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两把刀
一
这是一把杀人的刀,格外地残酷血腥。
自幼,他便崇尚暴力,无论小学初中,他从不相信任何道理,只依赖手中的刀。
村子里有一条河,他喜欢在里面游泳,另外一个少年恰巧在里面嬉戏,他很不爽,返回家里,拿了一把水果刀,埋伏在草丛中,待少年穿衣之时,一刀捅了过去。
第一刀,奠定了他在眷村孩子心中的老大形象,也激发了心中的恶魔。从此他对施暴的后果充满了喜悦,少年时代的他,便拥有一个三四十人的帮派。
在学校,人人惧怕他,他用刀制服所有看不顺眼的人,最后被学校开除。初中毕业时,父亲将他送进军校预备学生班,希望军营能管好他,谁知这儿反而成了他斗狠的舞台,畸形的志向让他更加刻苦训练,只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杀手。预备班二年级,他成为跆拳道黑带二段,拳击比赛曾获得“大专运动会”的冠军。
在军校随后的一次斗殴中,他致人重伤,再次转学。尽管有了教训,但他没有丝毫改变,仍旧拿起刀,继续血腥的生活。在争地盘的时候,他把军校的技术用上了,指导手下拿竹子当工具来刺杀,自己则拿起了武士刀。
这一次,死伤六人,影响巨大,他只有亡命江湖,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进入教育体制下求学,只能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需要一技之长,只需要刀枪和残酷。从此,他砍人、开赌场、偷盗、勒索、敲诈、开应召女郎站……他无恶不作,连续入狱、越狱,台湾30所监狱他待过14所,前后共被判处有期徒刑38年。
哪怕在监狱里,他仍旧没有丝毫悔改,他发狠地练习跆拳道,向两名美国人学习英语,希望通过语言学习,帮自己成为国际杀手——他要到世界各地杀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英语教材是教人向善的《圣经》。
提起他的凶名,无人不惧。
二
这是一把不同的“手术刀”,专门剜去社会的不良现象。
他矢志求学向善,接连取得了美国北得州大学教育学学士、美国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台湾“华北神学研究院”神学博士、美国加州国际神学研究院教育学博士等一系列学位,又前往北京大学攻读哲学博士。
担任世界华人宣教基金会董事长的他,拥有一个庞大的基金组织,希望通过基金组织和自己的努力,帮助吸毒者、酗酒者、艾滋病患者、从事性工作的人回到健康社会。
在美国取得教育学博士和神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台湾神学界和华人基金的帮助下,他建立了拓荒神学院并出任院长,拓荒,传教,带领3000余受刑人向善。自此,他的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向人们传播善良。
在刚果的一所监狱里,他去宣扬仁爱,遇到犯人暴乱,几百个人围着他,场面异常紧张,他没有慌乱,从容跳到桌上,大声宣读《圣经》:耶稣被出卖的那个晚上,一个冲动的门徒将大祭司的一个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耶稣说:“收刀入鞘吧!凡动罪恶之刀的,必死在刀下……”犯人扔下器械,从视频中观看到这一场景的监狱长一身冷汗。
他以自己的经历改变别人的人生,到他50岁的时候,已经有150个“流氓”在他的引导下重回健康社会——这150人中,有黑社会头目,有社会混混,有美貌的堕落女子,有吸毒者和酗酒者。他经常到监狱里去,给犯人讲述自己的过去,许多听过他故事的在押犯,积极忏悔,获得减刑。
他致力于社会服务及公益事业,传播仁爱,助人向善,入选2005年台湾“十大杰出青年”,担任马英九的顾问,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人物周刊》等知名媒体对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也在筹备拍摄他的人生故事。
三
拿杀手之刀的人,叫吕代豪。
拿“手术刀”的人,还是吕代豪。
两把完全不同的刀,却真真实实被同一个人拿起来。
在服刑的日子里,他接触到《圣经》,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当爱人鼓励的信写到500封的时候,他幡然醒悟,舍去了一身的罪恶。
从恶棍到牧师,从黑道到神道,从杀手之刀到“手术刀”,吕代豪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上半场打不好没有关系,还有下半场,只要努力,哪怕你再十恶不赦,当你决定放下屠刀的那一刻,上帝依然会拥抱你。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