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著的《万科局中局》不仅值得在高端的商业领袖案例研究、启发商业领导力方面拥有一席之地,也应该作为许多国际商业和管理学术课程的基础读物。横跨商业与学术是很少人能企及的成就,但这本书正好做到了,且远超商业与学术,远远超过。因此,作者值得被广泛尊敬,她的书值得被广泛传播,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作为精彩描绘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读本,它亦是一本值得钦佩的书。
| 书名 | 万科局中局 |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 作者 | 朱宝 |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宝著的《万科局中局》不仅值得在高端的商业领袖案例研究、启发商业领导力方面拥有一席之地,也应该作为许多国际商业和管理学术课程的基础读物。横跨商业与学术是很少人能企及的成就,但这本书正好做到了,且远超商业与学术,远远超过。因此,作者值得被广泛尊敬,她的书值得被广泛传播,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作为精彩描绘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读本,它亦是一本值得钦佩的书。 内容推荐 朱宝著的《万科局中局》讲述了:在“宝万之争”白炽化时,从业超十年的美女记者深入其中调查访谈,与他们一同亲历目睹“宝万之争”,为你展现这不为人知的“局中局”,带你走进这出魔幻的商业巨制。擦亮眼睛,屏住呼吸,一起出发。 目录 第一章 姚振华的异想天开:收购万科 偷袭、狙击、买人,姚振华的“主力部队”来了 王石与万科管理层祭出第一招:引入深圳地铁 第二章 打开董事会投票的“潘多拉” 华润变脸:“不可思议”的反对票 “被一致行动人”的华润集团与姚振华 “潘多拉魔盒”中奔涌而出的众生 第三章 “宝万之战”,还是“宝王之争”? 危机蛰伏(王石的“红烧肉门”与欧美访学) “君万之争”的魔咒与轮回 大股东华润:公司做大了,就是别人的了…… 第四章 复牌与过招 姚振华闪亮登场,混战与厮杀 拯救王石与万科的“白衣骑士”是深圳地铁? 万科的合伙人计划 第五章 既生瑜,何生亮?宝能是谁,万科是谁? 被“玩坏了”的万科与王石是谁? 潮汕人姚振华和他的宝能蓄谋已久,来了! 申请万科紧急停牌的王石,给了它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第六章 罗生门:混战乱撕第一回合 “姚振华,你就是借了很多钱来炒股,风险太大” 传言:王石,你女朋友利用万科赚钱 尴尬的华润集团与法学家之辩 第七章 谁的万科?恒大来了 万科大厦晃动:如果董事会来了陌生人 夜幕降临,一场保监会的风波席卷 会炒股的姚氏两兄弟与许家印先生 第八章 下一场:抢筹开始 “哈瓦娜呐”田朴珺与王石的美好时光 抢筹与布局 许家印的狂想曲,还是姚振华的独角戏? 第九章 艰难的战役:山雨欲来风满楼 恒大许家印还好吗? 姚振华的前海人寿“被断粮” 市场众生相:罗生门 董事会狂想曲 第十章 王石谢幕、许家印转身,姚振华呢? 姚振华进入保险业十年 180天,6个月,半年,一个时代的开启 剧终:散开的枝丫——王石谢幕,姚振华缺位董事会,恒大离场 后记 我是如何深层次接触到这个让世界瞩目的商业事件的 试读章节 未经本人证实的公开资料提到,姚振华与王石的见面是在中国房地产业老兵、具有赫赫声名的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的撮合下成行的。 冯仑与王石在中国地产界摸爬滚打几十年,对于这个行业里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冯仑与王石的交情与渊源可能更深——未经冯仑证实的地产界传言说,王石与其年轻的女朋友田朴珺是在他的介绍下认识的。 如果说姚振华是带着尊敬的心情与王石初次见面的话,王石就是带着给姚振华以警告的心情见面的。 这次见面没有根本性的结果,他们之间有无法调和的矛盾。姚振华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万科的资产负债表并人宝能集团(尽管这并不是姚振华一开始买人万科想达到的目的),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资产规模越大,它能获得的融资规模越大;利润越高,它能获得的融资成本越低。钱对于宝能集团来说太重要了,它好不容易有了保险这块牌照,而又时逢保险业大发展来临的前夕,越多的钱,越有可能在机会到来时做大做强,更何况,宝能想做的是金融控股集团,而保险只是金控集团的一个业务板块。 万科是隐形的富矿。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资金投入密集是它的特点,从拿地到把房子建起来,都需要大量现金做支撑。经过30年的发展,万科已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金流相当充沛。当然,用语言描述则是:万科信用评级很好,银行愿意把款贷给它;即使发债,也深受投资者欢迎;即使利率并不高,也很快能吸引到投资者。 这家看起来各方面都不错的公司有一个重要缺陷:股价一直被低估,股权分散。 了解万科上述优势的人不少。但他们更了解一点,万科的大股东是华润集团。这句话意味着,想要利用万科股权分散这个特点去替换华润集团的位置,那么,想去替换者得掂量掂量。 尽管孙悟空知道如来佛祖佛法无边,天庭规矩甚严,但他还是大闹天宫。有时,有人是无知者无畏;有人是“人总得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的心态;还有人是,你们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其实是有目的的,但不会告诉你们,你们尽管猜。 姚振华属于第三种。 姚振华的商业嗅觉出奇地灵敏,他开始筹钱,开始积蓄力量,开始造梦。 这是一个好的时机。 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11日,中国A股市场的上证指数从2201点迅速蹿升到5122点,也就是说,10个月问,上证指数增幅高达1.33倍。 这是全民狂欢的10个月。在漫长的8年里,人们已经忘记了“牛市”的模样,而如今,券商的营业部里已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有的开户,有的忘了密码。在交易大厅,他们盯着屏幕,生怕错过股价的每一次刷新。有的股民恢复账户后才发现多年前被套的sT股票已经不复存在。 人们对上一轮牛市的记忆有点模糊。再次重返股市,谁也不愿意错过这场热闹的“狂欢”。中国的券商们,成了这场淘金热里的卖镐人。 当然,还有姚振华,他是淘金者,是卖镐人十分钟意的客户。 股市的突飞猛进意味着资金的大规模涌入,资金的大规模涌人意味着更多的渠道正在被打开,这些渠道可能源于券商、银行、保险以及信托等等。虽然被王石“讥讽”为卖菜的,但姚振华展现了他深谙市场变化与趋势发展的商业头脑,他完美地打开了金融工具的通道,利用杠杆筹集资金,并把它用到了股权的收购与公司的扩张中来。 2015年8月26日,姚振华手里的公司前海人寿与一致行动人终于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房地产商之一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截至当日,它们持有万科的股份升至15.04%,超过华润集团的14.96%。在这一天前,华润在万科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上已经坐了15年。 需要把时间节点理一理。 前海人寿是在2015年7月开始大举买入万科A股的,一个月后的A股暴跌,给前海人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狩猎机会,为了快速“人货”,它不惜利用“收益互换”和“融资融券”这两种有较高交易杠杆的高风险方式备足子弹,狠而准地以较低的价格把相当大一部分万科A股份收入囊中。 时任万科总裁郁亮,这位与时任万科董事长王石一路走来的高管对此早有戒备。早在2014年3月万科一场春季例会上,他就用“门口的野蛮人”来描述他的担忧与警告万科的高管和员工。 P2-3 序言 万科是中国最大与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公司之一,它的时任董事会主席王石正在一场万众瞩目的股东大会上竭力为自己辩护。在2016年6月举行的2015年度股东大会上,他正面对一个非常棘手而尴尬的问题:作为管理这家公司超过30年的创始人,他和以他为首的管理团队正在应对“闯进来的野蛮人”大股东的驱逐,如何在这场股东大会上赢得小股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影响着王石与万科未来命运的走向。 王石穿着白色衬衫,系着深色领带。在股东问答环节中,他身体身体前倾,坐直了身子,与之前靠在椅背,并不正襟危坐有些差别:在回答小股东提问时,略显不安与紧张,尽管眼神自信而淡定。 在此之前,这家公司的一些事情,小股东并不知情,或者说,他们没太在意,尽管他们手中的股票权决定了他们有这样的权利。 在外界的印象中,王石是一个不善于紧张的人。作为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新晋全球500强企业的掌门人,他是全球最有权力的董事会主席之一,但这次他所在的公司遇到了宝能集团掌门人姚振华的敲门。在他看来,姚振华来势汹汹,会对他与管理层的权力形成极具威胁性的挑战。比如,那场股东大会前,姚振华居然提出了要罢免王石在内的万科管理层。 王石有点走神,兴许是累了。他和管理层要一个接一个地回答质疑,这些质疑包括:王石去美国欧洲游学期间,为什么还从万科拿到超过5000万元的薪酬。 王石回答说,自己是执行董事,执行董事应当是董事长,并不是挂名的董事长,是公司管理层的一员,是拿薪酬的董事长。 这并不是提问小股东想要的答案。他更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公司的最高管理者离开公司总部所在地,到美国欧洲游学,还带着年轻的女朋友游山玩水,可以拿几千万的薪酬。 万科的这场股东大会,在中国南方的深圳举行,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源地,是当时万科总部所在地,位于深圳林海的大梅沙附近,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相较于北方的干爽,大梅沙有着南方的潮湿与闷热。 没人知道王石年轻的女朋友,此刻在哪里,但一个股东还是毫不客气地向王石表达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原来是万科股东,曾经做多过万科股票,也做空过万科股票,当时看到王石先生跟田小姐在一起,我就做空过……” 没有丝毫犹豫,王石饱含情绪地回应说:“你是看到了我和田小姐在一起你嫉妒是吧。”提问的股东随即跟了一句:“不是嫉妒,是怕分心。” 这是王石一向的风格,他说的一些话可能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是对的,但并不符合公众情绪,他一样会说出来,尽管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王石上过时尚杂志),他有更好的方式来照顾这些公众情绪,但他的性格让他不屑于照顾这些情绪,毕竟这样的他才是王石。 就像在与姚振华第一次见面后,他就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明确表示不欢迎民营企业成为万科的大股东,他质疑宝能从二级市场“偷袭”万科股票的钱的来路,以及宝能“信用不够”。 这是王石对待万科以外的人的惯有态度,在中国享有盛名的国资背景华润集团,从最近的表现来看,他也不太放在眼里。从他的公开表态与表达来看,他觉得华润集团对万科管理层的全权放手,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他是亲手将万科大股东的位置递交到了华润集团的手中。而在过往15年中,他一直把控着这种“理所当然”,有人评价“万科的管理团队就像一滴水也滴不进的封闭空间”。 万科并没有严肃认真的意识到,这次有点不一样了。 不过万科的管理团队已经隐隐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试图获得大股东华润集团的支持。 作为一家央企,华润集团一开始并未有表现出对万科的不支持,姚振华第一次得逞后,华润集团立即行动,重新增持至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此时,宝能已经从华润的购买行为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如果华润继续这么买入,万科的股价将可能如火箭般直冲云霄。 王石也许并不太理解华润的顾虑或打算。管理层决定自救,申请将万科股票在交易所停牌,理由是资产重组。 对于万科的管理层来说,这至少给他们赢得了时间——怎样在这场姚振华的狙击中争取更多主动,获得更多赢面。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王石与时任万科总裁郁亮并不知道对方有什么样的军事堡垒与弹药。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万科的管理层与万科这家公司可能的命运更迭都在明处。而姚振华是谁?要做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与他第一次见正式见面前,王石与万科的管理层未向外界透露。 我从了解内情的核心人士处听说,姚振华第一次见到王石时,他对这个缔造了超过两千亿元市值,在地产业中最具品牌号召力的万科最高管理者心怀敬意。那次见面时,姚振华感受到王石极强的气场,咄咄逼人,尊严受到了挑衅。不过,对他来说,最要紧的是,他把47年来第一次撬动到的百亿元级资金砸到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上。无论万科的管理层是否接受,他的公司事实上已经是万科重要的股东之一。站在各自的角度上,无论是万科的管理层,还是华润或者宝能,他们都被置于了一种奇怪的平衡木上。 在这种平衡木上,只要稍有一方没摆正自己的位置,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而让万科公司陷于动荡之中,也让万科的小股东们陷于一种不安之中,更让与这支股票与这家公司相关的监管层陷于措手不及、无计可施的尴尬境地中。原因在于,即便执行中国当时的法律法规,也无法完全应对万科事件的新局面、新问题,这对他们是新的命题。 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商业事件,能以这么高频率、高关注度,被全中国各个群体的人们驻足与谈论,他们包括中外媒体、商业领袖、金融财经界专业人士、律师、学者、监管者、官员以及股民等等。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心态,都像被邀请进了一个空旷而喧闹的舞池,灯光璀璨,香槟诱人,迫不及待想要在这里表演与表达。 你看,中国另一家举足轻重的地产公司中国恒大,就像一个天外飞仙,赶在万科这场商业剧幕最热闹的高潮部分出现,把谜一样的剧情再推向另外一个迷。不过,结局的曙光已现,在商业规则面前,情怀有时就是一记出手很重的拳,却落在了弹性很好的垫子上,显得黯然而哀伤。 在大幕开启前,没人知道王石还能在万科的董事长的位置上待多久,也没人知道万科的命运会如何变化,但大幕已然拉开,剧中人已渐次上场。 后记 2016年初的一天,我从深圳出差回来,从广州南站坐快接近末班时间的地铁回家。路上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地铁2号线正在报站,我与朋友手机中的对话被地铁的报站声淹没,为了更礼貌地与朋友通话,我从最近的一个站下了地铁,准备先接完这通电话。 电话中,朋友问我是否关注“宝万”的事情,让我和他讲讲前因后果。遇巧的是,开始记者生涯10年来,万科是我少有的持续关注与研究的公司,从这家公司在香港的发布会、记者会,到内地的发展、扩张与转型,我连续有报道,也曾经有幸代表《第一财经周刊》参加过万科30周年的媒体活动。 在那次公开的媒体活动中,我一直试图向时任万科总裁郁亮提一个问题。但未成功。后来在晚上的餐叙中,我终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郁亮:作为一家大公司(体量很大),万科建立合伙人计划与这家公司转型的关系是什么?万达有往综合金融集团转型的趋势,万科投资徽商银行,是否也和往这个趋势转型有关?万科在金融领域有什么计划? 确切的回答我记得不详尽,但我印象深刻的是,郁亮说会坚持转型,把合伙人计划推行下去,无论代价是什么。 那是2014年10月底,“宝万之争”还没有爆发,王石还在英国,那个叫姚振华的潮汕人兴许还没有萌生收购万科股份的念头。 把时间再往前推一点点,因为工作原因,我到美国出差。出差结束后.我请了年假,在美国多逗留了几天。一个偶然的原因,我参加了一个饭局,在这次饭局上,我见到了田朴瑁女士。 田小姐给我的印象是聪明,善解人意,乐于助人,长得漂亮,面部精致,我当时有一种她可能进行过微整容的观感,但我并未向她求证。 田小姐身上有光环。看得出来,在座的为数不多的企业家朋友对她都好奇而尊重。在当时,田小姐已经有一个新的身份: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的女朋友。 田小姐很俏皮。在餐厅外面的一条主干道上,一辆装饰得十分奇特、具有纽约特色,或者说装饰得具有纽约矛盾、冲突却包容精神的车经过,田小姐远远地看见了,在车开到离她不远的地方,她抢拍了一张照片,言语中惊呼:“这车好酷,真好看。”透露着女性的稚气。 田小姐有她的朋友圈、社交圈,不知道用名利场来形容是否合适。 饭局中没有王石。此刻,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再把时间往后推一点点。一年后,2015年年中,我和一位在万科工作的朋友吃过一次饭,在那前后,万科宣布了一个百亿股份回购计划。 如果这个计划执行下去,“宝万之争”兴许不会发生。亦无风雨亦无晴。然而,没有如果。 那个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灾”正在上演。面容憨厚、透露着乡村老干部气质的姚振华,正在干一件很酷的事情:伺机大举从二级市场买人万科的股份。 我在电话中和这位朋友讲了“宝万之争”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趋势。在和他的聊天中,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冥冥之中,这个大事件可能会和我有些缘分。 此后,历经了近一年时间的多方面调查与多地辗转,我竟然如此深度地了解并如此近距离地观察了这一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最具代表性、意义非凡而又影响深远的商业事件。 在看了百万字材料后,我开始动手写这本书。无数个周末,我都待在星巴克,在这里度过了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圣诞、元旦,甚至是情人节。 在这个开放、时而喧嚣、时而寂静、时而孤单的独立空间里,我曾经因为吃得太少晕倒过好几次;因为读田朴珺小姐写的书,自己写到身临其境时,时而笑时而哭;读王石写的书,体会跌宕起伏的前万科时代;因为参加亚布力论坛碰到王石,远远观察深处话题中心的他进场时神情的变化。 无数次,我向处于“宝万”事件中心的人士邀约见面或访谈,在深夜寻找酒店栖身,有时候我在周六的凌晨6点多起床,赶着去坐从广州南站发车的高铁,无论前一晚因为工作加班到凌晨才睡,还是身体状况抱恙,只要有见面的可能,我都希望风雨无阻,真诚、守信而又心怀感激地面对我的访谈对象。 记得我的核心访谈人士之一提起他看了我写的部分内容时,他对我的另外一个朋友说:“Zhubao is the killer.”(不知是不是引用了电影《007》的桥段?) 感谢那些给予过我时间和帮助的所有人士,唯愿你们幸福安康。他们身处金融的各个环节:保险、资管、信托、券商、银行等;他们身处地产业;他们身处航空业、影视业等其他行业。谢谢你们包容我不厌其烦的叨扰。 感谢媒体们和自媒体写手们,你们百家争鸣的报道,让我得以把获得的信息,从这些相互矛盾或者相互关联的信息中相互验证,或者把线索的链条完整起来,尽可能逼近真相。 感谢那些默默给予我帮助的人。 2017年春节,我去了英国,在旅途中,我始终有一个念头——去王石做访问学者的地方转转,去王石与田朴珺曾经可能沐浴爱情的地方转转。 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出来,有一条餐馆业集中的街,中餐比较多,有港式的、粤式的、川式的。和同行的漂亮姑娘一起,我们在这里的一家川式中餐馆吃饭,给我们结账的美女是上海人。当时我心里冒出一个想法:王石和田朴珺是否在这家餐馆吃过饭。 不确切记得是王石的书中曾经提到,还是那个饭局中田小姐提到,在剑桥,访问学者停车的地方和其他人停车的地方不同,体现出了这所学府对访问学者的尊重。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在访问学者停车的地方停车,倒是因为停车的问题被英国警察开过罚单(为了硬凑一个笑话也是够了)。 感谢英国朋友Andrew Moody的帮助。虽然没能到彭布鲁克学院去转转,但我去了牛津,见识了中国访问学者学习与生活的环境,这有助于我更好地体会并更好地理解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王石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的感受。 才疏学浅,难免疏漏,如果有不尽之处,希望得到你们的谅解。 写这段后记时,我依然坐在星巴克,继续等待我的访谈对象,哪怕只是见缝插针,只有一丝可能。 时光如水,缓缓地围绕着我,过去一年的不同瞬间,浮上心头。 谢谢你们。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那些渴望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了解中国公司,以及远超于了解这些而想获得更多、了解更深远的人来说,这显然是一本“必读”的代表作。 ——Mike Bastin(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任教,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 万科局中局》对“宝万之争”进行了翔实的描述与探讨,在大跨度的时间范围内考察了事件当事人的人生轨迹及在这场举国瞩目的争斗中的姿态与行为。 一百个人看“宝万之争”,会得出一百零一种结论。这正是万科事件的迷人之处。这也正是《万科局中局》让我手不释卷、欲罢不能的原因。 ——李峰(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