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面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城乡差距长期处于警戒线以上,是国际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一方面,各种只在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另一方面城乡差距缺在不断扩大,农民和农村越来越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弃儿。这种政策与现实遭遇之间的悖论构成《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城乡关系》一书最核心的问题意识,促进我们寻求新的框架、视角和方法去重新理解城乡关系这一重大的中国命题。
本书由张兆曙著。
| 书名 | 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城乡关系/丽泽社会学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张兆曙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多方面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城乡差距长期处于警戒线以上,是国际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一方面,各种只在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另一方面城乡差距缺在不断扩大,农民和农村越来越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弃儿。这种政策与现实遭遇之间的悖论构成《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城乡关系》一书最核心的问题意识,促进我们寻求新的框架、视角和方法去重新理解城乡关系这一重大的中国命题。 本书由张兆曙著。 目录 导论 作为“中国问题”的城乡关系 第一章 城乡关系的文献考察与研究设想 一、城乡关系研究述要 (一)从“空间问题”到“发展问题” (二)“宏观结构范式”与“整体进程范式” 二、研究设想 (一)研究视角:从农民的日常生活出发 (二)观察主线:农民的日常生产与日常消费 (三)研究框架:城乡关系的空间梯度 第二章 紧密结合型城乡关系 一、印象溪郊 二、溪郊农民的日常生活 (一)时空格局:进城日常化和全员进城 (二)时间的错位搭配:盘活“闲不住”劳动力 三、无缝对接的市场结构 (一)日常生产的市场结构 (二)日常消费的市场结构 四、无中介的市场地位及其表现 (一)溪郊农民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二)溪郊农民的市场意识 五、溪郊农民的市场策略及其行动逻辑 (一)市场话语与辅助性行动 (二)市场技术 第三章 分离便通型城乡关系 一、走进辛庄 二、辛庄农民的日常生活 (一)辛庄农业:农业机械对人力的释放 (二)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兼业者 (三)跨地区的常年外出务工者 三、城乡分离的市场结构 (一)日常生产市场的“中介性”结构 (二)日常消费市场的“经销代理”结构 四、双重市场结构中的市场地位 (一)受制于中介的生产地位和分层次的消费地位 (二)“力不随心”的市场意识 五、辛庄农民的市场策略 (一)农产品交易中的回旋空间及其策略 (二)辛庄村民的家计选择及其策略 第四章 空间隔离型城乡关系 一、翻山越岭访垭坪 二、山里人家的劳作与生计 (一)大山的“馈赠”与“庇护” (二)大山的“束缚”与“限制” (三)“下山”与“进城” 三、市场末梢的垭坪村及其日常生活 (一)日常生产的市场结构 (二)日常消费的市场结构 四、边缘化的市场地位 (一)临时与游离:垭坪村民在K县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常态 (二)宰制与贱卖:垭坪村的农产品进城 (三)成本性排斥:垭坪村民的消费地位 五、垭坪村民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行为 (一)粗略的经济核算 (二)迟钝的商品意识 第五章 城乡关系的空间类型学及其意义表达 一、城乡关系的类型比较 (一)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 (二)市场结构与市场地位 (三)农民的市场能力:市场意识与市场行为 二、城乡关系的“中间地带” (一)城乡关系的过度简化与两个被忽视的事实 (二)“中间地带”的发现 (三)“中间地带”的市场消耗与市场落差 三、“中间地带”的结构性特征 (一)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 (二)充当行政壁垒的着力点 四、“中间地带”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一)“中间地带”的“双重扩差机制” (二)“中间地带”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 五、空间梯度与政策选择 (一)从空间梯度出发的政策差序 (二)政策结构的空间差异 第六章 空间梯度与农户增收的一个模型 一、理论基设与分析框架 (一)农民收入的空间关系命题 (二)城乡关系的空间类型命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农户增收的非农化机制 (二)农户增收的人力资本机制 (三)农户增收的社会网络机制 三、数据、变量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操作化 (三)研究方法 四、模型与结果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