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障碍阅读学生版)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是我国古代兵家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严谨。刘青文主编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学生版无障碍阅读)》将两者合二为一,不仅对原文进行注释,还举一反三地列举了许多故事,旨在便于读者理解,活学活用。

内容推荐

刘青文主编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障碍阅读学生版)》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两部经典的合集,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学生版)》,特将两部经典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主要内容、作家作品贡献等方面进行介绍。

目录

《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形篇第四

 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间篇第十三

《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汁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號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试读章节

成皋之战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西)与驻军在黄河北岸的刘邦对峙,楚军被汉军阻挡,汉军也难以攻下成皋。

这时,为了切断项羽军队的后路,刘邦派遣卢绾、刘贾率领两万多人绕过成皋,协助彭越袭击楚军的后方梁地,攻下了十多座城池,而且阻断了项羽的运粮路线。

项羽被迫率领军队往后进攻彭越,并令曹咎守成皋,临行前还对曹咎说:“一定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敌军前来挑战,不要理会就是,千万不能和他们作战。我十五天之内必定打败彭越,到时再回来与你会师,一同击败刘邦。”

项羽走后,曹咎遵照项羽的命令坚守不出,刘邦得知后,就下令在成皋城边设台,每日在台上喊骂羞辱楚军。刚开始曹咎还能忍住不发怒,可刘邦兵士一连骂了五六天,而且越骂越难听。曹咎再也沉不住气了,一怒之下,率军渡汜水出战。到汜水中央时汉军突然出击,楚军一败涂地,成皋失陷,楚军的大量物资也被刘邦夺去。曹咎自知将命丧于此,又愧见项羽,于是在河边自刎而死。

夺取成皋对汉军一方意义重大,面对项羽一方的坚守,刘邦让手下不断羞辱楚军,骚扰、激怒他们,诱使对方出战,从而夺取成皋。这里运用的策略就是“怒而挠之”。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政治十分腐败,民不聊生,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动乱。

在南方,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后来,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前秦。

公元383年,苻坚为统一全国,不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亲自率军攻打东晋,当他得知东晋军退守在寿阳(今安徽寿县)附近时,心中大喜,企图一举歼灭东晋军主力。苻坚派尚书朱序(原为晋将,后被俘)去东晋军营劝降。朱序到了东晋军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他们提供了前秦军的晕隋。他告诉东晋大将谢石,前秦的主力大军在行进途中,现在应该主动出击。谢石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转守为攻。

前秦的军队临淝水而布阵,东晋军利用前秦军急欲决战的心理,派使者用激将法劝前秦军后退,好让他们过河再战。前秦军诸将认为有诈,但苻坚刚愎自用,认为等到东晋军半渡时,再以骑兵冲杀就可以取得胜利。但前秦兵由于士气低落,结果一撤退就失去控制,此时朱序又在前秦军阵后大叫:“前秦兵战败了!”前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坚为流矢所伤,逃到淮北。

淝水之战以前秦的惨败而告终。

苻坚昧于“五事”,一意孤行,结果导致了前秦军的惨败。  檀道济唱筹量沙

公元430年,南朝宋将檀道济率军北伐北魏,一路东征西讨,攻下了不少城池。可第二年,宋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时,遭到北魏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草也被焚烧,难以继续前进,因而开始撤退回朝。此时,檀道济部下有士兵投降北魏,将宋军缺粮的情报告诉了魏军,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宋军。

不久,宋军被追击的魏军包围。宋军粮草不足,又被魏军包围,军心逐渐不稳。檀道济没有退路,决定用一个“唱筹量沙”的办法蒙骗魏军。他命令士卒找来大量沙子,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

一天晚上,盛放粮食的大帐灯火通明,远远望去,雪白雪白的“粮食”堆满了大帐。一名士兵正拿着竹筹高声唱着计数,另外一名士兵拿着斗子在量“米”。魏军探子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赶紧回去报告,说宋军粮食绰绰有余。魏军将领得知消息,大呼差点儿上当,赶紧将投降过来的宋兵抓起来杀掉了。

天亮以后,檀道济又命令士卒全部穿上盔甲,唯有他一人穿白色便服,带领部队从容出走。魏军看到此景,认为道济及其部队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如此大摇大摆地撤走,一定设有伏兵,所以不敢近前围歼。檀道济就这样安全地撤退回朝了。

在这个案例中,檀道济表现了一个为将者的智谋与勇略,他的做法也符合《孙子兵法》中的为将之道。

P10-12

序言

本书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两部经典的合集,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阅读本书,特将两部经典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主要内容、作品贡献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也称《孙子》《孙武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写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杰出的兵学名著,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盈誉。孙武,字长卿,孙子是当时人及后人对他的尊称。孙武出生于齐国一个贵族家庭。在这样一个贵族家庭中长大,孙武从小聪敏好学,喜欢钻研军事谋略。春秋时期各国攻伐不已、战争频繁,而孙武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善于作战的将领,这使得孙武能够耳闻目睹当时的一些战争。孙武的军事思想就在一天天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中逐渐形成。《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约6000字,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被后世称为“兵家圣典”。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学著作,但在书中丝毫看不到穷兵黩武的倾向,对于战争,孙子的基本观点是重战、慎战。在这样的战争观指导下,孙子发展了他的军事思想。本书开篇(《计篇》)就亮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体现了作者对战争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孙子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战争消耗巨大,对保有国家的资财和政治稳定极为不利,如《作战篇》中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所以对待战争必须慎之又慎。

战争的目的在于取胜,孙子认为,获取胜利最重要的是“知彼知己”和“知天知地”,如《地形篇》中说:“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一概括高度凝练,具体而言,就是军队作战,必须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实际,必须确知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地形、天象等全方位的情况,如《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为了实现“先知”,孙子提供了两方面的办法,一是用间,二是处军、相敌。用间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问;处军、相敌则有三十二种方法,在《行军篇》中有具体论述。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整体战略思想的军事著作,其中求势是孙子核心的军事战略思想,《势篇》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应该通过造势,形成压倒性优势,战争应“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但是如何造势呢?孙子给出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示形”造成这种态势,“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歹了用奇正、虚实,在造势成功的最佳时刻,发起进攻,夺取胜利。造势思想也体现了孙子立足全局、争取主动性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几乎每一篇都会提到一些具体战术,但归纳起来可以看出,这些具体战术大致都在“虚实”和“奇正”的思想框架之内。

虚实指军事实力的两个方面。利用虚实的原则是“避实而击虚”,如《虚实篇》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化敌众为寡,然后集中力量击敌人之寡,那么胜利的可能性无疑提高了不少。又如《计篇》的“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军争篇》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讲的都是设法利用敌人的弱点,限制敌人的优势,而我方则尽力发挥优势,限制弱点,这也属于虚实战术。

奇正指实际战斗中兵力的用法和配置,总的说来,设伏掩袭为奇,对阵交锋为正;特殊的、变化的为奇,一般的、正常的为正。《势篇》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具体战斗中,胜利的诀窍在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取各种办法,巧设奇兵,出其不意而攻其无备。奇正思想是各种军事韬略高度精练的概括,但其运用是无穷的,如《势篇》所说:“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在孙子的战争观、战略战术思想中已经体现出来了。孙子反对用迷信的方法预测胜负和获取胜利,主张“禁祥去疑”(《九地篇》)。获胜的前提“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以及《计篇》中预测胜负的“五事七计”,都体现了孙子的唯物主义倾向。而在获取敌方情报的问题上,如《用间篇》中的“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表现出孙子比较彻底的无神论思想。孙子认为,既要看到用兵的益处,也要看到用兵的危害,这是一种坚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虽然《孙子兵法》并未将军事思想直接上升到哲学层面,但它所揭示的战争规律,所提供的战略战术,充分显示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其高度凝练的军事思想才能使人领略到一种超越时代、战无不胜的力量。

二、《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被人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这本书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它根据我国古代军事家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现今传世的《三十六计》,源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一个孤本,但它的编撰者是谁,至今仍然是个谜。

“三十六计”的说法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据记载,南齐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齐明帝父子在宫中听说叛军快到了,仓皇出逃。王敬则得到消息后说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檀道济就是《三十六计》的作者。

檀道济是南朝宋将,他守卫疆土,屡建奇功,被后人称为“国之长城”。檀道济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机智过人。有一次,北魏进攻济南,檀道济奉命抵抗,北魏节节败退,这时,檀道济有点儿骄傲了,他放松了警惕,北魏军队抓住机会,发动突袭,烧掉了宋军的粮草。尽管宋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是没了粮草,连肚子都吃不饱,更不用说打仗了,于是檀道济下令撤兵。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有个士兵逃到北魏的军营,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将领听了,十分高兴,连忙派大军追赶。

宋军看到追赶的魏军,害怕极了,不少士兵偷逃了,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们就地安营扎寨。魏军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派人夜探宋营。当天晚上,宋营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士兵清点粮食,边量边高声呼筹计数。魏军的探子听了,往营帐里一看,看到了一个营帐的米袋,米袋里都是雪白的大米,赶紧向北魏将领汇报了情况。听了探子的回报后,北魏将领以为来告密的那个士兵是檀道济派来诱骗他们上当的,一气之下,把他杀了。

其实,檀道济在营帐里清点的并不是白米,而是沙子,探子看见的大米只不过是覆盖在沙子上薄薄的一层。第二天,檀道济率领宋军继续转移,北魏军看到宋军从容不迫的样子,担心其中有诈,不敢追赶。于是,宋军就安全地回到了京师。

这就是成语“唱筹量沙”的由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檀道济的智谋,也能看到“三十六计”的一些雏形。所以,说檀道济是《三十六计》的作者,还是有很大的说服力的。

但实际上,檀公的“三十六策”并没有流传下来,可关于他的这句话却成了名言并一直流传至今。到了宋朝惠洪的《冷斋夜话》中,这句话演变成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后来,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引用,有人就采集群书,编成了《三十六计》。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十六计》,大部分的内容来自孙武的《孙子兵法》,另一部分计策是后人根据一些战役想出来的。所以,《三十六计》形成于一个较长的时期,其成书年代难以考证;而且,它并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很多人的智慧结晶。

人们将“三十六计”分为六类: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前三类是在己方处于有利状况下采用的计谋,后三类是在己方处在不利状况下采用的计谋。每类中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为了便于人们记忆,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各取一字,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这些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比如“瞒天过海”“围魏救赵”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有的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智慧,如“金蝉脱壳”等。这些计名朗朗上口,所以流传很广。各计的内容大多为古代兵家的谋略,简洁精练,但又蕴含深刻的道理,每一计的尾语都出自《易经》,所以“三十六计”中还包含着中国古代阴阳变化的道理,富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阴阳、刚柔、攻防等关系都做了客观的论述。

由于《三十六计》不仅蕴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还有着重视谋略、通俗易懂等特点,这本书早已超出了军事战争的范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经济、哲学等领域,它不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也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被誉为“大众兵法”。《三十六计》不仅在中国受欢迎,它的译作也早已走出国门,蜚声海外。在日本,它广为流传,被称为“运筹帷幄的诀窍”,很多日本企业把它奉为商战宝典。法国一位海军上将称它是“小百科全书”,系统形象地描绘了“诡道的迷宫”。美国的西点军校还把它作为教材。

需要注意的是,《三十六计》并不是教人欺诈坑骗的书籍,也不是专门书写小人施展的阴谋诡计的著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古人的智慧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三十六计》以求胜为最终目的,“兵不厌诈”的思想渗透其中。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运用《三十六计》所阐述的普遍真理,不应该把古人的智慧变成违犯法律、违背道德与文明而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的所谓奇巧谋略。对于《三十六计》,我们不仅要活学.还要懂得正确运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