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女人,她陪伴多尔衮犹如陪伴一头猛虎,随时察言观色,满足多尔衮的欲望,一直将多尔衮的头衔提到皇父摄政王的地步,这才避免多尔衮弑君自立的野心发作。因为“皇父摄政王”五个字,清史又留下了一桩重大悬案: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这桩悬案至今没有定论。不过从顺治和孝庄的矛盾来看,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深深地刺伤了顺治幼小的心灵,所以顺治亲政之后,处处跟母亲对着干。孝庄也不是省油的灯,对顺治的宠妃董鄂妃百般刁难,最后董鄂妃早逝,顺治不久也患上天花,与董鄂妃做一对短命鸳鸯,比翼双双飞往天堂。
顺治的一生是一个悲剧,长期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让他身心扭曲,此后一直没能找到身心的平衡,最后出家未成,短命而逝。生在帝王家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幸。
《大清风云(2定鼎中原)》由鹿鼎公子著。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上吊自杀,北京城失控。一远在山海关的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将中原的政权据为已有,成为皇父摄政王,将全国军政大权操于一手。孝庄和顺治母子生活在多尔衮的威慑下,随时都有性命危险。孝庄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她察言观色,陪伴多尔衮犹如陪伴一头猛虎。顺治是个痴情天子,亲政后喜欢跟母亲孝庄闹不愉快,结果自己和董鄂妃都早早去世。
《大清风云(2定鼎中原)》由鹿鼎公子著。
永琮夭折后,乾隆沉痛地说:“本来从来没有立元后嫡子继承大统的先例,朕打算走先人没有走过的路,求先人不能获取的福分,这是朕的错误啊!”
乾隆坚持要立嫡子,恐怕还是一种思想的偏见吧!在他看来,只有嫡子继承大统才功德完满。当然,乾隆的元配富察氏确实是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富察氏的曾祖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家世显赫。身为皇后,她不崇尚奢侈,反而非常节俭,喜欢用花草作饰品,不喜欢珠光宝气的东西。她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连皇太后钮祜禄氏也对她赞扬有加,甚至对其他妃嫔生的孩子,富察氏也极为爱护。有这样一个贤惠的皇后,乾隆非常满意,赞扬说:“朕能够专心于国事,全赖皇后的帮助和支持。”
两个嫡子夭折,乾隆非常悲痛,欣慰的是,富察氏仍然年轻,身体也还好。正所谓,青山就在宫里。还怕没柴烧吗?富察氏,你一定要再接再厉,朕是不会改变立嫡决心的。
乾隆公开说过这话:“选择继承人第一考虑的要素是嫡出,而不是年长。在嫡子原则上是立嫡长,而不是嫡贤。”
两个儿子先后夭折对富察氏打击非常大,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她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对于富察氏之死,乾隆自然是痛不欲生,悲痛的还有很多人,但也有一些人非常高兴,譬如乾隆的长子永璜。永璜认为,皇后去世后,也就没有嫡子了,在所有兄弟中自己居长,皇位理当属于自己。永璋的想法跟永璜很接近,只是没有永璜那么快乐而已,毕竟永璜才是长子,估计皇后死了.也轮不到自己。但是,永璋对皇后之死漠不关心,这一点跟永璜倒是相似的。
两个皇子的心理应该说是正常的,可惜城府不深。
乾隆看到他们对皇后之死不哀且乐,将他们狠狠地臭骂了一顿。皇后丧期过后,乾隆对两人的愤怒不但没有平息,反而逐步升级。乾隆骂他们的行为不堪人目,如果将他们的不孝行为公之于众,在世人眼里他们简直是人渣(“伊尚可忝列人世乎?”)。
如果乾隆只是痛骂他们,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他们的政治前途还是未知。但乾隆彻底断了他们的前途:“大阿哥是长子,三阿哥也稍长,如果能够安分守己,至少也能做个贤王或者贝勒。可惜,你们怀有异心,不自量力,日后必定兄弟相残。”
说到这里,乾隆想起雍正年间兄弟相残的事件,突然变得歇斯底里,吼道:“与其将来让你的兄弟杀你们,不如朕现在就亲手解决你们!”
乾隆当然说的是气话,但是两个皇子早巳口卜得浑身发抖。乾隆的这番话不仅断送了两个皇子的政治前途,也给他们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担心将来随时有可能被新君杀害。
永璜受此沉重打击后,很快就病倒了,最后一病不起。
P8-P9
清史洋洋洒洒近三百年,三百年间怪事、奇事、惨事、恨事迭出,三百年年年都精彩,年年都有挥之不去的喜怒爱恨。整个清朝三百年,几乎囊括了人性中一切的极端面,三百年,道不尽的风云爱恨。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骑兵,建立了后金,身后留下了无数的尸体,最终倒在宁远城下,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袁崇焕手中,就此郁郁而终,这是上天对一个暴力征服者的最大讽刺。随后。努尔哈赤诸子开始斗智斗勇,最后皇太极靠谋略成为老大。
皇太极穷其一生精力都在与明朝对抗,不幸暴毙后,大清国的统治陷入危机之中,多尔衮与豪格之争最终便宜了顺治。多尔衮率领清军人关后,成为皇父摄政王,将全国军政大权操于一手,顺治完全被架空。此时,孝庄和顺治母子随时都有性命危险,危难关头,孝庄舍身保大清,稳住多尔衮,终于使大清逃过这一劫。
顺治是个痴情天子,亲政后喜欢跟母亲孝庄闹不愉快,结果自己和董鄂妃双双去世。康熙继位时才八岁,不过这是个早熟的孩子,也是个很有天賦的孩子,很早就懂得帝王之术。在別人还是懵懂少年时,他就已经像个猎人一样盯紧了鳌拜,除掉鳌拜之后,康熙开始了自己雄才大略的一生。
康熙治国和外交不外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所以他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荡平准噶尔,击退沙俄侵略……在整个清朝,帝王之术在康熙手中达到顶峰。
然而,康熙也有缺点,他的法度不够严明,治国主要是依靠儒术和道术。雍正虽然上位不明不白,但当皇帝后弥补丁康熙的缺点,雍正在治国理念上最大限度地奉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乾隆是个自作聪明的皇帝,他继位后,废除雍正的依法治国思路,重新走康熙的路子。但乾隆并不懂康熙真正的治国精髓,结果变成了外用儒术、內用权术,所以清朝在乾隆时期开始走向衰落。
自乾隆后期,动乱纷起,尤其是白蓬教叛乱几乎烧遍整个中国。到了嘉庆手中,国家元气已大伤,嘉庆虽然是个仁君,可惜终究没有先祖那份雄才。他虽然减缓了国家的衰颓,但始终没能重振大清的雄风。到了道光手中,国家就更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英国人欺负得够呛,国内的动乱更是风起云涌。
咸丰就更悲剧了,太平天国和天地会起义,全国天翻地覆。更糟的是八国联军来了,他连个京城都保不住,年仅三十岁便郁郁而去。咸丰死后,朝政大权掌握在“龙夫人”,慈禧手中,国家每况愈下,虽然中途出现过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
清末虽然出现了江忠源、曾国藩、左宗棠、袁世凯这样的中兴名臣,但亡局已定,神仙也不能力挽狂澜。最终,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千古帝王,悠悠万事,功过自有百姓言,清朝这些事儿,就交给读者去慢慢品味吧!
嘉庆的悲剧在于:认为天下的问题都是由于和砷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没有从自身找责任,也没有从制度挖根源。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
一一阎崇年对嘉庆皇帝的评价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指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
一一蔷一山对嘉庆皇帝的评价
他看来是一位谨慎小心的,甚至是胆小的统治者.宁可与几个心腹顾问进行密议,而不愿接受实际的批评或警告。
一一费正清对道光皇帝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