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遇记(精)》一书是意大利卡洛·科洛迪的代表作,发表于1880年。它叙述老人吉佩托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当成儿子。老人卖掉上衣,供儿子上学。可是小木偶一心贪玩,为了看戏不惜卖掉课本。在木偶戏班获得好心老板的五枚金币,回家路上却遭遇狐狸和猫的欺骗,金币被抢走。随后,又因贪吃他人的葡萄被捕兽器夹住,被迫当了看家狗。当他一心想成为一个用功读书的好孩子时,却又被引诱到玩具国,在疯狂的玩了五个月之后,变成一头又懒又蠢的驴……他到底能不能变成真正的小男孩,并且重回父亲身边呢?
由意大利卡洛·科洛迪所著《木偶奇遇记(精)》讲述木匠泽皮德雕刻小木偶时,木头忽然有了生命。于是小木偶开始了他的冒险。如果他要成为真正的男孩,他必须通过勇气、忠心以及诚实的考验。在历险中,他因贪玩而逃学,因贪心而受骗,还因此变成了驴子。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泽皮德相逢……经过这次历险,皮洛曹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这是许多年以前的一个故事,有一个……
“一个国王,是吗?”小朋友们一定会立即自以为然地认为。
错了,小朋友们,这次你们没一个猜对的。这回呀,咱们讲的是源于一块木头的古老故事。
它并不是什么奇珍异木,只不过是一段普普通通用于烧火的柴火。也就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用于添加火盆和壁炉,以保持室内温暖的那类木块。
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不是很清楚。总之呢,有那么一天,一位老木匠在他的店铺里,很偶然地发现了这段木头。这位木匠师傅正名叫安冬尼。由于他的鼻头总是油光发亮并且红得发紫,看起来很像一只熟得不能再熟的樱桃,所以,大家都爱以“樱桃师傅”来称呼他。
樱桃师傅发现这段木头后简直乐坏了!他一边兴高采烈地搓着双手。一边低声地嘀咕:
“这回终于找着好材料了,正好用来做桌子腿。”
樱桃师傅话音刚落,手里便立即拿起了早已磨得锋利的斧子。他准备先把树皮削掉,大致做出桌子腿的形状。然而,正当樱桃师傅抄起斧子往下砍时,突然不知从哪传来了一声微弱地恳求:“下手不要过重了!”
这一叫声让一向心慈手软的樱桃师傅惊讶极了。
究竟是哪里传来这样的一声恳求呢?樱桃师傅瞪圆了双眼,在屋内到处搜寻,然而,四周一个人影都没见着。他谨慎小心地查看了工作台下,没人;接着又检查了一向关得严密的衣柜,也没人;打开用于装刨花儿和锯末的大箱,里面还是没人。最后,他还敞开了自己店铺的大门,检查了一遍门口的大街,依然是没有一个人影。真是让人迷惑,这究竟是谁在捣鬼?
樱桃师傅挠了挠头上的假发,笑了:“我清楚了,这声叫唤肯定是我脑中的幻想。不管它,还是接着千活吧。”
随后。他就又把斧子举起来,大吼一声挥向那段木头。
“哎哟哟,疼死我了!你砍伤我了!”刚才那低声的恳求此时已转为了哭腔。
这一回。樱桃师傅被吓得一动不动,呆立在那儿,如同一尊石膏像。这一哭叫带给他的恐惧实在太大了,他的眼睛似乎都要瞪出来了,嘴巴也张得特大,舌头都已经掉到了下巴那儿,脸上的表情呆滞得很,就像喷泉中的石雕像那么木讷。
过了好一会儿,樱桃师傅终于有了动静。他一边被吓得直发抖,一边结结巴巴地开始自言自语:
“这一声‘哎哟哟’,究竟从哪冒出来的呢?……可是,这里四周没有一个人影!难道是这段木头在作怪?它能像小孩一样会哭会叽叽咕咕吗?不可能,这种事,说了谁也不信。这就是一根普通的烧火棍,和别的木头一样,用它来烧火。一样可以煮开锅里的毛豆,难道这里面还藏有什么人?没那么容易,无论是谁想要藏里头,我就让他瞧一瞧我的厉害。”
他刚一说完,便立即用双手紧握那段木头,狠狠地把它摔向墙上。紧接着,他又停住不动,双耳竖起,试图探听是否还会有刚才那微弱的恳求声。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点动静,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一点动静,十分钟过去了,还是什么动静都没有!
“我明白了。”樱桃师傅一边装模作样地“嘿嘿”假笑着说,一边搔弄着头上乱七八糟的假发,“那哎哟声一定是我自己的想象,不管他,还是接着千我的活吧。”
然而,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为了壮大自己的胆子,他就哼起了小调!
他哼着小调,放回了斧子,拿起了刨子。这一次,他准备将那段木头刨得光滑一些。
P1-3
儿童的成长需要智慧与爱的浇灌,而儿童文学恰如春雨滋润着一代代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一些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比如说这里呈献给读者的就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童话《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的卡洛.科洛迪创作的,讲述的是一段会说话的木头被做成木偶“皮洛曹”之后一系列有趣而惊险的故事。文中的小木偶“皮洛曹”几乎与真实的孩童一样具有淘气、顽皮、不爱学习,有时还撒谎等缺点。可等他历经艰险,因撒谎而鼻子变长,因逃学而变为一头驴,并险些被鲨鱼吃掉……他“终于不再是木偶了,他变成了人类的孩子”。真正的人类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呢?皮洛曹历险记就会一点点地告诉你。
相信活灵活现的木偶皮洛曹不仅仅是孩子的朋友,也是每位成年人走近孩子世界、回忆儿童岁月的心灵伙伴,将之荐于诸位,一睹为快!
《木偶奇遇记》一书不仅教育孩子们如何为人,还通过隐喻和影射,对19世纪意大利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落后和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揭露,如贫富间的差距、劳动人民的贫穷、饥饿和绝望,司法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虚伪等等。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意大利哲学家贝内戴托就曾评论说:“用来雕刻皮洛曹的那块木头,实际上就是人类本身。”
《木偶奇遇记》创造了意大利儿童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长篇童话形象。在科洛迪之前,意大利虽然不乏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但从不曾拥有广受欢迎的长篇童话及其人物形象。在19世纪,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品中普遍贯穿着一种道德规范思想,强调的是训示和教育。正面儿童形象始终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角。科洛迪则一反常态,大胆启用有缺点的孩子作为作品的主人公,用有缺点的孩子取代所谓有教养的孩子,这不啻是意大利儿童文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木偶奇遇记》在意大利行销过至少260个版本,英文的版本则至少有115种之多。该书出版后,印数达到了一百万册。1892年,该书由M.A.默里译成了英文,以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多次被拍成电影。制片人沃尔特.迪斯尼也于1943年将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
意大利人认为,《木偶奇遇记》与但丁的《神曲》及薄伽丘的《十日谈》一样,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说:“我费了几分钟功夫把《木偶奇遇记》读完后,我虽然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但我也被迷住了。”