没有手机,团场也没有直拨电话,我们突然决定就那样冒昧地去了,一路上走一截搭一截便车,那时路不好,坑坑洼洼的,车也就是拖拉机,坐在车斗里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地方了,却扑了个空,没有找到对方,只好怏怏而归。那时确实一切都很慢,可是我们有理想有热情,所以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美好。过去的时光很慢,今天的发展很快,这种快或许会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几十年间丢失殆尽。所以说才会出现韩国人和我们争抢端午节,日本人和我们PK茶文化的现象。我想,“乡”不仅是个地域概念,还属于精神范畴,乡愁是精神家园里的一朵小花,默默开放,就像那首著名的诗歌所言: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不喜不悲,不增不减。乡村是我们的根,如果有一天,随着乡村的消失,乡愁这个词也跟着消失,没有了乡愁也就没有了热爱,没有了热爱也就没有了敬畏,没有了敬畏也就没有了约束,没有约束的人和社会会怎么样?就像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想起来很可怕。
前不久看到消息说,有人大代表建议鼓励省部级官员告老还乡,以促进故乡发展,缩小三四线城市和一线大城市的差距,其实我觉得这个建议从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更大。因为这是寻根的一种回归。倘若成真,也可算喜事一桩。我们新疆兵团,最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军垦后代回团场就业、创业,也算是留住乡愁的真金白银吧!
而作为兵团二代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抢救自己的记忆,抢救我们的乡愁,让兵团精神成为一种人文情怀,能够永久地传承下去。
让我们一起好好珍惜,用行动留住我们的乡愁。
鲜章平著的《三棵树》介绍:在人生的长河中,总会有一些人和事,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里。有些时候,不用打捞,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我的生命里,有这样三棵树,不畏风沙,不怕盐碱,顽强地生长在新疆大地上,牢牢地扎根在我的血脉里。
鲜章平著的《三棵树》是一本散文集。全书由三辑组成,第一辑淡淡的乡愁,第二辑浓浓的亲情,第三辑岁月的馈赠。个中既是作者生活中的文化积淀,也充满着对生命的思索;作者以身边的点点滴滴为载体,记录着生命的轨迹和人生的价值。作品文笔质朴厚重,情感细腻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