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权力、声名甚至健康以及全部美好生活、如意境遇,这些通常称之为幸福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善良意志去匡正它们对心灵的影响,使行动原则和善意目的相合的话,它们就会激发人们的自负情绪和猜忌心理。众所周知,一个有理性而非常公正的旁观者,看到一个根本没有纯粹善良意志的人却总是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并不会感到愉快。如此说来,善良意志甚至是构成幸福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某些特性是善良意志所需的,并有助于它起作用,然而,并不因此而具有内在的、无条件的价值,而必须以善良意志为前提,这一善良意志往往限制人们对这些特性合理的赞扬,更不允许把它们看作是绝对的善。在情感上有所节制、不骄躁、殚精竭虑等,不仅从各方面看是善的,甚至似乎构成了人的内在价值的一部分;虽然它们被古人无保留地称赞,但它们还远不是无条件的善,因为若不以善良意志为原则,这些物质也可能变成极端的恶。一个恶人的冷静会使他更加危险,并且在人们眼里会更为可憎。
善良意志,并不由于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所实现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因为意愿而善。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善;并且,它本质上就是高贵无比的。任何为了满足一种偏好而产生的东西,甚至所有偏好的总和,都望尘莫及。如果命运不幸,或者由于无情自然的苛待,这样的意志就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力量。假如他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还是毫无所成,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的确不是个单纯的愿望,而是唤起我们力量中一切手段的意志),它仍然如宝石一般,自身放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就具有价值。实用性只能当作阶梯,帮助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更有效地行动,吸引那些尚没有充分认识的人关注它,而不是把它推荐给真正的行家,并规定它的价值。
涉及纯粹意志不计任何用处的绝对价值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件奇怪的事情:虽然连有一般理性的人都一致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有人依旧心存疑虑,这里面是否暗藏着异想天开的空想。同时,把理性当作我们意志的主宰,很可能是误解了自然意图。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观念。
在一个有机物、一个与生活目的相适应的自然结构中,我们假定有这样一个基本原则:这里面没有一个器官不是最合适而且最符合其意图的。假如在一个既有理性又有意志的存在者身上,自然的真正目的是保存它,使它生活合适,一句话就是幸福,那么,自然选择创造物的理性作为实现其意图的工具,它的这种安排就太拙劣了。因为创造物为达此目的的所有行为,它所作为的全部规则,倘若是由本能来支配,对它来说,都要比由理性来规定更加妥当,更有把握来达到目的。如果上天决定把理性赐予最受眷顾的创造物,那么,理性唯一能做的就是对自然给予的幸福处境从旁欣赏,去赞美它,去尽情享有它,并对造福的原因心存感激,而不能使欲望屈从于那种软弱的、虚幻的指导,不能干预自然。归根结底,自然不会让理性进人实践的领地,并且让它不作非分之想,凭它那浅薄的见识,自己就能设想出一个达到幸福的计划和完成计划的途径。自然不但选择目的,也选择适宜的手段。它周密地考虑,把两者完全托付于本能。
实际上,一个理性之人越是蓄意谋划,想要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这个人就越是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