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石磊、梁红、杨利伟尽可能全面收集梁思礼现有的著作、传记、自述、档案等各类文献,并通过对梁思礼本人以及同事、同学、家人及亲友的采访,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传记撰写方面,编者们力求全面展现和如实反映梁思礼的学术成长经历,勾勒出其学术思想观点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 书名 | 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石磊//梁红//杨利伟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编者石磊、梁红、杨利伟尽可能全面收集梁思礼现有的著作、传记、自述、档案等各类文献,并通过对梁思礼本人以及同事、同学、家人及亲友的采访,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传记撰写方面,编者们力求全面展现和如实反映梁思礼的学术成长经历,勾勒出其学术思想观点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石磊、梁红、杨利伟编著的《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传)》比较系统、详实地展现了梁思礼成长的人生轮廓和轨迹,是梁思礼院士平凡而又不平凡人生的记述。他的成长与奉献中,闪现出了中国航天人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耀眼光辉。 目录 第一章 新会梁氏 1.父亲梁启超 2.两位母亲 3.满门俊秀 第二章 幼承庭训 1.童趣“老白鼻” 2.“饮冰室”记忆 3.天津沦陷 4.打造“毛坯” 5.母亲为他凑了400美元留学路费 第三章 海外求学 1.勤工俭学的穷学生 2.企盼工业报国 3.初入自动控制技术之门 4.五星红旗船头飘扬 第四章 拥抱新中国 1.祖国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2.老八决不会做这种事 3.援建“越南之声” 4.为国家发展大计出谋划策 5.1956年,带着甜味 第五章 成为代中国航天人 1.惊天动地 2.探底瑞士军火商 3.担任炮兵教导大队副大队长 4.梁思礼消失了 5.访苏求援 6.八百里秦川淬炼敲门砖 第六章 逼上梁山 1.杀开一条血路 2.导弹在眼前爆炸 3.失败的教训 4.打造令西方惊颤的杀手锏 5.割掉导弹的“洋尾巴” 第七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 1.“”来了 2.乱世苦战 3.拿下“平台—计算机”新系统 4.闯关速率捷联惯导系统 5.给导弹配上精明的体检师 6.走出“作坊” 第八章 水头如箭破夔门 1.提出可靠性工程新思路 2.推广CAD/CAM技术 3.力挺航天软件工程化 4.中国要有自己的“心” 第九章 国防高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 1.参加联合国核裁军谈判 2.空间安全是大国之要务 3.航天发展要有顶层设计 第十章 大师风范 1.用前瞻的思想精英团队 2.良师益友 3.家乡情 4.“80后”志愿者 5.多一个视角就少一个死角 第十一章 七彩人生 1.乐观积极的心态 2.命大福大 3.幸福家庭 4.九龄“老童”传家风 结语 苟利国家生死以 附录一 梁思礼年表 附录二 梁思礼主要论著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两位母亲 梁思礼有两位母亲——李夫人和王夫人。 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李端蕙,字蕙仙(1868~1924),生于河北固安,祖籍贵州。其父李朝仪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为官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从直隶(河北)平谷知县一步步官至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李端蕙有个堂兄李端棻,曾官至清廷礼部尚书。1889年,梁启超在广东乡试中考中举人,当时的主考官就是李端菜。梁启超才学出众,中举时只有17岁,深得李端菜的赏识,遂做主将其堂妹李端蕙许配梁启超。此时,李端蕙已经21岁,长梁启超4岁,尚待字闺中。 1 891年冬,梁启超千里迢迢赶到北京与李端蕙完婚。次年夏,李端蕙随梁启超来到广东新会县茶坑村老家,长女梁思顺即生于此。 广东的气候溽热难当,这使久居北方的李端蕙很不适应。这位生于官宦之家、从北京来的大小姐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到新会后,虽言语不通,也不习惯乡村生活,却能努力适应,像挑水、舂米、煮饭等事无不亲为。当时,梁启超的生母赵太夫人早已仙逝,继母只比李端蕙大两岁,李端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由于从小就学私塾,李端蕙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文且性情豪放、遇事果断,有侠义之风,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1898年8月“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亡命日本,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幸亏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当时李端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在几个月内,梁启超给她写了六七封家书,高度赞扬她在避居澳门前应对清兵抄家时临危不惧的表现:“慷慨从容,词色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并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 1899年10月,李端蕙与公公携幼女辗转前往日本,与梁启超会合。在日本流亡的14年间,梁启超主要靠康有为的帮助和在日华侨的慷慨资助,生活比较稳定。 李端蕙和梁启超共生育有3个孩子,分别是长女梁思顺、长子梁思成和次女梁思庄。她亲自给年纪小的孩子授课、为年纪大的孩子选择学校,并检查他们的作业,对他们严格要求,有错决不姑息。 梁启超经常在外宣传变法、东西奔走、募集资金、无暇顾家,家政均由李端蕙操持。她精打细算,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帮助抚养梁启超三个年幼的弟妹及梁启超已故姐姐的三个孩子。因受“百日维新”的牵连,李端蕙的堂哥被罢官发配新疆,李家的一部分亲戚也前来投奔,长期随梁家人一起生活。 梁启超对李端蕙是爱敬有加,爱她“厚于同情心而意志坚强,富于常识而遇事果断”,敬她“启超奔走国事,屡犯险艰,夫人恒引大义鼓其勇”。1912年梁启超结束了流亡生活,一家人回到北京。不幸的是,1915年冬李端蕙患乳腺癌,虽经多方救治,但至1924年春病情恶化,同年9月13日病逝于北京。 王桂荃(1886—1968)是梁启超的第二夫人,四川广元人,原名来喜,“王桂荃”是梁启超给她起的名字。 王桂荃的童年十分不幸。她自幼丧母,继母听信算命先生说她“命硬,克父母”的胡言,经常虐待她。她的父亲开了一个小油坊,家里有几亩薄田,一家人勉强度日。4岁那年,父亲暴病而亡,继母携己出的孩子进城办丧事,把王桂荃一人丢在家里无人照看,于是账房先生乘人之危,不仅将家中财物席卷一空,还把年仅4岁的王桂荃拐卖给了人贩子。自此以后的几年间,王桂荃被辗转卖了4次,最后到了李端蕙在贵州的娘家。1894年,李端蕙回娘家省亲,见王桂荃聪明伶俐又很勤快,于是把她带到北京梁家。在北京,王桂荃与梁家人相处融洽,很有人缘。据兴中会早期成员冯自由刊载于《逸经》的一篇文章说,“来喜深得女主人宠用…‘举家度支及锁钥概付其掌管”,据此可见梁家对她的信任。 1903年,在李端蕙的主张下,18岁的王桂荃与比自己大12岁的梁启超结婚。王桂荃与梁启超育有6个子女,分别是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梁思礼即是王桂荃和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李端蕙去世时,梁思礼出生仅20天。由于是偏房,所以孩子们称王桂荃为“娘”,而称李端蕙为“妈”。 …… P14-16 序言 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梁思礼1924年8月出生于北京。他是我国著名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创始人之一——梁启超最小的儿子。虽然他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从小就受到父亲深厚的爱国思想和情感、勇于变革救国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中华优良文化的熏陶,对他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7—1941年,他在被日军占领下的天津当了4年“亡国奴”,于1941年怀揣“工业救国”的梦想去美国开始了半工半读、又苦又乐的留学生活,1949年获得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后,响应新中国的召唤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参加了国际广播电台的建设;又参加了“越南之声”电台的建设,并受到胡志明主席的接见。1956年10月,中国航天事业开始创建,他是第一批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并被任命为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从此开始了他60年奉献祖国航天的职业生涯。他当过导弹教导大队的教官,参加过多个重大型号的研制,特别是参与了“两弹结合”的历史性试验;他治学严谨、勇于开拓,是某些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富于战略思考,善于凝练前瞻的思路,勇于直言进谏;他为人坦荡磊落,遇到重大技术问题乐于发表自己意见甚至争论,但又诚恳待人;他关注青少年成长、积极推动科普,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航天人的情怀与老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为了记述老科学家的成长、成就,完整地诠释中国科技发展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一辈科学家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2010年中国科协启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2013年梁思礼院士被列入采集计划,一年多来,经过采集小组的努力,整理了比较完整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部《苍穹大业赤子之心:梁思礼传》。传记比较系统、详实地展现了梁思礼成长的人生轮廓和轨迹,是梁思礼院士平凡而又不平凡人生的记述。他的成长与奉献中,闪现出了中国航天人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耀眼光辉。 我愿年轻的航天人从他身上汲取科学的方法与航天精神的素养,为实现航天强国、圆中国梦再创辉煌。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礼恒 2015年1月 后记 梁思礼是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导弹火箭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父亲忧国忧民的情愫影响了梁思礼的一生。他终身恪守父亲的爱国教诲,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以自己平生的奉献实现了“工业救国、科技救国”的理想。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的成长历程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长、发展和壮大。对他的学术成长资料进行采集和研究,能够为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提供珍贵史料,并为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2013年7月,梁思礼的采集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在采集工作中,我们尽可能全面收集梁思礼现有的著作、传记、自述、档案等各类文献,并通过对梁思礼本人以及同事、同学、家人及亲友的采访,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传记撰写方面,我们力求全面展现和如实反映梁思礼的学术成长经历,勾勒出其学术思想观点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梁思礼院士虽已90高龄,但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精神状态良好又比较健谈,非常支持采集小组工作。他亲自带我们去新会——梁启超的家乡、天津梁启超的故居,并且带领采集小组走访他所就读的南开中学和耀华中学,亲自给我们讲解他儿时的经历和当时上学的情况。他的大女儿梁红作为采集小组的骨干成员,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证书、证件、手稿、照片、报道、实物,包括与海外亲属和朋友联系寻找梁思礼在美国嘉尔顿学院、普渡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的成绩单和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博士论文。根据家属提供的梁家1996年年初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捐赠梁启超.300封亲笔书信的线索,我们多次与该档案馆联系协商,复制了部分与梁思礼院士相关的梁启超家书。同时,从梁思礼院士家获得院士本人与同学陆孝颐等人1947—1949年的信件以及从江门华侨博物馆获得2013年首次披露的梁启超珍贵手稿等,并采集到台湾友人赠送的梁启超早年在台湾活动的照片。 在采访过程中,梁思礼院士不顾年事已高,精心准备,一丝不苟。由于很多往事早已湮没于历史进程中,很多事情无法得到完整的回忆,但他依然尽量去回忆。他几乎参加了所有访谈,为的是与访谈者一起共同追溯,使往事更加完整、清晰。与梁思礼院士曾经一起共事的同事宗绍录、徐永强、张慕津、王盛水、贺锋、林金、何羡松、黎力行、李炳尉、邵照海、吴瑞群、谌潜、车玫、李锋、孟汉城、张成铭、吕槐根、毛进、张泰、孙思礼、崔鑫水、孙凝生、管润东、徐庚保、刘敬才、杨德生、杨寿礼、冯惠生、张西方、宋征宇、林金永、曹炬都以各种方式接受了采集小组的采访,为我们全面地描述了梁院士与他们一起共事的往事,这些采访为传记的写作提供了大量详实、珍贵的资料。王永志、沈绪榜、童志鹏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梁思礼院士的学术影响。还有梁思礼院士的老同学陈秀霞、亲友吴荔明、梁忆冰都为采集小组提供了当时共事的经历及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传记初稿完成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藜老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樊洪业先生对书稿的写作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多次给予悉心指导,令采集小组获益匪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对采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立项之初就成立了采集小组,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给予充分保障;航天档案馆在资料、图片、数字化处理等方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梁思礼院士家属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信件、证书、报道和照片等珍贵资料;组长徐睿在组织协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梁红、杨利伟参与了传记的写作,中国宇航出版社副社长石磊执笔撰写了传记的主要章节,完成了全书的统稿;杨利伟、孙梅、梁红、李圣成组织并参与了采集访谈工作;徐睿、果越等人编写了梁思礼院士大事年表和资料长编;李圣成承担了采集项目中所有的音频、视频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果越负责了采集项目中资料的编目整理工作;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原秘书长周晓飞、科技委原副主任郭宝柱、科技委副秘书长王晓军参与了传记的审阅及保密审查。 本传记凝聚着梁思礼院士采集工程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心血,在此,我们对上述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组织和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